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

卷五十七(13)

 

修行生活中所主寒熱等,本於前文所言,大致如此。然而若是放於五臟之義,前文所說乃有所乖義,唯僅渴誦北方章所言是,由於北水治渴。我說為魂神不寧,宜誦東方章,寒誦西方章,飢誦南方章,渴誦北方章,熱誦中央章,亦可以按五臟行持,即以五臟本消息來行持,比如誦東方以調補肝,餘臟妨此。誦既不論早晚,以子午前為佳。誦五方數畢,即誦《大道讚》一遍:

大道無形,因物為名,

乾坤萬品,秀氣乃成。

既受新質,惟人抱靈,

五行三才,秋殺春生。

四九寶偈,除誦守精,

修奉太和,不虧不盈。

嚼之無味,嗅之無馨,

察之無色,和之無聲。

坐臥無所,行走無程,

遊歷太空,湛爾黃庭。

動而不去,住而不寧,

無營無作,無視無聽。

非聚非散,非離非并,

非巨非細,非重非輕。

非黃非白,非赤非青,

道高黃老,曉朗其情。

太上要章,封密金城,

子得聞之,命合真星。

 

《五靈心丹章》既可通五藏氣,每次通誦,仍各存思藏位。一如前文若有苦、寒、熱、飢、渴者,也可以加誦存思苦、寒、熱、飢、渴之章。應當面向其方坐,閉目澄神,閉口心誦,仍動舌觸料口中,令津液生,微微引氣而嚥下,各入其藏中。此法專行,應至虛惙,兼以符水,藥味,則不致贏頓。(C057-17)

[浤瑆詮釋]

「然五臟之義,」有作「然仿五臟之義,」二字皆無解!暫保留原文。

「以消息為之。」有作「以消息為之。」我認為用「意」相宜,但在原文中我還是保留原樣。有關於這一段的詮釋已見於白話翻譯中,不在話下!

《五靈章》即指《五靈心丹章》。(C057-17)

 


2021年4月29日星期四

卷五十七(12)

 

五靈心丹章(行之十五日,心澄心通;五年當身心俱通)

《東方長生章》﹕一氣和大和,得一道皆太,和乃無不和,玄理同玄際。右誦九十遍,氣不調,存誦之便調。(C057-12)

[浤瑆詮釋]

頗為奇怪的誦偈!我已認定了這是音波療法。下四偈皆一樣是奇中奇。古人憑甚麼來設定這種誦偈?(C057-12)

 

《南方不飢章》﹕不以意思意,亦本求無思,意而不以思,是法如是持。右誦三十遍,飢時存誦之便飽。(C057-13)

《中央不熱章》﹕諸食氣結氣,非諸久定結,氣歸諸本氣,隨取當隨泄。右誦一百二十遍,熱時存誦之便涼。(C057-14)

《西方不寒章》﹕修理志離志,積修不符離,志而不修志,己業無己知。右誦七十遍,寒時存誦之便暖。(C057-15)

《北方不渴章》﹕莫將心緣心,還莫住絕緣,心存莫存心,真則守真淵。右誦五十遍,渴時存誦之便不渴。(C057-16)

(C057-13+16)[浤瑆詮釋]

頗為奇怪的誦偈!皆保留原文。我已認定了這是音波療法。古人憑甚麼來設定這種誦偈?(C057-16)

2021年4月28日星期三

卷五十七(11)

 

凡是服氣,都取天景明澄時節為好。若老是風雨晦霧的時節,皆不可引吸外氣。但可以入密室,閉服內氣,加以諸藥。

凡是服氣,同時又斷穀的人,一旬十日,精氣弱微,顏色萎黃;二旬二十日,動作瞑眩,肢節悵恨,大便苦難,小便赤黃,或時下痢,前剛後溏;三旬三十日,身體消瘦,身重難以行動。這些徵候皆贏弱之候,是專氣初服所致。若以諸藥,不至於此。

四旬四十日,顏色漸悅,心獨安康;五旬五十日,五藏調和,精氣內養;六旬六十日,體復如故,機關調暢;七旬七十日,心惡諠煩,志願高翔;八旬八十日,恬淡寂寞,信明術方;九旬九十日,榮華潤澤,聲音洪彰;十旬百日之時,正氣皆至,其效極昌。修之不止,年命延長。三年之後,痕滅除,顏色有光;六年髓填,膓化為,預知存亡;經歷九年,役使鬼神,玉女侍傍,腦實脇胼,不可復傷,可以稱作真人了。(C057-11)

[浤瑆詮釋]

前文的意思是,修服氣功到了純熟,可以配合斷穀一起修。斷穀有方法,不可以自己亂修,這一段點出純粹靠服氣來斷穀,不是配合「諸藥」一起修。可是九年不入食物,可以麼?

「腦實脇胼」,胼,有人作「駢」。發音一樣,意義稍別。我主張用回「胼」,修到兩脇似是長出了繭而形成自然的保護層。駢無此義。「胼」pianˊ現代人名之「雞眼」。(C057-11)

2021年4月27日星期二

通靈(18)

 

法從口出

莊嚴人我這樣講,你以為怎樣?我親近過的莊嚴人,滿口滿腦都是威儀,都是正法,絕不說歪法,可是彼類都不認識人間疾苦!周遭人的心地怎樣,他也無知無感。我本人也曾被罵「不知」。這個我稱之為「法從口出」,其人數之多如恆何沙數。想見就有。我稱這一類大眾為:慈悲天條的遺民。他很善良、很慈悲、甚至苦口婆心,他所言每一句話都是「為你好」,可是他「不知」。我被「法從心出」的人們罵「不知」的次數還不算多麼?甚多也。

2021年4月26日星期一

通靈(17)

 

法從心出

那些人尚在迷戀大師效應,離道更遠!這一類人性佔上了極大比率,遲早是要被淘汰。


在我學習靈學的過程中,體驗了多次「法從心出」的真實例子。其中一例給我頗深刻的印記!那些年心裡很亂,某日我回鄉下,去到那家老地方吃麵,攤主人靜悄悄來到我前面說,「我的靈說,你是可以聽勸告的人,不要計較!」


四個字:不要計較。這是我的人性畢生的公案。這個不要計較,以我如此高大上的智慧,也需要評審他五年之久,才真正領悟到他的精髓。到了我能確認下來已經「是」領悟到了,不到七日之後熟友來訪,劈口就說:別以為你所做所說是為他人好,而那人不接受,你就會生氣,這個也是計較!這個也是傲慢。


你哥我如此高大上的智慧,不屑於抄錄別人的原話,因此沒能讓人滿足傳真的歷史場景,充其量她的微言大義,正是如此意思。正是這個樣子。從那時起我就學會「不計較」了。這個就是「授記」。

2021年4月25日星期日

卷五十七(10)

 

服氣所以必令停於肺上,入於胃至於腎,這事是為何?要知肺藏氣,肺是氣本。諸氣屬於肺。於是氣通於肺。肺又是藏腑的首領,是為五藏的華蓋,呼吸的津源,為真氣傳送的官,因此具有治節的作用。

魄門為五藏氣機的大使,這是由於他是其他四藏的主管,通於十二經脉,﹝負責真氣樞紐的傳導,﹞周而復始,﹝魄門又與肺相應,﹞因此令氣停於肺,而後能流行。

胃,是五藏六腑之海,水穀皆入於胃,是六腑的大王。五藏六腑所需營養皆稟於胃、五味入胃,各走其家,以養五臟氣。因此是五藏六腑之氣,皆出於胃,變現於氣口。

腎,是生氣之源,五藏六腑之本,十二經脉之根,左為正腎,右為命門。故令氣致於腎,以益於其精液。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於鼻,藏於心肺;五味入於口,藏於膓胃。味有所藏,以五氣和而生津液,氣液相感,神乃自生。五味,豈獨指穀類而有五味?氣中自有五味,又兼用藥五味尤勝用穀。這裡雖然只論肺腎,氣亦自然流通各藏,所以說: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其味。呼吸的道理,乃是神氣的要旨,於是太上問:人命在幾間?或對:在呼吸之間。太上說:善哉!可以說是有道的人了。(C057-09)

 

服氣,皆取子後、午前,雞鳴至平旦,此時天之陰,是屬陰中之陽;平旦至日中,此時天之陽,是屬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天之陽,此時屬陽中之陰;黃昏至雞鳴,天之陰,是陰中之陰。人亦如是。

春氣行於經絡,夏氣行於肌肉,秋氣行於皮膚,冬氣行於骨髓。

正月、二月,天氣開始普遍於八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

三月、四月,天氣正在方興,地氣正在出發,人氣在脾;

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

七月、八月,陰氣開始發殺,人氣在肺;

九月、十月,陰氣冰凝,地氣始閉,人氣在心;

十一月、十二月,冰復與地氣合,人氣在腎。

按前理,到了四時的相應月份,宜各依當值得氣所行,而兼存而修練。(C057-10)


[浤瑆詮釋]

五藏的華蓋,形容肺氣主司統理五臟氣場而形成了似華蓋一樣覆罩著體內腔。華蓋就是古時黃帝的車頂蓋。

魄門為五藏之使,這一句出自《內經‧素問五臟別論》,中醫界一致認定了它是指肛門。

變見於氣口:見,就是現。氣口,就是指胃氣而言。胃氣可徵之於脈搏,又可徵之於音聲氣色,舌像等等。

「味有所藏,」這個味的概念,一如原文指出,食物五味,氣中亦有五味,藥也有五味,更甚者宇宙之間自然之氣,都有五味。中華文化這個「味」的概念十分獨特。(C057-10)

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

卷五十七(9)

 

當知民間流傳的諸服氣方,有誤!教導存思引氣直接入腹,不先向四肢,故致四肢送冷,五臟壅滯。是以必須先四肢,然後入腹,即氣自然流宣。此後不復須存在肺,直引氣入大、小膓中,鳴轉通流臍下為度,都應如此做去,最終以膓中飽滿才收功。

然後則伸直兩膝,急握固閉氣,鼓腹九度,就尚鼓著的時候,仍存氣導引散入諸體,閉之欲極,徐徐吐之,慎勿長。若氣急,將多餘的氣稍稍引出而吐掉,若覺腹中已闊,就做這一次止,如果腹中猶滿急,只須閉氣鼓吹。

訖,舒腳,以手摩面,將撫胸心而下數十度,摩腹繞臍,手十數度,展腳趾向上,反偃數度,乃放手縱體,忘心遺形,良久,待氣息關節調平,訖,乃起。若有汗,以粉摩拭頭面頸項。平坐,稍動搖關節,體和如常,才可以起身活動。其中隨時消息,觸類多方,既不需再煩復陳述,善以意調適,就好。(C057-08)

[浤瑆詮釋]

原文已說明東向又說「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臥(原文按、本經皆云東首,然面則向西,於存息吸引,殊為不便),」我的理解是:修者頭放在西向,面向東而臥,如此一來則可以面首東向直接接觸早朝景。

吉日、這裡指干支相合的日子。(C057-08)

2021年4月23日星期五

卷五十七(8)

 

[浤瑆詮釋]

辟穀的藥食﹝藥餌﹞接取清淡陽性開竅消積之味。本書已介紹多種,這裡介紹胡麻蒸熟曝曬,還有茯苓,都是很好的經驗!

「凡欲服氣者,皆宜先療身疾,」疢,chenˋ也是疹的異體字,但是「疹」習慣用於表示皮膚疹粒,疢則是疾病的古名稱。一般說法都是指疹疾。(C057-06)

 

應當選在春秋二時的月初第三日後,第八日前這間中的四日,取其中一日吉日做為開始點,﹝所謂吉日就是日子的干支相合,﹞吉日當天服下太清行氣符,根據「七日吞一,二十一日止,合符三枚,」的原則將另外兩符按規則吞服。

選靜室向東,最好是大清晨的光景可以投射到的地方,於這個方位開一個窗口,令日中光正對臥,勿令其他雜物障隔。

於子時之後,先解髮梳頭數百下,便散髮後,初服須如此,久後亦不須散髮。燒香,勿用薰陸香﹝乳香﹞,東向正坐,澄心定思,叩齒導引(其法具後篇)。又安坐定息,乃西首而臥,即指,修者頭放在西向,面向東而臥,﹝浤按、如此一來則可以面首東向直接接觸早朝景,打坐完畢又可以保護那一股似斷非斷的內氣,以十分緩慢的速度躺下。﹞牀須厚暖,所覆適溫,自得稍暖為佳,腰腳以下左右宜暖,其枕宜令低下,與背高下平,使頭頸順身平直,解身中衣帶,令闊展,兩手離身三寸,仍握固,兩腳相去五六寸,且徐吐氣,息令調。然後觀想東方初曜之氣象,在流霞暉茫之中,共與日丹合光,引此景來至面前,乃以鼻﹝原按、須先拔鼻孔中毛,初以兩手大指下掌按鼻左右,上下動之十數過,令通暢,﹞微引吸而嚥下。久久不須引吸,但存氣而嚥,待光氣自己來入,如此一來便加妙。分三次嚥下,入肺中。小開唇,徐徐吐氣,入氣有緩急,宜任性調息,千萬不得頓引,至極則氣粗,氣則致。又、引氣分三次嚥下,若氣息長,加至五六嚥,得七尤佳。如此,以能感覺到肺間大滿為度,且停嚥,乃閉氣,存思肺中之氣,隨兩肩入臂至手握中入,存思氣下入於胃,至兩腎中,隨至兩腳心中,覺皮肉間習習如蟲行為度。訖,任微喘息少時,待喘息調,依法引導送之,覺手足潤溫和調暢為度。(C057-07)(net譯文2/7)

2021年4月22日星期四

卷五十七(7)

 

服氣論第二

氣,是胎元,也是人體形質的資本。胎既已誕生,誕生其時元精已散;形質的氣機既已發動,而同時真氣的本質也要開始漸漸衰弊。於是故,須知修練納氣凝精,保氣鍊形。精滿而神全,形休而命延,元本既實,才可以固存。觀察萬物,未曾有有氣而無形的,未曾有有形而無氣的。正在習持攝生服氣的你,可不專氣致柔?!(C057-05)

 

太清行氣符

欲服氣斷穀,先書此〈太清行氣符〉面向王方吞服,七日吞一,二十一日止,合符三枚,在周遭環境左右皆燃燒五香。

凡是有意學習服氣的人,皆宜先療癒身上的疾病,使臟腑宣通,肢體安和,縱無舊,亦須服藥消去飲,量體冷熱,偶爾服一兩劑湯,以通泄腸胃,去其積滯。附吐方在後。

身體將息平復已妥,於是才開始清齋百日,敦操志,其間所食,漸去酸鹹,減絕滋味,得服茯苓、蒸曝胡麻等藥,預祈讓斷穀達致最佳結果。開始服氣期間,亦不得一下停止藥食,宜日日減藥,宜漸漸加氣,氣液流通,體藏安穩,這才可以停止藥食,繼之乃須兼服膏餌消潤藥的幫助。勿食堅、滓滯有渣、冷滑的食物。若不遵守,久久自覺腸胃漸虛,食欲全無,不復感到飢渴。消息進退,以意自量,這裡只是一個提點。(C057-06)

2021年4月21日星期三

通靈(16)

 

借假修真

話說回頭,有一種類的靈,霸氣很強!若是遇到專斷的人性來接他的信息,必定是會引致「逆我者亡」的偏差。應知如何做出抉擇。目的還是完成「和解」的程序。這是十分細膩的一個程序。對接靈的人而言也是一次寶貴學習的機會。靈界的套路頗深,變數也大。但是多數情況下,靈界要比一個唐氏兒證的人還要贛直。


前面已預先點出,有私慾的人,接信息一定會失敗。為公而不為私,修靈才會成功。學習成功的當下效應,那人會發生愉悅感,無以名狀!心正天主助,念邪妖魔附。

 

有一次靈能試探我是不是為公不為私,在那一秒的溝通之中,我竟然能直抒情懷將話直說,將身旁人也拖下水了!他問:誰做的?我答某某做的。那種問法好像媽媽在質問小孩子﹝偷吃起司﹞?而我也竟然直接回答,是誰偷吃了起司。當時我可以感受到現場十分詭異的氛圍。

靈學教育法就是如此這般。你若是再搬出來概念化,妖魔化人性,子不語的莊嚴化,請回家睡覺去。在這一點上,公正的意義就是分享與共享。不會再有「大師效應」了!《西遊記》裡頭觀世音十分不情願去冒充黑幫鬼頭,無奈在老孫的曉以大義之下,還是充當了兩次黑幫鬼頭,孫悟空孫子們,你怎樣看?

2021年4月20日星期二

通靈(15)

 

通靈與人性

再說與靈共舞的人,我始終不能信任純靈的說詞!不信一個接受信息的人能夠全然不受人性的干擾情況下而傳達靈信。於是有見於此,乾脆說是:啟示靈必須藉助那人的人性特徵以傳達特定的信息。比如有支配欲強盛的人性,他接靈的信息也是要用於支配的,比如驅鬼。人性軟弱沒有氣魄,如何可以驅鬼呢?這是可以公開講的天秘。


文人手上沒有一把判官筆又如何能辦妥靈界事呢?這個也是可以公開講的天秘。文人借用豬八戒的犛頭來驅鬼可以麼?可以不過很難排使﹝燥熱便秘了唄!﹞

學習靈學早期,我看作這種效應是「人性的偏差」,不大中肯。其後我改作「人性的特徵」。但、但、但、通靈人的人性的偏差是普遍存在的!況且這一類的偏差也是十分突出,不可忽略。


長話短說,最後的效果就是,在公正天條執世之下,怎樣的人性,務必會接收相對應於這個人性特徵的靈信靈使。再說本來沒口才忽然有口才,這裡有一半是慈悲天條的餘氣使然,有一半則是公正天條的。如果那人僅是尋求一個顧問式的建議,最好去找一個溫和有學識的靈人!你越是質疑他是以「知識」來處理你的求問,你越是必須去正面對!唯此方法可以防止迷信的牽引與誤導!

2021年4月19日星期一

卷五十七(6)

 凡修服氣法,須知最好是首先行修服食五牙之法,以通五臟,然後按常法繼續修。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在形為脉,

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舌,在形為血;

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在形為肉,

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在形為皮;

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耳,在形為骨。

又:肺為五臟之華蓋第一,肺居心上,對胸,有六葉,色如縞暎紅,肺出於少商,少商位於左手大指之端內側,去爪甲二分許,舀陷的中處;心居肺下肝上,對鳩尾﹝心口劍突﹞下一寸,色如縞暎絳,心脉出衝,中衝穴位於左手中指之端,去爪甲之二分許舀陷處。肝在心下,小近後,右四葉,左三葉,色如縞暎紺,肝脉出於大敦穴,大敦穴位於左足大指端,乃三毛之中;脾正掩臍上,近前,橫覆於胃,色如縞暎黃,脾脉出於隱白穴,隱白穴位於左足大指端陰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左腎、右腎,前對臍,搏著腰脊,色如縞暎紫,左為正腎,以配五臟,右為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繫胞,腎脉出為涌泉,位於左足心,舀陷者是。(C057-03)


[浤瑆詮釋]

「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在形為﹝筋﹞脉,」云云,這種我稱之為「開竅住形」的表法,道經裡頭才有,醫經所無。

「肺出於少商」,「商」,原文誤作「少高」。

鳩尾,原義指尾龍骨。此處指心口劍突。

yaoˇ,凹下。

「左腎配五臟,為命門,男以藏精,女以繫胞,腎脉出為涌泉,」除了中醫臨床可以印證所說,內觀氣脈也可以印證。(C057-03)

 

凡是修練「服五牙氣」的人們,皆宜觀念這五牙氣分入所主五臟,使真液宣通,各依所主,既可以周流形體,亦可以攻療疾病。舉例青牙,就觀念真氣入肝中,見青氣氳氳,青液融融分明,良久可以見到足大敦的脈氣,循服而至,會於脉中,流散諸脉,自然而然上通於所主臟腑。依次服食其他五方五牙,仍宜以丑時之後,澡漱冠服,入別室焚香,坐向其方,靜慮澄心,注想,才開始服食。(C057-04)

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卷五十七(5)

 

[浤瑆詮釋]

「納雲牙而溉液,吸霞景以孕靈」:雲牙霞景、比喻練真氣。牙,有精華之義。景,有境界之義。真氣的精華似是雲景,來之倏然,忽然隱沒似是很會躲。

液:這個概念十分常見。不是普通的形容詞,亦為道思維的一種表達方式。津液,可以認作津是生理可以目視自感的體液,比如唾液,體液等等皆是。「液」這個東西,是指氣液,有時用「真水」表之。氣液可以自感而不能目視。人身有了此物,才會感到「體和心泰」,人身缺此物,他則表現出十分躁的行為反應,同時氣不和。尚且還有其他很複雜的效應。

榮衛:這個概念首出於《內經素問》。榮又通營。中醫認為榮行脈中,屬陰;衛行脈外,屬陽。榮衛,又泛指身體氣機。道家的榮衛二氣可以直接體驗出來,一如文中說「榮衛保其純和,容貌駐其朽謝。加以久習成妙……」。沒有練功的人也可以體驗到營和衛。比如生活在平地的人,上山過一陣子冷生活,身體反而會發熱,通常發於在山上第三日至第七日,這是體內營衛二氣的反潮現象,藉此去體驗下,尤其是衛氣。又說營氣行於脈中,證明他是血液,我以為血歸血,榮氣頂多是血氣的一部分表現。氣多血多之輩很急躁,往往行事不假思索,更壞的不分皂白,不顧恩義。但是有修行的人的營衛,他的功能表現與效應,主要表現在煖和,況且是久習成妙。文中「純和」這個概念就是指,專一不雜,大和的意思,純就是不增不減,和就是不生不滅。營衛純和,那是一種怎樣的妙境呢?

覈,通竅。此文指修法的訣竅。不是指身上九竅。

四維:四方指東南西北。四維指東北、西北、東南、西南。此處反指八方。

五牙,有二解,一指物質的初始精氣。二指五行的精氣。這裡指第二種,五行的精氣。此五牙之名有:青牙、朱丹、戊己、明石、玄滋。道家修法,都在在說明其精通借假修真的能耐!即言名可名無恆名,那麼無恆名者亦可以名可名焉。否則口說無憑。觀想五牙之靈,納氣,依五方各依其數,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凡服氣,皆先行五牙,以通五臟,然後依常法,乃佳。基本法則是這樣的:「服青牙者,思氣入肝中,見青氣氳氳,青液融融分明,良久,乃見足大敦之氣,循服而至,會於脉中,流散諸脉,上通於自然。次服諸方,仍宜以丑後,澡漱冠服,入別室焚香,坐向王方,靜慮澄心,注想而為之。」面向五方的時候,比如觀想東方初曜之氣,合日光與其光華燁焰,引此景來至面前,以鼻微引吸,繼而嚥之。這個是基本法,舉一反三可矣。所謂「王方」,即指春天向東,冬天向西,於此類推。服氣、觀光、按摩、引氣……等等皆可以此基本模式混合進行,無形無式,不執一法。

原文「舌料上齒表……舌料下齒表…」料字的意義應是指撂,探撂。

上玄,懸垂吊。

「又曰先師益中央醴泉,」師益:詳原典《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下》,引;「三仙王又告帝曰吾昔食此法得仙先師令益口中央醴泉下呪曰白石巖巖以次行源泉涌洞以至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凡二十二言汝可為之。」文中「先師令益口中央醴泉下」,這意思指,先師,指示我須知更加重視從口中央滴下來的醴泉。口中央指懸垂吊,即使練功不久的人只要有因緣都會由此處「一滴一滴」滲下美味的唾液,道書都習稱作醴泉。醴泉開始時候是一滴一滴下,繼之氣足才逐漸形成湧泉而下滿口,必須分多次下咽。行話「白石巖巖以次行」句,即指滴滴滲下仿如石頭隙縫滲出泉水一般。[原典《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下》,來源見於#CTEXT]

「夫形之所全者,本於臟也;」﹝「腑」,原文誤作「肺」,改。﹞(C057-02)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卷五十七(4)

 

五牙論第一

形全源於臟腑健全;神安則以精氣為基質。﹝形與神﹞雖然稟形於五神,即使已具典型的全象,﹝若不照顧﹞則體衰氣耗,乃致凋敗。於是須知修練吸納宇宙雲氣的精華而用以灌溉身體不可或缺的「真液」,﹝打坐時所出現的內景稱作霞景,﹞並允吸此霞景用以孕育我靈。

 

﹝修練﹞榮衛二氣﹝可以讓身體﹞保持純和,可以令到容貌氣色永駐而不朽謝,久習成妙,積感通神,與﹝代表五方真氣、五臟真氣的﹞五老真氣一齊升晨 ﹝與代表上至九天大能量下至體內腔九種真神的﹞九真並列仙位﹝,臻至宏觀與微觀的統一能量場﹞。經文所載,皆以示範道津鴻途,修學所遵,自當宜詳審修法訣覈。服真五牙法,每以清旦,﹝原按、經文上都不指出,﹞面當宜向著寬廣舒暢的空地,平坐握固,閉目,即叩齒三通而咒,由中央的方位發向四維,密咒說:

「東方青牙,服食青牙,飲以朝華。」咒畢,舌料撂探上齒表,舐唇漱口,滿而分三次嚥下

「南方朱丹,服食朱丹,飲以丹池。」咒畢,舌料撂探下齒表,舐唇漱口,滿而分三次嚥下

「中央戊己,昂昂太山,服食精氣,飲以醴泉。」咒畢,舌料撂探上玄﹝懸垂吊﹞,應取玉水,舐唇漱口,滿而分三次嚥下

「西方明石,服食明石,飲以靈液。」咒畢,舌料撂探上齒內,舐唇漱口,滿而分三次嚥下

「北方玄滋,服食玄滋,飲以玉飴。」咒畢,舌料撂探下齒內,舐唇漱口,滿而分三次嚥下

都反覆做了數次,完畢,以鼻納氣,極而徐徐放出,如此進行五趟才停,修這個最高上的真道法到此完畢。按、意念上宜與八方氣數調適,亦宜各依其數納氣。即東方九、南方三、中央十二、西方七、北方五。又、先師,指示我須知更加重視從口中央滴下來的醴泉。咒說:「白石嚴嚴以次行,源泉涌洞以玉漿,飲之長生,壽命益長。」﹝原按、如此語以下乖本文應不煩耳)。這是《靈寶五符經》中法,《上清經》中別有四極雲牙法,其道密秘,不可輕言。(C057-02)

2021年4月16日星期五

卷五十七(3)

 

[浤瑆詮釋]

凝:冲,均勻飽滿。凝,濃稠的脂。

「並乾坤居三才之位…」指先天八卦化入三才,乾坤代表天地位,水火代表人位。風雷湖山劃入四維方位。

[#維基見圖:方位]

八卦

方位

西北

西

西南

東南

東北

 

「合陰陽當五行之秀…」指先天八卦的八方化入乾金、巽木、坎水、艮土、坤土、雷木、離火、兌金。東北、東南、西南、西北,這四個方位稱為四維。見圖。

「並乾坤居三才之位,合陰陽當五行之秀,……」這是中國哲學獨特的思維模式,這種表法給人一個啟發:乾坤與陰陽是一體兩面,一相二表,乾坤表方位動靜,以三才呈現出乾坤的方位體;陰陽表力量以分五行為類,借五行呈現出陰陽的運動相。這是中國式的美學。

「或消飛丹液,藥效升騰,或齋戒存修,」消即溶化。飛就是泡製礦石藥的水飛。「藥」性仿「效」達致升騰的目的。齋戒存修,泛指儒釋道三家的修持法。

羽化:蟪蛄,Platypleurakaempferi,「蟪蛄不知春秋」,夏生秋死,一生中95%的時間都在泥土裡度過,最後「羽化」成蟲。後文「羽駕」之羽,不是指鳥蟲之羽化,而是形容在羽形光景之中駕馭自如。

「食穀者而夭,食氣者神而壽」,知通智。這一句話見於《孔子家語》,也散見於各家典籍,相當熱門地被引用!讓很得空的人去考究誰最先曰?

霞:日出或日落時由於陽光的折射而呈現出雲層的光彩。

伫:zhuˋ長時間站立。

軺;yaoˊ1. 古代的輕便馬車:~車。~傳(駕兩匹馬的驛車)。雲軺,道典習慣借雲氣來形容比喻練氣的諸種效應,其他如轡,軿,軒,等等。我以為這是假借古代車子發動行走的「氣勢」來形容練氣的氣感。無疑是一種適合古代人形象的比喻。

憎遠:不知遠近。

[延伸讀物]

《天台白雲先生書訣考》[#台州地方誌]。本文由天台白雲先生攥寫,據說是王羲之的書法老師。又見於《七籤卷八十五》。原名司馬承禎。(C057-01)(net譯文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