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收心
心是一身的主人,百神的統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迷入人生的幻境之中尚會感到欣慰,還說這是現實;甘願歡宴在有為的生活氛圍內,誰曉得悟虛悟非?心識顛癡,真正是任由環境所遷。況且選擇鄰居而居住的時候,猶須應從他而改變行操;擇交做友,尚能致益。況且﹝既然有緣修行﹞身體已遠離有生有死的環境,心境居於至道之中,依然不捨得那邊的生活麼?或者以為得不到這裡的好處麼?所以學道初期,最緊要須知安心的打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日久自然臻入虛無,心會合道。所以經書說:「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源其心體,以道為本。」(C094-05
[浤瑆詮釋]
前論道與冥僅一線之隔。這裡討論著心與神也是一線之隔。應如何理解心與神?「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這是《內經》的名言。打個比方,我想上天堂玩一圈才回來。於是我就進入想像的狀態,似夢非夢,我真的感覺已經進入天堂了,玩到很爽,你也可以的。好了,這個「我想」就是心的作用,他帶我上到了天堂,即使是想像中的天堂,也是必須由心領導而達致。由於心而構造出天堂的美景……所以心的作用就是「心領」。 神一直跟隨著,神幫助心去感知一切無常變化,於是才叫他「神會」。心領神會就是這麼來的。至於俗話講「出神」,「失神」表示那人的神離開了心的領會,遊蕩了,失去感知了。神聚則是有感,神散失則是無感。這是一般說詞,反過來說,神不合,心也不會!修行開悟的境界的心神,是另一種狀態,不在這裡探討,我也不會。
1-元:原。
2-收心,福建話也是如此說法,不是修心。這一段「收心」,灰常也是黑常重要。
3-「心識顛癡,良由所托之地。」,良由,僅見於佛教用詞,比如:「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義指:真正是由於……
4-卜鄰:選擇鄰居。左傳.昭公三年:「二三子先卜鄰矣。」[zdic.net](C094-05)(net譯文2/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