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7)

安魂帶魄,神足而生。
 魂生於天,魄生於地,入胎成形,諸神居位。
嬰兒在胞,善知人事,無息無聲,合於至理。
既出胎腹,六識潛萌,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故《太微靈書》有還魂制魄法,皆須用心存思。
若暫有忘捨,前功悉棄。
此書並不載,蓋為捨損心識。 

----- 浤瑆詮釋 –

 魂魄到底是甚麼東西?這裡做了一次簡要的說明。
魂魄難以說明,是由於他需要內驗修證。
此處開宗明義指出:魂生於天,魄生於地。
地、是人性的總代表。天,是靈性的總代表。
所以釋為:魂就是靈性;魄就是人性。也不無見地。

我們人間人,同時有了魂魄,
就是意味著我們人間人,都同時有靈性與人性。
這一點務必弄清楚!
有人知曉了天底下尚有「靈性」這個所謂的寶,
就要即刻拼除他自己的人性!
刻不容緩的樣子,十分有使命感的樣子!
有成就才叫使命感。沒成就只好死命趕囉!
通常以這種偏差的高姿態來「修行」,
十修九去,都在排隊,死命趕。
剩下一個是趕不及,還在沉睡之中。

 魂魄即已入胎就會隱藏在五官九竅裡,各就各位。
道家都認為人體內五官九竅,腠理經脈,
無論其竅顯隱大小,都各自有一個神在坐位管轄!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這裡說明,胎中兒,已經「善知人事」。
一項大學問,四個字講完,為甚麼?沒空去理這種閒事。

 這裡又指出:「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是否意味著人嬰一沾到五穀就開始起貪念?起情緒?
恚本意是指怨恨嗔怒以虎為像,此處釋為情緒。
要知這裡的貪,是廣義的貪。求生的貪。

 什麼叫「坐變癡盲」?
答案很單純:神明不用,坐著攤屍,其人就會變得癡肓。
儒人說是尸位素餐。
一個人形沒有奉獻人間,
彷彿是一個人霸著一個人形的空間不發揮他天賜的作用,
素餐,白吃。
這種做人最基本責任,說是:人道基礎。
 於是,《太微靈書》這本經典,書中有載喚醒靈魂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心存思」,存思些什麼?此書不載。
 我的演繹是說:
存思做人的責任,時刻不能忘記這個責任。
為了讓人們捨掉、銷損這個想要做仙的心識,
所以書中不載喚醒魂魄的方法!
 人世間有些真理,與其過早讓人知曉而帶來被誤解的危險,不如不讓他知道,成為祕法──
故曰我與天地有個承諾,等待時機成熟才示法,
自然會石破天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