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但是心神被染已久,蒙蔽漸深,心神飄搖流浪日久,遂與道相隔不應。此時若能淨除心垢,開啟並釋放本神,才可以稱為「修道」,不再流浪飄搖!與道冥合,安在道中,才可以叫他「歸根」。守著這個根本,不可須夷離,才可以稱他「靜定」。靜定日久,人性的全部毛病都已消淨,生命的根本神也已恢復。復而又繼續修,自得知常。知則無所不明,想到就有答案,常則永無變滅,隨心所欲。出離生死,實是由於這裡。所以說是法於道、安住心,貴在無所執著。所以經書有說:事事物物芸芸眾生,各歸其根。歸根是靜,靜是復命。復命是常,知常是明。倘若執取心住在空,還是有所住,不是所謂無所住。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消耗能量,﹞既不合理,又反成疾。但心不著物,又意緒不得蠢動,這才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若心起皆滅,不分是非,永斷知覺,這是入於盲定。若是任由心念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原來的凡人沒有差別。若心裡唯只會斷掉善惡的分別心,可是心無指歸,肆意浮遊,任由他自己靜定下來,這只不過是自誤而已。若是遍行諸事,還說心無染者,說來真是好聽,在貞道前面卻都是不對,有意學真的人,應當特別要戒掉這種行為。(C094-06
[浤瑆詮釋]
「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這一句下是自修自證的提點,十分要緊。一個人若能做到自知心在何處?神在何處?已經大大不同凡夫,到了這個境地,必有剋應,是些什麼剋應呢?不可以預告。外在的剋應不可預知,內在的剋應,這裡提點下則是:「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不止是這個「輕安」的剋應,尚有其他,但是不可追求,否則又墜入另一個執著。
1-簡,這裡做選擇,分別。
2-元,同原。
(C0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