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星期日

無愿無求

里根說:閱讀使我找到自我。此君幽默透絕。十分善用右腦。然則或是用偏了,他晚年的時候,不知自己曾經是總統!患上老年痴呆症。
對他而言,他真的找到自我了,可是,一找著,便忘卻!說不準這是一種“天福”。

觀世音諦觀第三篇竟,行深慈悲波羅密,善解“無不貪”、“無不賤”如來真實義即:無愿無求。
拋下一個日課,看你怎樣詮釋無愿無求,哼!

有人問朋友的七歲孩子,甚麼是睡覺?小子不假思索回答:當你很累很累的時候,就是睡覺。
小子朗頌Lady Bird的英文給我聽。我新近才學懂怎樣讚美小子說:你的英文很好聽!是甚麼人教你的?
小子馬上答:女人囉。我說:是外國人還是馬來西亞人啊?馬上答:本地人囉!

小孩子天生就懂得善用右腦。物我之間,沒有太多的間距。判斷事物,也是不假思索的。經常是無須分析,便能將“整個實相”印在腦海中。
日本七田的理論和實踐都認識到自閉兒的治療關鍵,在於右腦的開發。推而明其理,老年痴呆症的病理也要著落在右腦。再推而明其理,佛道均講“道心”。
道心是一種很難解剖的心。當它充滿病痛的時候,雖然可以感知到它千瘡百孔,它卻是隱形的。
反之,明明白白的道心,雖然光明如皎月,它也是隱形的。它只有一個特征:無愿無求。
道心在取相的時候,是完整一個的印下來,很符合右腦的操作特性。

一個得道心的人,他是無愿無求的。但是一個無不貪,無不賤的人,說不定正是印心於道的大菩薩!
小菩薩思維良久,正邪難辨,怎麼辦?八年前,我曾在佛前發愿要以文字般若度世。
及至兩年之前,我突然在短短的一個月三十日內,寫了數十萬字各類型的文体。也不想去知道為甚麼。
天空傳來真理的聲音:向你的經驗學習吧!

佛陀証道之前,是一名王子,名字叫喬達摩‧悉達多。
他在一株樹下修苦行,已到了最後的生死交關時刻,突然感知一縷涼風送過來,很舒服受用。
他想起少年在王宮中,習禪修而有禪悅的經驗。因而自問:為甚麼要逃避禪定的喜悅呢?
這一問令他能從苦修抽身出來,轉入修中道的戒律中。不久之後他就証入大道,見一切法。
明白了全部完整的事理。在他的腦海之中再也不會發生互相矛盾的思維。

是的!經驗便是最親近的“我師焉”。
過去的經驗是我應當珍惜的善知識。
我的理想,我的愿,我的價值取向,便是我的未來之師。
目下的覺知能力便是我的現在師。
許多時候還不能做到當下覺知,至少要做到盡早覺察。再不然也須事後撿討。日有三省。則我師焉。
四念住足以喚醒麻木的心。
因為無愿無求更是在當下覺知的基礎上成立的。沒有覺知,怎會無這無那?

沒有覺知的無這無那,有兩種可能性:要嘛此人的心形同槁木,死屍一般。
《指月錄‧婆子燒庵》那修行人所以會被掃地出門,正因為此心之故。雖說那一種境界已是不凡,凡夫切勿亂學。
另一種可能性是:未知其無亦未知其所求。十足凡人,屍位素餐。

賣點心的阿婆告訴你,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若能點得了這心,便拿去!
經驗告訴我,饑來便食,渴來則飲。管它甚麼心,就點了這個。吃了便去。
經驗最實用了。

日本一休禪師的故事裡說他少年時,給師父整治到很慘。一休要進入禪堂,師不允,並把他關在門外,讓他在北風的夜天露宿一夜。十分慘。
那個“芝麻開門”的咒語,只是一句老老實實的,很謙虛的一句:師父,請你開門,我要進去!

無愿無求的精神正好是:對自己的愿求十分了解。
對著蒼天說明白自己的志向,勇敢去做即:君子立言。
把事情辦好好,不要留手尾,即:君子立德。
讓自己的言行舉止沒有過錯,不會惱害他人,便是君子立身,立名。
為甚必須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是互相負責的。
因為是互相負責,所以必須中道。
無愿無求足以讓中道的戒律現成現用。
因其“無”故能得其“中”。

佛法對人的“規範”便是中道的戒律。戒律是解放人心,不是約束人心。
但是因為人心如猿猴駿馬,開始的時候還是須要“約束”一番。對生命無愿無求的心,才能堪受佛法大意。堪忍戒的規範。無規矩不成方圓。有時候,修一修苦行,有助於一見那一些平時隱藏著的法。

無規矩不成方圓。以前我一聽到這一個,便十分討厭了!到了闖禍時,才深知方圓之外無天無地,偶一不慎即不知身在何處!

中文電腦之父,倉頡輸入法的發明人,朱邦復先生,在一次〈亞州周刊〉的專訪中,說出一句“道言道語”。
大意是:我沒有錢,但是常常都剛好夠用。此君是典型的有大愿,能大求之人。
但是我認為他也是無愿無求的人中人。我看了他寫“春夏秋冬”的自傳,十分感動。

這一句話:『我沒有錢,但是常常都剛好夠用。』要等到好多年以後,我才弄明白了。我也踏實了很多。這恰恰好不正是無愿無求的寫照了嗎?
朱先生造了許多很具商業價值的軟件,大都是替人作稼。
我因為之前也一直遺憾著以前所造諸善業,都是替人作稼,長期不能釋懷。所以對上了朱先生的一句話,便恍然大悟了。

* * * * *

菩薩有求必應。無求不理。
為甚麼?
因為因果無情而有意。
無情者,造如是因得如是果。
有意也者,有如是愿,得如是緣。

我問了一名道家朋友何先生,為甚麼古今有道之人,個個都是窮鬼?答曰:窮者才能近道以体認道心故。
何先生不讓我錄音。我這斯“亂搗無紀夫”不善記憶,沒有小阿難的協助,我只能憑乎一心回憶轉述。
我心中尚有大疑!「君子固窮」難道就是為君子使而不為小人謀的宿命嗎?

現在應該是探討怎樣建立無愿無求的生活了。
平常人的衣食以內,都求六親的福祿壽。細細審觀六根。想要的時候要審察其須要。
比如想吃是否真餓?還是嘴餓?動念要買衣服的時候要審察是否衣櫥的衣服已經過量了?買房子的價格差距很大,勿為其奴。

衣食以外,細觀六塵。細觀好色好香好音。盡量從大自然中去攝取或者公共設施。
比如英國的國民開銷相當高昂,但是那裡的公共設施很優良廉宜。很多曠廣的大型草地公園。
我國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樹多綠的國土。善用這一切的自然資源。

精神上的觀念,多体會緣起無常。一、惜緣的六親。二、個人因果個人擔。對生活有承擔力。三、盡力配合周遭環境的事故,比如有一媽媽的三子患上一種罕見的抽筋病。
這做媽媽幾乎一看到兒子抽起來就慌張,就會搖個電話來征求醫療姿詢。一次往往談上45分鐘!一次、二次、三次;一年、二年……情況並沒有改變。
兒子的病沒有惡化,甚至有向愈的跡像,可是媽媽的心還沒有放下來。父母只能盡力而不是擔憂支配!

精神上的愿求許多是錯誤的觀念。
去掉少少我執。細細審觀生活。品嘗生活。觀到六塵是六塵;六根是六根的時候,自然會捨。

又如何應對不測之災?一、絕不用未來錢。二、不要輕易承諾。三、照顧身体的健康。

首先須塑造有利於修習無愿無求的生活環境。

一、十分念住於家庭的重大決策。
念住,閩語叫作注心。很注意的意思。念住的基本精神是“重復的去注意”,再三自我提醒的意思。
比如購房子這種決策,頗長的時間內,必會影響整個家庭的經濟,通常是超過10年甚至是30年。
所以在作下這一類的決策的時候,務必慎重。這個“慎重”便是“念住的心”。

第一項,人們的消費習慣或者消費取向,經常是已經注入了許許多多的“私欲”。
除三扣四,真正是為了現實須求的元素,可能只是佔了極少的比重。
比如購買房子的動機,不一而足。本來居者有其屋,是天經地義的事,這種基本須求一但注入了個人的欲望,結果卻大大不同了。

就起居的養生而言,居家環境顯然是比較室內設計更重要的。
買任何東西都須要堅持“夠用就好”,“想好好才用”的心靈環保原則。
生活是須要刻意經營的。
身心都/或不平衡的人們,很難會無愿無求的。因為他的生命力的支撐力已經傾斜了。
除非注入更大的心,才有可能矯正過來,能這樣付出努力的人,必定是有福德的人。

傳統中國人會認為,一人的對待自己的財務態度是直接關係到本身的福德!我深深以此為鑑!因為我很確信這一種看法。君不見甚麼無腳走入千家萬戶?人欲所依附負載的媒介,錢財。五欲之首沖。

要減少負擔,首先是減低欲望,然後才可能以理性的態度去發揮錢的魅力,其它常常聽到很容易闖禍的決擇包括購地、購車、房貸、公司硬体的投資貸款、壞習慣造成醫療費的大破財,甚至導致中年折翼的事發生!諸如此類。
所以,由此見之,要塑造無愿無求的生活。

第二項要點就是:念住在你欲消費的動機上。消費活動都或多或少潛伏著個人危機。
消費是為了自尊;為了習氣;為了攀緣;為了造下更多的惡業。真正是為了實用的,很少比分。
廣告管理已經悄悄地改變策略。由廣告來主控消費趨勢,而不是由人之欲求來考量市場。
這種學問甚深甚深,很難在這兒討論。總之,要很小心的消費。

第三項,妥善地管理私人財務,是確保生活無愿無求的最有效方法。
莎劇中有一句說:不要借貸,借貸會令人懶散!可是有些國家政策是逼人民去借貸。
試一試閣下去一間咖啡廳叫一杯熱咖啡來,飲畢要付費時才發現身上沒有一塊錢,看你還能無愿無求否?
佛教的比丘修行的行門和戒律,怎樣確保修行生活不被“錢”所干擾的措施,比比皆是。是戒學中一項重點內容。

第四項,改變壞習慣、淡化欲望、陪養與增長同情心與責任心,尤其是責任心,十分有助於建構這無愿無求的心靈世界。

修行人一定要善用與人的默契和直覺。是非曲直往往就繫在一念之間。做到準確而無大過,小晦則無可無不可。
當你走在街頭上遇上一頭野狗,你的一念告訴你:這狗不會咬我,這狗真的就不會咬你的!
這“狗”你可以代入其它種類的動物,比牠善良的或更不善良的,包括人。四念住的念力,原本就是神通的基原。
別以為一提到神通就全身毛孔“唱”起來,而不是“微笑”!你的佛性就是神通。善用它。

一個人對他的生命有信心、對他的色聲香味觸都有信心,他便可以很容易就趣入無愿無求的心靈之中。
有注心的人,他不會捨棄一法,追逐一法。他會深入品嘗這人世間。這生命。這生活。這現法。

無愿無求的根本意趣,說穿了,其實就是要你念念分明,深觀你自己的愿求。
當你能看透自己的“每一項”愿求的實相,你已經不知不覺進入了無愿無求的門檻了。
這“每一項”愿求的實相,由粗到很細很細,都要漸次地近入深觀。漸次地,別急。

人生中的愿和求,正好是此生之趨動力。
典型的“先天性無愿無求綜合征”者正是唐氏兒征是也!
典型的“後天型無愿無求綜合征”者,老年痴呆症是也。

有和無之間,原本就是一種自我的歷煉。我十分重視一人的基本價值觀。你吃喝嫖睹無所謂,你的基本價值觀在哪兒?
人生中的設計,基本價值觀是越早建立起來越好。
無須“入定”也可以看清楚自己。只要你還有生之勇。
在日常當中,保持觀因果的習慣﹝這正是生活中的四念住的本源﹞日久則可見功。
只有當你自己的各項生活上的資源都無缺的情況下,你才可能建立起無愿無求的內外環境。
所以應當說是:愿滿了,求夠了,才始謂無愿無求。

愿求絕無罪!一般人的煩惱皆因愿求太過,了無厭足而起。非愿求之罪也。
所以將自己的生活欲求,降到最低水平,以滿足最基本的就好了,讓“它”比較容易如愿,則更上一層樓的無愿無求,便不會太困難。

此時此刻,我身体是掛在店舖後庭的繩床上,雨前的晚風好涼。
蚊子三兩隻,徘徊在足踝邊,還有屁股上,牠們沒有叮我。
我深感有一靈物由心湧出,卻不明所以,說不出口。就此停筆吧!再多言語,已經是黎明以後的事。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