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一般人聽聞虛罔表面的現象而又可以不受迷惑的,都已經很少了!如果有人聽說過有這個坐忘之法,信心是修道最首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的人,加上勤行勤修,必定得道。於是莊周有說:放下肢體身心,黜棄聰明,遠離有形有式也去掉思想伎倆,能做到這些等同於大通,是謂坐忘。
修坐忘而忘的人,沒有什麼不能忘的!內在無覺無感其身,外在不知宇宙,與道冥一,萬慮放下,所以莊子有說,「同於大通」。這說法言淺而意深,迷惑的人聞而不信,懷寶求寶,奈何?所以經裡有講:「信不足,有不信。」這是說信道的信心不足,也有由於不信﹝由於不信正道而引來的﹞禍即將來至,他又如何能夠曉得盼望正道呢?(C094-03
[浤瑆詮釋]
這一段點出「信」的力量。可以達致「大通」。大通的意思,直解是無所不通,以我的理解則指:無形無式,認知無礙,沒有預設知識的束縛。現代人最悲哀的事就是將修行莊嚴化,將不修行妖魔化,這種兩極心理,已經嚴重阻礙其心能達透大通。莊嚴化尚且不滿足,還要追逐莊嚴相,並將莊嚴相權威化,這麼牛搞,靈性被玩完。不大能通,牛不大通,德不配位,只要是不配位的都是無德,乎?修行本來就是,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的莊嚴相與我毫無關係!一點毛關係也無。在這個骨節眼上,我不是「信」任何人,佛家說依法不依人。我信自己,道法自己。道法自己的良知,人性與靈性可以重疊的地方,稱做「良知」,我信這個。
「與道冥一,萬慮皆遺,」冥,暗冥,衍義作看不見摸不著,道的本質也是冥,但是人心受到遮屏,因此知曉「冥」可是無法突破這個隔而知曉道,因此修行就是要達致「與道冥一」,此後萬般粗顯的疑慮都會放下,煙消雲散,待更進一步的,比較大而深刻的,比較乾淨的「疑情」引發出來。
隳,懶惰,衍義作身心放下。(C094-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