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卷九十四(9)

 [白話]

但是心神被染已久,蒙蔽漸深,心神飄搖流浪日久,遂與道相隔不應。此時若能淨除心垢,開啟並釋放本神,才可以稱為「修道」,不再流浪飄搖!與道冥合,安在道中,才可以叫他「歸根」。守著這個根本,不可須夷離,才可以稱他「靜定」。靜定日久,人性的全部毛病都已消淨,生命的根本神也已恢復。復而又繼續修,自得知常。知則無所不明,想到就有答案,常則永無變滅,隨心所欲。出離生死,實是由於這裡。所以說是法於道、安住心,貴在無所執著。所以經書有說:事事物物芸芸眾生,各歸其根。歸根是靜,靜是復命。復命是常,知常是明。倘若執取心住在空,還是有所住,不是所謂無所住。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消耗能量,﹞既不合理,又反成疾。但心不著物,又意緒不得蠢動,這才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若心起皆滅,不分是非,永斷知覺,這是入於盲定。若是任由心念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原來的凡人沒有差別。若心裡唯只會斷掉善惡的分別心,可是心無指歸,肆意浮遊,任由他自己靜定下來,這只不過是自誤而已。若是遍行諸事,還說心無染者,說來真是好聽,在貞道前面卻都是不對,有意學真的人,應當特別要戒掉這種行為。(C094-06

[浤瑆詮釋]

「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這一句下是自修自證的提點,十分要緊。一個人若能做到自知心在何處?神在何處?已經大大不同凡夫,到了這個境地,必有剋應,是些什麼剋應呢?不可以預告。外在的剋應不可預知,內在的剋應,這裡提點下則是:「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不止是這個「輕安」的剋應,尚有其他,但是不可追求,否則又墜入另一個執著。

1-簡,這裡做選擇,分別。

2-元,同原。

(C094-06)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卷九十四(8)

 [白話]

收心

心是一身的主人,百神的統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迷入人生的幻境之中尚會感到欣慰,還說這是現實;甘願歡宴在有為的生活氛圍內,誰曉得悟虛悟非?心識顛癡,真正是任由環境所遷。況且選擇鄰居而居住的時候,猶須應從他而改變行操;擇交做友,尚能致益。況且﹝既然有緣修行﹞身體已遠離有生有死的環境,心境居於至道之中,依然不捨得那邊的生活麼?或者以為得不到這裡的好處麼?所以學道初期,最緊要須知安心的打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日久自然臻入虛無,心會合道。所以經書說:「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源其心體,以道為本。」(C094-05

[浤瑆詮釋]

前論道與冥僅一線之隔。這裡討論著心與神也是一線之隔。應如何理解心與神?「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這是《內經》的名言。打個比方,我想上天堂玩一圈才回來。於是我就進入想像的狀態,似夢非夢,我真的感覺已經進入天堂了,玩到很爽,你也可以的。好了,這個「我想」就是心的作用,他帶我上到了天堂,即使是想像中的天堂,也是必須由心領導而達致。由於心而構造出天堂的美景……所以心的作用就是「心領」。 神一直跟隨著,神幫助心去感知一切無常變化,於是才叫他「神會」。心領神會就是這麼來的。至於俗話講「出神」,「失神」表示那人的神離開了心的領會,遊蕩了,失去感知了。神聚則是有感,神散失則是無感。這是一般說詞,反過來說,神不合,心也不會!修行開悟的境界的心神,是另一種狀態,不在這裡探討,我也不會。

1-元:原。

2-收心,福建話也是如此說法,不是修心。這一段「收心」,灰常也是黑常重要。

3-「心識顛癡,良由所托之地。」,良由,僅見於佛教用詞,比如:「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義指:真正是由於……

4-卜鄰:選擇鄰居。左傳.昭公三年:「二三子先卜鄰矣。」[zdic.net](C094-05)(net譯文2/8)


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卷九十四(7)

 [白話]

斷緣

斷緣,就是說斷掉俗世之緣。放棄俗事則不會勞形,無為則自然心安。恬簡日日達就,塵累日日淡薄,行跡更加遠俗,心跡更加能靠近道,至神至聖,誰不是由此達就?所以經典裡頭有講:「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閉嘴,淡化感官觸受,終身學習!﹞在人情世故上,來人或者顯露他的德與能,以高姿態保證自己;或者登門遺問病苦慶弔喪家,都是以俗事往還應酬;或者也有門面上假修隱逸,骨子裡在圖希高名,情希昇進;或者邀約設宴酒食,以望後恩。這是人性上的巧蘊機心,希望可以趁機撈一把,既不是順著正道而行,更是深深妨礙修行的正業。這一類皆應該謝絕。所以經典又說:「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我若是不開唱,彼方自然不會相和;彼方雖然也有起唱,我卻裝作不和道。舊緣漸漸斷了,則莫再結新緣。敬醴交杯也必須起勢迎合啊!如此忙碌,勢必引致自我實踐的日子越來越疏遠囉!無事安閑,方可修道。所以莊子說:不惹他也不迎接。可以為「無交陪」的俗情。又說:無為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尸」,即已成尸就不必再為世情負累。無為,也不是權謀的府宅,別讓他成為權謀逐利的辦公室。但是一個人應當履行的人生義務,也必當去完成,須知認主!認清情緒的主人。男女、飲食都必須分清楚。若是遇到不可迴避的事情,不得已而行之,也不要產生愛戀,應當繫心在修為的道業上。(C094-04

[浤瑆詮釋]

修行人最難行不是斷欲,而是斷離俗緣。此事太難!古賢說六親就是六害,就是指這個。能夠斷離六親的修行人,也是一種福報。可是斷得了親,則斷不了因果業緣,這個力量也是很大,況且解了因果自有其法,不是當今人人口嘴上念念有詞的那一種!因果不能善解善了,只會在概念上,自我感覺良好,撞牆還不能自知。更遑論一個鳥悟?這種窘境,看得多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是修行道上的大天機,但是塞、閉、勤也有其法。其他說詞已經是淺之又淺、搆不上入門。自己說為言,應答人為語。可以閉塞這個麼?難!我曾經一個人十日沒有訪客,也沒有電子信息來入,結果是不知不覺自言自語。要害關鍵在於「不知不覺」,若是能自知自覺,無咎。但是更深層的靜慮,也是要禁止內言語的。不禁止,則必造業,造下更深的識業。再來就是白日塞兌可是入夜在夢中卻喋喋不休!所謂狂心竭處必有禪,無奈消息太惆悵。後文提到:「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病,這個概念在本文之中,一表示因果業緣,二表示一個人的習氣。習氣也有多種類,佛家歸納成:財色名食睡。(C094-04)


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1)

 [#營衛]

透過知曉營衛的變化,可以在很早期的時期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但是這個變化相當微細,一般粗心人無感!

營、衛二氣,中醫典籍中的眾多解釋,一般讀者不容易理解。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營氣在脈中。衛氣在脈外。

衛氣對環境(能量場)的變化十分敏感,營氣對氣候溫度二十氣節星系(能量場)的變化十分敏感。有打坐練氣的人比較容易體驗到營氣。衛氣呢,一般人都很容易體驗到。

我的體質是衛氣敏感的人!引經典《素問‧痹論》:”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慄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盲膜即指,腠理之間的筋膜,不需要給他一個正規名稱,那是衛氣所流竄熏散的範圍,經常都是暴然散開打成一片。這個形容相比我的體驗,是一模一樣!

衛氣,也可以在另一個場景中表現出來。比如平時住熱帶,上了高原區住下數日,待下山的時候就會開始發出身熱的反應。這個身熱並不是普通的身熱,而是感到熱由內發出來,散開一片,貌似將要感冒的情況,但是全身都可以感到很舒服,呼吸也很安穩細緻。皮表感到有一層”殼”包圍著。這個便是衛氣。由內發出來的暖流就是營氣。

我測試了多次,不少於十次!每一次都有營衛起動的反應。2013年的年尾12月,小住於金馬崙高原數個月,沒有下山意即沒有山上和山下溫差,年尾特別冷,估計平均溫度有22度吧!大約住山裡邁入第二周開始,那種特別的身暖就出來了。持續很多日。

遠方的朋友建議我講一講二十四氣節,我拒絕了,理由就是沒有經歷過完整的24氣節。尤其沒曾經歷一次北方冬天。

營衛失調的表徵就是營衛調和的相反,廢話?就是發自內裡的暖和不見了,代之而取就是躁動易怒。這個不是廢話。

張仲景特別重視營衛調和。這個調和必須有一個基礎即,精津充沛,缺這個都無法調和。當然在亞健康之下、在未病之下、所謂不調和也有深淺的差別。淺的不調和基本上都會被忽略!深一點的不調和都會賴到生活上面去!看看誰在現場可以給他賴?可以讓他藉假修真?須知這個時代,嫁禍於人,求全責備的人一萬人人中有9999。漏算那個可能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