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1日星期日

卷五十九(4)

 服氣本名胎息。胎息如嬰兒在腹中,十月不食,而能長養成就,為新受正氣,無思無念,汛然凝寂,受元氣變化,關節、臟腑皆自然而成,豈有傳保之流飢渴之備耶!

當胎兒離開母腹,即吸納外氣而有啼哭之聲,即乾、濕、飢、飽似有所念,即失元氣。人能依嬰兒,在母腹中,自服內氣,握固守一,是名曰胎息。

桑榆子說:﹝誕生孩落這個過程是﹞失掉元氣,不是的。如果說吸納外便會失去元氣,即言世間無復有活人了。《法華經》說:須知行住坐臥,身心不亂,也是在表示炁主心,心邪則氣邪,心正則炁正。今人所見舉手動足,喜怒哀樂,莫都是由於心在起作用,心念的動息,莫不都是炁在起作用,炁感意,意從心,心和則炁全,炁全則身全,炁滅則神滅,神滅則引致這個肉身成為了委土而已。於是醫家首先診脉,以脈氣候五臟、四時之氣,審察致病來源,才開始設定方藥。平常人但能覺察得氣,候著口鼻氣動取,一會兒也不會忘失,自然五臟和,而脉調氣順了。(C059-03)


[浤瑆詮釋]

《法華經》云:須行住坐臥,身心不亂者,亦言炁主心,心邪則氣邪,心正則炁正。……」查佛典#法華經原文:「又於無數劫,住於空閒處,若坐若經行,除睡常攝心,以是因緣故,能生諸禪定,八十億萬劫、安住心不亂。」

「豈有傳保之流飢渴之備耶!」此句不明!或譯作:哪有成人已有面對的那些消化系統的問題,傳導與保育的流弊以及飢餓、枯渴都具備的呢?(C059-03)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