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4日星期四

卷三 道教本始部(30)

自伏羲、燧人各授六百歲,傳子孫得六千歲。
祝融氏後,而神農氏興焉。神農氏興,
而元始太上老君以天景元年 下降形馬之山,
以《靈寶》五篇真文、《三皇內經》、
《道德經》授神農氏。

所以神農按經文欲為天下眾生合仙藥,
以濟天下萬民。是時普四天下眾生,
既非仙藥能濟,所以方按《三皇內經》,
召天上前劫高上父母天中大聖真人,
問以先劫造化時事。既決已,則負靈寶真文,
飛行百卉之山。遇其苦則生,遇其甘則死。
所以一日之中,百生百死,故於農石山谷,
方備得五穀、五辛以還,教民種植,以代生殺,
使教穀食。于時民既為日已久,五臟見爛,
故重按道方為品類草、木、石等,
以為醫方,治民疾病。
造作稱、尺、斗、斛,貨易則駕雲輪之車,
周行天下,各隨國土所宜,無不盡備矣。

而神農以道天下治二百歲,於大室之山白日昇仙,
上登太皇之天,號曰靈寶虛皇真人。
傳世子孫合五百二十二年,後則軒轅氏興。
以上皇元年十月五日,老君下降於峨嵋之山,
授黃帝《靈寶經五符真文》。黃帝登南霍山,
有朱靈神人以《三皇內經》授帝。
是黃帝既平蚩尤以沒,方思神妙化用之意,
不能開解,而師廣成子。

按《三皇內經》召高天大聖真人、前劫造化神仙真人,
以九天父母,問乎前劫造化功用時事。
是元始天尊、真仙並降,語帝曰:
“爾欲知前劫造化時事者,
汝可尋《太上玄老靈寶君五符真文經》也。
功用本起,莫不從於是經,以莊嚴天地,
至於萬物、一切蒼生,功德是足,備出斯經。
品物名色,眾生殊類,普陳載焉。”

爾時元始老君為帝解說,所以帝依其解文句,
深思俯察,改致造作城臺、宮闕、房室、衣冠,
教以榮華之色。乃制舟車,以通水陸。
陶坯鼎器物,以給天下飲食之用。又推天文、禮樂,
故百工周奏以助其化。皆猶靈寶三等經文之功。
又至上皇三年七月二十九日壬子,
天真皇人下授黃帝六壬式圖、六甲三元、遁甲造式之法。
法威天下,流傳子孫也。故黃帝以道治世一百二十年,
於鼎湖山白日昇天,上登太極宮,號曰中黃真人。

----- 浤瑆註釋 –-
 對於這一段,我無言語!
道典裡頭的故事,真真假假……
保留著當作美麗的故事來欣賞吧!

【釋詞】
桑,
在道典中扮演一個腳色!佛在菩提樹下證悟大道,
老君等等帝則喜歡在“扶桑”樹下證悟大道,
我看這是由於桑者喪也,其性愈銼愈長,
以喻修行須知心如死灰,身如槁木,愈挫愈長。
但是有研究《山海經》的鑽家認為扶桑,
不是桑樹云云,這個跟道言道語毫無瓜葛。

元陽,
在別處多指老君的別號,另一處可能指元陽之陽神。
這裡指天界的一個時期,稱元陽期。
盤古以大神通找到五穀,遂
“教民種植,以代生殺,使教穀食。”
這一段文字說明古代聖賢已知素食的意義。

 浤瑆給本篇一次特別的小結:
這一卷一開始就講明了“教”的精神特色,
並約略介紹五教分類。
文中作了一次示範“判宗論教”的思維模式,
不同於其他模式。他是以,真切的“如實法”來判教。
嚴格說來古代道家並不迷信,也反對迷信!
他的正真所拜、所敬仰、所慕都是修行正真的高修行人。
反觀我們現代人執著於有形有身,
看不見的靈體以及高能量,“彼類”就不是東西。
古道反對祭祀山林野外的靈體,那不是正真。
 然後反覆其詞,提醒後人我們的文明源頭是:三皇五帝。

然後,三元五德八會,字與書的闡釋。
強調人間人歷史的文字遺產,不能入道。
本卷特別強調修行人的謙德十分重要,
文中借東海青華童子之謙,對比吳王的狂妄無知識,
兩者遇仙,結果不同。
 全文再次示範獨特的道家暗示。道家這麼做,
目的是激發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不要迷信權威!
 道言道語,俯拾皆是!
 鄭思遠與葛孝先在古道家法脈的傳承扮演了起承的作用,
十分重要,影響深遠,一直到宋代才開始分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