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8日星期五

卷五十七(31)

 

[浤瑆詮釋]

貞頤,貞是堅定與純潔。頤是保養。形與神都需要一種專注與自頤,才能夠發動起生命的能量。

「血流於經,」素問原文是:「血逆於經,」但是我以為此處指血不流於脈中反而流入經絡,就是說血已枉行,不能當作有錯。

受感入六腑;陰受感則入五臟。」也是獨修可以印證的症狀法則!比如我居陰地進入第五個月,開始緩瀉以及食物敏感,那是脾瀉。一下山,又很容易受到相對比較厚味食物的刺激,轉而形成急瀉伴後重。腸氣陽滯的症狀。

「故喉主天氣,嚥主地氣,陽受風氣,陰受濕氣。」印證就是,人在深山修行,可以徵喉症與吞咽之症而知陰陽。陰地則容易犯上臥躺時刻吞咽不利。

(jiongˇ)中;病證名。是一種內熱證。《素問‧調經論》:「血並於陽,氣並於陰,乃為炅中。」王冰註:「氣並於陰,則陽氣內盛,故為熱中。炅,熱也。」

不厥,否厥。身重脹悶。

起陽:我釋作男性晨勃。起陽不時,即指起陽非時。

「煩惋善怒;」,《#素問‧調經論》「心煩惋善怒;」                      

「陽盛則內寒,陰盛則外熱。」《素問‧調經論》當作「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起陽不時者,陽受之,」又說、「起陽不時者,陰受之,」

[參考資料]

引《#素問‧調經論》:「帝曰:善。有餘不足柰何。歧伯曰:有餘則腹脹泄,不足則。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寫柰何。歧伯曰:志有餘則寫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帝曰:刺未并柰何。歧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引《#素問‧調經論》:「黃帝問曰:余聞刺法言,有餘寫之,不足補之,何謂有餘,何謂不足。歧伯對曰: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問。帝曰;願盡聞之。歧伯曰:神有餘有不足,氣有餘有不足,血有餘有不足,形有餘有不足,志有餘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氣不等也。帝曰:人有精氣津液,四支九竅,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節,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今夫子乃言有餘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歧伯曰:皆生於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氣,肝藏血,脾藏肉,腎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內連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血氣,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

#新浪‧紫薇宮闕浤按、該文所引用《服氣精義論》的電子文來自[guoxue.com] (C057-3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