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7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9)

《玉華靈書》云: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
精食氣,形食味。味傷形,氣傷精。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 浤瑆詮釋 – 
 陰陽的代表以人的角度去看最高範疇就是:
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是陽。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陰。
從這一點開始,一路推演到很細。
這個粗細的程度要看那人的體驗。
有些人可以體驗到很微細的陰陽。

 這裡說,陽主氣、陰主味。這個是氣味的陰陽。
這個是,想像一下陰陽是一條充滿數據的信息條帶,
此處是剪其一段「精氣味形」取出來討論。
以下給予簡扼介紹!

 (1) 陽為氣,氣的概念範疇也是有多層次的。
這裡的層次屬於食物的氣形精。
這種思維法應當是這樣來表述:
在「此時此刻」的條件之下,
在這一段食物的「數據鏈」上面,食物的氣與味相對而言,
氣屬於陽,味屬於陰…。於此類推。
即言之,道家眾多概念都必需考慮到當時的天地人,
古賢說這是「本地風光」,
需要將這個本地風光一併考慮在內,
道家是活思維,不是死思維。預先說明:
陰為有形之體。陽是有形之用。
 首先畫一個大太極圖,以圓心放射出來分八等分。
陽為氣,就是說在陽魚這一邊,
陽氣從魚尾的一點開始推運起來……
要知道氣味與聲音本身就是天地之間的大秘密,
至今科學家對他知之無多!

 (2) 陰為味。不是說陽就是好的,陰就是不好的。
在食物的條件下,食物的味屬於陰。
現在要問一個問題:怎樣體驗食物的「氣」與「味」?
吃食的氣,是米气。
修行練氣的氣,是寫成「炁」,讀音jiˋ,無火。
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大部分的書本都一概寫成氣。
因為無火是修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與此同時,就是我們講同步效應,
陰魚的魚尾也有一點陰之味啟動,開始運轉。
陰陽的推運,乃由他本身的「此時此刻」的條件自己運轉,
愛怎麼轉都由他,以這個死的圖像來看,他是順時轉。

 (3) 推運到了這個階段,第三與第四,氣味逐漸成形。
形,就是進入氣味成熟的型態。
在陰魚這一邊是味歸形,在陽魚那一邊是形歸氣,
兩者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屬陰相,一屬陽相。
 味歸形,味,就是未口。未到口的「那個」就是味。
知道「味的這個道」就是味道。
味的這個道需要借形呈現,所以說「味歸形」。
形指形質,不是指形狀。形狀與味道沒有關係。
這是生活常識。順便提點,欲深刻體驗道意,
一定要深入最底層去體驗生活,過一段農夫的生活是必須的。孔子說:我不如老農。
都江堰在關鍵的技術性問題的克服上,
就是指切開巨石以及堵住洶湧的暗流,這兩項關鍵的技術,
都是靠老農夫的生活經驗想出方法一一剋破。
故事的細節可以上網查詢。
 怎樣理解這裡的「歸」這個意思?
 這裡的歸,有以XX為本錢的意思。
古文其實好像孩子亞亞學語,一個字一個意思,
然後才逐漸有隱喻。不必給他搞到太複雜!
講的人要比看聽的人更不明白意思。
 3456,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都是一個意思:
味以形作為成長的本錢、形以氣作為成長的本錢、
氣以精作為成長的本錢,done!

 (4) 形歸氣,你看:
陽為氣──味歸形──形歸氣──是一個循環。
是一種以你推我讓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循環態。
若是你也拼命推,我也拼命推,就是陰陽不和,夫妻吵架!
不這樣子來搞一下,人生那有味道?嗄!

 (5) 氣歸精。精食氣。
這是首先交代陽魚成長的情況,
交代完畢才轉去交代陰魚「形食味。味傷形」成長的情況。
古人的思路是很邏輯有條理的不可以隨便打亂他的秩序! 
原文沒有圖,僅僅出示一種文字的「秩序」,
為甚麼我會知道這些?我自己也不曉得!
我看是平時摸魚,模得多了就會有體驗。

 (6) 精食氣,
此時此刻,在食物的氣味作為座標的這一件事上面,
陽氣的本質是精。陰氣的本質是味。走到這個6,
這個精的本錢差不多消耗七八了,開始要吃老本,
這個老本就是宇宙之間本然的「氣」。

 (7)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看黑魚的形食味。
味傷形!這個過程跟對面的56是一樣的。
在這個氣味的座標上面,
陰陽的先天就是一股本然之氣在撐著,
他的意識形態恰恰是「撐著」的。
好比車輪胎的氣雖然已經漏去大半,
但是他還是可以這樣撐著。
 氣味的黑魚在成型過程之中走到這個階段,
就要開始消飾陰之本,味。
 接下來一氣推運,味的本形開始損之又損,
因為他要做好準備進入另一個型態:陰轉陽的階段。
我是把這個8,味傷形安立在魚眼,因為這裡是樞紐。

 (8) 好!第八、味傷形。
在這個人世間,陰消陽長,
陽長陰消的推運本身就是一種不停歇的傷害與剋害。
這個世界正好是在這種生死破壞之中成長的,這是現實。
這裡的「傷」有自我消損的精神。

 (9) 氣傷精。安立在陽魚的眼睛上!滿九九之數。
同樣的情況,這裡「傷」的精神也是指陽之精開始自我消損。所謂氣味、氣味,這是氣味太極的樞紐,
陽精轉化為氣,以便進入陰的魚尾,
進入另一個層次,讓太極繼續運轉。

 (10)小結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一句十分現實無情的結論。
氣味的世界是如此,人情世間也是如此。
以上氣味太極的全程顯示這不就是佛家的「氣味念住」嗎?
十分典型的念住相。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