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2)

但服元和除五穀。
 世人常以五穀為肌膚,不知五穀壞身之有餘。
今取春三月,淨理一室,著机案,設以厚暖床席。
案上常焚名香。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
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臥瞑目。
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咽氣,以咽入為度,漸漸咽之。
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飢即更咽。
但當坦然服之,無所畏懼。
氣入後如口覺乾,即服三兩盞胡麻湯,此物能潤腸養氣。
其湯法:取上好苣蕂﹝即胡麻的古名﹞三大升,去皮,
九蒸九暴;
又取上好茯苓三兩,細杵為末。
先下苣蕂末煎三兩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數沸,即入少酥蜜。渴即飲一兩盞,兼止思食。
或四時枸杞湯,時飲一兩盞,亦善咽氣,自得通暢。
但覺腹中安和,咽氣漸當流滑。
一切湯水盡不要喫,自得通妙理。
但服氣攻盤腸糞盡,咽氣自然如湯水直至臍下。
初服氣小便黃赤,勿恠也。心胸躁悶,亦勿懼。
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
若不絕湯水,雖腹腸中滓盡,終不得洞曉是非。
或若要絕水穀,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時限遠近。
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滿。一月,下丹田滿,六十日,中丹田滿。
九十日,上丹田滿。下丹田氣足,藏府不飢。
中丹田氣滿,體無虛羸。
上丹田凝結,容貌充盛,三焦平實,
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
下丹田滿者,神氣不泄;中丹田滿者,行步超越;
上丹田滿者,容色殊絕。
既三部充實,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棲心聖境,襲息胎仙。
此為專氣之妙門,求仙之捷徑也。
若或食或斷,令人志散;好食諸味,難遣穀氣。
此二事者,習氣之所疾,求仙之大病。
《經》曰:咸美辛酸五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
致令六府神氣濁,百骸九竅不靈聖。
人能堅守,禁絕嗜慾諸味者,
九十日三丹田凝實;百日內觀五藏;
三百日鬼恠不藏形,陰神不敢欺;
千日名書帝錄,形入太微。

 ----- 浤瑆詮釋 – 
恠,怪的異體字。
 題首:元和之氣,即指「與元神和合」之氣。
元和正解指修練的時候口中津。
 春三月……開始要進入修行態,選時辰甚為重要,
不是說:啊!我要去修行,就這麼走了。
天底下布袋和尚其實無多!古今道濟也只一人!
這裡示範選春三月開始建設修行的生活模式。 
《七籤》相當重視生活上的時辰,今後會一一交代。

 夜半一氣初生之時,通常指入子時,即是晚11時至凌晨1時。但是這個因人而異。有活子時之說法,
即是因應個人的資質體質而有不同的「一陽來復」的活子時。 閣下自己覺得心血來潮,就去做!
這個跟之前的啊來去修行,大大不同。
那個是一念動,鬼神皆知。
 對大部分業重之人,修行是要偷偷練的!
多言無益,不如守中。 

「善咽氣,自得通暢。」這一句要有體驗的人才知。
有一種人平時身體健康,一旦練氣
就會「上氣接不著下氣」此時此刻亂亂進藥,
通常都是太過,少有不及的!為什麼?
因為他的症狀十分典型而單純,
僅僅是條氣不順而已,故以簡藥投之即行。
下藥對症與否,無須待那人經歷多多才知!
當下服藥若是發生「但覺腹中安和」一證即表示行藥相應,
然後才會見「咽氣漸當流滑。」的效應出來。

讀古文,不能好像溜冰那樣滑到很爽。
而且是中病即止,好了就別再投藥,讓身體自通自得。
修行就是準備去死,我見過不少十分莊嚴的修行人,
一邊怕死,一邊修行,怎會有成就?
 但是不怕死,可是無常識,有勇無謀,不怕死直直犁,
豬八戒犁糞攤,也是不對的,那個才真正是癡。
因為職業的關係,這一類人我都見過。

 文中提出「三焦平實,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十分有見地,很少有這種見解。
三焦是多氣多火之地,
自己﹝須知學會﹞不時省察這個身上的三焦氣機的變化,
足以化解很多很多修行上的生理、心理的障礙! 

又、「方鑒…」此地之方,指八極八方。
腦神清朗,明機應觸而知是非。
 有說:下丹田滿者,藏神;中丹田滿者,寬容;
上丹田滿者,智慧。 
「陰神……」在我的這個時代,修行得定,首要兩件:
體內無渣滓。體外則必須清解因果業緣。
不是說閣下修得很好,陰神就不敢欺,且試試看!
 更何況「修得好」的有幾人?
不是說修得開發悟性,而指修得身心安泰的能有機人?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