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9日星期日

中醫導論第48講


黃帝文化﹝一﹞
首先讓我剪貼網絡資源一段文字,如下:
「首先必須說明的是,這裡所稱的『黃帝文化』
實際上就是指的『中華文化』,
但是為什麼我們不用『中華文化』,而採用『黃帝文化』呢?是因為國際上有少數無知之士
基於所謂『物競天擇,優勝劣敗』的謬論,
而認定『文化對抗』、『文化衝突』的邪說,
甚至於進一步擴展為『文化威脅』等迷惑世人,
造成不安的邪說謬論在煽動視聽。
實際經驗中中華民族雄立亞洲五千年,威脅過誰?
假如『中國威脅』是事實,亞洲可能會有第二個國家存在嗎?

……自我始祖--軒轅黃帝建國至今己四千七百五十八年
〈西曆2013年〉。就實際情況而論,
中華民族生活在神州這塊土地上並非由黃帝開始。
黃帝之前伏羲王朝傳十六代,一千二百六十年。
中經神農王朝八代,五百二十年。
而實際上中華民族之起源也絕非由伏羲皇帝開始。
之前尚有有巢氏、燧人氏等等。
如果認定中華民族的生命已超過萬年以上,絕非誇大之詞。
中華民族就是在神州這塊土地上,
歷經萬年的洗煉才培育出十三億最優秀的人口,
幾乎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而且國力強盛,
在人類歷史中是一項獨一無二的成就。……」

介紹當今皇上的聖旨如下:
[尋根黃帝文化傳承國醫精神]2016924日,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學子恭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陝西省黃陵縣橋山黃帝陵隆重舉行。
[馬来西亞【中華黄帝文化促進總會】]171216暫無內容,55-2, Jalan 46A/26, Taman Sri Rampai Setapak,Kuala Lumpur, Taman Sri Harapan大馬黄帝宫宫主楊喜萍﹞
王大有有關三皇五帝的研究、[~斷代工程][本人的博頁][三皇五帝時代上下冊(紙書)]

兩年前同期,我在谷歌網蒐「黃帝文化」,
當時僅寥寥數篇簡文可看。
而今中文網「黃帝文化」已經十分熱鬧,
但是尚不能比佛學網那麼熱鬧。
谷歌,曾幾何時已經是「人性」的一個投射窗口,
透過谷歌我可以測試出很多答案!
我們不知不覺已經是和機器人共同生活著了,
此事且按下不表。

這裡是講醫藥文化,因此不得不提一提黃帝。
目前網絡上有關「黃帝文化」的文案,都是歷史+政治。
並將黃帝歷史化,可能會帶來很壞的副作用!
我不想在這裡做深入探討,也毫無興趣。
可以參考袁柯的紙書全部著作。[見、袁柯著作電子書]

網資「黃帝文化」的文案,都是儒式的,
回顧道式黃帝文化的說法十分稀有。
究竟道家對待「黃帝文化」的觀點如何?
這個必須在道典裡頭追索。
此外《內經》這部醫典正也是的「黃帝文化」的代表著。

再引、《雲笈七籤卷五十六》,我的隨堂筆記!
原文、
「夫情性形命,稟自元氣。性則同包﹝胞﹞,命則異類。
性不可離於元氣,命隨類而化生。
是知道、德、仁、義、禮,此五者不可斯須暫離,
可離者非道、德、仁、義、禮也。
道則信也,故尊於中宮,曰黃帝之道;
德則智也,故尊於北方,曰黑帝之德;
仁則人也,故尊於東方,曰青帝之仁;
義則時也,故尊於西方,曰白帝之義;
禮則法也,故尊於南方,曰赤帝之禮。
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此兩者同出異名。」

----- 我的理解–
這一段是「黃帝文化」的註腳,十分醒目!
怎樣理解「白帝之義,時也」?
西方主「義」,最是耳熟能詳,老生常談,
但是「時」又怎樣理解呢?回看當今的美國主「義」,
正宗的白帝主「時」,應能主時才算正中,否則必有偏激,
而當今美國正是偏激了,越來越偏激!
由於其國威不能主「時」。
此處「時」所指則是,大概念指,
道家說是「大惒(taiˋhuˊ)之氣」,時髦說是「大流」,
再下來指地球之時局,再下來指人心不古,網絡思維崛起!
中國人說是「雲思維」,能主這個「時」即是「義」。
你看大師南老怎樣解讀古文,他說:「義就是你好我好」。

在我看閱這些古文字之閱歷中,
經常有「神祕的緣」來給我指引,不一而足,
上周,又有人啟示我叩拜北帝!
你看林北不忠不信,拜不成中間黃帝了,修中宮更來不及了,還是改弦易轍,優勢發展,拜北帝以開發更深的智慧!

孔子曰不忠不信之人改去拜北帝吧,將功贖罪。
那個真孔子一聽即刻抗議說:「林北那裏有曰過?」
林北一聽也抗議說:「這是老子講過的話麼?嗄!」
老子一聽即刻抗議說:「那個TMD誰說我曰過了?嗄!」
全部人都不約而同,轉頭去尋找誰是那個「TMD」?
沒人敢承認自己就是!
這個「子曰不忠不信之人改去拜北帝吧」
於是變成了現代人一則人性的公案!嘿嘿。問你怕麼?
----- e 末段模仿[二棍子 hey-stone]的漫畫表達方式,玩哈!


再引同書一段原文、
夫一含五氣,軟氣為水,水數一也;溫氣為火,火數二也;
柔氣為木,木數三也;剛氣為金,金數四也;
風氣為土,土數五也。五氣未形,三才未分,
二儀未立,謂之混沌......

----- 我的理解–
大宇宙一氣演化,取其兼性如:軟、溫、柔、剛;
最後一變而成「風」。
水軟、火溫、木柔、金剛乃擷取其至善之數,唯土氣化風,
應如何理解?
由於土性本靜,必須要有力起動,於是風氣而化焉,
這是道家十分獨特的詮釋法。也十分符合世情、世道。
否則,一如書言,土不化氣為風則必陷入混沌鬱悶之中!
何時土氣能化為風?當他遇水的時候,水軟而能搞動土氣,所謂山有水則秀。這乃指她的至善而言,
若是至惡則是遇見火的時候,大風地震。
此理在中醫、人相學,八字都可以通用。
真是老天慈悲,我有幸緣見證一例熟友,
十五年前他是火燒土,
而今在十五年之中他的閱歷已促成他「不得不修」,
將火性去除,保留了土性之善!
但是,但是,未必人人轉得到。需要助緣。
這個助緣又需要福德因緣以及善因緣才行。


黃帝文化,即言為「文化」,就不僅僅是「歷史+政治」,
這個太淺薄了,真可惜!
前述一段引文「然三皇稱曰大道,五帝稱曰常道,
此兩者同出異名。」正表現出古賢如何將古代的神話巧妙的引薦為道思維的教化,沒有歷史+政治!

不需要歷史+政治。
歷史+政治是一個道理原則的衍生物,而不是主導。
處在大宇宙道思維的教化之下,
一種遠古的意象不只是歷史+政治。
我從來不會當三皇五帝作為「政治領袖」對待。
我也不會道德,什麼淮南子……
「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隱義。」諸如此類!
我引現成的《西遊記》:
「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大道明如電。」
這一句尚不完整,我要給老孫的尾巴再多使出一招!
「教化眾僧脫俗緣,指開大道明如電。」
我曰、道形合化僧若俗,政治歷史撐開路。
這是我們現世人間的教化。僧代表不在位人,俗比喻在位人。

萬一換作,俗是不在位人而僧是在位人,怎麼辦?沒關係!
我們還有網絡世界。網絡世界尚是無父無母的自由人。
﹝真的麼?至少在一般俗情之下這是「真的」。
據說網絡無邊界,「可是」邊界掌握在每個網民手中

引《七籤卷二十九》:
「昔天真皇人於峨嵋山中告黃帝曰:一人之身,一國之象也。胷腹之位,猶宮室也;四肢之列,猶郊境也;
骨節之分,猶百官也;神猶君也;血猶民也。
能知治身,則知治國矣。
夫愛其民,所以安其國;
揉其氣,所以全其身,民散則國亡,氣竭則身死。
亡不可復存,死不可復生。
至人消未生之患,治未病之疾,堅守之於無事之前,
不追之於既逝之後。民難養而易散,氣難保而易失。
審威德者,保其理;割嗜欲者,保其炁。
得不勤哉!得不成哉!」

引《七籤卷三十》:「《素問》曰﹕黃帝問歧伯曰﹕
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百歲而動作不衰﹝謂血氣猶盛也﹞;
今時之人,年所始半百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之失耶?歧伯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則陰陽,
和於術數﹝房中交接之法﹞,飲食有節,起居有度,
不妄動作,故能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命,壽過百歲;
今時之人則不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
以慾竭其精,以好(haoˋ)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
務快其心,逆於陰陽,治生起居無節無度,故半百而衰也。」

[丁振宗…]
----- 181216網蒐資料,尚待建構中……

在蒐索關於黃帝文化的網資,我面臨一個問題就是,
多數「黃帝曰」都是後人假託黃帝的權威而作!
這無疑給我帶來無盡的麻煩!
我必須耗費十倍的時間去廣涉評論以便「鑑別」真假!
這個事情有義意麼?我又不走訓詁的路線,
我是走詮釋古意的路線,訓詁這個工程對我毫無意義!

我給自己一個設定,只要是唐以前的「黃帝曰」
都可認做為代表黃帝文化!唐以後皆是由於遵古而作。
實際上可以代表中古時期的黃帝文化,應落在漢以前。
可是每一代的文化都有延續性,似是物理惰性一般,
到了隋唐,還是可以嘗到真奶味的時期。
要真正品嚐到黃帝曰的道氣,
今人必須下定決心放下他的政治意識!否則此門開不得。
這個道門不會為[政治+歷史]的人而開啟。

黃帝的一群智囊顧問團,顯跡與不顯跡,很多。
比如前文「天真皇人」,
望文思義,這個人是很天真,頭上會發光的智慧人。
皇,就是頭上發光。你聯想到了沒?
他正是有修行的人,佛教稱為菩薩。
黃帝所選中的顧問,都是屬於同一類的智者,
那麼黃帝本人的眼光如何呢?

黃帝本人是一點即通的醒人。
況且他也會解讀自己的夢,以夢為導師。
這些都是古文神話的微言大義!
唯物辨證人都一個勢態,曰:政治+歷史。沒有黃帝的心法。看不見黃帝的心法。
即使是﹝丁振宗說﹞「帝」這個東西是外星人的航空母艦,
他也在傳達一種高智慧的心法,這是我看道書之後的領悟。


住在我附近的丁振宗先生,他就專研山海經與黃帝這一塊。
他舊的代表作《古中國的X檔案》、
和新作《萬水千山覓鯀堤》,都有詳論。
去年今日,百科尚無他的專條,
今日(191216)看到有人引用了!
我告訴他:你的作品在中國甚至名字都已被冒用盜版,
變成了一部科幻小說呢。他看我一眼,面無表情不說話。
臨辭行他說:我要重寫那些,已經看到新的證據……。
我和丁先生不熟,尚且我們一度住在十分靠近,
相距不到3公里,如此八年,也是有緣!
唔!那個字「鯀」讀作滾。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