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卷九十三(28)

 [正文,原文照搬]

善男子,復有人觀於三相,作四種意,妙無妙有,麤無麤有。明此四意,自然能見非有非無。何謂妙無?即是道性。以何因緣,道性之理,自為妙無,以淵寂故,以應感故。若以住於淵寂之地,觀於諸有,則見無相;若以住於感應之地,觀於諸有,則見有相。善男子,若言道性,命為無有中有應感;若言道性,令為有者而實寂泊。以是當知道性之有,非世間有;道性之無,是謂妙無。何等因緣?觀於妙有,即是應感。法身之端,巖茂發起,超絕三有。雖有其質,不同凡有。以是因緣,謂為妙有。善男子,以何因緣,觀於麤無?麤無即無,無感無應,空處寂漠,豁然而已,謂為麤無。善男子,以何因緣,觀於麤有?若麤有者,即是質礙。以礙著故,謂為麤有。善男子,若能善知,遍此四意,分別體相,當知此人已得知非有非無。以何因緣,而得知之?即尋道性義理得之。若有學人,習觀三相,了此四意,則為入於智慧寶城,遊智慧室,坐智慧床,餐智慧食,是得智慧機相之本。(C093-25

[浤瑆詮釋]

這一段我不作釋!這一類的文字,最好是親自體驗諸法實像,之後才回來借助古人的說法加以印證。

須知,心有粗細,煩惱也有粗細!正當此時,今日大清早,我福至心靈,給網友做了一則回應:「待你人在真相中,已是無真相。把真相倒過來說是”相真”更好!在相真中,自然無煩惱。無,就是不受。相,就是肖,印。跟著煩惱一起來的真,則是粗真。」這是我的靈魂預早排泄出這一次的思想的碎片。我要遲至十點才可以安靜的對屏飛指!為了這個我要補充,伴隨著智慧而來的煩惱,是比較細的煩惱。無色無相的煩惱,才真正是大煩惱。為何說他是大煩惱,由於「不知不識」。必須有印才會轉。這是我的說法,大大不同於傳統道家的說法。傳統道家的「印」,好像龍,飄忽無首。要人家跪求,可是又不知去哪兒求?這個印,佛家講是由戒而生定而生慧。在這種修練的背景下,慧產生定力,這個定力就是印。道家的印,是借助神力的暗助和明助而有。理論上、理想上、道人可以自己印自己。不是人人能夠自己發印!一萬大修行人之中,也不知是否有一人有這種本事?

1-三相引動四種意。

(C093-25 (net譯文5/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