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浤瑆詮釋]
信為道根,敬為德蒂。點出信與敬,是修道的正途。我的體驗是,曾經走到一個階段,我會突然厭棄一度令到我十分信敬的修行觀點。此時必須審查,越細緻所獲答案就越清楚而完整。雖然我確實也是被「人的形象」干擾了,可是常識告訴我,人與法必須區分。在那個關鍵上,若能退一步作這種問心之旅的,其實很不容易。必須不斷的反思,也要不斷的求證。信與敬都不是普通的、平面的概念。
所舉兩個典故,卞和致刖;還有伍子從誅。這不是在講歷史故事,而是指出一個人的心性暗寐,好像皇帝,又落在權利核心,他的人性慾望很容易假藉這一切方便而做出十分糟糕的事,在封建制的時代,古今中外尤其多。反過來說,我要強調指出,卞和(bianˋheˊ),還有伍子胥,都是「不知道」的人,尤其是卞和,心性頑固到要死,結果是自求曲辱。我的理解是,司馬先生舉出這兩則例子,他的用心在於:做為一個修道人,必須老實地顯出「識道」。否則白忙一場!
在敬信章中提出這兩則典故,必有所指,所指者何?佛家說:信願行,這是三合一的,三德共行,無分前後。信敬也是一樣,我的朋友說是:以靈的視角去看人世間,而不是以人欲看人世間,又說;人性與靈性必須區別對待。「至道超於色味,真性隔於可欲,而能聞希微以懸信,聽罔象而不惑者哉!」色味,代表人的五官認知系統。隔,意思同見於修丹部《七籤卷六十六》凡俗隔,出自《參同契》。這種相隔之感,就是不相應,是一種相當內在的體驗。真俗不相應。能夠感到這種不相應,表示修道已經有些滋味了。「希微」是《道德經》希、夷、微的簡稱。一個人必須與俗相隔,才可能發動最精純的能量去體認更加微細而深刻的「三一法──希夷微」。懸,掛著,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1-卞和致刖(yueˋ):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獻於歷王和武王,被玉工誤辨為石,以欺誑罪,先後被砍去雙足。
2-伍子從誅: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輔佐吳王,整軍備武,國勢日盛,後遭佞臣陷害,被吳王夫差逼令自殺。(C094-02)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