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星期一

养生日志8-7

八月七日 
〈雨後春筍〉

 這個時代,民間冒出好多自我養生的方法,如雨後春筍!
早期有<312>,近期有原始點,拉筋法等等。
更早期氣功熱的時期,很多琳瑯滿目的功法在傳揚,
堅持至今者有兩樁:郭林氣功,還有智能功。
最多加多一條香功。
尚有不聞聲色的功法更多。道度有緣人。
 這些熱鬧場景說明了一個方面:
傳統權威式的醫療體系,必定會轉型。
西洋人說是選擇療法,又說是第二醫療。
只有井底蛙才會舉起他的醜陋的權威要人們尊崇臣服。
見過世面的人,自己也會去追學!

 又、早期氣功熱、特異功能大師滿街走,
今日Youtube這麼方便,
又不見有人把當年的錄攝放出來讓全世界人大開眼界?

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养生日志8-6

八月六日 
〈大腹推拿〉

 推拿,是中醫的專用名詞。俗話教他按摩。
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幫旁人做,
十分好用的養生手段。

在推拿過程正是自己給自己觸診,
以自己的手去認識自己的身體。
其實有些知識不是教來的,而是體驗過來的。
大復推拿也是如此。從自己推自己直接體驗之中去學習。
痞硬?燒灼感?冷?緊張?皮下結節?腹內的反應更多樣化!反應越強烈的地方越須要推拿。
有些人只要輕輕一推就會全身發燒,
這個燒暖感會令到他很舒服的。

2016年2月27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3)

百日專精食氣足。
 謂三丹田氣足也。
凡食氣吞霞,言是休糧,蓋非旦夕之功。
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此學道之志也。
陰賊未息,三蟲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復成矣。
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慾,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

 ----- 浤瑆詮釋 –
 學道之志: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
 《太微玄章》曰:「除嗜慾,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這一句經常被人引用為朗朗上口的格言。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2)

但服元和除五穀。
 世人常以五穀為肌膚,不知五穀壞身之有餘。
今取春三月,淨理一室,著机案,設以厚暖床席。
案上常焚名香。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
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臥瞑目。
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咽氣,以咽入為度,漸漸咽之。
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飢即更咽。
但當坦然服之,無所畏懼。
氣入後如口覺乾,即服三兩盞胡麻湯,此物能潤腸養氣。
其湯法:取上好苣蕂﹝即胡麻的古名﹞三大升,去皮,
九蒸九暴;
又取上好茯苓三兩,細杵為末。
先下苣蕂末煎三兩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數沸,即入少酥蜜。渴即飲一兩盞,兼止思食。
或四時枸杞湯,時飲一兩盞,亦善咽氣,自得通暢。
但覺腹中安和,咽氣漸當流滑。
一切湯水盡不要喫,自得通妙理。
但服氣攻盤腸糞盡,咽氣自然如湯水直至臍下。
初服氣小便黃赤,勿恠也。心胸躁悶,亦勿懼。
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
若不絕湯水,雖腹腸中滓盡,終不得洞曉是非。
或若要絕水穀,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時限遠近。
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滿。一月,下丹田滿,六十日,中丹田滿。
九十日,上丹田滿。下丹田氣足,藏府不飢。
中丹田氣滿,體無虛羸。
上丹田凝結,容貌充盛,三焦平實,
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
下丹田滿者,神氣不泄;中丹田滿者,行步超越;
上丹田滿者,容色殊絕。
既三部充實,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棲心聖境,襲息胎仙。
此為專氣之妙門,求仙之捷徑也。
若或食或斷,令人志散;好食諸味,難遣穀氣。
此二事者,習氣之所疾,求仙之大病。
《經》曰:咸美辛酸五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
致令六府神氣濁,百骸九竅不靈聖。
人能堅守,禁絕嗜慾諸味者,
九十日三丹田凝實;百日內觀五藏;
三百日鬼恠不藏形,陰神不敢欺;
千日名書帝錄,形入太微。

 ----- 浤瑆詮釋 – 
恠,怪的異體字。
 題首:元和之氣,即指「與元神和合」之氣。
元和正解指修練的時候口中津。
 春三月……開始要進入修行態,選時辰甚為重要,
不是說:啊!我要去修行,就這麼走了。
天底下布袋和尚其實無多!古今道濟也只一人!
這裡示範選春三月開始建設修行的生活模式。 
《七籤》相當重視生活上的時辰,今後會一一交代。

 夜半一氣初生之時,通常指入子時,即是晚11時至凌晨1時。但是這個因人而異。有活子時之說法,
即是因應個人的資質體質而有不同的「一陽來復」的活子時。 閣下自己覺得心血來潮,就去做!
這個跟之前的啊來去修行,大大不同。
那個是一念動,鬼神皆知。
 對大部分業重之人,修行是要偷偷練的!
多言無益,不如守中。 

「善咽氣,自得通暢。」這一句要有體驗的人才知。
有一種人平時身體健康,一旦練氣
就會「上氣接不著下氣」此時此刻亂亂進藥,
通常都是太過,少有不及的!為什麼?
因為他的症狀十分典型而單純,
僅僅是條氣不順而已,故以簡藥投之即行。
下藥對症與否,無須待那人經歷多多才知!
當下服藥若是發生「但覺腹中安和」一證即表示行藥相應,
然後才會見「咽氣漸當流滑。」的效應出來。

讀古文,不能好像溜冰那樣滑到很爽。
而且是中病即止,好了就別再投藥,讓身體自通自得。
修行就是準備去死,我見過不少十分莊嚴的修行人,
一邊怕死,一邊修行,怎會有成就?
 但是不怕死,可是無常識,有勇無謀,不怕死直直犁,
豬八戒犁糞攤,也是不對的,那個才真正是癡。
因為職業的關係,這一類人我都見過。

 文中提出「三焦平實,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十分有見地,很少有這種見解。
三焦是多氣多火之地,
自己﹝須知學會﹞不時省察這個身上的三焦氣機的變化,
足以化解很多很多修行上的生理、心理的障礙! 

又、「方鑒…」此地之方,指八極八方。
腦神清朗,明機應觸而知是非。
 有說:下丹田滿者,藏神;中丹田滿者,寬容;
上丹田滿者,智慧。 
「陰神……」在我的這個時代,修行得定,首要兩件:
體內無渣滓。體外則必須清解因果業緣。
不是說閣下修得很好,陰神就不敢欺,且試試看!
 更何況「修得好」的有幾人?
不是說修得開發悟性,而指修得身心安泰的能有機人?

2016年2月25日星期四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1)

專修靜定身如玉。
 夫人心起萬端,隨物所動。
常令靜居,不欲與眾混同,內絕所思,外絕所慾。
恒依此道,元氣自足。

 ----- 浤瑆詮釋 – 
前述言明,玉、就是純粹無雜。
 元氣、元神的消耗與逃逸,前已略示一二!
此處說明攀緣、好奇心也是消耗元神的一個途徑,
故以生活上能免則免!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0)

內養形神章第一,
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內養形神除嗜慾。
 《洞元經》云:
修養之道,先除嗜慾,內合五神;
次當絕粒,心不動搖,六府如燭。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

 ----- 浤瑆詮釋 – 
《七籤》的臟腑,都寫成藏府。我都保留原樣不改!
網絡上資源千篇一律,自作聰明亂亂改經典,
蘊藏凶兆,令人擔心!

 藏者收藏。府者運化。
官府可不是用以藏的,他的天命就是運化,為民謀利。
當亂世時刻,又得為民除害。
亂世中人,民生涂灰,除一害,勝於謀一利。
「除一害,勝於謀一利。」
這一句話是元朝耶律楚才
對那一伙動輒按刀柄沒有文明的蒙古兵所講!
對內講,人體生理上的藏府也是一樣的,沒差別。
 不好的東西,都要設法化解,沒用處的東西,不再添加。
化解乾淨之後,先天太一神明始能與五藏神會合。
 絕粒,絕五榖的作用是淡化欲望。
可以堅持心不動搖,日久則可以令到「六府如燭」。

六腑指:小腸、心胞、膽、胃、膀胱、大腸。
如燭照亮。這六處幽暗的地方,
乾淨了就會自己清理自己,促使形神自足。
此時此刻離開內景發光,尚有一大段距離。

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养生日志8-5

八月五日 
〈中文複合字的秩序〉

 望聞問切,為什麼將「切」放在最後?
這不是由於好念押韻,而是切診,觸診是四診的總結。
嘴上講多多,表格看多多,沒用!
你必須直接去了解病灶的「現況」。
現況就在切診與望舌。

 再如陰陽,為什麼不念作陽陰?
念久了也會習慣的,應該是陽帶頭的。
答案有多種說法,我認為人以陽氣為主但以陰力為運。
在必須的時刻,陽氣才會出來,
一鼓作氣完成一項生命的事。
平時他必須忝居老二。交託給陰氣去推運。
陽氣在後面默默的推。
中文字的道隱尚有很多,將來再敘。

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

养生日志8-4

八月四日 
〈四診〉

 就是指,望、聞、問、切。
 望診包括:看氣色,看病患處,看舌苔,參考西醫的報告。 

聞診指,聽聲音,嗅其氣味,也參考西醫的聽診等等,
即使是沒有聲音也要在病人身上敲敲打打
以讓他發出聲音來幫助診斷。

 問,很多該問就要問。問病史。有時候也該問家族。
其實這一環更應該包括適度的輔導。

 切,就是直接去接觸病人的身體,
狹義指切脈,候取脈搏。廣義指為了瞭解真相,
需要在病灶區手診以獲取第一信息。
切,放在最後一個表示,他有總結的意義。

2016年2月21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9)

號曰《胎藏中黃經》。皆以篇目相銜,文句相繼。
義精於成道,言盡於養生。行顯意直,事具文切。
食氣之理備載,歸天之道以成。
援筆錄章,列篇於後。

 ----- 浤瑆詮釋 – 
道典「食氣」一詞的意義,
首出於《淮南子‧地形》:
「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
又見於《禮‧鄉黨》食氣指不吃太多肉,
肉氣不可勝於穀食之氣。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8)

總一十八章,列成一卷。
 一十八章者,為人有五藏六府,外有七竅顯應,
故有十八章。
不言九竅者,同於北斗九星,兩星不見。
一卷者,萬行歸之於一,此皆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 浤瑆詮釋 –
 五臟六腑加七陽竅一共十八之數,所以有十八章。
其實人有九竅曰:七陽竅兩耳、兩目、兩鼻孔、口。
二陰竅曰前後二陰。
這裡取陽數不取陰數, 這是應於天象,
北斗七星加上輔弼二星。




﹝商務辭淵1989年版,P57乙部九星條:
《素問‧天元無紀大論》:「九星懸朗,七曜同旋。」
注、九星:天蓬,天內,天衡,天輔,天禽,
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即是現代大熊星座七顆最亮星,道家又稱為天罡。﹞ 

這一類十分執著於「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亦見於一些有錢人的房屋,
比如寧波的天一館就是。檳城張士弼老房屋就是。

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7)

《玄格》曰:
與人諍曲直尚減筭壽,況泄天章輕文傳示。
彼既受禍,此亦獲殃,家當橫難,身備刀光。
若非志士,無得顯言。
夫志士學道,心跡無二,然可口傳,勿示文字。

 ----- 浤瑆詮釋 –
 這一部經典是由真道人所編纂。盡信書不如無書。
本經多處示警:可以口傳,勿示文字。
可是我已經為了這個寫了那麼多,尚且準備上博!
 究竟他所要示警的「戒」是指哪些內容,本人也是木宰羊。只好存而不論了!
總是有此地無銀三百兩,對面黃白二百五,剩下五十付店租。

2016年2月18日星期四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6)

慎無傳於淺學,誓莫示於斯文。學道無成,謂之淺學。
妄傳此等,當有刑禍之殃。
道教禁科,大忌違誓,兼獲罪無量,誡之!
慢而折神,輕言損壽。

 ----- 浤瑆詮釋 – 
莫示於斯文,這個斯文指偽道學,玩弄文字功夫的人。
以是故,即已示於斯文,就給它斯文掃地!

2016年2月17日星期三

养生日志8-3

八月三日 
〈頭重如裹〉

 頭重重,很沉重好像頭上被一件濕毛巾重重裹住。
我們簡稱濕困。

常見有兩個原因:
體內濕氣很重無法排出去,都攻到頭上。
這是講給病號聽。我們講清陽不升。
這個清陽之「陽」通常也是腸中之陽,
再深重一點就是脾中之陽。
改善方法最直接就是出汗。或者利尿。
有這種證也是體質屬濕的人常犯。
必須吃藥調理才會防止此證重來。

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养生日志8-2

八月二日 
〈裡急後重〉

 這是形容排便的時候,感到裡邊很急,迫不及待,
但是一但臨廁,又感到很重很滯,排到很辛苦。
如果過度努擠,有時候還會發生脫肛。
雖言是形容詞,也是「二便症狀」的專用術語。

發生這種症狀有虛實兩種。
實證表示因熱而滯,通常會伴隨肛門灼熱感,
排出不淨,肛門不爽。
可以嘗試吃清涼理腸的蔬果,輕證可以癒,不改則須尋診。 如果是虛證,比較複雜一些。
貌似後重不爽灼熱,但是人很虛。
待到人已很虛已經是急重了。
止感到有虛的反應就要注意。
有虛證初起莫過於講話沒氣沒根。
因為頻頻排泄第一洩就是大腸陽氣,
大腸陽虛第一目矇,第二聲音沒有根,沒有底氣。

2016年2月15日星期一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5)

密此聖門,必登雲路。
 《三天教》云:
閉言之人,與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
如此之人,修道必成無疑耳。

 ----- 浤瑆詮釋 – 
閉言。指戒守口德,不造口業。
神,也會透過多方面「逃逸」。
其中透過多言的方式逃逸的情況尤其嚴重。
大修行人都不愛講話,這是經驗。
 玉骨,就是俗話說道器,道骨。
玉,在中文詞性具有「純粹」的氣質。
純粹不駁雜的骨氣謂之玉骨。

2016年2月14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4)

顯章雲路,備述胎仙。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至於霞衣羽服,玉館天廚,
蓋為志士顯言,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爾明徵。
准《玄元教令科》:
凡是秘密天籙,不可妄開爾,當有滅門之禍。
輕言泄事,陰神為慢易玄科,天奪人志。
雖欲學道,多逢難事隔塞也,大忌之。

 ----- 浤瑆詮釋 – 

前三句「顯章雲路,備述胎仙。
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就是在講明自知修聖行的根本,
這一段文字經典已經將修行的「自知」講到一清二楚了!
 辨仙官之尊位。不能自辨自知,尚不能歸籍。
問師:佛陀樹下大悟,他自己知麼?知!很篤定的。
 那麼受記來做甚麼? 受記是confirm。給信心。

 在民間常聞預洩天機或者用心不純的道士,
其禍延綿無狀,這是事實。原因很多。不能一言以蔽之。
若是真有秘笈,確實有必要恭敬。
法從恭敬中求。以養慧命。 
「非人妄告」指,不洩天機給不適當的人,
若是遇到「是人」則可以傳授。
若是所傳非人則遭殃,
若是遇到「是這個人了」而不傳,也是遭殃!
若是那人已經「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其人必知是非。
遇見非人洩天機者失,遇見是人不洩天機者私。
後果是什麼,有比「滅門」這麼嚴重的麼?
我的時代,當然沒有此事!多逢難事隔塞則有之,
再如那個「想到就有」的靈感突然減弱甚至是無,
則是可以肯定的。
所滅的正是這個「門」,這個是正宗的神門。
若是在新時代裡,尚在扮演自己是皇帝,
動輒抄家滅門,這才真正是洩天機,障道門!

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3)

《玄鏡章》云:華胥國者,非近非遠乎!
非人境所知,非車馬所到。
此國方廣數萬里,其國無寒熱,無蟲蛇,無惡獸,
國內人民盡處臺殿上,通諸天往來。
人無少長,衣食自然,
不知煙焰勞計之勤,不識耕桑農養之苦。
所思甘膳,隨意自生。百味珍羞,盈滿堂殿。
甘泉湧溜,注浪橫飛。九醖流池,自然充溢。
人飲一盞,體生光滑。異竹奇花,永無凋謝。
祥禽瑞獸,韻合宮商。一國人民,紘相崇敬。
然其國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荊榛,四面充合。
上有飛棘,羅覆數重(chongˊ);下有蒺梨,密佈其地。
欲游是國,先度此中。不顧凡身,然可得入。
少生悔意,終不見達。
凡言三十里荊棘者,為與三尸相持,
身受虛羸寂寞,思食無味。
等味及三蟲亡後,身識沖和,情理安暢,
冥心內境,自達胎仙。
既入華胥,方驗是跡。洞玄靈界,非凡所知。

 ----- 浤瑆詮釋 – 
我決定註釋《七籤》之前有與七籤約法三章,
其中一章就是不浪費光陰去解釋這麼多神仙境界、神仙國籍! 但是這一篇的辭藻雋美。
佇步賞悅其詞也彷彿是身在華胥國中矣!
唐以後的道典突然冒出這麼多仙境仙國,
疑似受到佛家故事的影響!
說實話,老佛比較會講故事,老道略遜一籌。
 神仙應世人所需而引介「說未曾有仙境」,
有一個小小公案,讓讀者自己去參吧!

2016年2月12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2)

《玄元章》云:
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黃》秘,
若能閉得養形章,陰神永不奪人志。
學道修行,大忌輕言泄事。縱得玉籙金章,終不成道。
凡人遇異書奇術,皆天神助應,
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無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蟲未去,子踐荊榛之田;當三蟲已亡,自達華胥之國。

 ----- 浤瑆詮釋 – 

這一段開宗明義強調「不洩天機」,短短百餘個字,
道盡了不洩天機的重要性!這是真的。
但是正法妙法善法不洩,怎得獲流傳?
道,自然有自己流傳的方式。我們不必去管,讓心去管! 

「閉得」即是指
「在指定的時間空間有戒有諾」的情況底下得到秘笈。
關於這一點我只是素描其事,不落評論:

 1) 確實有「陰神」在爭奪人間人的秘笈,
但是這種陰神都是低級的陰神。

 2) 真正「破壞」修行的力量是三蟲。
累世的因果業障。業障不解,難言有功德。

 3) 洩天機,有沖犯到傳法人的人性使然。
那麼為甚麼還有不洩天機之諾?
答案已經在字裡行間: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現代人講:修道的EQ值太低,那人就會輕洩承諾。
這一點預先的試探都守不住,怎樣去承受大法?
你眼前這一條是明知故犯嗎?
不是!對著天說不是。是犯過才知。

 4) 語默動靜不念世,陰神則來騷擾扯後腿!
若改以奉獻積功德,則不同,
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三尸三蟲、六丁、六甲則必有陰神暗助!這一點才真正是不言之秘。

 5) 可是,在古代是秘的,而今未必是秘。
我在審訂此文的時間,現在是三八婦女節,二零一五年,
現在,已經開始「天機」的形式已經大轉換。
應以公正心為標的!

2016年2月11日星期四

养生日志8-1

八月一日 
〈氣色〉

 我這裡要強調是自己審察自己的氣色。
每天早上醒來洗嗽順便審察。

你說:「我不懂氣色!」
我說:「好,那麼你至少懂得看自己的臉色吧?
你白天為了一家大小吃飯,必須看別人的臉色,
你有多少時間去看自己的臉色呢?」

那人不語。
 看氣色就是要從看臉色開始,看久了自然懂。

「這個有什麼意義?」
對啊,這個時代人要麼追用處,要麼追目的,要麼追……
追他認為可以憑籍的那個東西! 

「沒有意義!」我說。
他掉頭就走。再丟一句:「須要自己去找意義。」

2016年2月10日星期三

养生日志7-31

七月三十一日 
〈症狀與體質〉

 症狀反映一個人的體質。
一個體質可以包含很多症狀,形成了一個模式,
中醫叫他「證型」。

 比如急性扭傷吧?這個看來是外來因素,
中醫歸入不內外因致病因素。
可是他跟一個人當時的心理情緒甚至健康狀態大有關係。
這個也屬於形氣相感的範疇。
物質之形與體內的氣質相感外界的大流,就會撞上了。
有待將來的醫學科學深入研究。
我治療外傷也是跟據體質辯證來施治。

2016年2月9日星期二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1)

故聖人曰: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
此蓋聖人之所重也。
且夫一士專志,下學而上達:
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遠。學而無志謂之愚。
《准玄籙》云:無志之夫,萬行不成矣。不學不知謂之蒙。

 ----- 浤瑆詮釋 –
 醒句:
 1) 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2) 學而無志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

 前兩句無須解,只需當下體驗。
 關於「精」的解釋,本文其他地方都會應機而發其註釋。
先按下。
 食胎氣:胎氣,就是龜息。
嬰兒的呼吸態有如龜息,故亦名胎息。
其狀:一息長、自然轉、再一息長,自動轉換,不需出力。
有人示範胎息,拼命鼓﹝谷﹞氣,有誤導之嫌,
我見過很多練氣功不得法的勤人,不是臉青白其氣不揚,
就是其色太過鮮秀,只是滿臉紅氣,
氣粗性急甚至口氣重濁,顯然是偏差了。

練功得法之人頗識「食胎氣」
即是無事的時候他也在「食氣」。
這個食氣足以將體內一切濁氣運轉,轉化。
所以傳說神仙的衣服千年不洗也會發出奇香!
人家古德先賢是講故事高手,
有些深奧的秘言密語,講不過就用喻。
每一則神仙故事本身都是公案,都有暗藏道言道語。

 飲靈元:元,就是元神。就是適才講過的存神。
飲靈元的同義詞就是存神。
每個人都有元神,不是說:你都沒修怎知元神?
而是說:怎樣體驗元神? 
有修與沒修的差別僅僅在於那人跟元神的聯繫有幾多?
修到之人,時時刻刻都在「飲靈元」。
飲,這個形容詞不是文學。他是動詞,
是真正的有「飲」的意識形態在。 
元神即將離身的時刻,
那人會感受到腦中有一股黑氣盤旋著「出去」。
同時伴隨而來就是「神搖」,似暈不是暈的感覺。
許多原因導致一人的元神脫體而神搖,自知者明,多言無益。收回來的方法也很多,靠他力有持念經咒、師父加持;
靠自力只一個:精誠克儉。
 所以在這一段文字,「突然殺出」
﹝極有可能有人會這樣子看待經典的語無倫次﹞這些話語:
學而無志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
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常理都知,吃食養命,這裡卻在講反話:禁食存命。
這個命不是指這個五欲之命,這個命是指先天之命。
性靈之命。五明之命。

2016年2月8日星期一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0)

穀氣盛,元氣衰,即反壯成老。
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季月末各取 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 浤瑆詮釋 –
 氣味太極,一路運轉。
轉到這裡要突出介紹氣味與元氣的結合!
開始進入核心內容了。

 食物,對一般人而言,是供養飽食。提供營養。
對於本章的主角,要做好準備進入僻穀獨修的人,
食物不是玩笑!
佛陀示現即使一個人修到十分自主,最終也會死於食物。 

「穀氣盛,元氣衰,即反壯成老。」
這裡的穀氣,是指名符其實的五穀。
神仙認為欲潛修苦修的人,不鼓勵以五穀供養此身。
作者認為穀氣會導致元氣衰老。
 要不衰老,就得保持利用二十四氣節、四季氣機的變化,
以五味來養生。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五味之酸歸屬肝木,春天也是木氣當盛的氣節,
在春天吃酸,就是木上加木,優勢發展,必然形成木氣過剩。木多則剋土,脾胃屬土。
以是故春天防範氣機失衡的方法就是,
不等他疾病發生就得預先在食物上著手防範!
以是故省酸增甘,可以防範春木剋土。
甘味入土,可以補脾之土。
 為甚麼可以做到
﹝不等他疾病發生就得預先在食物上著手防範!﹞?
這是由於古代道士神仙十分了解氣機的走向與特性,
一個人即已成形為人,
老天一定有給他足夠的氣機讓他的生命運轉。
春天來到,外界大自然界的木氣當盛之際,
外木氣也在補充萬物生靈的內木氣,這是相應法。
於是不宜頭上安頭,再以含木氣的食物助長木氣。
此例酸味的食物只是一種代表,
修行人須能自知何種食物是屬於酸性木盛的食物?
 高明的道醫大夫不會輕易使用補法,
他會善巧方便使用調氣之法。四兩撥千斤可矣!
這是在講木剋土的24氣節養生。

 原文十四個字一言以蔽之,我們現代人就得講這麼多。
 那麼,如果防範不及將會發生甚麼事?
 兩種方向:一、春節當季就發病,病在木盛多風。
二、72日之後,病在肝脾不和。
如果那人平素脾虛,就會發病肝強脾虛之證。
 有沒有春木當季的病症?有,在秋天的時候已經發作,
秋天屬金氣當權,是金剋木。
預防春木之病,就得早在秋天的時候著手防範。
 當季的病症,
需要考慮病機包括前一個冬與下一個冬的情況。
 這一段是開宗明義示範一下。
接著下來的要講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再胥述。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夏氣苦,入心。秋氣辛,入肺。
夏季減省苦味的食物,此舉同時也是在養心保心氣。
增加辛味的食物,可以保養將來的秋季肺氣平穩。
所謂的「省」、「增」不必太多或者太少,
只是吊一下味即可。這是在講火剋金的24氣節養生。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秋天金氣當權。辛屬金入肺。
金剋木,秋天金氣調適不好,將會影響將來的春天的病機。
秋天開始減辛味的食物,增添一些酸味的食物。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冬氣屬水,鹹,也包括淡味,亦屬水,入腎。
冬天少進鹹淡、增添少少苦味即可保養心氣與腎氣。

 這裡沒有講長夏屬土。
土在中間,旺於四時,也會哀於四時。
嚴格說來,五味入土。故長夏調五味均勻即可!

 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每一季末各取18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這是由於腎為先天之本,其本衰於是時故需保養。
與脾為後天之本,旺於四時,故需減省。

 綜觀前述分析,仙家食譜乃以鹹為主調,
減少甘甜厚膩為要點。
欲活三百歲,尚有很多功夫需要準備好。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五味養生只可以修到「存神」成仙。不能更上一層樓。
許多人誤解、錯解《老子》的「谷神」
甚至自作聰明釋為「榖神」,這是老子的罪人。

2016年2月7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9)

《玉華靈書》云: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
精食氣,形食味。味傷形,氣傷精。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 浤瑆詮釋 – 
 陰陽的代表以人的角度去看最高範疇就是:
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是陽。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陰。
從這一點開始,一路推演到很細。
這個粗細的程度要看那人的體驗。
有些人可以體驗到很微細的陰陽。

 這裡說,陽主氣、陰主味。這個是氣味的陰陽。
這個是,想像一下陰陽是一條充滿數據的信息條帶,
此處是剪其一段「精氣味形」取出來討論。
以下給予簡扼介紹!

 (1) 陽為氣,氣的概念範疇也是有多層次的。
這裡的層次屬於食物的氣形精。
這種思維法應當是這樣來表述:
在「此時此刻」的條件之下,
在這一段食物的「數據鏈」上面,食物的氣與味相對而言,
氣屬於陽,味屬於陰…。於此類推。
即言之,道家眾多概念都必需考慮到當時的天地人,
古賢說這是「本地風光」,
需要將這個本地風光一併考慮在內,
道家是活思維,不是死思維。預先說明:
陰為有形之體。陽是有形之用。
 首先畫一個大太極圖,以圓心放射出來分八等分。
陽為氣,就是說在陽魚這一邊,
陽氣從魚尾的一點開始推運起來……
要知道氣味與聲音本身就是天地之間的大秘密,
至今科學家對他知之無多!

 (2) 陰為味。不是說陽就是好的,陰就是不好的。
在食物的條件下,食物的味屬於陰。
現在要問一個問題:怎樣體驗食物的「氣」與「味」?
吃食的氣,是米气。
修行練氣的氣,是寫成「炁」,讀音jiˋ,無火。
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大部分的書本都一概寫成氣。
因為無火是修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與此同時,就是我們講同步效應,
陰魚的魚尾也有一點陰之味啟動,開始運轉。
陰陽的推運,乃由他本身的「此時此刻」的條件自己運轉,
愛怎麼轉都由他,以這個死的圖像來看,他是順時轉。

 (3) 推運到了這個階段,第三與第四,氣味逐漸成形。
形,就是進入氣味成熟的型態。
在陰魚這一邊是味歸形,在陽魚那一邊是形歸氣,
兩者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屬陰相,一屬陽相。
 味歸形,味,就是未口。未到口的「那個」就是味。
知道「味的這個道」就是味道。
味的這個道需要借形呈現,所以說「味歸形」。
形指形質,不是指形狀。形狀與味道沒有關係。
這是生活常識。順便提點,欲深刻體驗道意,
一定要深入最底層去體驗生活,過一段農夫的生活是必須的。孔子說:我不如老農。
都江堰在關鍵的技術性問題的克服上,
就是指切開巨石以及堵住洶湧的暗流,這兩項關鍵的技術,
都是靠老農夫的生活經驗想出方法一一剋破。
故事的細節可以上網查詢。
 怎樣理解這裡的「歸」這個意思?
 這裡的歸,有以XX為本錢的意思。
古文其實好像孩子亞亞學語,一個字一個意思,
然後才逐漸有隱喻。不必給他搞到太複雜!
講的人要比看聽的人更不明白意思。
 3456,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都是一個意思:
味以形作為成長的本錢、形以氣作為成長的本錢、
氣以精作為成長的本錢,done!

 (4) 形歸氣,你看:
陽為氣──味歸形──形歸氣──是一個循環。
是一種以你推我讓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循環態。
若是你也拼命推,我也拼命推,就是陰陽不和,夫妻吵架!
不這樣子來搞一下,人生那有味道?嗄!

 (5) 氣歸精。精食氣。
這是首先交代陽魚成長的情況,
交代完畢才轉去交代陰魚「形食味。味傷形」成長的情況。
古人的思路是很邏輯有條理的不可以隨便打亂他的秩序! 
原文沒有圖,僅僅出示一種文字的「秩序」,
為甚麼我會知道這些?我自己也不曉得!
我看是平時摸魚,模得多了就會有體驗。

 (6) 精食氣,
此時此刻,在食物的氣味作為座標的這一件事上面,
陽氣的本質是精。陰氣的本質是味。走到這個6,
這個精的本錢差不多消耗七八了,開始要吃老本,
這個老本就是宇宙之間本然的「氣」。

 (7)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看黑魚的形食味。
味傷形!這個過程跟對面的56是一樣的。
在這個氣味的座標上面,
陰陽的先天就是一股本然之氣在撐著,
他的意識形態恰恰是「撐著」的。
好比車輪胎的氣雖然已經漏去大半,
但是他還是可以這樣撐著。
 氣味的黑魚在成型過程之中走到這個階段,
就要開始消飾陰之本,味。
 接下來一氣推運,味的本形開始損之又損,
因為他要做好準備進入另一個型態:陰轉陽的階段。
我是把這個8,味傷形安立在魚眼,因為這裡是樞紐。

 (8) 好!第八、味傷形。
在這個人世間,陰消陽長,
陽長陰消的推運本身就是一種不停歇的傷害與剋害。
這個世界正好是在這種生死破壞之中成長的,這是現實。
這裡的「傷」有自我消損的精神。

 (9) 氣傷精。安立在陽魚的眼睛上!滿九九之數。
同樣的情況,這裡「傷」的精神也是指陽之精開始自我消損。所謂氣味、氣味,這是氣味太極的樞紐,
陽精轉化為氣,以便進入陰的魚尾,
進入另一個層次,讓太極繼續運轉。

 (10)小結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一句十分現實無情的結論。
氣味的世界是如此,人情世間也是如此。
以上氣味太極的全程顯示這不就是佛家的「氣味念住」嗎?
十分典型的念住相。

2016年2月6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8)

形神相託,神形相成。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
神離形以散壞,形離神以去生。
殊不知皮肉相應,筋骨乃成。
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脈,其外色;脾合肉,其外唇;
肺合皮,其外毛;腎合骨,其外髮。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

 ----- 浤瑆詮釋 – 
十分典型道醫本懷!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有罪過嗎?
沒有罪過,這個要看你閣下亡了甚麼識?喪了甚麼情?
整個意思是說:
嬰兒一出娘胎,一嘗到人間五味,
他的「父母未生我是誰」那個知識,即刻忘掉了。
同時一接觸外面世界的環境,以及一路從母體內擠壓出生,
胎兒身體承受著「生之苦」。

逐漸的成長。五官、五氣、五竅、五表逐漸趨向成熟。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
這一句不是單純的臟腑學習,
這是道家吃食須知的飲食五味宜忌。
道家經典的表陳方式,從來不會為辯證而辯證,
不會為說明而說明,不會……
道家經典都是藉機兜教,這個又是指什麼教?
這個是指藉物道修人道,藉人道修成仙道以趣入太一之道。 

以中醫常識言,前一句化五行就是:
水傷木、火傷水;土傷土:金傷金;木傷火。
該怎樣理解?
一切關係一旦過籠了,就算是母子關係也會互相剋害!
原本水母生木子,今反乘子,形成母乘子。餘此類推。
其實人體吸收鹹分如果中其節,食量恰到用處,
就是筋力的保證,就是鹹生筋,母生子。餘此類推。
所以你一旦見到了甘傷肉,原本脾土主肌肉,亦主五味之甘,今吃肉補肉,以土補脾,
失其節則會招致甘傷肉的病態結果。 
肺主氣。甘也會傷氣的,即是土母傷金子,
為甚麼不講,而只是講辛傷氣?
這個就是語言文字的權衡法度。
相比較之下,道家的養生經驗,辛傷氣其禍害尤甚於甘傷氣。不信自己親自體驗一下!

 其實道家不喜歡囉嗦,一種循環複雜的機關,
他就是從這裡切入表達,
以最切要的「字眼」來陳述一個道理,
深怕它最核心完整的信息會由於文字障礙而有所漏失。
不喜歡囉嗦正是為著信息傳達的完整。
你但憑這一條信息即可推運其他的常理出來!
我的解釋已經是很囉嗦了。
試試看採用其他的表達方式
來形容五行、五臟、五味、五氣、五竅緊密連結在一起,
僅僅用15個字?試試看吧!

 習慣於道家思維的人很容易起嗔心,
尤其是現代人,一句話給他講成一百句,聊以自慰其寂寞乎?一本書可以講完的故事,他講成一系列,害怕版權被盜乎?
面對這樣的人生,能不煩乎?

2016年2月5日星期五

养生日志7-30

七月三十日 
〈無關症狀〉

 這一個主題已寫了三十則,
並沒有預想的介紹一個一個症狀!
還是一句話,想要了解這種「心得」
不如買一部症狀辭典看看。
當作《人類的苦難歷史》來看看。

 我的大題是《認識自己的症狀》,
卻不介紹多少個症狀,何故?
這是由於我的初衷是要讀者有一個態度上的認知,
對待本身的「症狀發展史」有一個認知,
能吸取歷史的經驗,
但是如果我標出《認知本身症狀的基本態度》諸如此類,
以我的性僻,一看標題我就丟了!
難免有說教之嫌。
將心比心,我也不會以這麼兀突的方式來向你們說教吧!
 我想要表達的一個意思是:
對待本身的症狀需要培養一種正確的態度,負責的態度。
 你的正氣有偏哩所以才會產生了「症」,
把這個偏「狀」顯出來的那個結果,就是症狀。
 來自你,不來自我,
你該對這個負責,主動認識本身是最好的表示。

2016年2月4日星期四

养生日志7-29

七月二十九日 
〈無關痛癢〉

 這一句成語說明了,
痛與癢是農民生活中十分切身又是十分深入生活的!
所以若是無關這個,就不是值得一顧的事情了。

 大都會有些人甚至不知怎樣區分痛與癢。
因為有時痛極也會癢,癢極也會痛。
科學界研究痛與癢的機制已經達到相當深入細膩的境地,
可以自己蒐查了解。

 當今機器人的研究(Robotics)如雨後春筍,神乎奇技!
30年前尚在討論的困難而今顯然都已一一被科學家們攻克。
曾經有一說:人腦與電腦最大的差異是:
人會提出疑問,遇到危險的地方知道逃命。電腦不會。
當今的Robot,技術上要超越,
我要他加多一條:能記憶痛癢。
 機器人知痛癢,知保護自己,知起疑,更要知利害,
這樣的Robot已經很接近人了。
 人還有七情六慾,甚至,人還有業報未了。
 年輕一輩時刻都在對著小螢幕篤篤篤,
不如找些有意義的問題上網搜尋一番,
整個天網遠近皆可吾師,至少可以表現出機器與人的差別。

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7)

安魂帶魄,神足而生。
 魂生於天,魄生於地,入胎成形,諸神居位。
嬰兒在胞,善知人事,無息無聲,合於至理。
既出胎腹,六識潛萌,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故《太微靈書》有還魂制魄法,皆須用心存思。
若暫有忘捨,前功悉棄。
此書並不載,蓋為捨損心識。 

----- 浤瑆詮釋 –

 魂魄到底是甚麼東西?這裡做了一次簡要的說明。
魂魄難以說明,是由於他需要內驗修證。
此處開宗明義指出:魂生於天,魄生於地。
地、是人性的總代表。天,是靈性的總代表。
所以釋為:魂就是靈性;魄就是人性。也不無見地。

我們人間人,同時有了魂魄,
就是意味著我們人間人,都同時有靈性與人性。
這一點務必弄清楚!
有人知曉了天底下尚有「靈性」這個所謂的寶,
就要即刻拼除他自己的人性!
刻不容緩的樣子,十分有使命感的樣子!
有成就才叫使命感。沒成就只好死命趕囉!
通常以這種偏差的高姿態來「修行」,
十修九去,都在排隊,死命趕。
剩下一個是趕不及,還在沉睡之中。

 魂魄即已入胎就會隱藏在五官九竅裡,各就各位。
道家都認為人體內五官九竅,腠理經脈,
無論其竅顯隱大小,都各自有一個神在坐位管轄!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這裡說明,胎中兒,已經「善知人事」。
一項大學問,四個字講完,為甚麼?沒空去理這種閒事。

 這裡又指出:「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是否意味著人嬰一沾到五穀就開始起貪念?起情緒?
恚本意是指怨恨嗔怒以虎為像,此處釋為情緒。
要知這裡的貪,是廣義的貪。求生的貪。

 什麼叫「坐變癡盲」?
答案很單純:神明不用,坐著攤屍,其人就會變得癡肓。
儒人說是尸位素餐。
一個人形沒有奉獻人間,
彷彿是一個人霸著一個人形的空間不發揮他天賜的作用,
素餐,白吃。
這種做人最基本責任,說是:人道基礎。
 於是,《太微靈書》這本經典,書中有載喚醒靈魂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心存思」,存思些什麼?此書不載。
 我的演繹是說:
存思做人的責任,時刻不能忘記這個責任。
為了讓人們捨掉、銷損這個想要做仙的心識,
所以書中不載喚醒魂魄的方法!
 人世間有些真理,與其過早讓人知曉而帶來被誤解的危險,不如不讓他知道,成為祕法──
故曰我與天地有個承諾,等待時機成熟才示法,
自然會石破天驚。

2016年2月2日星期二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6)

其識潛萌,其神布行。 
夫人受形於胎,然布情識之根,心識為最。
因心運已,得無不為。道有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即未若無心捨損,直上九天,為之大要。

 ----- 浤瑆詮釋 – 
神宅修成道器,神識的力量才會顯現!
所謂神識,神識。識蘊於內,神放於外。
神的布行就是變化移形,度化生靈萬趣。
 神識的力量乃以心識為最,心識的力量,
一旦發起威,可以達到「無不為」的階境。 
「有道」的時候這股力量收藏於心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如果修到更上一層樓,放下無心,可以直上九天矣,
我說這是「無道」的時候,識歸太一,
這是學仙之根本大要。成仙之大要根本。

2016年2月1日星期一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5)

《胎藏論》者,蓋九仙君兼真人之所集也。
真人常觀察元氣,浩然凝結成質。
育之以五藏,法五行以相應;
明之以七竅,象七曜以昭晰夫人腹內有五行之正氣,
順之即無疾,逆之即為害。
頭應於天,足應於地。天欲得高,高即日月明;
七竅欲得大,七竅大者道易成。
為心氣大,骨氣大,和氣大,節氣大,
此為神宅,修道易成,亦主有壽。

 ----- 浤瑆詮釋 – 

《胎藏論》這部經,是由九仙君譔,中黃真人注。
兩尊都是神仙,約說是佛教的菩薩。
九仙君是「原來是仙」,中黃真人是「生成是仙」;
菩薩的精神特色就是「覺有情」。
覺有情,就是指很了解明透人性的本質。
很莊嚴的辯論家怎樣講,與我無關。

 真人的修行日課就是經常觀察元氣,
明白了有一個浩然之氣,凝結成有形質體。
由五臟維持著機運,依照五行的軌則啟動相應的力量。
人身七竅相應於天上的七曜。
由此互證明瞭人體內蘊藏著五行的正氣。
俯順這一股正氣即無病患;反逆之則為害無窮。

頭應天象足應地形。天垂象地成形。所以天高日月明。
竅大道易成。
竅大指心氣大﹝志氣大﹞、骨氣大﹝堅毅﹞、和氣大﹝量大﹞、
節氣大﹝有魄力﹞、有這種器量之人,叫他「神宅」。

修道易成。 神仙讚你有壽,要你活久久來幹嘛?
有三個作用:
 1. 你的器量需要久一些的時間來修成道器。

 2. 你以前廣結惡緣,
這一生需要時間應其緣去收拾這一片殘局。

 3. 平時,當我見著有壽之人,
我說:我可以得罪你了,
因為你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原諒我的無知,
也有足夠的時間聽我有朝一日明白事理可以向你請罪啊!
通常我對嚴肅的假人,就會出其不豫講出這種風涼話。
通常我都會得到同一種反應:那人目瞪瞪,被我整到啦!

 神仙說七竅卻只是示其四竅,另三竅應指:
頭大可以領納天陽之氣、足大可以領納地和之氣,
手大可以如期執行。
道經常常發生這種「留白」事件!
為了讓修學者自己去領悟,不必執於定義。
喜歡定義是人性的一種習氣,很頑固的習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