2021年3月31日星期三

卷五十六(41)

 

[譯文]

真人曰:夫道者,無義而無恩。子不見《陰符經》云;「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故天與道,不私於人,乃萬物而言恩,人與萬物自有感仰之心,歸恩於天道,不恃其功,至公至私,與物不懷其曲直,洪纖一體,貴賤同途,棄愛惜於坦然,絕去留於用意,是以順天時者見生,逆天意者見殺。殺非以私,生非以公,但隨人物逆順,自然而致其生殺也,故曰無義而無恩。夫道可及者,雖仇讎而必化;道不可及者,雖父母而終不可言。蓋夙分有無,一一出於天籍,且非一夕一朝而得偶會。生所化者曰死,死所化者曰生,生死之根,反復為常。蓋善於生者,不為死之行;不善於生者,為死之行。得死之行為其死,為生之行得其生。故得生者,莫不由於氣,氣所以能化於生則生;化於死則死。故曰禽之制在氣者,唯以氣感,不以力為。氣感自於虛無,而能制於萬有,至於天地日月、星宿雲雷,并賴氣之所轉運,使不失墜落。巍巍乎,蕩蕩乎,無始終,安其所動,樂其所靜,是謂道氣自然。若以身之禽制在氣者,實由乎心,不能禽制者,亦心也。

[浤瑆詮釋]

前一段是給《陰符經》下註腳的,文氣古樸,白話翻譯必壞了他的雋美之詞,不譯則必令人難以理解。我決意保留原文的文采!別以釋義斟酌幫助了解。

「禽之制在氣,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擒獲﹝這個人間的至樂與至靜,﹞須知﹝他是生死之根,﹞他的機制在於無火之「炁」!生以死為根,死以生為根。最大的好處﹝恩﹞也是生於最大的壞處﹝害﹞;最大的壞處生於最大的好處。

「至公至私,」有作「至公無私,」我以為原本的表法,更有道的張力。

將道之田地比喻成洪纖一體,即如有人比喻這個法界是蜘蛛網,乙太,同一個意思。

「絕去留於用意,」意思是面臨去留的抉擇,不可以患得患失,而宜以「用意」把持這個心。「見殺」:我在卷十五詮釋陰符經,將殺釋作放下、捨棄、奉獻之義。此處作奉獻義。

「仇讎」,中文字的運用示範!中文字有設為了美學與均衡,同文不要出現同一個字,此是一例。尤其書法規則,更強調這一點。因此有「百壽」、「百福」一百種不同壽字福字的寫法。不這樣來玩,怎麼會熱鬧起來?無人作百災圖?

「雖父母而終不可言。」意思指,道作用不及的時候雖然父母六親也無法溝通。

「蓋夙分有無,一一出於天籍,」一切的一切貌似早有天定。

「蓋善於生者,不為死之行;不善於生者,為死之行。」之,有向往,靠近的意思。善於長生的人他的「意」不會老是往生命死衰方面想;也不做往該方面的行持;不善於長生的人,老是想老是在做著往死方向行持!

「氣所以能化於生則生;化於死則死。」化於生的氣稱為生氣;化於死的氣稱作死氣。

「故曰禽之制在氣者,唯以氣感,不以力為。」如前述,擒獲真氣的機制在於﹝以心氣﹞去感知它,不以力作。……能否掌握這個天地的真氣,都在此一個真心。成也是他,不成也是他。(C056-40)(譯,40/46)

2021年3月30日星期二

卷五十六(40)

 

[譯文]

氣與神,以道為主,道由心,心由意,即知意為道主,意,又可以視作為神。節氣的修練之法大約是以神使氣,以意為妙,鼻息閉住,以意閉住,舌柱上齒,會覺小悶,悶即微微放之,三分留一,却復閉之。如上所說,當節氣令耳無聞、目無見、心無思,周而復始調習之。氣未調和,常放少許出,意度氣和,即如法節之。若意能一日節之,然如常息者,其氣即永固,不假放節,但勤用功,即氣自永息,不從口鼻出入,一一自然從皮膚毛孔流散,如風雲在山澤天地,自然自在。

《仙經》說:元氣調伏,常常服之,不絕不竭,氣息自然不會從口鼻中出。修鍊百日,耳目自然不會聞見。有在修鍊的人,切忌不得亂食。凡是五味即能令到元氣奔突,又不能清淨其心。不依教法,唯貪財色,嗜慾妒嫉,恣食辛穢,懷毒抱惡,不敬仙法,但務偷竊,違負背逆為凶,將被三官書過,北陰召魂,未死之間,精神亡失,忘前忘後,如騃如痴,醉亂昏迷,橫遭殃禍,延於九祖,形謝九泉,此蓋失道,有負神明。

[浤瑆詮釋]

騃:Siˋ獸快跑的樣子。(C056-39)(譯,39/46)

2021年3月29日星期一

卷五十六(39)

 

[譯文]

真人說:修鍊常須去鼻孔中毛,﹝用藥物﹞宣降五藏六腑穀滓穢濁,洗漱口齒,沐浴身體,誡過分酒,忌非適色。遇飲食先捧獻明堂前﹝兩眉中間﹞,心存祭祀三丹田、九一帝真、三萬六千神君。恆一其意,專調和神氣,本末來去,常令息勻,如此堅守,精氣得固,即學節氣。節氣時先閉口,默察外息從鼻中入,以意預料入息三分,而節其一分令住,入訖,即料出息三分,而節其一分,凡出入各節一分,如此不得斷絕。節氣之妙,要自己意中與鼻相共一則節之,其氣乃便自止,驚躁的氣息出入,人不節之,其氣乃亦自專出入,若解節之,即不敢自專出入,是謂節之由人不由氣也。(C056-38)(譯,38/46)

2021年3月28日星期日

通靈(8)

 

算,正是一切法的關鍵知識

通靈,也包括了心相,通心而知其人性的本質,因此而需要一個法則。掌握了這個法則就幾乎可以通人靈了。


曾經有人請問高能之士,你所知似是通靈,這裡有沒有神通?高人已晉高齡,截鐵斬釘地說:沒有神通,都是推算。這個「算」正是一切法的關鍵知識。與其說算得準就是神,不如說算得靠譜就是神。但是人世間往往也有十分不靠譜的奇事發生,高能之士亦能算的準,不在少數。十分不靠譜的奇事也能預先被算的準,不在這裡探討之例。

2021年3月27日星期六

通靈(7)

 

積厚薄發

學習生命科學,我十分主張不要張揚!一般上乃以隱藏為最尚,養精蓄銳,積厚薄發。要知通靈能力是一種被人以為可以任意探取一個人私密的能力,那人表面沒關係,暗地裡卻十分害怕你盜取了他的私密。


因此我早前指出,說這一方面的話語,應當十分警覺而謹慎。你說錯話用錯方式而招來不好的境遇,你的靈,或者彼方的因果,未必可以給你補償損失!須知這裡邊有絕大責任是你自己的自我提升訓練的機會,因此也怪不得人!藉機讓自己親證人性的真實面貌也是很好的。人性的複雜性,即使如我者,也是無法表達清楚。雖然我十分有意願將此「人性現象」釐清。

 

我將無形的人性化成有形的代表,化成有形的象徵物,比如十二生肖各自代表一種人性,我將他﹝典型的人性﹞當作珍玩收藏,希望收藏到足以成套。可是十二生肖不足夠代表,應是六十四卦,再化作萬萬爻,使足以說明人性一個全面。人與妖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

卷五十六(38)

 

[譯文]

羅公遠《三岑歌》說:「樹衰培土,陽衰氣補,含育元氣,慎莫失度。」注:無情莫若木,木至衰朽,即塵土培之,尚得再榮。又見以嫩枝接續老樹,亦得長生,却為芳嫩。用意推理,陽衰氣補,固然也是宜當的。衰陽以元氣補而不失,取其元氣津液返於身中,即顏榮返童。何況純全正氣未散,元和純一,加上修鍊,其功百倍!於是而知學道切忌讓自己的元氣流奔散漏。

[浤瑆詮釋]

前文淺白,越解釋越模糊。古人的觀念也未必全對,無情莫若木,由於這個無情因此她須要有情土來培育?這種思維法有問題。我所知樹木皆有情而且十分單純。反而是土性土德,無情佔其多。土能包容不能言其有情。

岑,cenˊ,羅公遠《三岑歌》有作「三峰歌」。

浤按、據說三峰歌是房中,三峰指女子口乳陰三峰。

又一作;「何況純全正氣,未散元和純一,遇之修鍊,其功百倍!」總之,這一類的古文就是這樣來玩弄文字遊戲,你愛怎麼解釋都可以,要是你可以自圓其說就好!

「又見以嫩枝接續老樹,亦得長生,却為芳嫩。」農業接嫁技術在中國早已有之,讓得空的人們去做研究。(C056-37)(譯,37/46)

2021年3月25日星期四

卷五十六(37)

 

[譯文]

修心是三一之根,鍊氣是榮道之樹,有心有氣,仿若留樹留根。根即是心智,存心即存氣,存氣即存一。一即道,存道即總存三萬六千神,而能滋養身上的總括約有萬萬機關要道。總括滋養萬機,即無不能為而達無礙無隔。真做到無不能為即可以致至丹出現。服至丹的道人,能與天地齊年。何謂至丹?至丹即丹田真神,真一帝君存心為主,眾神存體,元氣不散,意絕淫蕩,氣遵稟其神,禁束故累之氣,乃至不再有出入息,轉入胎息,則命無傾。叫這個為「形留氣住」,神運自然。

[浤瑆詮釋]

「真一帝君存身為主,」身有作「心」。

根:根的概念有作「智」的意思。

「存道即總存三萬六千神,而總息萬機…」:息,滋養。總息,滋養身上的總括約有萬萬機關要道……(C056-36)(譯,36/46)

2021年3月24日星期三

卷五十六(36)

 [譯文]

《真經》說:修鍊元氣的人,修到沒有出入息,這是落籍逃丁的人,不為太陰所管,三官不錄,萬靈潛衛。所謂混元,就是指元氣。將宇宙包容住的那個東西,稱作混元。混元氣,本由風性質的鼓動。風力最大,能載持天地三才五行,天地三才五行,不能大過這個大風,大風的真氣鼓吹之下萬物俱同一體,而能開花拆柳,結實成果,莫不由於這個大風所分化出來的四氣八風。

[浤瑆詮釋]

「不為太陰所管,」有作「太陽」。應以太陰為是。(C056-35)(譯,35/46)

2021年3月23日星期二

卷五十六(35)

 

[譯文]

人能學道,是為真學道,若學諸外事,都指無謂的學習,亦屬偏離正道。我說學道是指內學,內學則修身內心,名三丹田三元氣。一丹三神,一氣分六氣,陽則終九,陰則終六,陽九百六……諸如這一類天地的極數,也是世人的極數,至此,稱為還元返本。我說「極數」指,元氣內藏,不再發生出入息,全身關竅皆可作出入息的地方,到了一個極數這孔竅亦皆并無出入息,此名得道,又稱至無。

[浤瑆詮釋]

「陽九百六,天地之極,」稱之為「百六」?這個命名是怎樣來的呢?

「人能學道,是謂真學,學諸外事,是謂淫學,亦謂邪道。夫學道謂之內學,內學則身內心之事,」云云,道家是重視現實生活的技能的,但是有些作者的個人偏差,而予人一種印象否定了現實生活!此處「學諸外事,是謂淫學,亦謂邪道。」再如何詮釋都不能迴避《元氣論》作者對待現實生活的一種偏見。雖然古早的經典,對待「淫」這個字尚未被儒化,尚未被妖魔化,淫的概念只是紙,「無端端」這個意思。淫雨就是無端下起雨來。衍伸義作無謂的事。學諸外事,是無謂的事麼?《元氣論》產生的時代許多「外事」都是偏離正道的,歪道歪理頗多,作者應是指此。(C056-34)(譯,34/46)

2021年3月22日星期一

通靈(6)

 

保任的原則

無論你所獲得的通靈能力,就是說「神通」,不論是大小深淺,應該履行這些原則、


   當下肯定他。


   切記,也是切忌自己看不到自己。一定需要把自己交給別人去看。真的是看不到自己麼?又未必然。


   遠離否定你的人。靈魂十分敏感,世間人十分莊嚴藉假修真,以愈挫愈勇的假說詞來企圖阻斷你的靈能,既使是你如《與上帝對話》這樣的經歷,也是最後的大肯定!人性總是很狡猾的喜歡藉假修真,藉世俗的說詞將他的私意依附在上面去阻斷你,我反覆其詞點出這個乃有隱衷,不能表宣於言!


   也不要受到讚許而得意。神通能力都會在這兩種力量﹝過度的讚許自滿與惡念的否定﹞之下而「逸失」。

2021年3月21日星期日

通靈(5)

 

回溯童年

我經常建議以回溯的方式,存思本人的童年,在童年的記憶中可以獲知十分豐富的信息,關於靈性與人性的原始資料。西洋有種幫助發掘靈能的手段就是追溯至童年,乃至更往前推至三歲之前幼年時期、甚至追溯到襁褓時期、乃至追溯到胎中時期、乃至出生以前的世界……這是佛教四念住法門,落在不同流派有不同的發揮。佛教的手段,落到洋人手裡,就會充分被靈活發揮。


佛教的四念住,則是獲得神通的基礎,內容在網上很多,按下不講。想要更上一層樓的人,請看《清淨道論


那些勸你只向前看不要往後看的人,是你的惡因緣,他的靈魂企圖阻斷你的靈能的培養。佛的《本生經,正是講述佛陀前世的故事,整部經的主旨都在講因緣法。可是因緣法沒有前後,而是有和無的哲學

2021年3月20日星期六

卷五十六(34)

 

[譯文]

元氣有一,用則分二,用陽氣則能飛行自在,朝太清而遊五嶽;用陰氣即能住世長壽,適太陽而遊洞穴。於是說元氣本一性,陰陽分二體,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若不得元氣,而分陰陽之用,即萬物不可能獲得生化成長。因此神無元氣即不靈,道無元氣即不生,元氣無陰陽即不能成形體。﹝有了陰陽﹞形須有氣,氣須有陰陽,陰陽須有精,精須有神,神須有道,道須有術,術須有法,法須有心,心須有一,一須有真,真須至真,至無至虛,至清至淨,至妙至明。至至相續,親親相授,授須其人,非道勿與。

[浤瑆詮釋]

此處陽氣指陽神。陰氣指陰神。

適太陽,適應不同地區的氣候。

前一段「須有……」我保留原文的語氣,唯真須有至,改作真須至真。至,有極緻的意思,也有達致的意思。(C056-33)(譯,33/46)

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卷五十六(33)

 

[譯文]

《三一訣》說:修鍊元氣真神,存三一有了成就,即會精氣化神,神歸為嬰,嬰兒化為真人,真人化為赤子。赤子就是真一了。「一」就是帝君,能統一身,主司三萬六千神。帝若在身,三萬六千神無不在,因此能舉身遊帝庭。

《天老十干經》說:食氣之道,氣為至寶,能保得住一歲則能達致肌膚充榮,保得住二歲則能致機關和良﹝大腦與中樞神經和順相應﹞,保得住三歲能致骨節堅強,保得住四歲能致髓腦填塞。天有四時,氣應四歲,食氣守一,功夫備足四年做基,則神與形通。形能通神如日明,不視而見形,不聽而聞聲,不行而能至,不見而知,所謂一形中能修到千神具備,可得稱仙,一形中修到萬神具備,可得嬰兒,一形中修到萬八千神具備,可得稱真人,一形中修到三萬六千神具備,可得稱赤子。赤子即真一帝君,他能與日月長生,天地齊齡,道成。

[浤瑆詮釋]

“三一”,三位一體。有多種層面,見於[專題]。此處存三一應指《老子》第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希,聽之不聞名曰夷,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七籤》在修行的角度上,三一,都以此為準,希夷微。但是在講天講地的角度上,他的三一不是指這個希夷微。有時乃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於煉丹,則指瞬間變化的化學反應,應以三方面的變化去看道體的存在。

一歲:一年。

具備三萬六千神:這個暗示指,凡夫光有這個肉形,他的全身的「神」都已死矣!需要修煉喚醒,不同層次的修練所喚醒的無身神與有身神,數量不一樣,當然也是取一個大約表示。(C056-32)(譯,32/46)

2021年3月18日星期四

卷五十六(32)

 

[譯文]

有修鍊法的人,就是說調和神氣,使到腎神周流不竭。腎是命門,故說這是修命術。神氣不竭,則身體肉形可致長生,鍊骨化形,遊於「帝庭」,真人座位,以養元氣,男女俱存。《經頌》說:道以精為寶,寶持宜密秘珍藏,施予人則生人,留己自用則生己,生己可以度世永年,名籍存在仙位。反觀人世間的人生業務總是陷身,困身,待身退功成,便可以開始修鍊結嬰之術,或且尚未必可以成就,更何況將青春空廢棄的普通人,棄捐這個光陰與身命亦不會覺察到人生幾何,終是衰老而命墜。天地有陰陽,人人都珍貴自己的元氣,知道珍貴還好可以合入於道,亦應當慎防不知珍貴的時候。能養元氣,綿綿服元氣,轉轉還其精,沖融妙其粹。

能服元氣的人,不可與僅僅依靠食餌一葉一花、一草一木、靈芝五金礦石之類的精滯,砂礫之類的滓穢,同日同年而語!《老子》說:精,是血脈的川源,他可以守住骨中靈神,修行的人們都重視他並以為珍寶;氣,是肌肉發出來的雲氣,真正使固形的物質,人們重視他以為生生。人的一身,法象一國,神為君,精為臣,氣為民。民有德,可為尊,君有道,可以永久有天下。因此能養氣有功,可化為精;養精有德,可化為神;養神有道,可化為一身,則可以永久擁有生命。

[浤瑆詮釋]

帝庭:這個概念也是有名無解!這是指一個人入定,頭上現光,這個光就是帝庭,這個帝庭須視不同的人不同的資質,大小虛廣不一。反正都有「庭」的意象。這一類術語我都不釋,有些古人的意思,越是嘗試說明白就越不明白!反正喜歡在文字上兜圈圈的人,入道很難,凡事都要唯物作基礎的人,離道更遠!

位為真人:這個「位」的概念也是十分常見,具有能維持在一個狀態之下的意思。

「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有釋作:人生則陷身,身退功成。遂結嬰,尚未可,何況空廢棄。「身退功成」變成了成語。(C056-31)(譯,31/46)

2021年3月17日星期三

卷五十六(31)

 

[譯文]

《老子》說:有如枝葉茂盛的萬物與眾生,最終都會回歸各自屬類的根源。這種歸根的程序叫他「靜」,靜的達致是由那人已經完成了他的天命而有﹝復命﹞!復命是如常的常理,知道有這個生成復命的常理則是明智的。因此才說知道「常道」之理,領會了可以說出一個道理的事情,即知有一個明明白白的道路可行,可以達致坦平的涯角。所以經典又說:知其白,守其黑,作為天下人們的示範。知道常理則能包容,包容至極則能公大,公大而臻致王大,王大的氣度若天,天合入道,道可以久,是謂公道。對待公道的極致欲望,對待天地恢容的渴求,可以致萬物無不通容。

 

《陰符經》說:天地人三種層次,若是能做到三種亟欲的層次既能相宜相守,天地人三種境界也必能相安相守。故說:「人的飲食起居有定時,生活有節奏,四肢百骸也會因此自適自調!人體的生機是那麼微妙敏感一旦發動起來,全身的變化都會自動相應而相安。人機安宜,天地炁順。」

真人說:知道了這個道理的人,即能認識「真水真火、真鉛真汞、真龍真虎、真牙真車、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藥、真神真氣、真物真精、真客真主,」既已都能認得他的真相,然則仍然需要按照老師的指示去做;按照道軌去行持;按照正心術去行術;按照正法行法。

堅持修鍊,反覆修正淘汰,研精,調習,仙人所以立八字妙門,一元真法,稱為「虛心實腹,飢氣渴津」八字。這八字的意思指,虛心是大謙,實腹是王道之真學養,飢則服氣,渴則嚥津養液。口訣說:常能虛寂一心,即使是作了善事也不藏於心,更何況能藏一塵穢惡!

所謂靜心守一,除欲止亂,眾垢除,萬事畢,恆使腹中飽實,所謂腹中不存些絲殘餘滓穢,但有真精元氣含藏,反覆去故歷新,修鍊不輟,自然開花結實。飢即吞氣,渴即嚥津,不飢不渴即﹝久久﹞調習,使周流通暢,不滯不隔,蠢蠢陶陶,滔滔樂樂,不知天地大小,不知日月迴轉,可以經歷壽命八百年好像相等十年一轉的大運。

[浤瑆詮釋]

見、[CTWXT]《老子‧歸根》

盜:在我釋《陰符經》,我釋作「亟欲」。引、盜之解:一個人貪婪流涎可以載滿舟,這是甲骨文的示意。後來演變成一人欠身望著寶盆﹝皿﹞流口涎欲佔為己有。兩層意思都有「亟欲」的意思。

知常曰明,知無常曰智。會者笑,不會者大笑。不知不會者默默,會而不知者漠然。知而不會者默然。唔,這個正是中國文字的知會之妙。看英文翻譯的文字還比中文本身容易了解。

復命:已圓滿履行人生天命。

八字妙門即是:「虛心實腹,飢氣渴津」八字是也。虛心是大謙,實腹是王道之真學養,飢則服氣,渴則嚥津養液。

「可以八百一十年為一大運耳。」這是指長生不老留形駐世的時間環節。意思是說:八百年恰似十年一運而已!

「知此道者,即識真水真火、真鉛真汞、真龍真虎、真牙真車、真金真石、真木真土、真丹真藥、真神真氣、真物真精、真客真主,……」

(1)水火,水來自腎先天。火來自心後天。有修練才知真水真火。不是中醫學所謂那些。

(2)鉛是尚未修煉的定與靜,靜如鉛。汞出自鉛,是已經升華的靜與定,經典裡形容他一動如兔子。

(3)龍虎喻念力。虎的念力須加強所謂虎視眈眈;龍的念力是意守意照,不露全身。

(4)牙與車:牙是五行的真氣,車是這個真氣都能運轉。

(5)金與石:金最高級指黃金,一般指五金礦物,石頭就是一般的礦石。將一般的礦石化生成為金,即言將一般的氣機轉化成為能發巨能的天機;

(6)木土與水火相對。土來自脾胃,木來自肝膽。先天一氣本於水火;後天一氣本於土木。

(7)丹與藥:練功到了一個層次,內在的能量可以當藥用,可以引氣引光自治自醫。未用時稱為丹,已用時稱為藥。這個藥也可促進丹的活力。

(8)神與氣,也是需要內證才知,不是醫藥學概念上的神與氣。神氣都可以發越於表,旁人可以望而知之。

(9)物與精:物就是指平常的五臟物質基礎。精則是全身的精氣,需要內感而知。

(10)客與主:這個也是需要內證。比如疼痛的性質是斷續的,痛…不痛…可是由於是疼痛,一般人都以為他是「不停的痛」!因此忽略了他的斷續相。有練定力的人就知道這個,就會定住「不痛」逐漸將這個不痛的時間延長,慢慢就可以化解疼痛。外人以為此君有神通。以此例言之,疼痛就是外來客,知道有一個能感知不痛的那股力量才是主人。

「依師用師,依道用道,依術用術,依法用法,」意思說:按照老師的指示去做;按照道軌去行持;按照正心術去行術;按照正法行法。(C056-30)(譯,30/46)

2021年3月16日星期二

通靈(4)

 

回溯

關於證知前世的方面,我在別處已經講了很多,我經常用這個佛學俗語來表達: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好比我喜歡舞文弄墨,自小學六年級已經開始寫日誌,這一點肯定是我的與生俱來的老東西。


由於我不是來自書香世家,但是也不是來自野人家。總有一個方面的性格與家人格格不入。這個是與生俱來的。那麼,一個自小喜歡文,前世他可能是甚麼呢?追問到這麼細節並無關宏旨。那麼我要說,由於前世有很多世,因此我所說前世乃指「影響這一世的那個前世」,簡稱前世,有些前世影響這一世不大明顯,或者說以我的例子看,有些前世影響我的童年比較多,不影響我的成年以後的世界!


「追問到這麼細節」應當改作:追問到很深入。從葉子追問到脈絡,追問到樹心,追問到根,追問到根的分布。

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

通靈(3)

 

通靈能力,是天生的嗎?

也是,也不是!由於我們不能知道「天生」的真實意義。

我們有前世,前世所學所造,都可以帶到這一世,這個也是屬於「業 karma」的一種,所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業,有善業,有不善業,也有不善不惡業。業總是緊隨著願而起,有願之人可以將惡業轉化成善業。有些人害怕「業」,這個是怪物麼?也是也不是。一個人既已來到人世間,必定有業,無業就留不住。既來之則安之,乃盡量發掘天生的能力,好好奉獻,這個才是務實的人間人應當有的基本態度。

 

通靈能力,是不是天生的?我沒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說,通靈能力是可以後天激發與學習,並且是先肯定才激發,不知就裡的人,一聽到通靈就立即否定,這個叫做無緣。我的邏輯就是,既然我們有前世,並且也有很多世,每一世所學都略有不同,一定有能通靈的基礎。因此通靈是可以後天激發的,這一點頗為重要,由於有跡象顯示,不久的未來,人的通靈可以和高科技結合,而開創了另一個時代的新風貌!我的意思是說,不久的將

來,以科學手段研究人的通靈能力,這是「勢在必行」的方向。

 

佛說人人天生具備了佛性,全部能力都已含藏在這個佛性之中,只要能修學,必定可以將佛性的力量發揮出來,我真信了這個說法。但是有一點我在別處已經多次指出,這裡不煩再指出這一點,能通靈未必代表其人有修行到很高的層次,但是修行得法者,必定會通靈。我的意思是說,修行需要正確的方法,才會有收穫。不似隔壁家,一味否定人的能力,試想沒有特殊能力,一個人又如何奉獻得很好?

2021年3月14日星期日

卷五十六(30)

 

[譯文]

真人說:「聖人知元氣起於子,生於腎,胞於巳,胎於午,故存於心,息於火,養於未土,生於申金,沐浴於酉,冠帶於戌土,官榮於亥,帝王於子水,衰於土丑,病於木寅,死於震卯,墓於巽辰。」

墓即葬,葬者藏、歸者終。元氣指,元始水,歸終於風,藏風於土,是謂歸魂。巽即風,辰即土,水之所流歸於辰,故說:「地缺於東南,水流於巽戶。」《列子》說:海之表有大壑焉,號為尾閭,是大水泄去之所。人之元氣,亦有尾閭之壑,故象於水焉。是知土藏其風,風藏其土,土藏其水,水藏其土,土藏其火,火藏其土。火所以墓在戌土,水所以墓在辰土也,土藏其木,木藏其土,土藏其金,金藏其土,木所以墓在未土,金所以墓在丑土,土能藏木、金、水、火,而土自亦歸於土,故墓亦在辰土,是謂還元返本、歸根復命之道。

[浤瑆詮釋]

這一段參考這個圖。這一段互參卷五十三。

第一段「元氣起於子…」是指體內生理的元氣。第二段「元氣始於水,歸終於風…」則是指大流大氣的走向!在命理風水也是通用的。氣遇水則止,遇風則發,而藏於土。

「元氣,元始水,」可以作「元氣始水,」這是大流真氣「遇水則止,遇風則發」說法的淵藪。這個也是中國墓葬文化的淵藪。

 

[參考]

請自查網絡關於五術﹝十二長生訣﹞: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建祿)、帝旺、衰、病、死、墓(庫)、絕、胎、養十二長生,代表五行在十二個月份里面所經歷的生命歷程的詮釋,它們周而復始,循環往復,十二宮的循環就像人類生老病死的變化一樣,惟說法有簡有繁。(C056-29)(譯,29/46)

2021年3月13日星期六

卷五十六(29)

 

[譯文]

《老子》說: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又說:功成事遂,人們都說我僅僅是回歸我自己,我就是我。又說:修行真能作用轉化身上的俗氣,其德乃真;修給天下,其德乃普。以身觀身,以天下觀天下。我又何以能知天下的所以然?若如此,那又怎樣呢?於是故,天子的教化則以天道的法規做事,諸侯的教化則以國家事務為政,用兵的教化則以不敢為主,不主動發動戰事,由於兵器的教化則以不可示人為尚,處世的教化則和光同塵,出家修行的教化則示道與俗反,養性的教化則以谷神不死為尚,體命的教化則以善壽不亡,修身的教化則示以全神具炁,修心的教化則以虛心守道,教化現前則常善救物,冥報的教示則以遇見鬼神而皆不傷人為尚,所謂事少理長,由人備授。獲得天教的人,則骨節堅強,顏色悅澤,老而還少,不衰不朽,長存世間,長生久視,寒溫風濕不能傷,鬼神精魅不敢犯,五兵百蟲不敢害,憂悲喜怒不為累。常以六經訓俗,方士授術,此其真得道要了。

[浤瑆詮釋]

上述一段參考《道德經》第三十六章和第五十四章。又參考南懷瑾《老子他說》。

見前,現前,現世報。當世功德。

夫何:夫復何求。

六經:莊子.天運:「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C056-28)(譯,28/46)

2021年3月12日星期五

卷五十六(28)

 

[譯文]

《道德論》曰:大中之象,莫高乎道德,次莫大乎神明,次莫廣乎太和,次莫崇乎天地,次莫著乎陰陽,次莫明乎聖功。夫道德可道不可原,神明可生不可伸,太和可體不可化,天可行不可宣,陰陽可用不可得,聖功可觀不可言。是知可道非自然也,可明非素真也。夫修無為入真道者,先須保道氣於體中,息元氣於藏內,然後輔之以藥物,助之以百行,則能內愈萬病,外安萬神,內氣歸元,外邪自却。却災害於外,神道德於內,內外相濟,保守身命,豈不善乎?

[浤瑆詮釋]

《道德論》是三國時代何晏所著,內文不詳。老實說,我註釋這一部122卷大部頭的《七籤》,我是有些原則規定的,第一絕不浪費生命在文字訓詁,第二絕不引經據典,追藪已經沒有靈魂的古物!更不會去追究書上十分繁多的經書名稱的來歷與正名種種,這些事都要交給十分得空的人去完成!都與修道無關。甚至有很多錯別字,只要是不礙理解,可以過去我都會讓他過去,在我的文案裏頭,沒有權威可以立錐之地,引文也未必須要逐字逐句依樣畫葫蘆來引用。故此我將我的作業定性為「詮釋」。專家怎樣解,與我無關!

這一段引文也見於《七籤卷一》引、《老君指歸》作者是西漢嚴子陵。因此不再作重複的詮釋。(C056-27)(譯,27/46)

2021年3月11日星期四

卷五十六(27)

 

[譯文]

聖凡都視為寶貴的,命也;賢愚所共愛惜的,身也。於是故聖人以道德、仁義、謙慈、恭儉、天文、人事、預垂瑞兆以示君子;禮樂、征伐、法律、刑典、鬼神、卜筮、夢覺、警象以示小人。養生之要,先誡其外,後慎其內,內外寂靜,這個將引導善巧地進入無為的心境中。

欲求無為,先當避害,為何?遠嫌疑,遠小人,遠苟得,遠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處鬧,慎力鬥,常思過失,改而從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時機,通數。是則與聖齊功,與天同德。術數之本莫過於修神,淘鍊真氣,使年延疾愈;外禳邪惡,清淨心身,使禍害不

[浤瑆詮釋]

「夫術數者,莫過修神……」特別提出此「術數」是廣義術數,自然也應包括狹義的五術算命之術。

「君子和小人……」中國人君子情意結,與小人情意結也是頗為嚴重,是歷史文化的包袱。區區我是君子小人兩棲動物。

原文淺白,僅略作改動。(C056-26)(譯,26/46)

2021年3月10日星期三

通靈(2)

 

靈魂對靈魂

我這裡也是十分謹慎,小心不得罪人家的靈魂!

現在講出來則是由於此事已過去,塵埃落定。人家的女兒看見我亮出木梳子,梳理鬍鬚,她情不自禁說:大師!

我也回個禮說:大尾獅。一個小小的甚深妙法善法,如此這般傳過去了。


兜了一個大圈,我再次強調,講因果靈學須知慎防這個:不、得、罪、人、家、的、靈、魂!更不可以直接衝撞人家的人性,人家的因果靈界。「天法」創辦人曾說:「講天法應知小心,否則會打架。」


多次我想取消一個群,就發生過有些我認為是殭屍的群友發來 PM 問候,這是典型的靈魂的安排,我已認定了這是暗示要我放養這個群不要刪除,有時會用到。即使如此,爽不爽就發長文,有些人也會吃不消的。好吧,道度有緣人,有求才應,不問不講。


有人抗議我在群裡發長文,不斷地寫寫寫,自那時起我再也不發文在群裡了!對不起囉,道度有緣人,發在谷歌博頁上,兩不知!有一種人性會抗拒他所不懂或者想不到的事,他只是會無理性的抗拒。別以為都是共修,內涵有很大的落差。都是落在籍口的籍口上。

2021年3月9日星期二

通靈(1)

 

通靈

 

五術,山醫命卜相,山就是指通靈。山人自有妙術,此妙術就是指通靈術。有些人對待通靈術的說法諱莫如深,那麼通靈術是「不可說」的麼?並非不可說,尤其是落在我的手中,總是可以說他一說!

 

[借相通靈 ]

識相之人,思維法自是不同一般。就以「五行相」比較「心相」為例,須知心相不能傳授,我這種五行相像,可以傳授,並以此為憑誘發其人的能心相的天賦。

我也會心相,但是使用得十分謹慎。經常是以五行相來核對。


舉例一、

這是我親身經歷,那人告訴我要和姑姑合作一門大生意,有意將自己的一棟別墅押下去,他一旦向我提起此事,我的腦海裡即刻出現一個女人的側臉照,具貪險之相,我於是這樣告訴他:你一生中大起大落,而今這一次若是在關鍵時刻再次破敗,你真的會輸不起,我不主張你採用如此冒險的方式,可以想一些別的法子嗎?

明人一點即會,他聽取我的建議,採取更安穩而不急的方式。

此君我們認識於 1998 年,已知其能耐,他也已知我的能耐,結果是 ~~~彼方合作不久看到利益就翻臉了,一家三口都圍著來,合作不到五年,去年為此事打官司,雖然彼方撈不到油水,但是吾友卻為此而必須付出律師費 35 千馬幣!一輛嶄新的過山車也被他奪去,最妙是,當第一次我們談起此事並給出我的建議,當時我並不認識「姑姑」這一家人,未曾謀面。我給建議大約不到百日之後,我的另外一個朋友也是從事於同行的,聊起此事,他才說「姑姑」亦曾是他的客戶之一,並言這一家的家底十分複雜,是個無底洞,云云!更有,大約一年之後,我有意無意帶一人會通靈的道友去拜訪朋友的園場區,她也見過了「姑姑」一家,見過了姑姑,姑丈,獨生子。

回途中她不斷地提起她對這一家人的一些觀瞻,並指出一些特徵說這是前世帶來的,至今還留下痕跡,並暗示這一家前世是 XX 動物,云云!試想,虧損 35 千比較虧損一棟獨立式洋樓,這是兩害取其輕。我們在這個人世間,不可能萬事都經大尾獅一點,就可以安然度過一點也無虧,豈有此理!

 

舉例二、

再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某年,某賈商 (guˇ shang)經朋友引介我們第一次見面在新山。驅車去見他的半途中,腦海突然現出一張白臉書生,正面對著我笑容燦爛!老實說在極短的時間裡並不足夠時間讓我去分析這個靈視。待我們會面了,我亂講一通好像也蒙對門了。事過多年,某賈商的真實的人性面貌已經豪不客氣的攤開來!如我預視的那張臉:無情的白臉書生。

2021年3月8日星期一

卷五十六(26)

 

[譯文]

《老子節解》說:唾者,溢滿的時候稱為醴泉來聚,流出則稱為華池府,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漱口嚥下,可以溉藏潤身,通宣百脈,化養萬神,肢節毛髮,堅固長春,此所謂「內」金漿,可以養神明,補元氣。如果是守清玉為戒而獲醴,這是鍊金﹝肺中清氣﹞為漿,化其本體,使其人性情柔而不剛,肌膚色瑩冰雪,氣奪馨香,飲之一杯,壽與天長,這是指外金漿。外金槳可以固形體,堅藏腑。

又、常使身不妄出汗,汗是神之信,元調而運動微汗,避免衝著冷風,適好達致。若極勞形而盜汗,霂不止,大困神形,固當放鬆身體,緩慢地步行,勞而不極,坐臥都不讓自己感到過度疲倦。行立坐臥,常能消息從容,導引按摩消息,久練令人起坐輕健,意思暢逸。

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強關抑忍,又勿使失度,或或寒或滑多,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這個正是指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

[浤瑆詮釋]

「盜失精汗者,霢霂不止,」大文學書都釋此字作小雨霢霢不斷地下著。霢霂:汗流滲滲不止之貌。

「固當緩形徐行,」「固當」有作「須當」。「固當」的意思有:原本就應當知曉…

「或或寒或滑多,」「滑」有版本作「骨」。骨是方言讀音[guetˊ]。又有作「猾」則是如假不能包換的錯字!古代的滑,又發音作「骨」,因此道經索性直接點出「骨」,道經的「文學」經常見到這一類情況,因此我認定了他同時也是註腳,並不是錯舛。這一塊頗值得考證!

這個是給在家修行的行者所說:「又常伺候大小二事,無使強關抑忍,又勿使失度,…」這是指大解與小解,不能強忍。繼之話鋒一轉說:「或或寒或滑多,皆傷氣害生,為禍甚速。」這不是指大小的症狀反應而是指起居飲食的全像,澀寒容易理解,滑又怎樣理解?不吃滑膩之物麼?照看「為禍甚速」這四個字此滑指滑精,又指滑瀉。「此所謂知進退存亡,聖人之道也。」問題又在於「如何知進退存亡」?這正是道家一貫的獨特表法。有一種體質修功到了一個階段,會流出呎長涎很稠黏的,這個不是滑。佛家功四念住,會感到產生皮膚「滑觸」,無害,與此處滑的概念又不一樣。

《老子節解》首見於《隋書》,內文未詳。(C056-25)(譯,25/46)

2021年3月7日星期日

卷五十六(25)

 

[譯文]

《太清誥》說:許遠遊王羲之寫書法說,交梨火棗,是飛騰妙藥。君侯若能剪除荊棘﹝去掉人性的牽梏﹞,去人我,泯是非,則這兩株樹生長於君心中,也是能夠葉茂枝繁,開花結實,君若得食一枚,可以運景萬里。這就是陰丹。平時但能養精神,調元氣,吞津液,液精內固,自生榮華,譬如樹根壯葉茂,開花結實,胞孕佳味,異殊常品。心中種種,只是形神的身見而已。陰陽,﹝不是什麼神祕的氣,他只﹞是日月雨澤,善風和露,潤沃溉灌。氣運息調,可以滋榮枝葉。性清心悅,即是花開盛放。固精留胎,則感到「結實」有底氣。津液流暢,口內津佳味甜,吃食也香甘。古仙誓重,傳付於口,今以翰墨宣授,宜付奇人而已。道林說:這個道法又名「玉醴金漿法」。玉醴金漿,是服鍊口中津液。人體六液,一精;二淚;三唾;四涕;五汗;六溺。人身有此六液,同一元氣,而分配五藏六腑、九竅四肢。知術的人,常能歲終不泄,所謂:「數交而不失出,便作獨臥之仙人也。」平常能做到終日不唾,保持含而嚥之,令人精氣常存,津液常留,面目有光。

[浤瑆詮釋]

「所謂數交而不失出,便作獨臥之仙人也。」此處「數交」指什麼交?老實說,這是指狹義的性交。當時士大夫炒作修道,好樣現代人炒作茶禪一樣,日日不事生產,這邊一邊玩酒後書法,一邊玩修道,回去家裡修房中,因此這一期的道,很多都不離房中。而今我的時代,這個房中已經成為秘密法,知人不會輕易公開。

關於津液含而不唾,指已經在生活上徹底修養的人,衣食住行都已上了道軌之人,五臟口內的津氣是乾淨的,才可以「終日不唾,恆含而嚥之,」否則都是修道的戲子。曾見菸酒不離手之輩,也在扯談他自己的寶津「終日不唾,恆含而嚥之,」我說這是老蛇吐出去的毒信又被自己吞回去,這是即使是佛陀的弟子舍利子也不屑一顧的事。(C056-24)(譯,24/46)

2021年3月6日星期六

卷五十六(24)

 

[譯文]

《九皇上經》說:「始青之下月與日,兩半同升合成一,出彼玉池入金室,大如彈丸黃如橘,中有佳味甜如蜜,子能得之慎勿失。」注云:交梨火棗,生在人體中,其大如彈丸,其黃如橘,其味甚甜,其甜如蜜,不遠不近,在於心室。心室者,神之舍,氣之宅,精之主,魂之魄。玉池者,口中舌上所出之液,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

[浤瑆詮釋]

《真誥》頻頻提及的「交梨火棗」,注家都注不下,標準答案都在這裡了!「液與神氣一合,謂兩半合一也。」則是道言道語。這個體內光的形狀也貌似「交梨火棗」。

始青:

(1)天寶君治在玉清境,即清微天也。其氣始青。

(2)清微天的始青應於人天即指,太微玄宮,中黃始青。

(3)始青天。

(4)人間,天上,也有始青真氣,屬於同一類能量場,修道的人始能獲得。(C056-23)(譯,23/46)

2021年3月5日星期五

卷五十六(23)

 

[譯文]

《古詵記》說:人的元氣,是神魂的餚饌,故說:「子丹進餚饌正黃」。所以元神服元氣,形食五味,氣清即神爽,氣濁即神病。故常謂勻修鍊氣,常令氣清,所謂鍊神鍊魂,鬼制魄,使形神俱安。魂自天上而降,稱作神,魄本於地,稱作鬼,鬼屬陰,神屬陽,所以鍊魂神,服元氣,千萬身皆不死,身得昇天;食五味,祝淫鬼,千萬身皆死,形沒於地。魂飛於天,魄沉於泉,水火分解,各歸本元,生則同體,死則相懸,飛沉各異,稟於自然。為何?譬如一條木,以火燔之,煙即飛上,灰即下沉,亦是自然而然。

[浤瑆詮釋]

詵,shen,古同「莘莘」,一般釋作「眾多」。但是康熙也釋作「問也,眾人言也」。《古詵記》就是答問錄。

「子丹進餚饌正黃」:子丹是心神真人,此處「饌」有養育的意思,正黃,指中宮。

服元氣,我以為不宜譯作「服食元氣,」此處之服與彼處之伏,同義。即指「不是通過口而食」之服食。他可以借泥丸而伏,又可以借全身毛孔而伏,又可以借鼻息而服,還有其他特類,比如借房中而服。修練中,最安穩的方式還是念中宮。

靈學的朋友告訴我,人間人走到今天,人們都在承受著地靈﹝即是前文所謂魄﹞的干擾。絕多數的鬼祟都是地靈的干擾,很少是來自天上的神祕力量來干擾。

「服元氣,千萬不死,身得昇天;食五味,祝淫鬼,千萬皆死,」此處「千萬」之句,我釋作千萬身。人身中,以道家習慣的表法,一種功能都視作一個身,一隻細胞都也視作一個身。(C056-22)(譯,22/46)

2021年3月4日星期四

起居養生之二(28)

 

6.        曾遇這一類型真實例子,學到一些虛幻的概念,就以為「我的心念可以轉化本人身上的頑疾!」此輩一身都是由莊嚴化的概念建構起來的「概念身」,道貌傲然,佛氣威風。我朋友說這一類人正是:「善人得不到善度」。始終不肯老老實實學習至少可以自養自醫的醫學知識。

7.       在生命前面,一個人須知「四實」即:現實、務實、眼見為實、事實求是。即使是醫療行為,未必需要使用藥物,但是積極的醫療行為是必須的。我的臨床經驗告訴我,凡是頑病久病之人,之能醫好痊癒,都是兩個字:堅持。堅持獲得合理的治療。同理,凡是久病頑病者,都必有人為無知自大的緣故。

8.       在進入「已病」階段,我不會排斥現代醫療,但是我主張能中不西。既如能不能中?胥視各家手段。

9.       養生起居所關心的時段則是已病之前,以及病癒之後的膳養。即病時期,稱為護理,這是需要專業諮詢的,不宜讓比較廣譜的養生,將兩者混淆了。

10.       結合佛學「四念住」法門和中醫對待症狀的獨特認識,效益很大。

11.       我將「導引」、「服氣」這兩個概念抽離出自「存思」,三者不可以混為一談。

12.       有關「修行病」、「禪病」,即諸如此類種種病,都已在別處探討了,不再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