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星期二

卷七十二(7)

 日月第六

天日月者,天地之至精也,藥中即以坎男為月,離女為日。日中有鳥屬陰,月中有蟾屬陽。白金產河車中,即陰中有陽,水銀生朱砂中,即陽中有陰。此二者,聖人相傳,賢人相授,寶訣具明,非凡常術士所能窺也。如知日月在乎手,造化萬靈事無難也。訪神仙,瞻日月之精,為長生之道,實可重矣。(C072-07) 

[浤瑆詮釋]

按這裏看原始圖8說明:圖像中,有桂樹,有玉兔正在搗藥。一隻黑蟾正在兔子的兩足之間仰望著。同樣圖像又見於火候第十二章‧圖17

第六章,

修行講先天與後天。先天是乾坤。後天是坎離。

日月的意象都同時落在坎離與乾坤,看他是怎樣一個講法。

平時我們都知,坎女為月,離男為日。顯然這裡是逆著來講。這又為何呢?

這是由於我們修練就是要將後天修回﹝還﹞先天,於是離中虛必須修回到乾卦,坎中陽必須修回到坤卦,陰轉陽,陽轉陰。佛家說是轉女成男,轉男成女。乾坤合德則是佛家所謂「涅槃」。有人不會喜歡我這種說詞,不過,我不是為任何人而說書。我為我自己而說。理論歸理論,還要看實例,有沒有?有,但是不屬於本題。後文有提起「西南有明」是坎離納音乾坤因此而顯示離「反映」日相,道理很複雜,待我修到有空的時候才慢慢講。

 

河車,廣義指天河,狹義指任督二脈的連接。這個連接是生命工程中的大工程。「白金產河車中,即陰中有陽,」此處白金,不是礦石的白金,而是白色燁燁透亮的水晶光。這是在運轉大周天小周天而能見的一種體內之光。我必須強調,不是要修到大師級才能見到此光,一般人只要他不執著於法像,都能有機會看到。大師級人之所見又有何不同?他們所見則能「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想要就有」。我們這種小獅,大尾獅,都必須經常面對他不經意躲起來的情況,這樣更好玩,可以玩逐牛戲。

 

為何又說陰中有陽?須知道家陰與陽這些概念,都是可以體會出來的。有練太極的人皆知,陰的勁力與陽的勁力是不同的。我是搞中醫的,我們施針施灸,也有陰的勁力與陽的勁力的區別。在運轉周天的時候,一旦見到晶光,便能體驗到陰中有陽的一股勁兒。再來,「水銀生朱砂中,即陽中有陰。」已知朱砂與水銀,就是這個赤子之心的意象,泰僧阿姜查有說過一句名句我喜歡引用即:「就在你的思想無法帶你達到的地方,智慧可由此生起。」

這個煞然升起的智慧,與相對活躍的思想,前者他是屬於陰境相。待這個陰相像的智慧一發動起來,才是陽境相。可是你看太極雙魚眼,陽中一點陰,陰中一點陽,這個「一點陰」,「一點陽」是生命的樞紐,欲發動起他的能量,極不容易,但是他必定是要運轉起來的,這是定則,只是有修無修轉法都一樣,差別在於知與不知,自主與不自主。可是,大師說,人世界有多少大修行人能自主呢?有時候,不得不臣服於因緣際會,不得不臣服於宿世業緣。在這個「無法度」的時代,我寧願獨修,走一個人的路子,比較可以確保不會被誤導,也不牽扯別人。寫書註釋也僅僅是聊以自慰,願者上鉤,都與我無關。

 

閣下你若能自知日月的精華都在你掌握之中,於是、造化萬靈,眾事無難也。訪神仙,瞻日月之精,為長生之道,實可重複矣。

附圖,以我的座標看,右日左月。所以若以本地風光照看,日在左手月在右。日中有朱雀﹝見火就飛逃?﹞容易理解。月中那個圖,畫得模糊,不過可以心領神會。須知,一碰到月中蟾宮折桂的事,就會牽扯到嫦娥奔月的典故,可是這裡不是講故事的平台,這一點道佛有很大的區別,佛陀是講故事大師,世間人沒得比!於是我在解讀這個圖像的切入點,不是從傳說故事著手。若欲上網搜查這方面的資源,最好還是維基!看看這一則[維基上的蟾蠩‧嫦娥奔月﹞,我覺得他整理得很好!

 

月宮圖8,像中,有桂樹,有玉兔正在搗藥。一隻黑蟾正在兔子的兩足之間仰望著。我是以攝影機拍攝原圖下來才放大圖象慢慢審視。兔子的特徵在於那一對豎耳,因此可以斷定那個不是人。同樣圖像又見於〈火候第十二章‧圖17〉。

有關蟾蜍的傳說很多!不知誰是始作俑者,須待將來出土的古代老師來解說一番。及如十二生肖,恐怕不是傳自印度,他更有可能傳自十分古遠的殘餘文明。但是可以肯定,這些動物的意象,除了十二生肖動物,再說諸如四象,蟾蜍、玉兔等等,必定與天文有關,此是後話。一句話,要看透道家的內涵,最後必定是要回歸到天文上去!況且這個天文是古代的天文,不是現代的天文(C072-07)

【補充讀物】

[維基上的蟾蠩‧嫦娥奔月]

[百度上蟾蜍的傳說有一个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皇母娘娘開蟠桃會,邀請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皇母娘娘的後宫花園裡恰遇鵝仙女,被其魅力所傾倒,大動凡心。遭鵝仙女呵斥并狀告至皇母娘娘處。皇母娘娘大怒,隨手將嫦娥月宫中獻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罰其下界為蟾蜍,那月精盆化作一道晶光侵入蟾蜍體内,皇母又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寶物,令蟾蜍磨難結束後完璧歸趙,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監督。

「三日出為爽見西南得明。」其他補充知識見南懷瑾先生的說明《易經雜說》,網頁按這裡!﹞(C072-07)(net譯文2/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