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4日星期五

卷三十二(9)

服氣療病
《元陽經》曰:
常以鼻內氣,含而漱,滿舌料唇齒咽之,
一日一夜得千咽,甚佳﹝原文:
少飲食,多則氣逆,百脈閉。
百脈閉則氣不行,氣行則生病。

《玄禾﹝亦可能是:末,見前文,OCR用示,不對!﹞曰:
志者,氣之帥也;
氣者,體之充也。善者遂其生,惡者喪其形。
故行氣之法,少食自節,動其形,和其氣,志意專一,
固守中外,上下俱閉,神周形骸調暢,四溢修守,
關元滿而足實,因之而眾邪自出。

彭祖曰:
常閉氣內息,從平旦至日中,乃跪坐拭目,摩搦身體,
舐唇咽唾,服氣數十,乃起行言笑。
其偶有疲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
必存其身頭面、九竅、五藏、四肢,至於髮端
皆令所在覺其氣雲行體中,起於鼻口,下達十指末,
則澄和真神,不須針藥灸刺。
凡行氣欲除百病,隨所在作念之。
頭痛念頭,足痛念足,和氣往攻之,
從時至時,便自消矣。
時氣中冷可閉氣以取汗,汗出周身則解矣。行氣閉氣,
雖是治身之要,然當先達解其理趣。
又宜空虛,不可飽滿。
若氣有結滯,不得空流,或致瘡節,譬如泉源不可壅遏。若食生魚、生菜、肥肉,及喜怒憂恚不除,
而以行氣,令人發上氣。凡欲學行氣,皆當以漸。

劉安曰:
食生吐死,可以長存。謂鼻內氣為生也。
凡人不能服氣,從朝至暮常習不息,徐而舒之,
但令鼻內口吐,所謂吐故納新也。

《服氣經》曰:
道者,氣也。保氣則得道,得道則長存。
神者,精也。保精則神明,神明則長生。
精者,血脈之川流,守骨之靈神也。
精去則骨枯,骨枯則死矣。是以為道務寶其精。
從夜半到日中為生氣,從日中後至夜半為死氣,
當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
﹝握固者,如嬰兒之捲手以四指押大母指也﹞,
閉氣不息,於心中數至二百,乃口吐氣出之。
日增息,如此身神具,五藏安。
能閉氣至二百五十息,華蓋明。
華蓋明則耳目聰明,舉身無病,邪不忓人也。
凡行氣,以鼻內氣,以口吐氣,微而引之,名曰長息。
內氣有一,吐氣有六。
內氣一者,謂吸也;
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
凡人之息,一呼一吸,元有此數。
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
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呵以下氣,
噓以散滯,呬以解極。
凡人極者,則多噓呬。道家行氣,多不欲噓呬。
噓呬者長息之心也。此男女俱存法,法出於仙經。
行氣者,先除鼻中毛,所謂通神之路。
若天惡風猛、大寒大熱時,勿取氣。


《明醫論》
疾之所起,自生五勞,五勞既用,二藏先損,心腎受邪,藏俱病。
五勞
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五勞則生六極
一曰氣極,二曰血極,三曰筋極,四曰骨極,五曰精極,六曰髓極。
六極即為七傷,七傷故變為七痛,七痛為病,
令人邪氣多正氣少,忽忽喜怒悲傷,不樂飲食,
不生肌膚,顏色無澤,髮白枯槁,
甚者令人得大風偏枯筋縮,四肢拘急攣縮,百關隔塞,
短氣,腰腳疼痛。
此由早娶,用精過差,血氣不足,極勞之所致也。
凡病之來,不離於五藏,事須識相。
若不識者,勿為之耳。
心藏病者,體有冷熱,呼吸二氣出之;
肺藏病者,胸膈脹滿,噓出之;
脾藏病者,體上游風飁飁,身癢疼悶,唏氣出之。
肝藏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呵氣出之。
十二種調氣法,但常以鼻引氣,口中吐氣,
當令氣聲逐字吹呼噓呵唏呬吐之。
若患者依此法,皆須恭敬用心為之,
無有不差,此即愈病長生要術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