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無愿無求

里根說:閱讀使我找到自我。此君幽默透絕。十分善用右腦。然則或是用偏了,他晚年的時候,不知自己曾經是總統!患上老年痴呆症。
對他而言,他真的找到自我了,可是,一找著,便忘卻!說不準這是一種“天福”。

觀世音諦觀第三篇竟,行深慈悲波羅密,善解“無不貪”、“無不賤”如來真實義即:無愿無求。
拋下一個日課,看你怎樣詮釋無愿無求,哼!

有人問朋友的七歲孩子,甚麼是睡覺?小子不假思索回答:當你很累很累的時候,就是睡覺。
小子朗頌Lady Bird的英文給我聽。我新近才學懂怎樣讚美小子說:你的英文很好聽!是甚麼人教你的?
小子馬上答:女人囉。我說:是外國人還是馬來西亞人啊?馬上答:本地人囉!

小孩子天生就懂得善用右腦。物我之間,沒有太多的間距。判斷事物,也是不假思索的。經常是無須分析,便能將“整個實相”印在腦海中。
日本七田的理論和實踐都認識到自閉兒的治療關鍵,在於右腦的開發。推而明其理,老年痴呆症的病理也要著落在右腦。再推而明其理,佛道均講“道心”。
道心是一種很難解剖的心。當它充滿病痛的時候,雖然可以感知到它千瘡百孔,它卻是隱形的。
反之,明明白白的道心,雖然光明如皎月,它也是隱形的。它只有一個特征:無愿無求。
道心在取相的時候,是完整一個的印下來,很符合右腦的操作特性。

一個得道心的人,他是無愿無求的。但是一個無不貪,無不賤的人,說不定正是印心於道的大菩薩!
小菩薩思維良久,正邪難辨,怎麼辦?八年前,我曾在佛前發愿要以文字般若度世。
及至兩年之前,我突然在短短的一個月三十日內,寫了數十萬字各類型的文体。也不想去知道為甚麼。
天空傳來真理的聲音:向你的經驗學習吧!

佛陀証道之前,是一名王子,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
他在一株樹下修苦行,已到了最後的生死交關時刻,突然感知一縷涼風送過來,很舒服受用。
他想起少年在王宮中,習禪修而有禪悅的經驗。因而自問:為甚麼要逃避禪定的喜悅呢?
這一問令他能從苦修抽身出來,轉入修中道的戒律中。不久之後他就証入大道,見一切法。
明白了全部完整的事理。在他的腦海之中再也不會發生互相矛盾的思維。

是的!經驗便是最親近的“我師焉”。
過去的經驗是我應當珍惜的善知識。
我的理想,我的愿,我的價值取向,便是我的未來之師。
目下的覺知能力便是我的現在師。
許多時候還不能做到當下覺知,至少要做到盡早覺察。再不然也須事後撿討。日有三省。則我師焉。
四念住足以喚醒麻木的心。
因為無愿無求更是在當下覺知的基礎上成立的。沒有覺知,怎會無這無那?

沒有覺知的無這無那,有兩種可能性:要嘛此人的心形同槁木,死屍一般。
《指月錄‧婆子燒庵》那修行人所以會被掃地出門,正因為此心之故。雖說那一種境界已是不凡,凡夫切勿亂學。
另一種可能性是:未知其無亦未知其所求。十足凡人,屍位素餐。

賣點心的阿婆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若能點得了這心,便拿去!
經驗告訴我,饑來便食,渴來則飲。管它甚麼心,就點了這個。吃了便去。
經驗最實用了。

日本一休禪師的故事裡說他少年時,給師父整治到很慘。一休要進入禪堂,師不允,並把他關在門外,讓他在北風的夜天露宿一夜。十分慘。
那個“芝麻開門”的咒語,只是一句老老實實的,很謙虛的一句:師父,請你開門,我要進去!

無愿無求的精神正好是:對自己的愿求十分了解。
對著蒼天說明白自己的志向,勇敢去做即:君子立言。
把事情辦好好,不要留手尾,即:君子立德。
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沒有過錯,不會惱害他人,便是君子立身,立名。
為甚必須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是互相負責的。
因為是互相負責,所以必須中道。
無愿無求足以讓中道的戒律現成現用。
因其“無”故能得其“中”。

佛法對人的“規範”便是中道的戒律。戒律是解放人心,不是約束人心。
但是因為人心如猿猴駿馬,開始的時候還是須要“約束”一番。對生命無愿無求的心,才能堪受佛法大意。堪忍戒的規範。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時候,修一修苦行,有助於一見那一些平時隱藏著的法。

無規矩不成方圓。以前我一聽到這一個,便十分討厭了!到了闖禍時,才深知方圓之外無天無地,偶一不慎即不知身在何處!

中文電腦之父,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先生,在一次〈亞州周刊〉的專訪中,說出一句“道言道語”。
大意是:我沒有錢,但是常常都剛好夠用。此君是典型的有大愿,能大求之人。
但是我認為他也是無愿無求的人中人。我看了他寫“春夏秋冬”的自傳,十分感動。

這一句話:『我沒有錢,但是常常都剛好夠用。』要等到好多年以後,我才弄明白了。我也踏實了很多。這恰恰好不正是無愿無求的寫照了嗎?
朱先生造了許多很具商業價值的軟件,大都是替人作稼。
我因為之前也一直遺憾著以前所造諸善業,都是替人作稼,長期不能釋懷。所以對上了朱先生的一句話,便恍然大悟了。

* * * * *

菩薩有求必應。無求不理。
為甚麼?
因為因果無情而有意。
無情者,造如是因得如是果。
有意也者,有如是愿,得如是緣。

我問了一名道家朋友何先生,為甚麼古今有道之人,個個都是窮鬼?答曰:窮者才能近道以体認道心故。
何先生不讓我錄音。我這斯“亂搗無紀夫”不善記憶,沒有小阿難的協助,我只能憑乎一心回憶轉述。
我心中尚有大疑!「君子固窮」難道就是為君子使而不為小人謀的宿命嗎?

現在應該是探討怎樣建立無愿無求的生活了。
平常人的衣食以內,都求六親的福祿壽。細細審觀六根。想要的時候要審察其須要。
比如想吃是否真餓?還是嘴餓?動念要買衣服的時候要審察是否衣櫥的衣服已經過量了?買房子的價格差距很大,勿為其奴。

衣食以外,細觀六塵。細觀好色好香好音。盡量從大自然中去攝取或者公共設施。
比如英國的國民開銷相當高昂,但是那裡的公共設施很優良廉宜。很多曠廣的大型草地公園。
我國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樹多綠的國土。善用這一切的自然資源。

精神上的觀念,多体會緣起無常。一、惜緣的六親。二、個人因果個人擔。對生活有承擔力。三、盡力配合周遭環境的事故,比如有一媽媽的三子患上一種罕見的抽筋病。
這做媽媽幾乎一看到兒子抽起來就慌張,就會搖個電話來征求醫療姿詢。一次往往談上45分鐘!一次、二次、三次;一年、二年……情況並沒有改變。
兒子的病沒有惡化,甚至有向愈的跡像,可是媽媽的心還沒有放下來。父母只能盡力而不是擔憂支配!

精神上的愿求許多是錯誤的觀念。
去掉少少我執。細細審觀生活。品嘗生活。觀到六塵是六塵;六根是六根的時候,自然會捨。

又如何應對不測之災?一、絕不用未來錢。二、不要輕易承諾。三、照顧身体的健康。

首先須塑造有利於修習無愿無求的生活環境。

一、十分念住於家庭的重大決策。
念住,閩語叫作注心。很注意的意思。念住的基本精神是“重復的去注意”,再三自我提醒的意思。
比如購房子這種決策,頗長的時間內,必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經濟,通常是超過10年甚至是30年。
所以在作下這一類的決策的時候,務必慎重。這個“慎重”便是“念住的心”。

第一項,人們的消費習慣或者消費取向,經常是已經注入了許許多多的“私欲”。
除三扣四,真正是為了現實須求的元素,可能只是佔了極少的比重。
比如購買房子的動機,不一而足。本來居者有其屋,是天經地義的事,這種基本須求一但注入了個人的欲望,結果卻大大不同了。

就起居的養生而言,居家環境顯然是比較室內設計更重要的。
買任何東西都須要堅持“夠用就好”,“想好好才用”的心靈環保原則。
生活是須要刻意經營的。
身心都/或不平衡的人們,很難會無愿無求的。因為他的生命力的支撐力已經傾斜了。
除非注入更大的心,才有可能矯正過來,能這樣付出努力的人,必定是有福德的人。

傳統中國人會認為,一人的對待自己的財務態度是直接關係到本身的福德!我深深以此為鑑!因為我很確信這一種看法。君不見甚麼無腳走入千家萬戶?人欲所依附負載的媒介,錢財。五欲之首沖。

要減少負擔,首先是減低欲望,然後才可能以理性的態度去發揮錢的魅力,其它常常聽到很容易闖禍的決擇包括購地、購車、房貸、公司硬体的投資貸款、壞習慣造成醫療費的大破財,甚至導致中年折翼的事發生!諸如此類。
所以,由此見之,要塑造無愿無求的生活。

第二項要點就是:念住在你欲消費的動機上。消費活動都或多或少潛伏著個人危機。
消費是為了自尊;為了習氣;為了攀緣;為了造下更多的惡業。真正是為了實用的,很少比分。
廣告管理已經悄悄地改變策略。由廣告來主控消費趨勢,而不是由人之欲求來考量市場。
這種學問甚深甚深,很難在這兒討論。總之,要很小心的消費。

第三項,妥善地管理私人財務,是確保生活無愿無求的最有效方法。
莎劇中有一句說:不要借貸,借貸會令人懶散!可是有些國家政策是逼人民去借貸。
試一試閣下去一間咖啡廳叫一杯熱咖啡來,飲畢要付費時才發現身上沒有一塊錢,看你還能無愿無求否?
佛教的比丘修行的行門和戒律,怎樣確保修行生活不被“錢”所干擾的措施,比比皆是。是戒學中一項重點內容。

第四項,改變壞習慣、淡化欲望、陪養與增長同情心與責任心,尤其是責任心,十分有助於建構這無愿無求的心靈世界。

修行人一定要善用與人的默契和直覺。是非曲直往往就繫在一念之間。做到準確而無大過,小晦則無可無不可。
當你走在街頭上遇上一頭野狗,你的一念告訴你:這狗不會咬我,這狗真的就不會咬你的!
這“狗”你可以代入其它種類的動物,比牠善良的或更不善良的,包括人。四念住的念力,原本就是神通的基原。
別以為一提到神通就全身毛孔“唱”起來,而不是“微笑”!你的佛性就是神通。善用它。

一個人對他的生命有信心、對他的色聲香味觸都有信心,他便可以很容易就趣入無愿無求的心靈之中。
有注心的人,他不會捨棄一法,追逐一法。他會深入品嘗這人世間。這生命。這生活。這現法。

無愿無求的根本意趣,說穿了,其實就是要你念念分明,深觀你自己的愿求。
當你能看透自己的“每一項”愿求的實相,你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無愿無求的門檻了。
這“每一項”愿求的實相,由粗到很細很細,都要漸次地近入深觀。漸次地,別急。

人生中的愿和求,正好是此生之趨動力。
典型的“先天性無愿無求綜合征”者正是唐氏兒征是也!
典型的“後天型無愿無求綜合征”者,老年痴呆症是也。

有和無之間,原本就是一種自我的歷煉。我十分重視一人的基本價值觀。你吃喝嫖睹無所謂,你的基本價值觀在哪兒?
人生中的設計,基本價值觀是越早建立起來越好。
無須“入定”也可以看清楚自己。只要你還有生之勇。
在日常當中,保持觀因果的習慣﹝這正是生活中的四念住的本源﹞日久則可見功。
只有當你自己的各項生活上的資源都無缺的情況下,你才可能建立起無愿無求的內外環境。
所以應當說是:愿滿了,求夠了,才始謂無愿無求。

愿求絕無罪!一般人的煩惱皆因愿求太過,了無厭足而起。非愿求之罪也。
所以將自己的生活欲求,降到最低水平,以滿足最基本的就好了,讓“它”比較容易如愿,則更上一層樓的無愿無求,便不會太困難。

此時此刻,我身体是掛在店舖後庭的繩床上,雨前的晚風好涼。
蚊子三兩隻,徘徊在足踝邊,還有屁股上,牠們沒有叮我。
我深感有一靈物由心湧出,卻不明所以,說不出口。就此停筆吧!再多言語,已經是黎明以後的事。

2010年2月26日星期五

蠱之惑

《易經》蠱卦說明:上司或長輩有做了惡行,就必須及時善巧的給于糾正,這樣便能確保「小有晦…終無咎也。」及至小輩因此可以「高尚其事…志可則也。」
在至少三千年前,中國人有這一種思想,是十分珍貴的事!

人是追求美的動物,總是須要在一種真善美﹝至少應當有此理想﹞的文化氛團之下成長。
易經的說辭,正好說明了一點,人無論居於甚麼地位,總會有犯錯而做下惡行的時候,就須要有整治腐敗的人出來。
比如父死了,雖然遺下一些﹝比較嚴重﹞的過失,而子為父隱,「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慢慢糾正前輩的過錯,改其父之過於人不知不覺之中【傅隸樸著《周易理解》p162】。
這是警示「矯枉過正」之蠱。也是古德聖言的慈悲。一個有大悲心的人始有斯言。

「慈悲實在是最有效救援行動的能量【一行禪師《故道白雲》p238】。」
「有一種愛,是生命裡極之需要的。這種愛叫大慈大悲【一行禪師《故道白雲》p235】。」

一行禪師是現代人,可是他的聲音,竟然迴向於古德,那麼相應,可見天下佛佛道同。
這也是講倫理上的蠱。可能也是聖人們的一番理想吧了!

易經之蠱是取喻的【傅隸樸著《周易理解》p159】。木制的器皿,久置不用則腐蟲生。
喻人事一味安樂,四肢不勤,必生疾病。所以現代人吃太好而生了營養過勝的疾病,也可叫“蠱病”。

我認為,蠱,又可指存放蟲的器皿。蟲,可能是先古人類的美食。
置放蟲子的器皿,壞了,當然會影響生活作息。故易經以此為喻。

讓我們回頭看一看民俗的雲南民族,這種民族精於「放蠱」。
據說雲南人制蠱的方法是:將五毒諸蟲收集起來,放入特制的蠱皿中,讓蟲蟲相噬,有你沒我,有我沒你!
最後總會有一隻是不死或死不了的,人們又將更毒更兇的蟲放入,間中還有念毒咒,到了一段日子,取蟲出,制成蠱降。便可陰陰的先制於人而約於人。凡自己不喜歡的人都不是對手。凡自己欲佔有的人兒,也終必會栽了頭!

這種“蠱之象”,恰恰好可以應了當今“世道人心”。大公司的爾欺我詐,不公平競爭,還美其名曰“創意的腦力激蕩”。
一個錯誤的抉擇,往往波及全家人往後的幸福。
這一個“大公司的游戲規則”可以著落在六親﹝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夫妻與子孫﹞關係之間,可以著落在一個國家與國民之間;
或說有人很難接受家庭關係﹝六親關係﹞當中也有“蠱式的”競爭,這是見仁見智的事。
張目閱報,哪一樁嚴重的悲劇不是由於“家庭悲劇”引發的?哪一椿六親之蠱,不比其它種類之蠱更毒?

所以現代人的共同點都可見出一種,有別於“聖人言”的「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
言其好像將失去一樣甚麼似地,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都不能安下心來。
所以人與人之間,都已經習慣了以“蠱”的游戲規則,競相激蕩著。真心城意的互相讚嘆早已成了絕響。

在這五濁惡世中求生活,修行人該怎麼辦?
我常常喜歡與同修探尋一個問題的答案:
對一個佛教徒的八正道的立場而言,佛的理想與法的現實,該怎樣融匯於生活日用呢?
沒有一次,人們給的答案或解釋能夠令我滿意。當然,我的說辭,亦不一定令人們滿意。
誠然,也有人會不無火氣的反駁,這是講体驗,不是講“解釋”。
對啊,老兄,你若知道這是一種体驗的話,你肯定不會有火氣!﹝向病友給建議的時候,常常會遇到這種反應。﹞
洋人在這一種情況之下,“文化禮貌上”必會給您一個建議:
先生,你已經累了,該休息了吧!﹝這時候,我望見一印度老者,喜恭恭地拾起路邊的鋁罐,我也向他笑笑,儘管他並不會看見我。﹞

有經歷過樹林生活的人,都會有一種認識:眼鏡蛇是喜歡直立,常常處於備戰狀態的。
而大蟒蛇卻是行舉比較“陰”,常常低著頭在草下潛行。獵人的經驗說,眼鏡蛇比較容易“打”。蟒蛇比較難“抓”。

我想起了“庄子的猴子”的故事來。這猴子我是很能夠記著的,因為它不時都給我警示。
有一日,庄子與他的學生們,乘舟沿江而下。“一路上”他們都能看到一獵人,正在獵猴。其餘猴子都已躲避走逃。
唯有一隻猴,卻跟著獵人玩抓迷藏的游戲,惹怒了那獵戶,以致他窮追不捨。最終當然是猴子死在獵戶的箭下。
我曾親眼看到“猴子耍癲狗”的事情。我在野生動物的記錄影片上,亦曾見過“巧猴戲耍孤身虎”的驚險鏡頭,猴者猴性,不比老孫遜色!

人世間,一將功成萬骨枯。
那一些人,為了生存,必須經常跟大自然搏鬥的農夫獵戶漁人,他們的生活体驗,可以給我許多靈思的啟發。
反之,那些大都會人,常常必須跟“人”搏鬥的故事,十足港式連續劇的劇本,我是十分厭惡的!

我長期覺得,最懂得生活的人,正是鄉野之間的耕、漁、樵、獵。而不是甚麼堯、舜、禺、湯。
這人世間,越是先進文明,正好凸顯出人心的“蠱”與“惑”。粵人潮流興謂“蠱惑仔”,正是如假包換的“爛仔”。
這一種人的人生哲學,正好應了“蠱式的”競爭哲學。
實際上,蠱惑,有文有武。在辦公室,甚至是家庭倫理當中,常常有機會上演的。

世界的進步是沒有過錯的。但是人心的“蠱惑”的本質,常常卻顯出他“原罪”的偏差!

有一部日本的春宮片中的對白;媽嗎對乖乖女講:「無論誰怎麼說,都不能戒煙。因為戒煙後,人會發胖。」女兒施施然答道:「女人的身体有必要加一點毒素。」
特地聲明這是A級片的對白,正是杜某的慈悲,以免有人不小心引用了,有傷風化,復又被人瞧不起,得不賞失。
有馬來朋友對我說,我們的人世間,人們很喜歡“名字”。
馬來同胞所謂的“名字”正是梵文的“NAMA”。我們常常被“名字”所做弄,而忽略了內容和本質,有時是故意忽略掉的!通常是為了面子問題。
羅大佑唱了一首:放下面子問題,奇蹟就會出現!

一將功成萬骨枯。毛太爺的虎眼之下,能容多少英雄豪傑?中國歷史,在帝皇的龍蛇混雜之眼之下,多少英雄豪傑,瀟灑走一回?

一行禪師在古道上,欣賞著天上的白雲,瀟灑走一回。他說佛陀一生中不是為了甚麼目標而走,佛陀只是完成當下的每一步而走。這一句“結詞”是講給當代人聽的!

禪師的這一層意義,甚深甚深難解。
我們自幼便在在地受到燻染,人生要有目的。時下的激勵口號,落在一些人手中,是「管理」的工具。聽在另一種人的耳中,可能是無形的刑具!

激勵講師越來越受到各界的歡迎!一時競相爭寵。
所謂“管理”者,就是研究如何讓別人妥善地完成自己的夢想的一種學問。這一個夢想,還比格林童話更童話。
總之,這人世間,有理論家,必有實踐家。有實踐家,亦必有理論家。
市場需求和市場供應永遠都能維持著“平衡”。各就各位,相得益彰。
我們要扮眼甚麼角色?
雲南人心中的蠱?
聖人心中的蠱?
眼鏡蛇?
蟒蛇?
庄子的猴子?
其它?

一本暢銷書,背後隱藏著多少內幕和血淚?手段和迂曲?面子和關係?利益和真理?﹝有人正氣凜然的告訴我說:還有版權的佛書,絕不看!﹞

獨善其身與兼善天下兩者之間的深淵﹝原文: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善天下﹞,間中還能隱藏些甚麼?
古德不忘示警曰:請勿看到那麼清楚,當你連深淵中的小魚都看到的時候,不吉祥的倒霉事,就會臨頭。﹝察見淵魚者不祥。﹞
又說:良禽擇木而棲。飛禽懂得尋找好樹,才築巢於上!

人不如禽獸。常常是潛伏在朽木上,一起慢慢地蛀!還我蠱的本色。

更有人對我抗議說,我之不文,常常有太多的曰曰曰。我喜歡曰。
曰者,四平八穩的嘴型,正是聖人嘴的寫照!﹝我常常都響往著有這樣一張嘴!﹞
說者,兌其言。你固然可以說兌就是“悅”或者兌就是“兌現”,都可以。皆不比“曰”之原始美也!

開始學佛的時候,新官上任三把火﹝三毒之火﹞,對待那一些獨善其身的念佛人,總是有些藐視!漸至學佛有進,越發不敢對這一些人起輕慢之心。

太虛大師說:人成即佛成。但是怎樣才算是「人成」?沒有標準的尺度!借用《壇經》的說辭:慧者得之。能者得之。

在台上弘法,演講到維摩再世,天女急不及待地花花亂墜;在台下可能會“示現”另一張臉孔。菩薩十分很難波羅密!
我八年前第一次遇見釋繼興法師的時候,我們的談話尚未進入一個時辰,師語重心長即便對我說道:許多佛教人才,在一些時候會起退心。
因為氣球效應,一個人在台上弘法的時候,博得掌聲好熱鬧;五彩繽紛的氣球升空了,掌聲響亮,球也更上升高,同時越遠離了掌聲!
到了一個層次,球會缺氧而自我爆炸,粉身碎骨。那碎片,隨風飄逝,靜靜地飄落在一個角落,從此無聲無息。

弘法利生,善知識若不時時驚覺自己正法的資糧,它隨時隨刻會變成障道法。
「文以載道」在這人世間,傳播媒界其實是凸顯了它的後天体質,轉向功利和政治的綜衡;此道實是魔道!
但是,沒有魔,如何顯其佛?沒有提婆達多的出場,就沒有可能凸顯出僧團和合的珍貴鏡頭!
但是,事事物物的正正反反,不能一言以敝之,有詩為證:
靈山蠱毒出靈丹,
荊棘矮叢尋蛇跡。
林深白雲春雷響,
藥師行舟聽猿啼。

君子終日惕惕,要做到人我兩忘,物我相融,才不容易呢。
有人提醒,別越扯越遠,越遠越硬,放輕松,瀟灑一些,比如講些幽默的東西啦……。
是啊!當我望入你的眼眸裡,我那行舟不知覺就…擱淺了,我是享受著一種美感,有妳就沒有我有我就沒有妳的幻化感。
整体感。十分的蠱!因為你和我都已經幻化成了魂魄,依附在真空裡。

一個人的靈性,通常是待他最瀟灑的時刻顯現出來的。
唐朝的真鑑法師千辛萬苦將佛法大意引入日本國,為了這,他將自己的性命繫於線端,雙目已盲,到第三次嘗試始能成行。
鑑師三次經歷天災人禍的劫耗,難道不是一種警示嗎?
倘鑑師知道當今的日本國是竄改佛經最有系統,最有決心的一族,不知他老人家會想入非非甚麼天!我的天,我只是猜測而已。

玄奘﹝音藏﹞千里跋涉,途經阿富汗的大佛前,瞻仰大佛的莊嚴,痛哭涕零久久,不捨離去,難道他早已預視了今日的世界?

蠱的鬥爭情意結,早已悄悄來到這人世間。它遠離了靈山,不再能制出妙藥。

在伯圓的墨寶中,赫然看到兩行字:
能知足者無不能貪,
能無求者無不能賤。
心頭有如受到電擊一般。我有兩次經歷差一些就會被電僵了。
觸電的震動,是一種心已麻木,但還能感知其痛甚痛甚痛的一種經驗。這是人世間的共業感招,是一種“世法實相應”。
一個老人寫下這兩句,蒼勁有力的筆觸之下,別具深意。
伯老之字,恰似童子的新鮮上糞!扁扁綿綿的“攤”出來,還是暖烘烘的。這又怎能撐得住?怎能撐得住這許多重量?

菩薩忍辱無量心。大菩薩!時時:─
觀身不是身!
觀苦不是苦!
觀我不是我!
真苦者,是我也。

2010年2月24日星期三

屯卦



屯卦原文: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律侯 。
诠新:初行遇险要囤积。

初九:半远,利居贞,利建侯 。
初爻:半途之远,有利于居住之正行,利于建侯。
诠新:变卦比。做到一半就停止,可以再作更深入的比较。对安居,组织﹝建侯﹞有利。

六二:屯如坛如,乘马烦如,非寇闽厚。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二爻:聚积好像祭坛,心里烦着,骑马匆忙奔走。不是寇盗,是闽南的风俗。贞行女子不答应,十年将答应。
诠新:变卦节。面对复杂的时势,如果有信心,步步为营,这是良性的斗争﹝非寇闽厚﹞,可能需要一段长的时间。例如需要十年才行。

六三:即鹿毋华,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 。
三爻:靠近鹿不要喧哗。当进入森林中,君子取不如舍,前进吝。
诠新:变卦既济。进行时不要喧哗,其实还在危险之中。对于君子,去追逐它不如舍弃它,往艰。

六四:乘马烦如,求闽厚。往,吉,无不利。
四爻:心里烦着,骑马匆忙奔走,去求闽南当地人。前进,吉,无不利。
诠新:变卦随。看来时势复杂,他们有行动,可以去,吉。无不利。

九五:屯亓膏。小贞:吉;大贞:凶。
五爻:聚积肥膏。小正行:吉;大正行:凶。
诠新:变卦复。想要积聚成果,小的正行则吉,大的正行则凶。

尚六:乘马烦如,汲血连如。
六爻:心里烦着,骑马匆忙奔走,不断地吸引新血﹙新人﹚。
诠新:变卦益。复杂的时局有变,将会有人帮助你。

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

由「觀身是身,自圓其說」切入

佛陀說:四念住是由“正念”再深入剖析而成。
好比很會做籮筐的人,為了制造出不同粗細、不同款式的竹制品,將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將它劈開,用以制造所需之物。
同樣的情形,佛陀為了給眾生開出方便之門,讓不同根性的眾生有多一種選擇,作為切入修行的途徑,令眾生容易遵循學習。
由此可知,四念住與八正道、四聖諦的關係十分密切。
但是佛法的体系是環環相扣的,四念住是正法修行之本,它是一切法的基楚,自然是可以跟所有的佛法行門聯系起來的。四念住好比那個管住我的行為的人,四聖諦便是告訴我正當的行為模式的人,八正道便是令我在人世間能夠與人相處好好的指引。
好比一部車子,那個管速度還有與之配合的離合器﹝clutch﹞可以比喻為四念住;平時的定時維修,還有駕駛經驗可比為四聖諦;方向盤,車輪等部件,可比為八正道。
﹝汽車禪駕駛的樂趣其實是將心依靠在速度上,而不是技術上。當然駕駛技術和經驗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協助我們避開危險。﹞

佛陀常常提到“道路”,這是因為証果是以道路為本,路牌還是其次。
不同根器的人,不同修行体質的人,所見的路牌可能會不一樣,但是道路是唯一的。
修行人千萬要有自覺能力去看清楚道路,千萬別光只是認路牌而竟忘了道路。

不過,根據唯識的見解,會覺察到自己的道路的人,是有﹝佛﹞種的人。
比較少這方面的種因的人,很容易就會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路。好像牛一般,都叫著同一種聲音!
佛陀將修四念住的行門,定格為“唯一的道路”。
他說:「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体証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經》

畢竟,人就是人。須要有個依靠之處。若是說光以“正念”為生活,不易為更多人所理解。
若為了這而諸多描述,二千五百年之後,那麼多大師講的每一句話都被視為“經典”,這已經是說教,而不是教理,更不是教育。佛陀說法的方式,永遠只是扮演那個點燈的人,不是送燈的人。
哪一處有路,他就去點燈,指出一條生路讓我們走。他也希望,眾生也會有點燈的人走出來,擔當如來家業。
佛陀自己也化作一盞燈,乃至無數無量的一點燈光,讓有緣人去“認主”。

這個“主”,便是法爾如是。「法爾如是」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還我佛陀的本來面目,正是法爾如是的精神。佛陀自己講過,佛陀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法爾如是。
「覺者佛陀!我知你就是,因為我也正在走向這唯一的道路。」

法爾如是的衍義就是:萬法均可自圓其說。
這個“自圓其說”,與外道﹝心外求法謂之外道﹞的自圓其說是截然迴異的。這種迴異實在罄竹難書。
再諸多描述亦只得一個「諍」字。所謂:有緣者來,無緣就等下一回吧。
至於紅樓春夢了無痕,是等到第四十回?還是等到第八十回?還看波羅密條件成熟與否。
間中,愿力才是關鍵。而且要是發清淨的愿,才有保障!歷史上眾多古德聖賢,都波羅密不圓滿,比如孔子有七十二個門徒,子曰聖人言,僅只顏回一人懂。
顏回早夭,孔子也只好節哀順便。我道亡矣之哀歎,怪只怪波羅密行還不夠。大法不能開顯。
耶酥有十二個門徒,他明知有一門徒會背叛他,他還是成全了這一次忍辱波羅密,
啊!是了,正是佛陀的門徒,是有明文記載著,「至少有」五百大阿羅漢那麼多。
有人提醒,人家佛陀身邊的五百弟子,還有佛母、成佛以前的妻等等眾,弄眾都是他她們自己發愿要跟隨佛陀學習的!
這一種發愿,不只是發一次三分鐘那麼“久”,而且是累生累劫的發發發。

舉一反三,我們之能夠共修清淨正信的佛法,也是因為我們前生累劫發了許多清淨的愿。
發愿講究要發得很清淨,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假佛之名做非佛之事。“佛陀”這一個字面上的概念就是“覺悟者”。
在古印度,悉達多還未成佛之前,“佛陀”這個概念,早已經是印度人習慣的稱號,甚至社會上最低階級的首陀羅都會知道“佛陀”的意義。
一直到悉達多王子成佛的那一刻開始,“佛陀”這一個原本是概念上的東西,此後卻由已成佛的悉達多“如實”地給全人類以及三界、超三界等等眾展現出佛陀實相。故又名“見道”。

用“如實”的冷眼看這個人世間。
知道「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子」而不加入主觀欲望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便是法爾如是──如實知見。
為甚麼要如實?因為事事物物都是有因有緣的!它背後的因緣,有許多十分深刻,只有佛才能懂,凡夫不懂。

正念對應正法,便是如實觀。一個人若能夠“如實”,便是無咎。沒有過錯。
所謂“無咎─沒有過錯”即你雖然做對了,但是沒有人會讚歎你,因為法爾如是。事情本來就是應該如此這般的嘛!

當今的人,至少有三種共同的人格精神特質﹝即類似佛教講的根性﹞:─
1-多疑善思
2-好簡而怕麻煩
3-但求眼前之利,不顧前因後果。

據說由古至今,地球人的心都是如此。不過是當今的人心更典型化了。
若要領會佛陀的內涵,絕不是一文一字就可以說明白的。也不是一生一世就可以說明白的。
當今流通市面上的文字般若,有兩極現像,一是過於簡化。一是守住老說辭,佛曰越兜越拖越拖越多越摸…聽了很難明白。這是要用上累生累劫的功夫。
這一種持久戰,不須甚麼兵法,也不是Games。你只須發愿盡形壽向佛學習!
有人提醒,老兄!向你自己的本尊佛學習吧!佛陀在菩提樹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
由此而知,了解甚麼是愿力還比了解甚麼是佛來得重要。
當你閱讀任何一本佛陀傳的時候,就不得不與佛陀的愿力正面碰上。我們念佛,就是要念佛的功德。不是念佛號。

比如當我念我母和我妻,心情是不一樣的。母親是養育我者。妻子是看守我者。
她們雖然都是女人,都是我所愛的人;但是功德有所不同。
每當我犯錯的時候,我念我妻。每當我得意的時候,我念我母。功德不同。成效也別有異趣!

念佛功德,那個佛功德便是我們念住的對像。念得一項功德,便有一分功德。
這種念住,間言之就是觀身清淨。佛法是環環相扣;也是自圓其說的。
有人問妙境長老佛法的自圓其說──法爾如是,與外道的自圓其說,有何不同?
師曰:有講緣起無自性的自圓其說,便是佛法,其餘者皆不是。

我們是要觀透緣起無自性﹝這個無須甚麼境界,只須謙虛靈活一些就行。﹞而後才進而能如實知。
否則大部份的因緣當中,我們能安忍現法,已經很不錯了。證得如實真實義。如實即如來。
對老實修行的人,他在深觀修習當中,確能親自体驗或驗證緣起無自性的法爾如是。
而我們大部份人都只是概念上的描繪。

實話實講,這還不是如實。只是概念上的如實。能做到概念上的如實知,如實解,如實行,如實證,已經是十分不錯了。我對這一個是十分有自信的。尤其是環顧周遭的宗教亂像,比較之下,我很慶幸,因為我一直都有緣親近正法的善知識。

剛才講佛陀是容許自圓其說的。條件是不能乖離緣起性空的基本法則。四念住也可以從許許多多角度切入。比如:
觀身是身。
觀身不是身。
觀身清淨。
觀身是佛。
觀身是菩薩。
觀身是…
觀身不是…

根據不同的修行層次,或境界,而有不同的切入點。這是自然而然有的,不是作意。這才符合法爾如是的原理。
四念住的“經典”說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我,觀法無常。
觀是或觀不是之間,有著一份深刻的當下承擔。這一切都可以自圓其說,但這一切亦不可自圓其說。
自者,不是自己。而是萬法呈現於我們目下的那個「現相」。我只是完整而真實的看到「這一個」。
所以才可以自圓其說──法爾如是。所以才見其如實的如來,如來的如實。

看壇經的体驗,最令人暢快的一點就是,六祖常常這樣應對請法的人所發的問題:這一部經我沒看過,不過請你講一講你的問題,或者……。書中載道,六祖常常都能給出最恰當的解答。

以上所述,是嘗試將四念住與如實觀的聯系,做出很簡單地一次概說。
我再次想起我的慶幸來!我所親近的善知識都是住於正法的善知識。雖然人各有其偏,有偏反而能顯出其專。
人常情理,要佛法度人才最難呢!但是有愿的人去親近佛,隨佛共修,則易如反掌。當下的一念即是。
天地悠悠。為我師則。佛陀所度的人,都是有各自因緣各自了的。當下這一念,心甘情愿的活著。
甘之如飴,一句中國成語,道盡了老實修行的真相。
將缺憾還諸因果,將缺憾還諸天地。快樂的「佛效應」立刻現前。否則「恐怖效應」隨時立至。

2010年2月20日星期六

由「敬而遠之」說起

林肯說:「人到四十歲以後要對自己的長相負責。」
孔子曰:「四十而不惑。」
孟子言:「四十而不動心。」
杜子講:「四十才開始大動特動!」

──這些說辭都是有智慧的人,對人生有明確的覺察的結果。比如,
沒有覺察的人,不會清楚該負責些甚麼?
沒有覺察的人,更不會知所迷惑的是甚麼!因此自然不會知道不迷惑者是誰?
沒有覺察的人,常常不知分別動不動的心。更不知恰得其時而不動;或者非時不時而動動。
沒有覺察的人,不會講甚麼…覺察過去之非…而…知今日不可白過,所以要大動特動。

聖賢的言教與身教,跟平常人的「好為人師」,最簡單的區別就是,前者對他的生活與他的生命中,早有了「恰當」的切入點,是準確而直截了當的。
前者的說辭,句句都是心得,字字都是見地。
平常人通常都是『理論上是如此這般,臨床上則尚待深入觀察;
但是,到目前為止,還不能妄下定論它的療效怎樣怎樣,理當唯物辨證一番,慢慢研究研究一番,云云。』

很少人說的話語,會融入民間的成語當中,並能流傳甚久。“孔子曰”便是其中寥寥一份子。

子曰:「敬鬼神而遠之。」許多正牌的孔家店,都認為這一句反映了孔子的宗教觀。或更正確的說只是對信仰的看法,還不能說是宗教觀。
我則十分不以為然。我總覺得孔子雖然未曾提「唯識」,但他都在常常用著唯識。

唯識,就是講「有心」之用。般若,就是講「無心」之用。
体用圓融,可以變出大千。也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中華民族當中的宗教信仰,越來越多姿多彩,有人會跟你談天,有人會跟你談心,更有人無心談談,隨緣度日。有些人經常要等靈魂出竅以後,始可救度眾生。﹞
史記講孔子有些白做事情。多管閒事。這是司馬遷的真知或是預言?
但是,他切切正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心人。他當然很能夠時時覺察他的「有心」。
「日有三省」可以做為駐腳。「小人窮斯濫矣」又是另一個駐腳。
他的言詞,足以讓宗教「家」們正用或反用;亦讓教育「家」們標傍起來以示開宗明義;
他的言詞更常常令杜子這一個人,陷入深思。

蘇格拉底說:「哲學始於驚訝。﹝杜子特注:好像蘇先生這一種哲學家所講的話,不宜使用感歎號結束其言。否則便是不敬。﹞」
本來嘛,中國人的世界,都處處在在充滿了驚訝與新奇。隨手拈來,看一看中國人的飲食文化和醫藥保健文化,便知一二。
說也奇怪,中國人的「哲學」卻處處在在展現了它的“驚嚇”的能事。特別是秦以後的哲學。
而後又流落到宋明理學的一番特殊炮制,九蒸九晒之下,漸漸成了純粹是“驚嚇”與“吃人”的月下殭屍。
一旦讓殭屍潛入民間,可以預見結果。「哲學死於驚嚇!」到了今時今日,還不能有翻身的跡象。

鬼神,遵古義,則指人所莫能測知的事。不全然指幽靈鬼怪之事。
﹝新出土的文物記載“陰陽即鬼神”﹞古人的心性比較柔軟,比較“真”。
那時代的人們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人体的輝光,更有人會看到幽靈,就是今人所謂的“陰陽眼”。
這一些“現象”在古人的生活中,是稀鬆平常的“事實”。所以他們對“鬼神”有更深切的含義蘊藏其中。
今日的龍的傳人喜歡用洋人的一半作風,再加上使用洋人發明的一半“先進”儀器,先用紅外指示燈,照一下真理的白板,然後急不及待的說:這紅點範圍內的才是科學!
古德先賢嘗謂「能通鬼神」可茲參考與深思。鬼神,人所敬畏。若能近其敬而遠其畏,對於我人這“容易受感染的心”無非有很好的保護作用。
﹝有人學佛未久便說餓鬼不值一提,此君肯定沒有真正見著餓鬼,所以不知其苦,不知其畏,不知其可敬。這肯定不是佛陀的本懷!﹞
演本法師一再提示,要迴向給餓鬼﹝有其定法!﹞,可以增長福德,消災延壽。

孔子還說:很久沒有夢見周公了。這不能輕率地認為孔子很謙,他步入老年還在思念著周公的教示!
大善知識無須謙到這個地步,亦無須謙到這麼「現白」。
這是一種夢的唯識,不是真修行,不會有真夢﹝竺摩語﹞。是真修行者,更無妄夢起。
孔子自知自己的境界在哪個層次上。
【這樣的說辭其實有危機,因為一旦落入有心人手中,很容易被人斷章取義,另生敝端。】

一行禪師在《故道白雲》透露出一則佛陀本事,常常被佛陀傳的作者所勿略,
正是:王子喬達摩,在証入大道之前夕,他是自知將要証入大道的。﹝這正是“空中妙有”的擇法智,有便是指“唯識”。﹞

我請示於快慧法師﹝Bante Javano Panno﹞,修行人能自知已見一切法否?
曰:能。清清楚楚的。即是,為何有授記印証之說?曰:當你知道了真理,有人給你肯定,你會比較有信心!比較有鼓勵。
又問:佛陀是見了明星開悟的!虛雲是燙到手而大悟的…﹝師有些不耐而打岔﹞日本有一個samurai眼看著他最愛的女人跳舞,跳跳跳,就跳死去了,他也開悟了。
﹝杜子心中想著,其實bante你也記錯了,這故事發生在佛時代的一個印度將軍身上,佛陀還使用了很典型的“政治手段”宣告此事,但是,杜子也只能自知至此,不能再講甚麼了。﹞

實在不能扯太遠了。古人的言行語錄,都要“刻”在竹片上。名副其實的「鑿竹難書」。
都是要十分念住的“雕刻”才成一字,否則一個失念,不是寫錯字,而是刻壞了,必須重來!哪裡像我們,Cut & Paste 就搞出了一堆?
所以古人寫書,必定是用最切貼的“關鍵詞”來寫,盡量避免“形容詞”。
閣下若有心品嘗一下古人“難書”之苦,這裡介紹一個現成的辦法,自學中文輸入法便知個中滋味。

所以孔子的鬼神,還有舉一反三的涵義空間。這個鬼神,理應包括人心中常見的心魔。
若一個人能時時明察自己的心魔,面對牠所以才要敬牠,則可以確保容易入道而遠離魔道。
當一個人對自己內在的煩惱起覺察,而「敬牠三分」;
「打不過牠便和牠做朋友」;這個人將會比較容易深觀魔心,並能尋求比較中道的法子,敬而遠之。
一行禪師常常講「不要逃避」,「現法樂住」者便是指此。

所以孔子不講“忌而遠之”、“惡而遠之”、“恨而遠之”、等等說辭,而說「敬而遠之」。忌者己心,我執也很重。惡者亞心,已經不是第一心,必然有偏;恨者,其心多艮,處處念念都受到滯礙,還有比“百法”更多的煩惱,不一而足。看中華文字,務須由“字相”趣入,可探知字裡蘊義。每一個字都是文章。這是中國人獨特的智慧。這些字肯定不是簡体字。中國人若是頑冥不化,不能妥善處理簡体字的運用,則無須三代,必可見其文化的禍害。

怎樣做到明察而正其偏呢?
看看孔子用字之精!敬者,茍其文飾。文者紋飾。凡夫飾其非者多。
令它更莊嚴者,不是一般之常,不能示其“常”則已經不屬“文”義。
茍者,小心謹慎。敬,就指“小心謹慎”這喜歡“文飾其非”的心,或曰“文飾其表”的心。
使用佛家常用說辭就是:「善、軟、直」心。
西洋心理學搞了一堆“怎樣保護您的心”的學問,而之前數千年,印度人的心與中國人的心碰上了,便有了這三心:善心、軟心、直心。
只要有這三心,加上平等心,可以確保“我的”心受到保護。人神、人鬼、人佛、人與人非人等等眾,都應平等。
這心始能受到保護!供養護法神也是要這種平等心對待,才可能有助益於住於正法的修行。否則日久成魔,很難自主!

實際上是佛家有了更深刻見地的說辭。對一切感官﹝色聲香味觸﹞所惹來的“心”或“鬼神”都得採取“敬而遠之”的原則。
好的,不好的,不好不壞的。都是。
這樣一種修行態度,至少可以確保○1心量寬廣。○2見地客觀理性。○3平等心的啄磨。

2010年2月19日星期五

將進茶

讀李白〈將進酒〉,有感觸,故反其意而造數行:

看!葉嘉君子
佇立著,三千年也不累。
風雲湧,捲翻了周唐景致,
遙望著千禧寰宇,心未冷。
坎離肚,乾坤足。
高沖低灑,暖了春色,
未沾人間氣血。
性情比日月。

他笑人啊人,幾許滄桑?
黃河東流已孤獨,得意少年鬚早白。
醉有醒時;斯樂已矣!
天生我材須慎用,莫把歲月空托!
壺中倫理,閒情細啜,三心清靜。
一品三口恰當,不必三百杯。

看!喝酒人
胡罵著李酒仙,萬古愁更愁!
喫茶人,獨醒著。

【附註】葉嘉,指茶的人格化的古名。由蘇東波所立。
【附註】三心,指身、口、意。
【附註】李白‧將進酒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境悲白髮,朝如青絲暮如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進酒君莫停;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鬥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你同銷萬古愁。

節婦吟茶詩

引唐朝張藉〈節婦吟〉之意造一首:

明知我愛Cappuccino
君卻送我福建老紅茶

老紅茶,一口沒怎樣
二口鑽人心
三口嘴麻舌頭顫

藏在床下,等君一起嘗
六天太久,我要現在

噫──讓誰拿去了?
不好,有紙條,寫著一行字:─
「給我逮著,要他好看」

【附註】唐朝‧張藉〈節婦吟〉原文: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怨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川(坤)卦



川卦原文:川,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亡朋。安贞:吉。
诠新:有川之地。

初六:礼霜,坚冰至。
初爻:礼制丧失,艰难时期到来。
诠新:初六变卦复。在筹划整合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二爻:川直而水利,不学习调节无不利。
诠新:六二变卦师。不多与人沟通,有信心,有诚意,没有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三爻:合乎规章,可是正好。若为国家做事,没有成绩但有结果。
诠新:六三变卦谦。遵从规律做事。积少成多,最终会有结果。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四爻:把袋子扎上了口,无害无誉。
诠新:六四变卦余。想要谨慎,无害。但无名。

六五:黄裳,元吉。
五爻:坐正主位,做适当的装饰显示身份,元吉。
诠新:六五变卦比。有了目标,做适当的装饰显示身份,元吉。

尚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六爻:龙在郊野交战,有着纯正的血统。
诠新:尚六变卦剥。要有所成,传承或背景是很重要的。

用六:利永贞。
用六:利永贞。
诠新:占问永远有利。天地之间,还是好纯阳。

茶禪偈

人生無常,苦空無我
茶若人生,圓道德博
知苦師在,苦苦苦盡
苦盡甘來,過了才算
我師以苦,人情彷此
百年勿勿,如此這般

注:「知苦師」,指茶;唐‧皮亞光名句。

2010年2月15日星期一

與病為友

幸福,原來是睡醒時發現自己還能呼吸、
肚餓時有食物吃、
有机會与家人共享天倫之樂、
因四肢健全有能力照顧自己,
無須他人扶持、
住院時自己是病得最輕的一個......

幸福,意味著...
醒覺
吃喝玩樂,與
吃藥休息,不能完全割裂

好比
天氣的變化,跟
我的心情,也是
一體的

跟你的病做個朋友吧!他是
最了解你的朋友,因為
它時時刻刻
都知道你的
喜怒哀樂
七情六欲

2010年2月14日星期日

茶頌


回香
品三口
知苦苦盡
氣情色分明
國際文化天使
本然山中寓葉嘉
形野性柔色黑
翩翩一君子
苦盡甘來
名天下
日用

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键(乾)卦



键卦原文:键:元亨,利贞。
键:本质是亨通,利于贞行

诠新:执行有力。

初九:浸龙,勿用。
初爻:渐渐成长之龙,不用。
诠新:初九:变卦姤。还没有预备好,所以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二爻:见龙在田里,利于大人接见。
诠新:九二:变卦同人。需要学习,讨教,所以利见顾问。

九三:君子终日键键,夕沂若,厉,无咎。
三爻:君子终日不敢放松自己。到了傍晚还是一样,危险,无害。
诠新:九三:变卦履。不要太心急,危险,无害。

九四:或,[鱼龠] 在渊,无咎。
四爻:像鱼在深潭,无害。
诠新:九四:变卦小畜。缓慢下来,可做取舍,无害。

九五:[羽/非 ] 龙在天,利见大人。
五爻:龙飞在天上,利于见大人。
诠新:九五:变卦大有。积极去争取。

尚九:亢龙有 [母/心]。
六爻:张狂,抗拒的龙有悔了。
诠新:尚九:变卦夬。对于取舍的拿捏,小心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用九:见一群龙没有领袖,吉。
诠新:是集体领导的时候了。

2010年2月11日星期四

茶情

少年多情多猜忌
中年盛情費思量
老來有情已懶言
皮皺聲嘶誰來愛

世間勞人情所縛
千折百轉斷腸人
情理迷濛火燒心
個中滋味向誰訴

百世修得夫妻緣
今日我妻是何人
問君今後何所適
倆個白頭意惇惇
﹝惇惇,溫柔敦厚,音dun-﹞

人世間最難講的就是一個‘情’字。聽陳昇款款深情的唱著:─
我從遙遠的地方來看你,要說許多的故事給你聽……
儘管有天我們會變老老得可能都糢糊了眼睛
但是我要寫出人間最美麗的歌…送給你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啊──真害怕──害怕老來失聰;再也聽不到這種情歌!
如果拋開兩性之間天生地成的特別的感情不談,我們專講茶之情,或許還有個落手之處。
講到情字,不一定要牽著男女,但是人世間的情,最大型而且最直接的標本,就是男女兩性。
所謂「男主慾,女主情」。有些比喻可能欠當,也有一些可能很欠揍!
但是再也找不到更方便的比喻了,若僅僅以品茗的清心去讓心絲激蕩起來,也是一件美事。希望不會招來「性別歧視」的責備。

茶情是比較靈動的。因為茶之性是變化而柔軟的。
﹝愛情是變化而自私的,女人的心是複雜而堅軔的,男人心是簡單而堅固的﹞

茶情是比較沉隱的。因為茶之味是常常內儉的。
﹝初戀人作意內儉,性情不安而猴急的。老茶的茶情比較近似老情人,沉隱而細水長流﹞

茶情是比較脫俗的。因為茶之格調是高遠的。
﹝女人多浪漫但是也很現實,再不然就是超現實…脫俗的情愛多孤寂﹞

茶情是比較芬芳柔美的。因為茶有生氣。
﹝女人有体香,但是囉唆起來的時候,一點生氣也無﹞

茶情是比較珍寶的。因為制茶過程的艱辛而且細密,甚至有些玄秘。
﹝現代的女人,自尊心尚比貞節還珍貴,但是自認尚年青的女人都難纏難塑…要令她精益求精,更難﹞

茶情是要清醒的。因為茶的成份可令人清醒。
﹝不論甚麼女人,都難令人清醒…噢…我是說…清醒著的時候很難柔情﹞

茶情是屬於水的。「精品厭凡泉」因為水質可確保茶情的展現。
﹝女人是不是水做的,無從考證,但是有一項是不須考證也明瞭的──愛情如深潭,不知它內裡養著甚麼魚!【注】﹞

茶情可以令人淡淡的歡快。因為是它本然的化學乃至文化的作用。
﹝情人僅能夠在短暫的機會裡令人有淡淡的歡快感,其餘時間都是很化學的作用,很難預測效果,或者效果太過激烈,不是人人可以「當下承擔」的!﹞

茶情給予的歡快過後,不會帶來令人消沉的感覺。
﹝情慾有些時候很令人萬念俱灰,有時候又令人死去活來,都是極端﹞

茶情可以令人天馬行空奔馳,守住清靜的心田,不受騷擾。多少文人墨客在此身心如羽化。
﹝兩性的一方只準他自己策馬奔馳卻不準另一人放牛吃草,這關頭,只講實用,不講協調。也有多少豪傑在此身疲力盡!﹞

茶情乃以詩傳情致意。看看釋皎然詩句這麼寫:「霜天半夜芳草折,爛漫緗花啜又生」。
﹝才不久以前的“從前”,女人動轍以死相協。
反觀現今而後的男人,雄風難守,再美好的詩句就要變成了「幽居墓前黃花逝,呵護安慰死又生」──男人女人都須要恰如其時的安撫﹞

茶情無酒毒,茶可代酒,酒不能當茶。
﹝妻與妾,妾與併,併與妓,都各有角色好扮演,但是患難與共者,好妻也﹞。
吃茶是清醒的。飲酒是迷糊的。茶仙鄉中無酒魔。

茶情寄意於山水空靈,也可融通生活日用。
﹝人情寄生名利,愛情依附貪慾,但都不能脫離生活束縛。
個人比較喜歡蘇東坡的茶詩,他是比較少見的,能夠在脫俗和生活之間善自調適的一個喫茶人。﹞

茶情比較寬廣而空明。
﹝情慾比較狹隘而自私。很難想像:他跟她一起,在一片柔軟的大地上策馬奔馳,還可以學陸游唱頌著甚麼“狀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看性摹情,所做未了。但是品茗的時候,也無彷“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也無彷“寒夜客來茶當酒”,也無彷“自愛安閒忘寂寞”,看性冶情,所作已辦。﹞

茶情有利於修心用心。愛情莫過於燒心傷心。
茶情寓於萬物。愛情多是利用萬物以達私意。有詩為證,引鄭板橋的二首: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寓茶情於物情,形容好友登門拜訪,以茶敬客的情節。

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閒時來吃茶。
黃土筑牆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
﹝湓,音penˊ﹞
──借物抒情,假借吃茶,要意中人到家中對酌。
現代人如杜子,最不懂這種意境,所以情不自禁去打開人家半淹著的窗口,探一個頭兒,看他一個透明:
黃色燭光映紫光,悄悄細語送茶香。

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葉嘉十義

教育就從生活開始,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要落實在生活上,生活無非是怎樣調心,怎樣用心而已。
生活,這一個字:生,就是有生氣,『活』,就是『舌頭沾水』。
大凡死去活來或者命已垂危的人,如果他還能表示甚麼,通常第一個信號就是要水。
舌頭尚能沾水便活,否則就快要死了。閣下怎樣用心,就在舌尖的一觸開始。心已死的人,還用它作麼?
這一篇,是寫給還能沾水的人。

『葉嘉』是人格化,茶的別號。有人告訴我說,我們當前的市道,最好是鼓吹喝酒才好相應,才有利益。
聽的人,心情為之緊縮,夫复何言?
做為人格化的茶,「葉嘉先生」要傳達給現代人﹝尤指大都會人﹞最寶貴的精神是甚麼?
本文作者嘗試歸類成十題,分述如下:─

一、 閒情
二、 內儉而平常
三、 和美,方而圓
四、 尚禮而恭謙
五、 苦盡甘來
六、 靈動而不像酒精,造成顛亂
七、 現實,是因為它須要理性之道
八、 脫俗,是因為它的飄逸
九、 保生盡年,尤其是大腦的保養
十、 化的意境──見好就收,過了就算的生活哲學

其一、閒情:
月在門前,清心昭天。這一種心境,便是閒情。
中國字真是妙極。優秀的文化,便隱藏在如你所見的字裡行間。每一個字,都是翩翩一君子。
以前,在鄉下,有較多的閒情。
在Kampong經常可見一種景趣:左鄰右舍,各自取來了自家的椅子凳子甚麼可以安坐的,露天底下,晚風吹來,好涼。
促膝談天、談心、談生活趣事,沒有心機的。
今日,此情此景,在華族家庭,幾乎絕跡。
古人講:「逸致飄然,有凌雲之志」,便是成語閒情逸致的來由。
可見閒情而後能逸﹝安樂也﹞致[給予情趣],促進生活情趣之餘,又可讓生活的煩勞得一個緩衝之時,放下身心。
甚麼東西可以促長閒情?有很多,比如散步,畫畫,唱歌,園藝,等等。
所有東西都須要我們的一顆「清心」去理解体悟。請不要急著問為甚麼。
茶葉,是讓我們喫入閒情的最恰當的媒介,因為他的化學作用,加之他的文化深度,足以包涵著多少紛亂而勞倦的心。
而且你可以在一邊做事,一邊品茗。閒逸廬居,飄然簷下,凌雲山腳, 喫吾安樂茶三盅。
﹝引芝靈山庄傳允句﹞『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

其二、內儉而平常:
君子威德內儉,品性平常。這便是絕大多數茶給人的的印像。
吃茶的時候,可以一邊体會茶的內儉的氣味,一邊衍伸人性的相應之處。平常中見其不凡。
有日,將吃不完的普洱茶水,參和了加糖的菊花水中,不料此舉卻把原有的普洱特有的氣味淹蓋了。很有感觸。
當今的社會氛圍,像普洱茶那種的含蓄不露而有特色,源綿細細的作用著的“君子”,這種人大多隱沒在某個角落,默默貢獻著他的一切!
像菊花這樣一種平淡的花茶,都足以把他淹沒了。然,不是他失去了特色,也不是他不露聲色,而是他須要能体認他的喫茶人。
茶友提醒說任何茶都是含蓄不露的君子,都在默默發散著他的氣情芳香。
但是在社會裡頭,卻有不少人自以為有足夠的特色深藏不露。而不想用於社會,做個有用的人。

其三,和美,方而圓:
吃茶人幾乎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享受著茶的和美。
和,這個意義,在佛家講就是「中道」,然而,中道是須要八萬四千戒行來維護其“中”的,功夫用上了才能出入無礙。
戒的規範,其實就是解放──解放無始以來的習氣。道家之和,乃以“氣沖”為和。
沖,有充滿,沖和,沖養之義。《易經》所謂的「養和」、「養正」就是。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儒家之和,比較重視「倆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乃以“禮”之和作為中心。
醫家之和,乃以「氣和」為主。
此之“氣和”雖也屬於道家之「沖氣以為和」,但醫家顯然更重視「情緒」對生理五藏的作用。
內經曰:「百病皆生於氣」。氣,就是指「情志作用」。
一個人要維持五志平和,陰陽調和,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沒有其它捷徑了。
導引氣功所能達至之「氣和」,先決條件也是在日常作習中懂得善自調護這個心的平和才有成就。
一個「氣飽致和」的人,他的導引功夫也必進展暢快。
一個格性郁郁幽幽的人,他的導引工夫,亦不會有甚麼成就。
潮州工夫茶道,難道不是在生活作習上要求達到高水平,高素養的「和和氣氣」的嗎?

有人將「導引氣和」的法門訣竅注入「工夫茶」、「華樂」、「書法」等等,恐怕是体會到氣和才能自然發生力用的「天機」吧!
力用才能有「熟能生巧」本然的平穩。
好像酒店待應生,捧酒的樣子,紋絲不動,全場飛行。
「和」是內修的;「穩」是外相的。所以心平氣和,是因為懂得「內方而外圓」之道。這是用於世的祕訣。
人這個系統﹝小宇宙﹞是一種開放系統,已是無庸質疑了。
把範籌縮小一些,可說成:有一份開放的胸懷的人,比較能吃出茶的豪氣。
誰說茶不能醉人,只是醉人不懂茶情爾。
方而圓,不是有形實体的方而圓,茶具之方、圓等形体,不過是一種「提醒」,借假修真。
而且,茶之味亦有方圓的,這就不表了。
人心,要有足夠的方,才能体悟大道,要有足夠的圓,才有利用於世。
對真理的詮釋,不只能舉一反三,可以舉一反四五了。
了悟此心﹝茲心﹞力用,便是「慈」;不執著「非心」而用於世,便是「悲」。
不明此理,而有偏,便經常做了「一慈就悲」的不能兩利圓融的事出來。
吃茶人特別容易体悟到這種特別和美的茶氣,不知是化學作用還是心理作用,一時也不想管這許多了。
方圓內外,惟有和美。

四、尚禮而恭謙:
基本上中國人的古風,不論是唐前還是唐後,都是以禮謙為要。
可惜,這種「禮儀」殘喘至今,僅存其「儀」而不見其「禮」。
早在馬可坡羅遊歷中國過後,才不久,「禮」已經作古了。
無禮作基,中國人的「謙」一下子就變成「偽謙」了,而且還是很儀式的。
好像看大戲一般。茶道中的禮儀,很細膩,自有一套系統,也不難跟上。
只要君能心平氣和!將感官專注運用於品嘗茶的氣情色德,道喫本然之中,尚禮古風,油然而出矣。
謙禮昭明──昭禮!這可是一個好招牌喔。

五、苦盡甘來:
今人的大病在於「急甘避苦」。
一切都看在短期利益,一蜂窩倣制,從一切方面都可看到這種「怕苦情意結」。
茶之苦,是苦而後甘氣漸生,久久不衰。茶友說是「苦苦盡」。
要吃盡苦頭才能嘗到「無盡甘」。這是一個好招牌喔!

六、靈動而不像酒精會造成顛亂:
這是茶之能令文士豪傑為之傾心的一個精神受用。
茶一入口,通常是茶香先聞,而後諸多變化的氣味才開展起來。
文士們都用盡了渾身解數去描述。茶氣發作時,身心都暖暖的。茶香化作汗香。
有時候舌頭有些麻辣,有時候咽腔豁然而開,有時候鼻中氣動,香氣裊裊升入腦髓。
本尊佛性被叫醒啦!還道它不是茶滋味。
「非想非非想茶」不像茶──好招牌也。

七、現實,是因為它須要理性之道:
吃茶也是很現實,然後知超現實。茶能令人腦神空明,情理致和。
他令我人心胸寬廣,茶所含芳香成份,都是絕佳絕優的醒腦芳香劑。功越人參。
有人說生意上的談判,不宜勸茶,最宜勸酒。因為喝到半醉,條件就自然放松。這也是現實。
一物之利害,生死門的掌握,就在方寸之間。
高明的喫茶人是:茶不醉人人自醉茶,醉茶之意,在生活外,超現實之道,非現實即是現實。
能面對現實者,即能吃出茶之三昧也。
原因無他,五味變化於五內,身世感應於外也。是故茶之醉人而不惑人。
酩酊大醉之人,只能助長逃避現實。不知身在何處,身心俱亡矣。
我未曾眼見吃茶人暴斃,卻看過吃酒人醉死者。
中國人的飲酒文化,實有必要重新審察審察。
還有,茶葉從采集以至加工制作過程,可以用「血汗成就」形容亦不過喻。
因茶道而隨著來的其它技藝,比如壺藝,都是歷史久長,一滴辛酸一滴血,歷代傳承著的。
歷史上有兩次戰爭是為茶而起的:一為鴉片戰爭,一為Boston戰爭。
現實之物,一旦落入現實而有野心的人手中,因為不懂感恩,最終引起戰爭,是人心寫實,不足為奇。
將來的人類,會不會為了保護茶種不被基因改造而起戰爭,誰說得上呢?

八、脫俗,是因為它的飄逸:
茶之飄逸,似乎不受時光老人的拖磨而有所減損。
從周唐,走到當今的網絡世紀,依然是那麼飄逸。
他的很多方面可比人心之靈動現實,身世感應。
但是他始終能維持著君子介然一身,不染人間習氣。性情比日月。
釋皎然詩曰:「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宮人不識。」,
方外之人,特別容易飄逸起來,但是若以今人之嬌身玉体,要學皎然,不吃正餐而老是飲茶,恐怕沒多久,就要弄到自己是誰也不認識啦!

九、保生盡年,尤其是大腦的保養:
多用腦的人務須重視保養。怎樣侍候這個大腦,不外乎:
1.)順他、2.)養他、3.)管理他、4.)有嗜好、5.)定時做大腦体操、6.)樂天寬容、7.)生活常識要足夠、注重生活瑣碎、8.)左腦右腦並用,理性感性適調、9.)有宗教信仰、10.)善解性愛生活,好好的做你愛做的事。
其中「多嗜好」當然指良性嗜好,因為不同的嗜好會對大腦不同的區域產生強化作用,
比如“用心”品茶可以強化大腦味覺、色覺、等等重要的區域。
永遠記住,大腦的養生原則就是:「不用則退」。
作者是某無名山頭的「醫藥人」,講保健實在講到有點膩了。
看官還是自己買書看吧。總之,一言以敝之:
杜子曰,吃茶好,吃茶妙,茶人的查某瓜瓜叫。
不吃茶,要醉倒,吃了茶,睡著了,明日好起早,精神好,心清靜,不要那個了!
來年白了頭,留倆個,都好好。

十、化的意境──見好就收,過了就算的生活哲學:
啊哈!終於進入了化境,我一邊品茗,一邊打字,不知多少次輪迴,
我與葉嘉之交,更見淡如水,口水也流了一江,忘了自家見好就收,過了就算的生活哲學。
我的文也進入尾聲。人生莫過於很寡情也可以很熱情。應景做做可也。
這便是化的精神啦!再講白一點就是懂得左腦右腦並用之人,如杜某之流者是。
茶,能帶來閒情逸致,即是指引導吃茶人有一顆閒靜的心情,安逸的興致;
不斷的經驗和体悟,由一數到十,漸漸深入,優勢發展的效應漸而取代舊皮舊骨,身心煥然一新。
從而進入化境,對人世間就不會那麼執著了。
反省甘地的名言,不也十分切心嗎?
【注】
一個人,已經學會享受閒情逸致的生活,他還會行惡嗎?


○注:在一百年前,聖雄甘地說過一句話,用於反映當前的市道,更加妥貼:這個〈七大社會罪惡〉是這樣講的〈引自消費人前鋒報〉:
□ 搞政治無原則
□ 享樂不問良心
□ 財富不勞而獲
□ 有學問無品德
□ 商業不講道德
□ 科學不講人道
□ 信仰不講獻身

2010年2月9日星期二

兑三爻在外卦的变化(二)


玩弄

过度自信

追赶拉回

沉迷,困

兑三爻在外卦的变化(一)


趁势而上

争论,积极参与

相随

挽回不及

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甚麼是意念

──── 略論念住力的本質

意念,是中國文化的特有概念。
我一時還找不到和意念同義的英文名詞。
英文之“思想”、“理念”、“意愿”、“意志力”等等,皆從屬于意念的詞意之下。

道家,很重視意念。佛家,皆避而不談。
佛家談心,有‘菩提心’、‘禪心’、‘佛心’等等。
在實踐中又有‘觀照’、‘觀止’、‘觀想’、‘意照’等等心。

大凡學得對意念的調御和運用,它的最基本的作用可以令我人的精神素質得到提昇。
運用正當,它會帶來社會的和諧以至于整個自然界包括整個宇宙,都產生了一種良好的作用,建立‘善’的共業。
用著失當,則導致惡的結果,後果無可預料。

我們可以想像整個宇宙彷彿一個超整合的錄影系統。
始自脫離娘胎以來,我們的一舉一動、每個思想、全部的對話等等,都無可遁形地被這個大宇宙“記錄在案”;
日久天長,不論是良好的記錄佔優勢或是惡的記錄佔優勢,它的影響力都一樣的強、都是‘平等’的;
可是它的效果,二者之間,有天淵之別!良好的,我們將會大受惠益;共沾法益;惡的,則都受其害,損人不利己。
若某人的‘記錄’與我的記錄同步(信息波的同步),我必然也受其影響也。
這種想像是蠻有趣味的,它充滿了啟發性,也蘊涵了很深刻的隱喻性。
但是這種意念絕不是迷信!齊麥曼 (Zimmerman) 說得好:

宇宙給每個人應有的報復;假如你笑,它回覆你的也是笑; 假如你悲愁,悲觀將籠罩你;
假如你歌詠,你將被召入快樂之群;假如你思想,思想家會招待你,
假如你愛這世界,熱誠地追求世上的真善,你將被親愛的朋友們包圍著,
而大自然將以地球的寶藏傾入你的衣兜。(摘自卡內基 •“影響力的本質”頁65)

東方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尤其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
佛家說“恆順眾生,廣結善緣;物我同體”;
道家說,人天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第十章(經文原文加校註):

載營(魂)魄抱一一(道),能無離乎!專氣至柔(把體與氣涵養柔和的境界),能嬰兒(靈肉調和)乎!
(全其本性保其天真)滌除(洗淨)玄覽(天境)能無疵乎(嗚)!
愛民治國,能無知(智)乎!天門開闔(生理機構之適時使用),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述經義,用白話文翻譯作如下:
能把魂魄與‘道’合而為一,也就必是靈肉調和為一了,還 會離開‘道’嗎?
能保持其天真的本性,即不會動氣而溫柔,還不會像小兒一樣底純樸嗎?
能夠洗淨思想上的污染,恢復心地光明,還不會像青天白日一樣底一塵不染嗎?
能愛民治國,還會玩弄私心小智嗎?
能運用五官的覺識,謹言慎行,還不會大智若愚的雌道嗎? 
能大覺大悟,綜覽宇宙,明察秋毫,還會隨便行為嗎?
能做到以上各點,即會像天地一樣的對萬物只是生、育、養、畜,絕不據為己有或因之而恃功,或因而加以控制;
這樣,才能說得上是玄然大德。(註:摘自“老子道德經”(通俗中英文本)第十章,祝康彥 •楊汝舟編譯)

中醫也有類似的意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中國人多與大自然的天災人禍搏鬥不休,所以對生命之延續的認識與提昇,開發得較早。
古人早已提出警戒,人必需回歸自然,世界才會和平,大道始能展現其生生不息的風範。

講了這麼多,究竟意念是甚麼呢? 它有沒有實體?它有沒有結構? 它跟人有甚麼關系?
在本文嘗試說明之前,讓我們瀏覽一下國外的一些實驗。
Yale大學的教授安德松 (WLG. Anderson) 教授曾進行“衡量思想”的實驗:
他使一個學生立在天秤上,使重心恰正在秤的中心。
他叫這學生做數學,這學生頭上的血就增加重量,使他的重心改變,天秤因此立刻向那邊下垂。
背九次乘算表使天秤移動的度數較背五次的為大,普通,較強的思想,也總發生較大的變動。
實驗更做下去,實驗者再叫這學生想像他自己在做腿部運動,
當他在心意上一樣一樣做著這些運動時,血液流向他四肢的份量,竟夠使天秤隨著他所想的方向下垂。
純粹心上的作用,能使身體的重心移動四寸,或者等於他舉起兩臂過肩時的結果一樣。
這些實驗經過許多學生,複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

Anderson教授還做了其它多種實驗,並提出結論認為在所有體操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是聚精會神;
Sandow 更明確指出 :“不用心思的體操,不易使肌肉發達”。

Elemer Gates(該茲教授)曾證明他能夠將兩手浸在平口滿著水的面盆內,同時意想著,血液能流到手上去,使水溢出。
因此這些額外流入的血液,就可以量出來,因為它恰恰相等於溢出的水,經過不斷的嘗試,終於實驗成功。
此外該茲也證明了心理狀態的變化竟在體內發生化學產物。
不良的情緒如憤怒、悲傷、過度興奮、悔恨等都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有些甚至是劇毒物質。
反之,良好的情緒則產生有益的化學物質,它們能刺激細胞以發生力量。

意念的潛能,東西方研究都認可了,近年來,中外對氣功態下意念的變動對人的生理、病理的觀察;
還有意念對物質的物理化學、生物分子等多方面的影響,都在在證明意念的潛能巨大,不可估量。
但是,甚麼是意念的實質,對這項課題的論述,中外學術界還是眾說紛紜。
基本上,我們的中華文化普遍認為意念是‘心’在作用著。
我們看看‘意’這個字,拆開來就是‘心音’;心音是甚麼呀?這可比喻為,“來自心海的消息”(借用同名的一首流行歌曲);
念,拆字形為 ‘今心’,即現在的‘這個’心 ─ 現在的這個─就是當下(this ever new and ever now)。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的轉變是剎那剎那的,念念不斷。
佛家名句謂之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住即滅,一住即滅。
這裡之念念更強調了一直在流動著的“現在的這個心”,它不是斷續的,也並非持續不變的。
它應該是未住已滅,因為生起時已經變動。前念滅了,後念又起─這是一般的說法。

到了這個地步,我們隱約可以領會到所謂意念,即可理解為:集中意志,讓注意力與動作緊密配合。
(我們暫時不討論強意念、弱意念或者緊張的意念還是放鬆的意念等等)

對已臻高境的修行人,它的念頭是“靜寂”的,他的心念是立基於:戒的細行即是覺知當下。
法力的障礙在于執著,一執即迷,顛倒交識,觸處成障,失其力用。
若有少分覺知,則有少分法力相應。所以不應在妄心與妄身之中,交識顛倒,則其意自淨。
這個含意甚深甚深。這就是為甚麼佛家對‘意念’的問題,避而不談的原因吧?
因為意念的(有意的)發動,往往是初級的方便門,
當進入更深層次時,竟彷彿是用筷子一般,不用時它還是兩根,用時卻隨時隨地撿兩根木條即可作筷子之用,一絲不掛,不掛一絲。
機緣成熟了,鵪鶉蛋抹油都可隨手夾取而食。

意念即然是方便門,自然也可以對我們的境界產生干擾。
道家古聖也多注意到意念的干擾作用,所以提出“能嬰兒乎?”的命題來。

嬰兒對周遭環境的刺激是隨起隨滅的。沒有前意念,亦無後意念。是隨緣便現的。
所以嬰兒對周遭環境的突發變故,容易受到刺激,容易受驚。
這就說明了為甚麼我們要回歸嬰兒,但又要有成人的(陰陽)的穩定。所以要練功、要修。

練功者須善自調護意念,但不可執取。
道家,都認為在練功的過程中所出現的每一個反應─儘管是那麼細微的反應,都必須當下肯定下來。
這種態度對練功人是很重要的。起心動念並不是罪過,過在於您知道動了甚麼念嗎?

西洋的激勵課程也常常出現類似的見解,
他們會說:“我們能確實約束思想以前,必需體會到它的力量和重要,不要僅僅承認了這些說素就算。
我們的思想和一件普通工具,這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就是我們必需用牠做一些事情。我們不能夠放牠在一旁。
我們必須思想,每一思想就是一下雕鑿,可以形成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斷然決定,將我們的思想轉向好的用場,轉向最好的用場。
堅定我們的意志,來實行這個決心吧!”
這可以與其說簡單的歸納為:將我們良好的意念,一經肯定下來就形成我們的行為觀之一,付諸實踐。
(取材自“影響力的本質”,卡內基)

結束語
你們會發覺我把很多種類似的概念比如“思想”、“意想”、“意志”、“念頭”、“意志力”、“心”等等,都一概歸納在“意念”這個範疇之下。
這是為了方便說明而不得不這麼做的。
我們正是在一種方便門上進出,佛學認為:“思”與“想”都是緣慮於末那識,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而衡量事物。“意想”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而執持。
“念頭”指廣泛的心思活動。“意志力”是專注執持所產生的力量。“心”是廣泛的心思活動常用字眼。
下面我們要簡括這一次的內容:

• 意念有分良好的和惡的兩大類;舉凡良好意念的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都能與天地取得協調統一,反之則自取滅亡。

• 意念的調御是有一定的法度。練功修行的基本要求就是掌握方法,了解規律次第,實踐行持,用心須純淨。佛家謂:知解行證,就是。

• 調御意念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學習的。對牠的理解不受年齡、學歷、種族差異的影響。

• 練功修持的基本態度就是善于掌握良好的意念,同時必須有意識的排除不良的意念。喜樂是良好意念的潤滑劑。牠同時也是良好意念的激發黴。一個修行人在練功而進入某個層次時,他會自覺全身“每個毛孔都在微笑”。據說,它很妙。

• 恐俱心是惡念的溫床,必須早日去除。西方人有人進行廣層的人物專訪以及社會心理學的統計考察後,把人的恐俱心理歸納為六大類如下:
a. 恐俱貧窮,
b. 恐俱失戀,
c. 恐俱失去健康,
d. 恐俱失敗,
e. 恐俱死亡,
f. 恐俱孤獨。

• 一個人的千變萬化的意念,都可以表現在這個人的軀體周圍,形成aura 光圈。
每個人有著專屬於他的光圈,這種光圈滿布著他的品性,希望和野心,絕對由統治著他的一切行為的思想(意念)來決定。
普通人對這種aura 光圈的覺察主要通過自覺能力或第六感而發見的。往往有人說:“我不能再忍受那個人,他令我戰慄。”但是那個成問題的人,也許正在盡力做成一個良好的印象,而整個時間,都在想他是成功的呢!
也有的人是透過特異功能意念而知。這就告訴我們練功者,在長期對意念的運用和訓練之中,他也會對身旁人事的“體認”比較敏捷而準確。

• 一切合乎因果法則下所產生的意念以及由此意念所產生的行為,皆屬于良善的,都是歷久彌 新的。至於因果法則為何物耶?必須由心與生命的對話過程中,一絲一縷的體認下來。佛家把眾念之源規納為三大類,即貪、嗔、癡。把世界宇宙現像分說為共業與別業。至於儒、道、法家的分類,更不勝枚舉也。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處處皆練功修行的場地,讓我們善用生活上的各種機會和條件,磨練我們的意念,隨遇而安,激發我們良好的意念,時時對每一個人保持著親切的思想,慷慨、豪爽、博愛、正義感的思想,撒播陽光和喜悅,來代替憂愁和陰影,散播激勵和幫助來代替障礙。

• 每一種生物,甚至天地之間任何一種存在。一草一木,皆是善。

• 對這種精神﹝或者別種名相﹞的堅持,就是禪。﹝很執著是不?為何?參!﹞

2010年2月7日星期日

品三口

──淺述茶禪的行持與意境

禪,內在的是孤寂的。
外在是覺照的。對境現起,悲智圓融,能容乃大。
禪的語言,本体是言語道斷,運用起來則需要一種恰當的媒介。
法界萬物都是禪的媒介。人,是最大最殊勝禪的媒介。

為說明現代人的顛倒,可舉一例禪的運用:人人都在講,要提高生活素質。
可是大家都人同此心,都認為:先擁有了很多,「安定了,上岸了」而後,才講提昇。
殊不知這個人是未能覺察過去的日子是在汪洋中漂泊。
現在他只是抓到了一片雞毛!想一想看,一片雞毛能不能對他期待的休息有所幫助?
結果他被一片雞毛騙了一世!未來他仍舊痛苦的漂泊在苦海中。
他開始尋思,希望找出更好的辦法。他終於找到了,他找到了「生活簡單就是快樂」。
君不見,書攤上,這一類的書籍排在暢銷榜。

對,「百姓日用即是道」而言,生活簡單,有利於修行。
但是,佛教有更切身的体悟「生活本來就是痛苦!」

諸佛菩薩講了2500年,離苦得樂之道。
怎樣修?換句話說,怎樣快樂起來?
有人認為現代人的心理是扭曲的,因為他們不懂得笑。
於是,呼軍動馬,弄了一個「大笑會」……,當尚未習慣快樂起來的時候,我說它是灰色時期。
快樂須要媒介,快樂須要學習。不同人的心智就會選擇不同的媒介。
人與其它動植物的區別就在於人能看破!
現代人的生活,天天都在走鋼索,容易失去平衡。
美國人家養寵物還比養人多。用心之處,借助這些媒介調適到一個平衡點。
這種調度,是淺根淺識的,往往還是可憐的平衡。
以佛法言,必須以智慧看破世相的虛假,才能說已經在滾滾紅塵中捉到了一小片靠板,有個喘息之處。

念佛人,當然選最殊勝的那一種。
在眾多選擇中,品茶,很殊勝,很實用。
就茶本身言,茶的好處,對健康是有百益而少害的。
茶之害,罪不在茶,在人。非時用茶,用不好的雜茶,胡亂的泡,絲毫意境都沒有,就有害處。
用茶的人,都應知道這一點最基本的道理。

茶,也很比量,也可以很現量。
因為它也有八萬四千種應化身,變化無礙。
我們是借助對茶藝的体悟昇華而趣入比較無礙的心境當中。
這裡所謂無礙,至少是有少分的色空圓融。

憶起我親近茶道的過程來,打一首油膩膩的詩示眾:
記得當年年記小,我的家,柴米油鹽醬醋
沒有茶。長大後,看見人家有錢有閒去品茶
笑他不知人間疾苦,獨樂其樂,正所謂
少年不知茶滋味,還道吃茶人無謂
北馬山上有茶多,我有美味 Teh Tarik
漫漫長路兮,漂泊的心
找到一塊靠板,歇一歇,定一定神
以為某某有茶禪,喫茶去
去喫茶。勉強記憶甚麼甚麼茶的氣情色
看他吃到好辛苦,將心比心,多半還是体悟欠火侯
未知他要弄的甚麼冬!

佛陀說法49年。講了大量的比喻、密語。幽默、刺諷。
茶,是生活禪的譬喻、密語。幽默、刺諷。
茶,吃茶的心,有一分受用,才算是一分茶禪。
光講体悟,內在的獨樂樂,容易流於天馬行空。
外在的對茶藝的基本共識,也很必要。

魯迅是這麼說的:「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受這種清福,首先就必須練功夫;其次是練出來的特別的感覺。」
有好茶喝﹝知有福﹞;會喝好茶﹝能享清福﹞;練功夫﹝不凡的自我要求,調整心智心性,與茶情茶性相應:溼苦,柔滑,甘,醇,厚,浮沉,輕重,幽,顯,遠,近,清,揚,濁,靜。
香味出塵與流俗…心漸入細﹞便能感覺到品茗時那種特別的感覺。
細水長流,綿綿無間。

其實,生活的素質,業行的淨染,還須看怎樣用心去看破!
在切身的塵勞當中,須要的是一勞永逸,無時無刻的休閒。
用心品茗,用心切茶,用心玩茶道,不失為是一種趣入生活禪的行持法門。
將「百姓日用而不知」轉成「百姓日用即道場」。

夢裡明明有六趣
覺後空空無大千

能安貧樂道就是享清福。身忙心不忙,就是清福。
身清閒,心安忍,也是清福。
若能「對境無心色即是空」,做半個痴人,斯人能享最勝清福也!

結語:茶是絕佳的生活禪的媒介,由動入靜,而後,能靜中取動。
讓品茗人能切身体會動靜相宜,從而知所調度。
讓身心煩勞在這人世間破繭出殼。
不分宗教種族。所以喫過了茶,希望都能「養正是吉」,不忘靈龜本然,「自求口實」,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

好了,讓我們品茗。
茶,品三口
一口入心,
一口修身,
一口敬人。

2010年2月6日星期六

兑三爻在内卦的变化(二)


亏损

势均力敌

乖离,反背

节制

兑三爻在内卦的变化(一)


步步为营

争论,积极参与

委曲自己,配合别人

正创业时

2010年2月4日星期四

葉嘉行空會

佛說《妙法蓮華經》,千言萬語,不勝其詳,用盡人天種種比喻,尚難表達不可思議妙法於萬一。
豈知妙法遍及華嚴界。
2500年後,且說有個妙味香共和國,不知何方聖賢士,從何方勝境請來《妙法茶禪經》一部。
版權公開,歡迎轉頌,時時獨享,共享,人非人享。

一時佛子佛孫聚集一堂,出席勝會的人非人眾,有前500羅漢,當今眾妙香佛500大弟子,尚有福建茶王、武夷老岩茶王、非州魯不來茶王、共1500眾。
結跏扶坐,凡茶禪所須用具悉皆全備,排列整齊。
爾時見一童身,自號「眾妙香佛」,無意臺前,金壺微啟。
但聞茶香充滿整個妙味香國,茶杯中的波光,黃色黃光綠色綠光竭色竭光玄色玄光白色白光紅色紅光難言宣光,毫光放射,周遍法界。
爾時轟的巨響,地動天搖,東邊天際,現出佛光,金光閃閃,紅光閃閃,藍寶石光閃閃,不知名光閃閃,未聞所聞,未見所見,眾佛子佛孫,群容聳動,讚嘆不已。

人非人眾中,一善女人,穿著密實,爾時起立,合掌徐行,到眾妙香佛座前,行五体投地禮畢,自號再來菩薩曰:「啟稟大佛慈悲,我等鈍根小器,錯過靈鶩山上蓮華海會,故有此一大事因緣,聽大佛開示。啟稟大佛我等木眼木耳,木鼻木舌,身不由己,末法時期,僅剩下半死未死意識,故此不明大佛今時勝舉,有甚麼深意?」

眾妙香佛聽畢,慈目垂鄰說道:「善哉!善哉!爾等五百眾,當時在靈鶩山法華勝會上,中途退席,錯過我佛不可思議法華勝會,因此有今日因緣際會,要我大佛再轉法輪。爾等諦聽!諦聽!《妙法茶禪經》所說法,甚深甚妙,妙超過鹽醬醋。深超越功德海。人世間常說柴米油鹽醬醋茶。前面六件事,讓他們說去,我們專講茶。」

眾妙香佛金口開啟,放出眾妙香氣。
戒定真香,人天三界超三界外,皆受香薰,法喜充滿。
一時:搓茶的聲音,紫砂壺的砰繫聲,水聲,木生,悉悉嗦嗦,此起彼落。萬事就緒,眾佛子佛孫,靜靜的切茶,靜默中品茶,無聲無息,都心中感激。
感激大佛捨身佈施,施大法食,眾妙香薰,薰入眾妙香心裡。
少傾,即進入眾妙香華嚴不可思議境界。

一時:眾妙香佛500弟子等眾,盛情拳拳,談風甚建,各舒偉論,讚嘆不可思議境界。
爾時,武夷茶王以偈頌哼著:
武夷茶,母兒茶,兒孫滿堂
甘澤馥馨,性和不寒
能久藏
久香久醇,銳則濃長,清則幽遠
水仙,烏龍,奇蘭,梅占
鐵觀音,毛蟹,肉桂,桃仁非仁
雪梨非梨,典故長長
攏總是我親,家法嚴緊,歷史久長

來自福州茉莉花仙子,一層茶子一層花,搖搖顫顫,也暢頌一偈,妙音清揚
諸花未開時,含苞待放
齊齊到我家
三停茶葉一停花
取香合茶,韻香美全
午後摘,夜半熏
停停復停停,造就我花仙
大毫肥,吐氣鮮靈
銀毫嫩,披白毛,三泡回甘
春風緊而秀,身材窈窕,滋味多
雀舌不嘰喳,身材緊秀顯鋒毫,香透靈虛,一佛境界
還有龍團珠,明前綠,百花爭豔,鬥麗
各花入各眼,莫怪我作弄
春風習習,小魚作麼多姿態
是汝未當家,不知天女會散花

紅瓔珞老仙,霍地起立,但見他隻手指天,一手抱胸,條型身材,扭扭捏捏,很像過火油條,顯然是喝醉了,茶氣醺醺不以為然之貌,喃喃哼著:
茉莉仙子,不知聖人世界
我別號政和公公
人人稱我老紅茶
醒的時候不惑人
醉的時候不迷惑
你作甚麼弄的冬
靈山妙境化仙岩
誰不知我名揚華嚴四海
那個甚麼老…老外更愛提
喝茶人家莫輕勿…莫輕勿
茶王輪流做
今年…今年到我家
到我家…
er……

天山長者,戒行圓滿,已證得茶禪三昧,正在以四念住經行…看他老人家誇張的腳步,不期然被已醉倒的政和公公絆了一腳,失去重心,一雙老目一瞪,大喝一聲:到底天山有沒有茶?是唐朝他…?阿…名堂累人…名堂累人…隱隱約約聽到他輕輕地唱著:

雷鳴轟心失卻心
明前前明晴朗月
谷前雨,一身巢臼無人住
雀舌鳳眼難消受
珍秀蛾眉細細描,一筆勾消
老岩石,石上栽
一路銀毫,清水綠,香亭云
春花雪月好時節
好時節…真個好時節

「此老瘋瘋癲癲,別理他」有人作如是語,長者也未在意,還兀自喃喃不休……江有山風河有月…… … …」

爾時,跳出來一老者,身型扭曲,好像骨董。他自號石亭綠老人,自稱來自泉州蓮花峰,別號甚麼三…綠…三…香,名堂甚長。
阿難不在,一時記不起來。但見他不疾不徐,打著木魚,吟唱著:
摩岩石前,勝名古今
憩懷古堂,回謁唐相姜公墓
蓮花岩前,鬥茶不歸,怪只怪
延福寺的僧人,好─多心
蓮花峰下,桃源古地
石亭綠,名相傳
僑鄉送風作禮品
滋味醇爽,親友寄遞
不知此物費思量
阿… 費思量… …

有一老,童顏鶴髮,茶氣勃勃,打岔進來,學著前一人的口氣,也念念有詞:
羅源縣七境堂堂主,我就是
羅源茶茶品品第一,在我鄉
七境堂綠茶好名聲
別無分店,天下無雙
炮仗心,寶藍色,青蛙皮,花斑
黃金貴,都有賣
保證耐泡、味濃、高香
經濟有体面,君愛吃……
﹝一時,有人不耐,噓聲四起……轟﹞

觀世音的應化身,普洱老茶,家喻戶曉。慈心有所見,動了倒駕慈航念,發大清淨願。
妙音傳播,妙香充滿,且聽他發了四大願:
第一愿,愿茶香普遍
第二愿,愿茶德共和
第三愿,愿當國際天使,凡我茶類,德業圓融
第四愿,愿人天三界超三界外,能目視,能鼻嗅,能耳聞,能舌嘗。知苦、知香、知溼、知甘、知淡、知辛、知酸。凡種種能受,所受,而覺照離苦得樂之道者,知苦苦盡、知香香盡、知溼溼盡、知甘甘盡、知淡淡盡、知辛辛盡、知酸酸盡。知所知盡。一心念我觀世音菩薩聖號,即登彼岸,同登極樂。

普洱老茶,發四大悲願已畢,即作偈曰:
念念勿生疑,觀世音淨聖
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爾時,天女散花,普天同慶,人非人眾,作大讚嘆,法喜充滿。妙香普遍諸山法界。

自號南雅仙子,唱頌一偈:
野鶴無糧天地寬
餓鳥尋魚草當蝦
祝仙洞前阿水仙
煮茶喂鵝看雲龍

福建東北太姥山白琳居士,唱頌一偈:
工夫茶種,真功夫
綠雪芽,品中珍,緊結纖秀
紅豔豔,毫香鮮爽

另一人,駝背,乾著咽喉,哼也似地:我,斜背姥姥,祖居泉州,定居老寨十九代,無人問,龍岩氣象,三著黃綠,萬山清高…

又一人,形似老耆,但見他胡須長長,壯直墨綠,緊緊裹束,有神采。
起立自稱:我,龍須老人,來自武夷水鄉崇安八角亭。
先祖威風三百年,我想威風三大千。稟性烏龍與綠茗,蓮子心、白毫、紫毫、龍須、鳳尾…都是我鄉親。
別笑我輩名字太風雅,只因家教緊嚴,精巧炮制,一絲不茍,始終能成器。

眾佛仙,希里嘩啦,都現身介紹完畢,不能盡錄於此;揚其善,遏其短,各自歡喜,各自自在。
正所謂,真英雄,勿枉過。
人人都誇天下名士葉嘉君子,古今名傳。
五洲內外,群雄隱藏。勿言我鄉出人杰,人杰是我子。
花叢背後有人笑。不知真苦,無以含甘。吃茶的人多寂寞。
錯過華嚴會,還道儂是陸羽落凡塵,打翻《茶經》臭書架,不識一字,獨沾一味清湯掛。
從此英雄空白頭,落索。
老菩洱,蟾蜍皮,婆子心,處子性情!四大悲願嚇死人。
殊未知空花世界,云云眾生,附庸風雅真痴漢,烏鴉逐臭太囉唆!
世情要看破。茶情勿強求。見好就收。

﹝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恒河沙數西天淨土,遍虛空法界,是否彼娑婆世界木眼木耳,木鼻木舌,身不由己,不知戒行,光聽人說法,不知自證佛者,若一人,若二人,若三人,能登入如此勝境否?非也!非也!非也!﹞

《妙法茶禪經》勝會到此圓滿結束。
真可惜阿難不在,再也無人非人等眾能記持全部《妙法茶禪經》甚深密意,能說已說,未說者,喫茶去!
爾時,佛光普照,遍及虛空法界。
天女散花,妙音殊勝。眾妙香國,茶香裊裊,人間語言,一時難描述。有詩為證:

小口杯,形如螺
古來不知有葉嘉
華嚴勝境杯中坐
一佛一大千,三佛無法界
三口出大千,誰與邊托?

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龍擺尾,鳳點頭
甚麼都可以,不准放屁!革命老將氣短

關公切茶,千軍萬馬
萬般滋味刀前過
韓信摩杯,越摩越悲
一代將才功與過

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茶禪心地

不知是甚麼時候開始,不知是誰人將品茗與禪牽在一線。
這一線牽的好哇,也牽出絕配。
茶禪有別於一般品茗。茶禪的精神特色在於將佛的法情與法義融入品茗。
古德近賢對品茗多有發見,別有心得。這些人的風範,有者落入孤狂,更普見者行於文人習氣。
比如林語堂先生的「三泡」之喻;他將第二泡茶比喻為十六歲「恰當」的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
所以林先生的茶是在第二、三泡時,才算最妙。

茶禪,是比較寡情的。寡情不是絕情,而且還須寡情感恩。
所以無須如林先生那樣品到起泡泡。否則在茶禪心地上也容易起潰瘍啦。
茶禪,最終必須回歸到踏實的生活中。甚麼「從來佳茗似佳人」云云,最好別提。
茶禪本身就是自家「屋裡人」,不是別人家屋裡藏著那個「水查某」。
好朋友告訴我,這是文人習氣,臭不可嗅。
茶禪之泡茶,可以讓你想泡多少次都行,泡到西天王母娘的瑤池都滿了,也是恰當的。

品茗的品,有三口。有多義,其一可比:口和、心和、人和。
口和,在內能細細品嘗茶之味。千萬姿態輪輪轉,回頭看,已過天外天。
心和,以平常心品茶,不附庸風雅。踏踏實實地去感受茶禪的全部。
人和,品字三個人。三個人口,三個人心,三個…
一種千百味,味味入人心。
一種人,百千口。口口不同心。

所謂「江南雖盛產,處處無此茶」。
明知它是甚麼茶,可是這一次的滋味又不同。不同人玩茶道,風範殊異。
所以茶道中人,很重視一個〝品〞字。
處在人際社交的層面上,有此三口,就有此三種人際關系。

中國的茶藝,細膩的內儉的禮節,是融合入整個茶道体系之中。
慶幸還見一些有心人,特別重視老祖宗的遺德──禮。
在茶道中,不能忘禮。在茶禪中,更不能忘。
茶道特別重視眼神的交流。一個眸光,一些行持,無意間的自重而及於人,就是一個〝禮〞字!
「只有清茶敬親人」是最佳的駐腳。

茶禪心地整個的精神,可以建立在「品三口」而能陽光普照,廣結善緣。
就茶禪言,茶本身不是飲料。它是一種媒介。借假修真。
借此物可以導入另一種心靈上的意境。別種飲料,無此殊勝。
但能自我要求,品茗可以引導我人進入靜能致遠的意境。比較不容易起心動念。
好朋友說:起心動念好辛苦。因為有所見。
杜子說:不起心動念,才是辛苦,也是有所見之故。
所以有借假修真的企求。所以才親近茶禪。都是有所見,都有各自的辛苦。所以都一起來茶禪。

离三爻在外卦的变化(二)


跟着团队走

集体创业

明亮,罗集

急于求成

2010年2月1日星期一

离三爻在外卦的变化(一)


猎物现前,心动也

乖离,反背

苦乐自知

等待时机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