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0日星期三

葉嘉十義

教育就從生活開始,因為人的一切行為都要落實在生活上,生活無非是怎樣調心,怎樣用心而已。
生活,這一個字:生,就是有生氣,『活』,就是『舌頭沾水』。
大凡死去活來或者命已垂危的人,如果他還能表示甚麼,通常第一個信號就是要水。
舌頭尚能沾水便活,否則就快要死了。閣下怎樣用心,就在舌尖的一觸開始。心已死的人,還用它作麼?
這一篇,是寫給還能沾水的人。

『葉嘉』是人格化,茶的別號。有人告訴我說,我們當前的市道,最好是鼓吹喝酒才好相應,才有利益。
聽的人,心情為之緊縮,夫复何言?
做為人格化的茶,「葉嘉先生」要傳達給現代人﹝尤指大都會人﹞最寶貴的精神是甚麼?
本文作者嘗試歸類成十題,分述如下:─

一、 閒情
二、 內儉而平常
三、 和美,方而圓
四、 尚禮而恭謙
五、 苦盡甘來
六、 靈動而不像酒精,造成顛亂
七、 現實,是因為它須要理性之道
八、 脫俗,是因為它的飄逸
九、 保生盡年,尤其是大腦的保養
十、 化的意境──見好就收,過了就算的生活哲學

其一、閒情:
月在門前,清心昭天。這一種心境,便是閒情。
中國字真是妙極。優秀的文化,便隱藏在如你所見的字裡行間。每一個字,都是翩翩一君子。
以前,在鄉下,有較多的閒情。
在Kampong經常可見一種景趣:左鄰右舍,各自取來了自家的椅子凳子甚麼可以安坐的,露天底下,晚風吹來,好涼。
促膝談天、談心、談生活趣事,沒有心機的。
今日,此情此景,在華族家庭,幾乎絕跡。
古人講:「逸致飄然,有凌雲之志」,便是成語閒情逸致的來由。
可見閒情而後能逸﹝安樂也﹞致[給予情趣],促進生活情趣之餘,又可讓生活的煩勞得一個緩衝之時,放下身心。
甚麼東西可以促長閒情?有很多,比如散步,畫畫,唱歌,園藝,等等。
所有東西都須要我們的一顆「清心」去理解体悟。請不要急著問為甚麼。
茶葉,是讓我們喫入閒情的最恰當的媒介,因為他的化學作用,加之他的文化深度,足以包涵著多少紛亂而勞倦的心。
而且你可以在一邊做事,一邊品茗。閒逸廬居,飄然簷下,凌雲山腳, 喫吾安樂茶三盅。
﹝引芝靈山庄傳允句﹞『早茶一盅,一天威風;午茶一盅,勞動輕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動』。

其二、內儉而平常:
君子威德內儉,品性平常。這便是絕大多數茶給人的的印像。
吃茶的時候,可以一邊体會茶的內儉的氣味,一邊衍伸人性的相應之處。平常中見其不凡。
有日,將吃不完的普洱茶水,參和了加糖的菊花水中,不料此舉卻把原有的普洱特有的氣味淹蓋了。很有感觸。
當今的社會氛圍,像普洱茶那種的含蓄不露而有特色,源綿細細的作用著的“君子”,這種人大多隱沒在某個角落,默默貢獻著他的一切!
像菊花這樣一種平淡的花茶,都足以把他淹沒了。然,不是他失去了特色,也不是他不露聲色,而是他須要能体認他的喫茶人。
茶友提醒說任何茶都是含蓄不露的君子,都在默默發散著他的氣情芳香。
但是在社會裡頭,卻有不少人自以為有足夠的特色深藏不露。而不想用於社會,做個有用的人。

其三,和美,方而圓:
吃茶人幾乎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享受著茶的和美。
和,這個意義,在佛家講就是「中道」,然而,中道是須要八萬四千戒行來維護其“中”的,功夫用上了才能出入無礙。
戒的規範,其實就是解放──解放無始以來的習氣。道家之和,乃以“氣沖”為和。
沖,有充滿,沖和,沖養之義。《易經》所謂的「養和」、「養正」就是。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
儒家之和,比較重視「倆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乃以“禮”之和作為中心。
醫家之和,乃以「氣和」為主。
此之“氣和”雖也屬於道家之「沖氣以為和」,但醫家顯然更重視「情緒」對生理五藏的作用。
內經曰:「百病皆生於氣」。氣,就是指「情志作用」。
一個人要維持五志平和,陰陽調和,就一定要做到「心平氣和」。沒有其它捷徑了。
導引氣功所能達至之「氣和」,先決條件也是在日常作習中懂得善自調護這個心的平和才有成就。
一個「氣飽致和」的人,他的導引功夫也必進展暢快。
一個格性郁郁幽幽的人,他的導引工夫,亦不會有甚麼成就。
潮州工夫茶道,難道不是在生活作習上要求達到高水平,高素養的「和和氣氣」的嗎?

有人將「導引氣和」的法門訣竅注入「工夫茶」、「華樂」、「書法」等等,恐怕是体會到氣和才能自然發生力用的「天機」吧!
力用才能有「熟能生巧」本然的平穩。
好像酒店待應生,捧酒的樣子,紋絲不動,全場飛行。
「和」是內修的;「穩」是外相的。所以心平氣和,是因為懂得「內方而外圓」之道。這是用於世的祕訣。
人這個系統﹝小宇宙﹞是一種開放系統,已是無庸質疑了。
把範籌縮小一些,可說成:有一份開放的胸懷的人,比較能吃出茶的豪氣。
誰說茶不能醉人,只是醉人不懂茶情爾。
方而圓,不是有形實体的方而圓,茶具之方、圓等形体,不過是一種「提醒」,借假修真。
而且,茶之味亦有方圓的,這就不表了。
人心,要有足夠的方,才能体悟大道,要有足夠的圓,才有利用於世。
對真理的詮釋,不只能舉一反三,可以舉一反四五了。
了悟此心﹝茲心﹞力用,便是「慈」;不執著「非心」而用於世,便是「悲」。
不明此理,而有偏,便經常做了「一慈就悲」的不能兩利圓融的事出來。
吃茶人特別容易体悟到這種特別和美的茶氣,不知是化學作用還是心理作用,一時也不想管這許多了。
方圓內外,惟有和美。

四、尚禮而恭謙:
基本上中國人的古風,不論是唐前還是唐後,都是以禮謙為要。
可惜,這種「禮儀」殘喘至今,僅存其「儀」而不見其「禮」。
早在馬可坡羅遊歷中國過後,才不久,「禮」已經作古了。
無禮作基,中國人的「謙」一下子就變成「偽謙」了,而且還是很儀式的。
好像看大戲一般。茶道中的禮儀,很細膩,自有一套系統,也不難跟上。
只要君能心平氣和!將感官專注運用於品嘗茶的氣情色德,道喫本然之中,尚禮古風,油然而出矣。
謙禮昭明──昭禮!這可是一個好招牌喔。

五、苦盡甘來:
今人的大病在於「急甘避苦」。
一切都看在短期利益,一蜂窩倣制,從一切方面都可看到這種「怕苦情意結」。
茶之苦,是苦而後甘氣漸生,久久不衰。茶友說是「苦苦盡」。
要吃盡苦頭才能嘗到「無盡甘」。這是一個好招牌喔!

六、靈動而不像酒精會造成顛亂:
這是茶之能令文士豪傑為之傾心的一個精神受用。
茶一入口,通常是茶香先聞,而後諸多變化的氣味才開展起來。
文士們都用盡了渾身解數去描述。茶氣發作時,身心都暖暖的。茶香化作汗香。
有時候舌頭有些麻辣,有時候咽腔豁然而開,有時候鼻中氣動,香氣裊裊升入腦髓。
本尊佛性被叫醒啦!還道它不是茶滋味。
「非想非非想茶」不像茶──好招牌也。

七、現實,是因為它須要理性之道:
吃茶也是很現實,然後知超現實。茶能令人腦神空明,情理致和。
他令我人心胸寬廣,茶所含芳香成份,都是絕佳絕優的醒腦芳香劑。功越人參。
有人說生意上的談判,不宜勸茶,最宜勸酒。因為喝到半醉,條件就自然放松。這也是現實。
一物之利害,生死門的掌握,就在方寸之間。
高明的喫茶人是:茶不醉人人自醉茶,醉茶之意,在生活外,超現實之道,非現實即是現實。
能面對現實者,即能吃出茶之三昧也。
原因無他,五味變化於五內,身世感應於外也。是故茶之醉人而不惑人。
酩酊大醉之人,只能助長逃避現實。不知身在何處,身心俱亡矣。
我未曾眼見吃茶人暴斃,卻看過吃酒人醉死者。
中國人的飲酒文化,實有必要重新審察審察。
還有,茶葉從采集以至加工制作過程,可以用「血汗成就」形容亦不過喻。
因茶道而隨著來的其它技藝,比如壺藝,都是歷史久長,一滴辛酸一滴血,歷代傳承著的。
歷史上有兩次戰爭是為茶而起的:一為鴉片戰爭,一為Boston戰爭。
現實之物,一旦落入現實而有野心的人手中,因為不懂感恩,最終引起戰爭,是人心寫實,不足為奇。
將來的人類,會不會為了保護茶種不被基因改造而起戰爭,誰說得上呢?

八、脫俗,是因為它的飄逸:
茶之飄逸,似乎不受時光老人的拖磨而有所減損。
從周唐,走到當今的網絡世紀,依然是那麼飄逸。
他的很多方面可比人心之靈動現實,身世感應。
但是他始終能維持著君子介然一身,不染人間習氣。性情比日月。
釋皎然詩曰:「丹丘羽人輕玉食,采茶飲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宮人不識。」,
方外之人,特別容易飄逸起來,但是若以今人之嬌身玉体,要學皎然,不吃正餐而老是飲茶,恐怕沒多久,就要弄到自己是誰也不認識啦!

九、保生盡年,尤其是大腦的保養:
多用腦的人務須重視保養。怎樣侍候這個大腦,不外乎:
1.)順他、2.)養他、3.)管理他、4.)有嗜好、5.)定時做大腦体操、6.)樂天寬容、7.)生活常識要足夠、注重生活瑣碎、8.)左腦右腦並用,理性感性適調、9.)有宗教信仰、10.)善解性愛生活,好好的做你愛做的事。
其中「多嗜好」當然指良性嗜好,因為不同的嗜好會對大腦不同的區域產生強化作用,
比如“用心”品茶可以強化大腦味覺、色覺、等等重要的區域。
永遠記住,大腦的養生原則就是:「不用則退」。
作者是某無名山頭的「醫藥人」,講保健實在講到有點膩了。
看官還是自己買書看吧。總之,一言以敝之:
杜子曰,吃茶好,吃茶妙,茶人的查某瓜瓜叫。
不吃茶,要醉倒,吃了茶,睡著了,明日好起早,精神好,心清靜,不要那個了!
來年白了頭,留倆個,都好好。

十、化的意境──見好就收,過了就算的生活哲學:
啊哈!終於進入了化境,我一邊品茗,一邊打字,不知多少次輪迴,
我與葉嘉之交,更見淡如水,口水也流了一江,忘了自家見好就收,過了就算的生活哲學。
我的文也進入尾聲。人生莫過於很寡情也可以很熱情。應景做做可也。
這便是化的精神啦!再講白一點就是懂得左腦右腦並用之人,如杜某之流者是。
茶,能帶來閒情逸致,即是指引導吃茶人有一顆閒靜的心情,安逸的興致;
不斷的經驗和体悟,由一數到十,漸漸深入,優勢發展的效應漸而取代舊皮舊骨,身心煥然一新。
從而進入化境,對人世間就不會那麼執著了。
反省甘地的名言,不也十分切心嗎?
【注】
一個人,已經學會享受閒情逸致的生活,他還會行惡嗎?


○注:在一百年前,聖雄甘地說過一句話,用於反映當前的市道,更加妥貼:這個〈七大社會罪惡〉是這樣講的〈引自消費人前鋒報〉:
□ 搞政治無原則
□ 享樂不問良心
□ 財富不勞而獲
□ 有學問無品德
□ 商業不講道德
□ 科學不講人道
□ 信仰不講獻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