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30日星期二

卷六十二(3)

 

[正文]

隔結

凡人腹中,三處有隔:一心有隔,初學服氣者,皆覺心下、胃中滿,但少食,久作之,自覺通下;二生藏下有隔,即覺腸中滿,久而覺到臍;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後始覺氣周行身中矣。遊行身中,漸入於鳩。後覺鳩中氣出,即能與人治病也。(C062-02)

(C062-02)[浤瑆詮釋]

「生藏」與「熟藏」,之說,這裡是首出,同文又見於卷五十九。我的理解是生藏是尚未沾到穀氣,熟藏是已沾穀氣。可以見得已沾穀氣和未沾穀氣,則是掌握本法的關鍵!再如男人的陽強的時候自己排出的液體,若是未經睪丸而出的液,尚可以通關,若是已經睪丸而出的液,就是「洩」了。以此推論,未經睪丸而流出的液﹝科學稱為前列腺液,但是別迷信的洋文化一錘定音的說詞﹞,我們可以稱之為「生液」,經睪丸而出之液,我們可以稱之為「熟液」。這種事,有一個名稱好過沒有一個名稱,你說對不對?至於女人,書上少講,就是子宮,臍下正方。還有上面一對乳尖,都是一陽來起復的對外發言人。此之謂:「獨陽偶陰」。也有「獨陽泛陰」的,女人一陽來起復,未必須要有點,經常都是打成一片,泛化全身。

 

「隔結」之說也是這裡首創!福建音。這一段是有體驗的人如是說。「固志」指很堅定的去做,堅持去做。可能需時很久,可能需時頗速。看個人因緣與福德,不能說一種功法「必定」有這有那神效,正是這個錯誤的修行態度因此而培養了大師滿街跑。

 

「鳩」,也是福建話。指龜頭馬眼。當氣從鳩中出,不是一陣子而出,可能是延綿頗有時日,這段時間特別敏感容易勃起,因此需要菩薩自持、自持。觀想落湯雞說不定會好一些。在別處﹝卷四十二及卷四十四﹞曾提起,龜頭上包裹著一層銀亮的輝光,在暗處看起來﹝真的﹞很像電燈泡。這是克應。任何一種功法的修行,都有克應,可是原文書裡不提,至少是採取一貫的中國人伎倆:「謎底見封二」。女人家的克應是什麼?我不知耶!

 

再如,何之謂「氣」,只是一百種感覺的一個說法,不同人對待「氣炁」的往來消息,認知方式都不一樣。有人說他感受到「有很多小氣泡」從齒縫排出去,這個也是「氣炁」。感受差異不一而足。(C062-02)

2021年11月29日星期一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9)

 

5.這裡沒有講長夏屬土。土在中間,旺於四時,也會哀於四時。嚴格說來,五味入土。故長夏調五味均勻即可!

我在這裡的詮釋不同於“浤瑆詮釋”這是刻意而為乃以另一個角度切入理解。

二十四氣節以及一年七十二候,均為古道人在內證修鍊中而證知五味的陰陽盛衰變化,我按卷十三的內容也曾繪製五味陰陽圖。比如拿我現成的見證,我在寫這一段文字的時間於[230219-0417]是春分之後第二日,我正值咳嗽康復期,咽中尚是十分過敏,子時臨睡前生痰致咳,我按自己已經用過多次證明有效的方法即,一茶匙老醋分五次啜含入咽,而且必須躺著讓他漫漫咽入,這些日來總是一啜即止咳了,今晚不知怎地,為了不想浪費,這一念之差令到我一口氣將剩下的老醋一口吃掉了。睡了一陣子,被野狗噪音吵醒,干脆來到屏幕前繼續磨指飛盤!才飛沒幾個字就不停的打呃逆!如此折騰必將我的靈感逼走,於是我泡一杯刻意增甜的飲料,趁熱一口一口喝下,才喝數口立即打一個爽呃,呃逆也好了。往昔的經驗是必須用鼓氣的方法才會止呃。這個雖然不屬於“科學實驗的證明”但是也算是一個活人眼底下所發生的事實。

在過去五年我都住在山區,海拔1300米以上的高地,年尾一定是比較冷,雖然身在熱帶卻體驗著貌似溫帶的氣候,每年年尾冷天,我都很容易兩足水腫,對待鹹食幾乎是零容忍,即使僅吃一塊腐乳都會引致兩足水腫。用上述的理解方式切入,真正是思維角度大開。目前搬到比較平原的地方,由於山谷地勢日夜溫差介於八度至十幾度,這是我觀察一年的結果,我刻意測試吃腐乳腐竹花生諸種豆類,曾一日吃掉老干媽腐乳六大塊,都沒見足板水腫!由於我所處在的這個山谷,雖然入夜也冷,最低溫紀錄子夜時分18度,但是不會由於不出汗而足腫!正好應了“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讀者明悟了麼?雖然我的說明比較懶,但是給知人卻是十分明朗的說明!冬的水氣與海拔有關聯,不是與冷熱有關聯。我在冷地但不是在較高海拔,冷天增鹽都不會足腫。雖然,熱帶無四季,但是我住山區五年期間,都能品嘗到貌似溫帶的氣候,尤其是中秋至秋末的氣候,十分經常體驗到。我三次曾在中國的江南,體驗到中秋至秋末的氣候,我的內證也頗類於此。那麼在海拔低的平地冷藏庫裡的,是冬氣麼?不是!

這個四季的“氣機”(宇宙能量場)顯然和維度、海拔、黃白二道的位置都有關聯。利用四季的宇宙能量場的差別而採聚這個能量,恐怕這是唯道家術法所獨有!(C013-09)

2021年11月28日星期日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8)

 

理論分析如下、

1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由於春木當盛,木氣過多,木氣必排泄到脾土,這是順路,因此在木剋土的原則之下,必須養脾以助承受木氣來剋。不是不讓剋,而是助其完成剋的程序,以讓整個氣機的運轉起來。須知生剋是生命之常態,況且一切生機都是在經歷了刑剋之後而得成就。已知酸味入肝,在肝氣正值盛季,不宜再促其盛,故曰減酸增甘。

2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夏氣主火,火氣當盛,火剋金,多出來的火必循肺經傳,因此需要兼顧養肺以助他承受來自心經的火。這個火的性質不是指熱熱的火,而是指生命力。屬於燃燒生長的力量。因此雖然常識已知苦入心,但是苦也制火,因此必須在火當主人的時節裡減苦以免他來扯生長的後腿。辛氣可以激發。

3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所謂金秋,氣機的性質收斂,需要借辛氣激發,但肺金當盛的季節裡,不可以再激發,而是引導過多的金氣,順其勢循肝經入肝,這是金剋木的道路,因此需要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4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末各取 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冬日水氣當盛,鹹與水相應,冬季水氣過盛,必須有疏導口,而順其勢通往所剋心經排去,心經必承受水氣之剋,因此需要增苦以強心。

2021年11月27日星期六

卷六十二(2)

 

[正文]

卷六十二‧諸家氣法部7

此卷口訣,並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隱見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屢於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多遊楊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處人耳。每逢志士,即傳此說,云秘妙方若傳非其人,自招其咎。此卷並學有次第,志人口訣,非初學法也。為當學人初兼食服,以此言食物。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氣並絕。但能精修此法。知騰陟仙道不遠耳。(C062-01)

2021年11月26日星期五

卷六十二(1)

 

[卷六十二內容提要]

「食氣」、「服食」、「胎息法」、「內息法」、「辟穀服氣」、諸如此類的名詞,很多!都在講同一樁法門,以特殊呼吸修煉法,將本人的俗氣轉化成為真氣。此法的成敗,攸關腸中無屎。腸中有屎,休想服氣有成。再來則是「用氣人」與這個天地人間的聯繫怎樣?聯繫通關不好,也修不好,別以為將自己關在洞裡不理世事,就可以修得好,必要的時候,必須下山做些功德善事!

 

是修道又能修到的人!看文中這一行字:「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隱見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屢於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已具生死自在的功夫。脫空王老又見於卷五十九。可是這一份功夫落到現代最好別再提他。把這個概念當作隱喻興許會更安穩。生死自在是佛家概念,我說道家是玩味生死。

這一份文字,全文都是脫空王老的親傳口訣!觀其文氣也是以王老的口語習慣表之,似是唐朝的福建話。所修者其貌不揚,運息而已,很多人都在做著同一件事,為何有些人有大成就,有些人無?本文講到十分細緻,是親驗者才說得出來。奇怪,讓你知道這麼多,你會不會去害人? 全文淺顯易明,不再做白話翻譯!(C062-000)

2021年11月25日星期四

卷六十一(43)

 

這個「桑榆子」我以為也是道文學寓言式化人一種,桑榆主壽又主耐得住挫練。

這個道家表法諸如「五損即神不安。」這個意思是說,當你自覺神不安的時刻,最優先以歷史追溯法,一路推上源頭,審查近日有甚麼食物?或者生活上的,有損五臟的行為?這個是修行人自檢法。其他如「損氣即氣海悶」皆是如此這般!感到氣海悶,就要上溯生活上有何偏差?一般莽夫,氣海悶究竟是如何的,都不容易覺察。即使我本人,往往症狀已經持續多日才讓我意識到,這是莽夫中的莽夫。這個修行病的調理,是一門技術活。回想去年此時節,我的膝蓋「忽然」僵硬不聽使喚,貌似住海邊的人被冬天的海風吹到,我住山谷之中,這時節平均溫度24度,相隔不久「忽然」先發唇癢後劇咳一個月半……!長話短說,自調一年,到了今日(2020年元旦)顯然已經度過,身體一般健康自利。較真說來,這個不是修行病,而是生活病,但是有區別於平常人的生活病。都是靠自己自調回過「神」來。一年以來我自調的手段僅兩件,一、晚上加衣確保睡覺的時候肚臍不會暴露。穿襪子。二、生活吃食更趨向清淡,以減油減鹽為首務。三、增加輕微運動的時間,我住山谷自然首選走山為主要運動方式,達到「微微出汗」即止。這一方面我在一個主題<起居養生>將會觸及。「所言須勤勤,不得墮慢。又說:任方便,不得勉強,消息之妙在於此矣。

說白了,身體的氣息有節拍,修行人務須早日掌握這個!不是概念上兜。

好!本文小結到此全文完!今日元旦氣場真好!我一邊繕寫這一文小結3400字,一邊陪訪客喝茶聊天,好像小孩吃飯那樣,有一字沒一字亂寫,無心插卵卵成蔭,元旦開泰妙真行。好的開始也。三校通過,沒一個錯字了。如果你認為還有錯字,一定是你對待人生的洞見尚不足夠焉!潔癖成疾焉!(net譯文7/7)

2021年11月24日星期三

[卷六十一(42)

 

以務實的修行法而言,修行有沒有成效,首先審查自己有沒有靜氣。網上輸入「靜氣」這兩個字可以搜索到好料,我這裡不再搬字!一個人告訴我他打坐風雨不改三十年,而沒有靜氣,算了吧!必須知曉靜氣之義,「身不安而云知“道”者,未之有也。」

道家的理法,夫妻法頗為吃重!道家有沒有獨羅漢法(佛家概念)?有!不在這裏講。我將會在別地方深入探討夫妻法。這個不是指房中,而是指萬事萬物,都是夫妻。能掌握夫妻法者,已經離正道不遠。詰辯君會問,離婚之士就不可以修夫妻法囉?此事與床上夫妻尚有一大段距離,不可以同日而語,可以同床異夢焉。

6119節文,「華池者,口中之唾也。呼吸如法,咽之即不饑矣。初絕三日,七日,小極頭眩,慎勿怪也,滿二十一日成矣。氣力日增,欲食可食,即息禁陰陽,不可妄失精氣也。……」此時(2020年元旦)我才節食7日結束,記憶猶新,一如所言,可是我沒能做到「咽多而食日減一餐,十日後能不食也。」第19節這一段總字數280字透露了珍貴的「修行火候自檢法」,請自己參悟,凡事不可以圓滿奉上,

關於服三一法,我以為有些說法用得太過了,詮釋過度了。比如前一節「借用」三一來名稱三丹田練氣法,我就不以為然。興許可以這樣理解,修氣達致絳宮守,泥丸滿,丹田成。即可稱為服三一成就。這是可以接受的,不違基本概念。

我在注釋七籤的過程中,書中所提法,都盡可能自己操練一遍,練不到不是沒條件而是沒因緣。須知同一個法有深淺廣狹。這個法都已被隔壁家講死了。我若是想知道「答案」,跪求必有!可是祂給我的答案的途徑與方式,都很奇怪,有時候甚至是讓我最討厭的人來給「答案」,往往不出一周七日內就有答案。不可以排斥身外身,這個身外身極有可能是自己的魂魄、信使、啟示靈。你向自己的靈魂呸呸呸麼?

追憶2015年嘗試按著七籤書所講「閉氣法」,自行操練一遍,使用方法不正確,結果引致多日頭重腳輕,十分十分苦惱。後來是採用易筋經的法式調解了。

為何會失敗?前面已經講過了,沒有足夠的靜氣。這個靜氣,千萬別將他道德化,莊嚴化!千萬千萬別!我不想當歷史的道德罪人。這個和道德修養沒半毛關係。也千萬別將修行法一錘定音。即使是有形有象的鋼琴,都必須經常調音,更何況人!息長息短,都交付老天!

2021年11月23日星期二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7)

 關於二十四氣節

由於我未能完全體驗過完整的四季,因此二十四節的相關內容,我都存而不論!並且必須待我體驗過完整的四季,再說吧!

二十四氣節養生法的總綱領,見於七籤卷十三、

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季月末各取 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C013-09)

這個大原則是用於、

(1)辟穀恢復正常進食的時候、

(2)茶佐料在24氣節的選擇上、

(3)平常養生食餌食材篩選的原則上、

(4)產婦坐月的食物配搭原則上,

(5)四季處方原則、

(6)病後調理的食譜原則上、等等。

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6)

 

或者也可以這樣操作,啥都不必做,僅僅是放下身心,以最慢的速度步行。這是南傳佛最常用的方法。我推薦、

Sawadaw所寫的書,Meditation walk 書中含有大量癒療見證。

四念住,佛與道的功法都在修四念住,切入點不一樣。越是重要的事,越是須要念住。比如:練針、下針、出針、下廚房(火險)

住心有方法與技巧:熟能﹝念住﹞生巧﹝放下﹞,不是毫無原則地放下。

[有身、無身] 道家念身包括有身與無身。以佛家四念住為抓手。舉例、患病之前,反而愛吃「來害我」的食物。又、臨終之人突然嗜食。以佛家的說法言,這是由於人對待這個肉身根深蒂固的執念所引致。

病人需要給自己語言訓練,這是根據「一心一意說出來的話就是咒」的認識而有,這是磨練心力最好的著力點。比如敏感說成敏銳。賤生說成生命力強。即言,用語言這個支點,來引發正反饋。

【補充讀物】

#如何集中精神》這是我從靈學角度切入這個主題的一篇短文。

2021年11月21日星期日

[卷六十一(41)

 

問題是:如何放鬆?一個人被激怒發威,這是天性,這個和自在放鬆一絲毛關聯也無!

在突發的意外中,比如跌僕,不會抓狂慌張,這是內證自知的,不需要外人指指點點。

或者在惡夢中不抓狂,不顛倒夢想(佛家詞語),這些內證都是「放鬆」。

「復冥心太空,若東方洞然,無有隔礙,」這個也是內證。一個人體內有無真精,單取這一像就知曉了。無真精者不見其光,這裡沒有會不會的事兒,僅是關於「有無」的事兒。無有隔礙指,無質無礙。好比(剛剛發生日蝕於20191226日午時)我以結大日手印直視日偏食光景,就是書中所謂「若東方洞然,無有隔礙。」

合目有體驗的人,他一合目即可見「星斗」。有如西藏夜空上的星雲。這是一種形容並給人們參考,未必人人都一樣。那種「洞然」卻是很真實的。因此可以選在24節合目內觀,看看那一日比較敏感!就可以選那日作為自己的「好日子」。修行,千千萬萬不可以聽人家一錘定音。

所謂掌訣,這是在講,將天星佈局蹙縮至一掌,萬化在乎手,這是迷信嗎?這是幫助記憶嗎?都不是,也都是!我打個比方,佛教持念四句聖號,萬德洪名,歷年以來止要是持念四句都是一心一意,至誠持念。這個會形成一股神秘的力量,姑且稱他是「萬德總能量場」。還有印度賽巴巴「om sai ram」,好事壞事都念這個。怪人曰,我們可以好事壞事都念「他媽的」來頂替麼?可以,只是此句歷代以來沒有形成「萬德總能量場」呀,因此他所形成的力量肯定是不一樣。這裡牽涉到人類念頭的秘密

這個萬化在乎手,道理也是一樣!只是他將默唸轉為一個行動,就是掐指,也是念頭的秘密並以掐指的行動展現出來。以此理論而推知,這個掐指也是基本功之一,再多的理論不如這樣來回答問曰君:「歷代前輩都用這個,你想要學此法就不用這個麼?」老實說我不會這個,以前學中醫子午流注的時候曾經學過的,但沒堅持下來。理數象,我走理這一條道路。

心行的科學妙合,已經有很多所謂科學實驗證明,我沒空搬來一堆洋人的證明。中國人曾幾何時動輒努力搬來洋人的科學實驗來證明自己的古文明,才讓他安心下來?真醜!

2021年11月20日星期六

卷六十一(40)

 

為甚麼須要閉目?我在南傳佛教的教化書中看過一些探討。這是十分務實的操作。閉目不是緊閉兩目,雖然這是老生常談,還是有必要多講一次。我們叫他合眼。合眼在修行務實上指兩眼平視前方,頸肩平正,合眼之後讓生理上的兩眼保持平視遠方,那眼神僅僅是放鬆自然地鳥瞰光界,俯照光界。就是這樣輕輕地照著!若能見光罩,叫他「四明」。四明的正解是四明功曹,大約相等於佛家四大天王。在修行界看,四明大約就是腦下垂體開始轉化了。

若能見四明,你自己就是四大天王。修行老在向上仰望而自己沒有,修來搞屁哪!不如回娘家睡覺吃奶。

指要有一點點光照()的感覺就算,沒有高上大。憑那一絲的感覺,慢慢養他。其他瓦上霜都別去理會。

閉目的緣由說法很多,自己網搜。

舊時代一般都不會點出訣所在!新時代不可以再如此迂迴糾結。我主張點出來,讓同修者自己去求證。

我所謂「腸」也包括身上似腸非腸的全部部件,都是陽炁的對外發言人。

理論上,我是說理論上,道人的氣息可以主控走至全身各個細部,尤其腦髓中。道家功十分強調用意念主控氣息讓他走遍全身,甚至是有意志地「控轡」這一股能量,要他去哪就去哪!若是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人必登仙途。

做不到僅憑意念致動,可以退其次,使用藥物達致。還有其他方法比如按摩拉筋等等。

我個人的體驗是,用閉炁法可以有效促使體內一股氣能走更遠一些。這是七籤7卷諸家炁法都有提過的,完整內容請自己去看看。閉炁法基本條件要求那人真正的放鬆,不放鬆而閉炁,一定會引致炁病!即已引致症狀,也須要有緣人施治才解。

2021年11月19日星期五

卷六十一(39)

 

[小結]

諸家氣法走到卷六十二結束,六十三開始講練丹。我要在這裡提早給他做一個小結!

道家修法不外氣()、神、光。此外還有靈這一塊暫時按下。

諸家炁法都在講修氣()的行持。

炁的概念很深很廣,因此引伸出十分多樣練炁法,可以流傳到今天的功法,必定有他的意義!

炁的概念雖然很廣,但是引入人體內,就是「一」而已!

我們不管他的操作法式如何地多端變化。那個「一」必須首先體會下來。

體會「一」,並非高上大,是人人可學的。說法傳法的「大家」都有這個義務,別讓古德先賢的用心被高上大遮撇了!一個法始終落在辯才無礙之士的嘴上,可以稱名而無實用,這個法早已被邊緣化,不獲共鳴故。一個法的推廣最終搞到家裡不安,這個法最好別再提起!

一的基礎是「心中一點精」。對待現代人來說,這個表法尚是很虛幻,對待現代人可以這麼說:「丹田一點陽,」這個是可以很快讓人體驗到並以此為證。比如練氣的時候可以感覺到有一股炁走到肚臍眼,這個就是「內證」。

當然,內證或者剋應或者別的習慣稱謂,都有很多種不同的表現,照看這是由於人人體質差異、文化背景差異使然。也有深刻的內證,也有比較淺的滑過去。整個過程皆稱作「妙應」。妙應必有所本。即使是神在心腔也必有所本。道家中醫的內容包藏著許多這些內證的資料,以待發掘!

2021年11月18日星期四

卷六十一(38)

 

[譯文]

延陵君氣法

每服氣餘暇,取一靜室無人處,散,脫衣,覆被,正身仰臥,展腳及手,勿握固。淨席一領,邊垂著地,其梳以理之,令散垂席上,即便調氣。氣候得所咽之,便閉氣盡則令悶。又冥心無思,任氣所之,氣悶即開口放出,氣新出喘息急,即且調氣,七八氣已來,急即定,又之。如此,有暇且十之。止為新功,恐氣未通,擁在皮膚,反致疾也。更有餘暇,又之,即更加五六,至二十,三十,或四十,五十,並無定限,何以為則?如服氣功漸成,關節通,毛孔開,到二十、三十,即覺遍身潤,或汗出,如得此狀,即是功效。新得通潤則止,漸漸汗出即好。且安心穩臥,不得早起風等。如病人得汗,良久將息,即可著衣,徐徐行步,小言愛氣,省事澄思,身輕目明,百脈流注,四支通暢。故《黃庭經》云:千災已銷百病痊,不憚虎狼之凶殘,亦以老年永延。夫氣者,每夜頭及午時任自方便,候神情清爽,即依前次第,迅坐修咽,勤勤致之,不得墮慢。忽有昏悶欲睡,即睡,不得昏悶欲睡之時強為,即邪亂其意,意邪氣亂,失正道也。如新服未有正氣,即較昏昏,已後亦無昏沉矣(桑榆子曰:所言須勤勤,不得墮慢。又說:任方便,不得勉強,消息之妙在於此矣。則知勤勤不在勉強,候未方便,寧循墮慢,修息遊,乘自然以運,則氣行矣)。夫氣者,即不得每日行之。十日、五日有餘暇,覺不通暢,四體煩悶,即為之,常日無功,不用頻也(桑榆子曰:陰陽合節,即不為災沴。此云常日無功,若如所言,為之何害?但以不止於無功,將臻乎有咎。何以言之?借如炎帝勤稼而功倍功,必反為大旱也。按摩亦然)(C061-28)

[難字]

墮慢,同惰慢。

沴:liˋ氣不和。(C061-28)(net譯文6/7)

2021年11月17日星期三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5)

 

7.如果你遇到知曉你的念頭的人,別錯過,利用他來回看你自己的念頭,通常情況之下他是你的「第一念」,去深深體會他的發生。這個應如何說起呢?比如,這是我親身經歷的事,我的朋友是營養師,十分「唯物辯證」,並且是假借唯物辨證來隱藏他的骨子裡的傲慢,可是我知道他的第六感﹝直覺﹞十分靈,無巧不成書,另一女性朋友忽然預約要來,小神通的朋友住附近,我們仨一起喝茶隨便聊聊。事前我也是故意預告這個頑固的人說:等下要來這個人有他心通。嘿嘿!那婦女一來到,就不問自講,說了一堆,開始我尚未警覺,很快就讓我意識到「她在講他」。我的朋友雖然是傲慢又頑固,此時也不忘告訴婦女說:我心裡問的問題,你都已回答我了。婦女說完了,補充一句,沒什麼的,我只是把話要講就講。不必懷疑它!

由於此人傲慢又頑固,與我相當,因此我沒趁此機緣告訴他更進一步的內情。我也僅僅嘿嘿。含笑不語。無疑,他肯定不知道「有這種經歷是早已布署了」。無疑,他也因此錯過了學會「抓住第一念」的機緣。無疑,我也不會告訴他如此這般云云。

須知,他人來告,我說是「信使」,相等於他放大該人的第一念,在這種機遇之下,該人特別容易掌握這個第一念。這個東西一直都是被忽略。自出生到目前都一直被忽略,若是遇上概念仙,更加帶你一隻白鷺飛青天!

該人,往往是該死之人,不死也是活該之人。神已死,肉尚活著。

這是博士論文的題目,留給後人去玩!必須聲明,這個還不是禪宗所謂的「話頭」。

用這個第一念,自我癒療。

其。實你知道自己為何會得病!抓住這一點竅,給自己定下一個治病原則以及治病計畫

2021年11月16日星期二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4)

 

觀念專注於病灶,這個方法不僅是佛家四念住,道家也有。並且是一塊道家醫病處核心內容。道家正是十分善用「第一個念頭」來作法的。但古道也頗能理解人類的領悟力各自不同,因此道家設計出不同的方便法,最常見是觀光法,再來就是化形法等等,終極目的就是引發出那人的第一念。這個第一念威力甚大,在這裡我們講癒療,第一念正好可以用於癒療。

如何掌握第一個念頭?他相等於佛家初發心。「你將愛佛的念轉移至愛你身上的病痛,也是獲得同樣的成就。」

我學佛二十幾年,到頭來都搞不清何之謂初心。回來學道經,很快就懂了。即使如此我也沒把握將這個東西講得清楚。道度有緣人而已。

我也實在懶於比較初心與第一念究竟有何差別,不如讓我們直接進入務實一些的操作!

1首先,平時必須練習讓自己安靜下來。有很多方法,打坐是其中一個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人越是打坐越是不安靜。別坐在那邊問甚麼方法,去做就是,去嘗試了再說!我的新生貓崽喝貓奶之後會顯出萬念俱灰的神態,廣東人叫「lam」。可惜沒有人售賣貓奶,否則我也想試一試看他是否有令人安靜下來的魔力?

2不妨採用宗教的方法,比如持咒。

3早上睡醒,神醒肉未醒,保持臥躺狀態,不要亂動。去「嗅」那個第一念。

4第一念是來自神的消息。一旦嗅到了,掌握那個感覺即便也掌握那個神。

5將來每遇事故,這個感覺一出來,就是第一念的「感覺」。

6你可能會遇到「知曉」你的念頭的人,俗話說「他心通」,有人會特別提醒你,這不過是小神通,否定又否定。遠離這一類杖著表面概念來否定你的意識的人。

2021年11月15日星期一

卷六十一(37)

 

[譯文]

凡服氣畢,即思存南方熒惑星為赤氣,大如珠,入其天關中,流入藏,存身盡為氣。每日一遍,此其以陽陰,去三之患。又古涓子留口訣,令想火身為炭。道者商量,火氣非自然陽精,但恐傷神,未可為也。其精者,真人密傳,至妙精思,行之勿疑(桑榆子曰云:商量者,延陵君之意也,夫存想之中,寧分別其自然與非自然乎?若有所言,則存之與想得為自然否?況人間丹亦用火,則火與熒惑同是天地之中一物耳,亦何擇然)。凡導引服氣之時,衣帶常欲寬,若緊急即損氣,氣海悶(桑榆子曰:損謂限滯之也,非能傷之)。夏冬寢處,飲食常欲溫,勿食酸油膩之物,食之損五。五損即神不安。豬狗肉生果子,尤忌尤忌。(C061-27)

2021年11月14日星期日

卷六十一(36)

 

[譯文]

問曰:夫上士先導引後出入,下士先出入後導引,何也?答曰:上士先導引,穢氣隨舉動散出;下士後導引,恐其穢氣入支節不散。此則學氣導引,得與不得有殊 (桑榆子曰:上下猶言先後進也,於功用淺深,非賢愚品第之位。斯道也,豈愚者之為乎?但有賢而不能者也)天師云:內氣者一,吐氣有六,氣道成乃可為之。吐氣六者:吹、呼、嘻、喣、噓、呬、皆出氣也(桑榆子曰:喣一本為呵。大抵六氣之用,與他本有五不同也)。時寒可吹以去寒;時溫可呼以去熱;嘻以去風;喣以去煩;又以去下氣;噓以散滯;呬以解熱。凡人者則多呼呬,道家行氣不欲噓呬,長息之忌也。悉能六氣,位為天仙(呬,丑利、許氣二反。桑榆子曰:凡人者,喜怒嗜欲,眾邪之氣不絕於中,辛甘酸外物之味未離於口,若即便禁長息,則穢濁之氣無洞盡之期。彼得道者,無思無慮,無榮無欲,含其浩然之氣,又焉取於噓呬哉?彼視噓呬,猶決提耳)(C061-26)

[浤瑆詮釋]

本卷六氣訣不同於其他,主要說明分見於《卷十四》、《卷三十二》、《卷四十二》、《卷五十九》、《卷六十》。又、《卷十一》、《卷五十六》、則是有提到而已。本卷與以上所例,兩者稍有不同:吹、呼、唏、呵、噓、呬。此處唏嘻可以認作相同,呵以「喣」代之。「喣」之發音似催小童尿尿的聲音。(C061-26)

2021年11月13日星期六

卷六十一(35)

 

[譯文]

世人或謂,服氣與胎息殊,誤之深矣。胎從氣中結,氣從胎中息,久服則清氣凝而為胎,濁氣散而出,胎成可以入水蹈火。世人或依古方,或受非道者,以秘數之,貴其息長,不亦謬乎?殊不知五藏無常服之氣,一時閉塞關門,豈知是胎中自然之意,但煩勞形,終無所益!時人服氣多閉口縮鼻,皆抑忍之,但須取息長,不知反損。問曰:氣外氣內,二氣俱出五,焉得內外吐納不同(桑榆子曰:此言二氣,俱出五,即大謬也。外氣,喘息之氣,即府氣也,但入至榮衛,非自中而有者也,焉得謂之出於五)?答曰:服內氣鼓努之時,即胃海開納,真氣封固。納訖,即還閉,徐徐出外氣,自然有殊。夫抑塞口鼻,氣俱不通,不通即蓄損五,此乃求益而反損也。且人健時閉氣息即易,有疾力微即難制,豈不失之極也。若服內氣,用力甚少,而功即多,當勤行之也。(C061-25)

2021年11月12日星期五

卷六十一(34)

 

[譯文]

夫服氣多方,若非鼓努之法,不為真妙。或有人未解,咽服氣未通流,便虛其心,忘其形,雖日效,忘必無所成,多因困弊也。夫鼓努法本服自然,元氣流利,藏府氣既長存,人即不死,何於外思慮、吸引外氣?夫人氣盡則神亡,神去則身謝、故知守元氣不失胎成,皆秘訣所傳者,幸勿疑。夫行氣,候閑時,鼓十咽、二十咽,含令腸滿,然後存思,行入四支。有事之時,即一咽一行氣,手足須著物,候氣通流,必虛心忘形,然後煩蒸之氣散出,四支精華之氣凝歸氣海,久而自然胎成。封固支節,得雷鳴相應,當鼓轉其腹,令氣調暢也。夫服氣導引,先須舒展手足,鼓咽即捩身左右,精思入骨節,行引相應,令通不斷,謂之行氣導引。又宛轉盤,存思氣從手足關節散出。古經云,有行氣導引,非至道口傳,罕有知者。夫行氣導引,若饑時服,候腹滿,乃行之,若食飽後,旋行之(桑榆子曰:飽,宜為飲字之誤也。修養者平居無飽,況行氣之時乎)。若兼服氣導引,當候閑時習之,非尋常可作也。夫服氣導引,當居靜密房室,不欲處高屋當風,如遇暴風疾雨,沾濕寒,冒熱遠來,皆須歇息,候其體乾氣和,方可為之。若欲四支常瘦,即導引,謂肌膚充悅也。若能導引服氣,不失其時,則神氣常清,形容不易,暴脂虛肉不生,永無諸疾矣。(C061-24)

2021年11月11日星期四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3)

 

專注

關於專注的訓練,我特別推崇佛教人四念住的方法。四念住有三個階段,在一般人的情況下,兩種已綽綽有餘,如下、

觀身是身、觀受是受、觀心是心、觀法是法。

觀身常安、觀受是樂、觀心有我、觀法清淨。

方法沒有高大上,就是十分直接簡單的,

觀想這個身的原生態,真正的知識+內感的肉身。有很多人對待這個肉體的概念僅僅止於「知識」。沒有人告訴他自己的內感才是最重要的參考點。

觀想這個身體的感受,僅僅是感受,不要加入情緒。痛就是痛,癢就是癢。就以我親身經歷的那一次來說,好不容易已經體悟到痛和情緒是分開的,那知道生活上發生一件事,立馬痛和煩一起爆發,令到我控制不住而發飆。當時那個「煩痛」由無生有的整個過程,感觸十分清晰的。請問這樣的內感知,又如何用文字來表達呢?參考過來人的經驗,病人做到這一點,他的病可以控制,進一步受到癒療。但是這一層必須有經驗的人一對一指導。否則自己亂亂來,自以為是,可能會延醫誤治。

觀心是心、這個「心」簡單講就是「想」。我在這裡不想扯宗教的層次。專注於自己在想著的那一點,就可以了。這個「想」是第一個念頭。現在的年輕人的理解力,不再是舊時代那個樣子。告訴他「心」為何物?講半天都無法聽懂。改一改表法,告訴他「善用你的第一個念頭」,比較容易懂了。

專注可以發生能量,這個能量可以加強心的力量,比喻如手機充電一樣。手機是﹝物質合併功能﹞比喻作心,專注則是充電的過程。誰在充電?答案是:神。因此道家索性說:心神。這個心神通達天人地。區區小恙,更加是小菜一碟。想知道完整的內容請看[浤瑆七籤詮釋]

2021年11月10日星期三

山居札記@起居養生三(12)

 

12-我有一個朋友十分古怪精靈,同時也十分令人討厭,我是為了他的故事而向他套親乎。他說中學時期(七十年代),在交換學生計劃之下,他家裡領養了一個日本學生,兩人好像兄弟一樣玩在一起!不久他發現日籍朋友,一直都在記錄村裡的每一條街道的各種細節!他偷偷跟隨而明白了,這個是間牒學生!我問:難道日本還有計畫再度侵略亞州?朋友答:不是!是日本不甘願沒有真正的打贏亞州那一場戰爭!為何?他要來查出原因!故事很長,也僅僅點到這裡為止!

任何一門「有效的知識」,都必須在平常裡做功夫。所謂逆思維也不是平地一聲雷。但是你必須成功了,人家才會仰視你。你仰視與我何干呀?我在分享給一撥人,寫養生日誌的重要性!有人回應說:「聽不懂,做不到!」我確實感到一時的疼!道不度無緣之人只好閉嘴!當有百人讚美你,你必須同時想到也有另外一百人正在詛咒你,甚至同樣一撥人之中,也有同時讚美你同時詛咒你,重演猶達情意結。這個正是「人心不古,各如其面」的註腳。

13-你必須深切認識自己的身體,你才有一個基礎,去聽取別人的建議,否則你其實相比一頭莽撞的公牛毫無差別,總是受人控轡!我可以舉出很多臨床例子,但是為了節省我的寶貴的時間,也節省讀者的眼力,前述簡潔的說法已經足夠。我知「識」故我在。

好!關於逆思維,又是用於養生癒療的逆思維,到這裡講夠了。貌似沒有點到,又有點兒爪到癢。都與我無干係!

2021年11月9日星期二

卷六十一(33)

 

[譯文]

夫服氣,須安神定志,徐徐咽之,急即心中氣不散結痛。每咽五十服,漸加至一百服、二百服、三百服,有他故,即二十、三十服。行住服之並得,臨時自消息也。所貴常行,不欲關日,如初服,有噫氣上,即鼓而咽,無使出氣 (桑榆子曰:元氣融和,不為厲,必若噫上,豈元和之氣耶?然初服之時,特以氣道未得全暢,事須仰就,且以元氣待之也。若至再至,氣海不受,必若著五之中,舊有濁氣如此,故亦不宜愛惜)忽下部有,即泄之不妨每鼓咽氣須調和徐緩,不欲天關中有聲。若咽急,恐下部氣秘,令人脫肛,慎之。如服內氣,久而自通,通即服無時矣。但饑即服之,飽即止。每鼓咽之際,常存思氣入五流行,即從手足心及項三關九竅支節而出;忽有疾,即思以氣攻其病處,何疾不愈。如要服氣休糧,即不論咽鼓努多少,常令腹滿為度,勿令腸;若饑即時服三五咽,以意自調息,勿須仰臥,仰臥;即氣難下,損人心胸。凡氣相應,即腹中有聲,愚者謂之腸空即有聲,有聲即損人,其不然矣。此由雷鳴電激,陶陰氣,百關流潤,真要深門也。(C061-23)

[浤瑆詮釋]

這一段誠屬心得筆記,十分珍貴!

不欲關日,關日,與開日相對。指時有時無,一曝十寒。

「忽下部有」,這是十分典型古人的含蓄!其實就是指「忽下部有」。可以釋作「忽下部有」麼?可以的。泄之不妨。但自己須知分清濁。清者卸掉則有損,須很久時間才會補回。這是兩難啊!怎麼辦?原文已經點出來,曰「元氣融和,不為厲」。自己參詳。

[難字]

腸掣,一字是我加上去,腸痙攣。原文使用異體字[/],但是網上查不到這個異體字。(C061-23)(net譯文5/7)

2021年11月8日星期一

卷六十一(32)

 

[譯文]

服氣雜法秘要口訣

天關中為內氣(口為天關生神機,手為人關把盛衰,足為地關生命扉。並《黃庭內景》云)神廬中為外氣(神廬,鼻也,神廬之中常欲修治。《黃庭外景》云)。凡服氣,皆取陽時夜半平旦也,即東南向,靜而端坐,叩齒三通,三漱咽之。則兩手相摩,令掌心熱,揩拭面目,便以大拇指上下揩其腎骨七遍,即握固。鼓氣以滿天關,調勻為度,閉口而咽之。既努腹訖,徐徐出神廬中氣,其神廬中當修治之。鼓努每須相應,一鼓一咽一努,為相應也。其鼓之咽時,天關莫開,恐生氣入腹而為疾也。(C061-22)

[浤瑆詮釋]

《黃庭內景》鼻子有多個別名,除了神廬,還有別名如:玉廬,鼻廬。天中之嶽,天臺,長谷,玉壟。「神廬之中常欲修治」的原注指修剪鼻毛,但是本段顯然指經常修氣息法。

這就是「鼓努法」:「鼓氣以滿天關,調勻為度,閉口而咽之。既努腹訖,徐徐出神廬中氣,其神廬中當修治之。鼓努每須相應,一鼓一咽一努,為相應也。其鼓之咽時,天關莫開,恐生氣入腹而為疾也。」我見過我這裡有人在修此法,修得怎樣,沒去過問。(C061-22)

2021年11月7日星期日

卷六十一(31)

 

[譯文]

三一服氣法

夫欲長生,三一當明。上一在泥丸中,中一在絳宮中,下一在丹田中,人生正在此也。夜半至日中為生氣,日中至人定為死氣。常以生氣時強臥、瞑目、握固閉目、閉口不息,心數至二百,乃口小微吐氣出之,日增其數,數得滿二百五十,即絳宮守,泥丸滿,丹田成。數得滿三百,則華蓋明,耳目聰,身無疾,邪不干,司命削去死籍,移名南極,為長生。閉氣之法:以鼻微微引內之,數滿,乃口小微吐之,小吐即便以鼻小引咽之,如此再三,可長吐之。為之既久,閉氣數得至千五百,則氣但從鼻入,通行四,不復從口出也。自欲通之,乃從口出。如此不止,仙道成矣。饑取飽止,絕穀長久。

服三氣法 

華陽諸洞記》云:范幼沖,遼西人也。受胎光易形之道,今來在此,常服三氣。三氣之法:常存青白赤三氣如縱,從東方日下來直入口中,挹之九十過,自飽便止。服之十年,身中自生三色光氣,遂得神仙。此是高上元君太素內景法,旦旦為之,臨目施行,視日益佳,其法鮮而其事驗。(C061-21)

2021年11月6日星期六

卷六十一(30)

 

[譯文]

十二月服氣法

正月:朝食陽氣一百六十,暮食陰氣二百。

二月:朝食陽氣一百八十,暮食陰氣一百八十。

三月:朝食陽氣二百,暮食陰氣一百六十。

四月:朝食陽氣二百二十,暮食陰氣一百四十。

五月:朝食陽氣二百四十,暮食陰氣一百二十。

六月:朝食陽氣二百二十,暮食陰氣一百四十。

七月:朝食陰氣二百,暮食陽氣一百六十。

八月:朝食陰氣一百八十,暮食陽氣一百八十。

九月:朝食陽氣一百六十,暮食陰氣二百。

十月:朝食陽氣一百四十,暮食陰氣二百二十。

十一月:朝食陽氣一百二十,暮食陰氣二百四十。

十二月:朝食陽氣一百四十,暮食陰氣二百二十。

夫陽氣者,鼻取之氣也;陰氣者,口取之氣也。此二氣,十二月中日日旦暮能不絕者,周天一竟,又一周天足,則與天同齡矣。(C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