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8日星期三

中醫微課堂五十一講至一百講(67)

 69.[別用西醫手段來干涉中醫]

就在這個時候,朋友分享一個視頻,那是張曉彤先生提到「中草藥現在存在的最大問題,實際上是管理西化。」真是一針見血。張先生提到他的朋友張燦玾﹝國醫大師﹞在學醫時代看見方子裡有浮小麥就不放這一味藥!結果無效。放了浮小麥就有效。張老認為浮小麥的有效成分和麵包屑一樣,怎會有藥效呢?所以不放入方子裡。浮小麥是甚麼概念?浮小麥就是將麥籽入水中,浮在水面上的乾癟麥就是浮小麥。古醫取其「浮」氣。浮,正是藥性學升降浮沉之浮。

這種例子很多!必須「尊重」中藥的升降浮沉、四氣,為何制定法規的袞袞諸公不去好好地察看歷代中醫醫案?須知中醫醫案這是最符合「眼見為實」的原則,符合唯物辨證的僻好。

我的半個老師,他說茯苓沒有效!他尚且說凡是白色的食物都沒有營養,不能當藥用。待我將茯苓研磨成細粉,給長期打坐的人吃六克,直接沖服。不久他說腹中有一股熱流在轉!轉很久的時間。表示茯苓有神祕的能量可以引動「是動氣」。茯苓色白,白與肺氣相應,因此他入肺,打坐的人肺機能得到長期的調整,因此比較敏感。肺為「是動氣」之始。

不提還好,一提起我就將全部白色的食物與藥物,一樣一樣來品嘗呢!白砒霜沒有「效果」麼?乖兒子,我不敢以身試法,也不容易購買。毒藥白粉也是十分潔白喔,他入肺,因此迷幻「魄」,更進一步侵害「心神與肝魂」。生半夏都是白色的喔?餘此類推,於此鬼類一起推。

 

張仲景方中經常出現姜、棗、甘草。我們稱作傷寒三寶。有放沒放都有差別。有一個方子我很喜歡用就是「麻黃綠豆甘草」,僅三味,缺一不可。還有六一散,六份滑石粉,一份甘草粉組合而成的藥方,我都喜歡使用,越少藥味的方子我越是偏愛。性質越是靠近食物的方子,我越是愛用,我已深深體會到藥食同源的至理。所謂沒有藥效,又不知從何說起。

偏偏我使用藥,都喜歡用其氣,食其氣。對待食物的「氣」,最好的教材就是茶。茶有茶氣,可以借鑒為藥材的藥氣。氣陽味陰。

 

我朋友林玉成中醫師,他的學士論文正是《藥類法象形神學》。我說:你這種題目可以過關,表示中國的意識形態也正在轉變之中。我對中國的中醫藥事業都抱著樂觀願景,將來原生態的中醫在中國一定再次大放異彩。《藥類法象形神學》這一部論文圖文並茂,正是嘗試恢復神農嘗百草的手段與方法。

越是強調科學的人,越是迷信!你信不信這個說法?反正我是信了。也只有採用這種表達方式才可以盡情地表達我的疑惑!科學人好比偷粟米的猴子,抓在手中的那一握粟米最是科學,很實在感,可是被卡住了,進退不得。必須放手,退一步海闊天空,放眼天下,放眼大數據,放下迷戀科學主義的成見。放下成見可以讓自己的智慧開顯,心領神會的力量自然顯現!是的,我在別處已經多次提到中國古代聖賢的認知模式就是「心領神會」。要確保這一點把握,就必須平時有實修內心,建立內氣。有氣才有力。有力才有道。諺語謂酒色財氣,正人君子不犯前三,但是一定犯到「氣」頭上!氣就是指專業的氣陷啊。專業的氣焰一旦讓他無節制地發作,君子頓成小人。所謂君子就是掌握信息比較全面的人,所謂小人就是知識不圓滿的人,離道之人。

 

順帶一提中國的教育「氛圍」!就我曾經看閱不在少數的中國書,各類主題的書。在中國看到有靈魂有道心的書,真正是鳳毛麟角!中國書的作者最擅長「收集資料」!在這一代人中,出書十分神聖,似乎沒有「文獻」做後盾的書,就會失格!於是一部書下來都是資料的堆擠,十分壯觀!可是看完全書,沒有一句「神領悟」,也找不到可以幫助開悟的神,真是哀哉。這一代人難道不知比如愛因斯坦的,他著名的論文相對論,是「沒有參考文獻」的麼?

 

我買了這一類中國書,有一個好處就是,作者幫我堆擠資料,整理資料,我省卻很多時間,尤其是早期沒有網絡搜索的方便,更加顯得這種書實際上珍貴無比。看吧!做書的人,最苦就是查資料,想想有人幫我做完這一塊,難道還會不爽麼?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欲爽哉爽哉,乎?於是,我將隨時想到或者領悟道的心法,按書上的「條文」之下,紀錄下來,十分便利。我如此做,我也介紹朋友如此做。不然好好好的一部大頭書,丟掉可惜,哈哈!

 

在書言書,中國書的作者,有兩極,一是十分忠於歷史文獻,不敢越雷池一步!另外一種又是另一個極端,就是不負責任地天馬行空,寫專論當作寫奇情小說,寫奇情小說又當作寫專論。真正有創意,有啟發性的神作,沒見著!這個比前面那個說法,一點也不衝突。

再來就是,中國沒有學術界,中國的學術界是政治與學術不分界,真學者處境十分悲慘!我說呀,中國的國情氛圍,就是這個樣子:有文化素養的人沒有權力;有權力的人沒有文化素養!慘不?所謂學術界,都是你哄我,我哄你。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