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5日星期二

卷十七(8)

老君曰:
 從道受生謂之命,自一稟形謂之性,所以任物謂之心,
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出謂之志,事無不知謂之智,
智周萬物謂之慧,動以營身謂之魂,靜以鎮形謂之魄,
流行骨肉謂之血,保神養氣謂之精。氣清而駃謂之榮,
氣濁而遲謂之衛,總括百骸謂之身,眾象備見謂之形,
塊然有閡謂之質,狀貌可則謂之體,大小有分謂之軀,
眾思不得謂之神,莫然應化謂之靈,氣來入身謂之生,
神去於身謂之死,所以通生謂之道。

 ----- 浤瑆詮譯--
 很美的一段文字,可惜沒有點到「情」,
我不得不給他補上一句:「明相應觸而生情」。

精句:
「自一稟形謂之性」。一為何物?須要自己參詳。
字面上的理解是:
有「一」藉我這個有形之身而顯發「性」的作用!
這個性是包括了人性與靈性的作用。
他呈現了隨後所言之諸如:
心、意、志、智、慧、魂、魄、血、精、榮、衛、身、形、神、靈……

「所以通生謂之道。」
以這一切功能與現象呈現出生命的作用,就是(生命之)道。 
榮衛的概念首見於《內經》,又見於《傷寒論》,
後世的學者對榮衛的體認家家不同。
此處以「觀其氣」來切入詮釋「氣清而駃謂之榮,
氣濁而遲謂之衛」。
駃kuaiˋ快的異體字。閡heˊ有阻隔。

 人是怎樣死的?神去於身謂之死。
這個失神與神離是漸進式的,
但是在即將死去的一剎那則是一氣不回謂之死。
有一種假死,屍厥也是表現一氣不回,但是氣脫離身則必死。對一個有經驗的中醫師來講,
氣脫以及氣有來去,是可以驗知的。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