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5日星期一

卷五十五(11)

 

[正文白話翻譯]

三魂:

第一胎光

第二爽靈

第三幽精

 

精神

精神就是君臣!引、《玉清秘錄》:「神者君也,氣者人也,」君子貴神。小人爭氣。心神動則精搖,精搖則使形不安,若精氣神三事各令清淨無為,則萬事自安。又有說:「修身之道,乃國之寶。」這國指身界之國。這個身的「根」有三:一神,二精,三氣。三根,本自天地人三根氣,神,稟受於天精,天精,稟受於地氣,地氣,稟受於中和,互相共成一道。

 

神,乘坐著氣而行,氣,是神的車子,精,則居於中,三根相助成理。於是故,人若要長壽,宜當愛氣、尊神、重精也。精轉為神,神生於明。

 

氣生於精,精生於神,神生於明,所以人的生命本於陰陽二氣,氣轉為精,精轉為神,神轉於明。於是故,不欲老化的人,宜當念守「氣」,由于氣含精神,令氣不泄出本形,能合而為一。即能綝綝自見﹝按、很微細的動止,自己都能見﹞,身益輕,意益精,這是神光欲生的徵兆,繼之心中大安,欣然若喜。

 

平時但宜閉目而臥,住心志意於身內腔,身見與意見都不讓他出來而形成干擾,如此日久則身鍊形變,則可以移形轉氣。如此修煉,則可以獲得道理的本質,而能太平自應。真正是「神哉此道」。

 

內在的我已建致壽永的內環境,外在的我則能以擇法智來安頓人生道理,不用夾筋之力,自然而然達致。神智之泉,神清則智明。智,是心的府第,持智公正即能心平。人,不該借鑒於流水,而應當借鑒於止水。水性欲清,而沙塵令到他混濁了。人心欲清,而﹝不知心﹞則令到他自生嗜慾,可以妥善安頓他麼?於是故,明鑒則可是塵垢不來沾集,神清則嗜慾不入不受。因此而知聖人輕天下,即神不累;不看重物質即心不惑;將生死觀持平對待則意不懾;洞觀變化即能明白而不眩目。(C055-10)

[浤瑆詮釋]

《玉清秘錄》:「神者君也,氣者人也,」原文釋作「精神是君臣關係」,這個明顯是受到時代的局限。本義指:「君子有神,普通人也僅有多氣而已」。就以單純的角度來看這一句,我釋作:君子貴神。小人爭氣。或者說君子貴神,而人性多氣。君子,我的領悟是指那些比較不受人性的束縛的人。他不一定是高尚大十分莊嚴的人。這個《玉清秘錄》應指《高上神霄玉清秘錄》,又見張德文‧《道教神霄派研究》。天下文章一大抄,源頭應是這裡無疑!

 

浤按、這一段文〈精神〉前一段說理部分,十分聱牙,現代人不必詳究。但是,看古文最好看的部分就是他的實踐體驗與心得路跡,理論方面難得有幾家寫得好。現代人寫理論很好看,實踐的心得則沒半康,功夫模不著底,好像樵夫摸魚。

 

神智之泉:原注文乃基於當時時代的觀點而發,參考而已!這個意思指:智慧泉源不斷,想要就有,法從心出,因此能以此作為「自在」的基礎。「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都是英雄所見略同,又見於泰僧阿姜‧查的名著靜止的流水》。

 

細萬物:以萬物為小。

齊死生:生死同一。

不懾,懾:恐懼。不慑,不恐懼。

同變化:與變化一體。

明不眩:明:明智。眩:迷惑。

綝綝chen-chen針線訖止的樣子。綝綝自見:很微細的動止,自己都能見。

志意:「但宜閉目而臥,著志意於身內,身意不出,」志意,古文這兩個字有專意,不是文學亂寫。大約相等於佛的專住。志專意住,作意專志住也可以。住不是注。身內,體內腔。身意不出,平時「我」對待這個身體的習慣性認知,此時都不讓他來干擾。

 

「理身可得」:指道理的本質,諸法實像。

「太平自應」:遇到疑慮,想要答案就有答案自來,心想事成。這個也是修行是否得法的一個兆應。

「細萬物即心不惑;」細,這個概念頗為複雜,不是輕蔑,也不是仔細。而是指「小看」、「忽略」、「不攀緣」。可是前文已說「輕天下」,此處為何不再說「輕萬物」呢?要知這是古文不喜重複採用同一字,因此既已用過了「輕」,再用則取「細」這個概念了,有學書法詩詞的人都會這個。

「同變化即明不眩。」同,我釋作「洞」,文字張力更強。(C055-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