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

卷十七(6)

魂在肝,魄在肺,精在腎,志在脾,神在心,
所以字殊隨處名也。
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火。上為熒惑,下應心也。
色赤,三葉如蓮花,神明依泊,從所名也。
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黃,非大非小,非短非長,
非曲非直,非柔非剛,非厚非薄,非圓非方,變化莫測,
混合陰陽,大包天地,細入毫芒,制之則正,放之則狂。
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
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
世以無形,莫之能名。禍福吉凶,悉由之矣。
所以聖人立君臣,明賞罰,置官僚,制法度,正以教人。
人之難伏,惟在於心,心若清淨,則萬禍不生。
所以流浪生死,沉淪惡道,皆由心也。
妄想憎愛,取捨去來,染著聚結,
漸自纏繞,轉轉繫縛,不能解脫,便至滅亡。
猶如牛馬,引重趨泥,轉增陷沒,不能自出,
遂至於死,人亦如之。始生之時,神源清淨,湛然無雜。
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
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懷楗﹝健﹞羨,身欲輕肥,從此流浪,莫能自悟,
聖人慈念,設法教化,使內觀己身,澄其心也。

 ----- 浤瑆詮譯-- 
「濁躁則亡,」這個亡,指毫無生氣不靈動。
其他都很容易明白!表明此心不是肉心。
鄰家的說詞,只要是精華,信手取來使用即可。
人生境界,也有前景、中景、後景,大後景,恰如攝影,
有人天生喜歡一言即觸後景甚至遠景。
歷代很會吵架的大修行人大菩薩,
都是在爭著一股閒氣,爭著前景。

 文中醒句: 
「既受納有形,形染六情;眼則貪色,耳則滯聲,口則耽味,鼻則受馨,意懷健羨,身欲輕肥,從此流浪……」。

《道德經》之「有身」即指此之有形。
關鍵是這個「有」的使用也十分的古!
有,就是「私」。 

「神在心,所以字殊隨處名也……制之則正,放之則狂。
清淨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
但能虛寂,生道自常,永保無為,其身則昌。」
這是「人性的心」的註腳。
「字殊隨處名」指,在不同的地方依他名而字。
比如在心呼心神,在肝呼肝神,本質則同,於此類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