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1日星期日

由「觀身是身,自圓其說」切入

佛陀說:四念住是由“正念”再深入剖析而成。
好比很會做籮筐的人,為了制造出不同粗細、不同款式的竹制品,將一大截竹子劈成四片,取其中一片,再將它劈開,用以制造所需之物。
同樣的情形,佛陀為了給眾生開出方便之門,讓不同根性的眾生有多一種選擇,作為切入修行的途徑,令眾生容易遵循學習。
由此可知,四念住與八正道、四聖諦的關係十分密切。
但是佛法的体系是環環相扣的,四念住是正法修行之本,它是一切法的基楚,自然是可以跟所有的佛法行門聯系起來的。四念住好比那個管住我的行為的人,四聖諦便是告訴我正當的行為模式的人,八正道便是令我在人世間能夠與人相處好好的指引。
好比一部車子,那個管速度還有與之配合的離合器﹝clutch﹞可以比喻為四念住;平時的定時維修,還有駕駛經驗可比為四聖諦;方向盤,車輪等部件,可比為八正道。
﹝汽車禪駕駛的樂趣其實是將心依靠在速度上,而不是技術上。當然駕駛技術和經驗也十分重要,它可以協助我們避開危險。﹞

佛陀常常提到“道路”,這是因為証果是以道路為本,路牌還是其次。
不同根器的人,不同修行体質的人,所見的路牌可能會不一樣,但是道路是唯一的。
修行人千萬要有自覺能力去看清楚道路,千萬別光只是認路牌而竟忘了道路。

不過,根據唯識的見解,會覺察到自己的道路的人,是有﹝佛﹞種的人。
比較少這方面的種因的人,很容易就會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路。好像牛一般,都叫著同一種聲音!
佛陀將修四念住的行門,定格為“唯一的道路”。
他說:「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祛除苦楚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体証涅槃。這條路就是四念住。」《四念住經》

畢竟,人就是人。須要有個依靠之處。若是說光以“正念”為生活,不易為更多人所理解。
若為了這而諸多描述,二千五百年之後,那麼多大師講的每一句話都被視為“經典”,這已經是說教,而不是教理,更不是教育。佛陀說法的方式,永遠只是扮演那個點燈的人,不是送燈的人。
哪一處有路,他就去點燈,指出一條生路讓我們走。他也希望,眾生也會有點燈的人走出來,擔當如來家業。
佛陀自己也化作一盞燈,乃至無數無量的一點燈光,讓有緣人去“認主”。

這個“主”,便是法爾如是。「法爾如是」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觀念。
還我佛陀的本來面目,正是法爾如是的精神。佛陀自己講過,佛陀就是如來。如來就是法爾如是。
「覺者佛陀!我知你就是,因為我也正在走向這唯一的道路。」

法爾如是的衍義就是:萬法均可自圓其說。
這個“自圓其說”,與外道﹝心外求法謂之外道﹞的自圓其說是截然迴異的。這種迴異實在罄竹難書。
再諸多描述亦只得一個「諍」字。所謂:有緣者來,無緣就等下一回吧。
至於紅樓春夢了無痕,是等到第四十回?還是等到第八十回?還看波羅密條件成熟與否。
間中,愿力才是關鍵。而且要是發清淨的愿,才有保障!歷史上眾多古德聖賢,都波羅密不圓滿,比如孔子有七十二個門徒,子曰聖人言,僅只顏回一人懂。
顏回早夭,孔子也只好節哀順便。我道亡矣之哀歎,怪只怪波羅密行還不夠。大法不能開顯。
耶酥有十二個門徒,他明知有一門徒會背叛他,他還是成全了這一次忍辱波羅密,
啊!是了,正是佛陀的門徒,是有明文記載著,「至少有」五百大阿羅漢那麼多。
有人提醒,人家佛陀身邊的五百弟子,還有佛母、成佛以前的妻等等眾,弄眾都是他她們自己發愿要跟隨佛陀學習的!
這一種發愿,不只是發一次三分鐘那麼“久”,而且是累生累劫的發發發。

舉一反三,我們之能夠共修清淨正信的佛法,也是因為我們前生累劫發了許多清淨的愿。
發愿講究要發得很清淨,否則很容易誤入歧途。假佛之名做非佛之事。“佛陀”這一個字面上的概念就是“覺悟者”。
在古印度,悉達多還未成佛之前,“佛陀”這個概念,早已經是印度人習慣的稱號,甚至社會上最低階級的首陀羅都會知道“佛陀”的意義。
一直到悉達多王子成佛的那一刻開始,“佛陀”這一個原本是概念上的東西,此後卻由已成佛的悉達多“如實”地給全人類以及三界、超三界等等眾展現出佛陀實相。故又名“見道”。

用“如實”的冷眼看這個人世間。
知道「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子」而不加入主觀欲望的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便是法爾如是──如實知見。
為甚麼要如實?因為事事物物都是有因有緣的!它背後的因緣,有許多十分深刻,只有佛才能懂,凡夫不懂。

正念對應正法,便是如實觀。一個人若能夠“如實”,便是無咎。沒有過錯。
所謂“無咎─沒有過錯”即你雖然做對了,但是沒有人會讚歎你,因為法爾如是。事情本來就是應該如此這般的嘛!

當今的人,至少有三種共同的人格精神特質﹝即類似佛教講的根性﹞:─
1-多疑善思
2-好簡而怕麻煩
3-但求眼前之利,不顧前因後果。

據說由古至今,地球人的心都是如此。不過是當今的人心更典型化了。
若要領會佛陀的內涵,絕不是一文一字就可以說明白的。也不是一生一世就可以說明白的。
當今流通市面上的文字般若,有兩極現像,一是過於簡化。一是守住老說辭,佛曰越兜越拖越拖越多越摸…聽了很難明白。這是要用上累生累劫的功夫。
這一種持久戰,不須甚麼兵法,也不是Games。你只須發愿盡形壽向佛學習!
有人提醒,老兄!向你自己的本尊佛學習吧!佛陀在菩提樹下的心情也是如此的。
由此而知,了解甚麼是愿力還比了解甚麼是佛來得重要。
當你閱讀任何一本佛陀傳的時候,就不得不與佛陀的愿力正面碰上。我們念佛,就是要念佛的功德。不是念佛號。

比如當我念我母和我妻,心情是不一樣的。母親是養育我者。妻子是看守我者。
她們雖然都是女人,都是我所愛的人;但是功德有所不同。
每當我犯錯的時候,我念我妻。每當我得意的時候,我念我母。功德不同。成效也別有異趣!

念佛功德,那個佛功德便是我們念住的對像。念得一項功德,便有一分功德。
這種念住,間言之就是觀身清淨。佛法是環環相扣;也是自圓其說的。
有人問妙境長老佛法的自圓其說──法爾如是,與外道的自圓其說,有何不同?
師曰:有講緣起無自性的自圓其說,便是佛法,其餘者皆不是。

我們是要觀透緣起無自性﹝這個無須甚麼境界,只須謙虛靈活一些就行。﹞而後才進而能如實知。
否則大部份的因緣當中,我們能安忍現法,已經很不錯了。證得如實真實義。如實即如來。
對老實修行的人,他在深觀修習當中,確能親自体驗或驗證緣起無自性的法爾如是。
而我們大部份人都只是概念上的描繪。

實話實講,這還不是如實。只是概念上的如實。能做到概念上的如實知,如實解,如實行,如實證,已經是十分不錯了。我對這一個是十分有自信的。尤其是環顧周遭的宗教亂像,比較之下,我很慶幸,因為我一直都有緣親近正法的善知識。

剛才講佛陀是容許自圓其說的。條件是不能乖離緣起性空的基本法則。四念住也可以從許許多多角度切入。比如:
觀身是身。
觀身不是身。
觀身清淨。
觀身是佛。
觀身是菩薩。
觀身是…
觀身不是…

根據不同的修行層次,或境界,而有不同的切入點。這是自然而然有的,不是作意。這才符合法爾如是的原理。
四念住的“經典”說法是: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我,觀法無常。
觀是或觀不是之間,有著一份深刻的當下承擔。這一切都可以自圓其說,但這一切亦不可自圓其說。
自者,不是自己。而是萬法呈現於我們目下的那個「現相」。我只是完整而真實的看到「這一個」。
所以才可以自圓其說──法爾如是。所以才見其如實的如來,如來的如實。

看壇經的体驗,最令人暢快的一點就是,六祖常常這樣應對請法的人所發的問題:這一部經我沒看過,不過請你講一講你的問題,或者……。書中載道,六祖常常都能給出最恰當的解答。

以上所述,是嘗試將四念住與如實觀的聯系,做出很簡單地一次概說。
我再次想起我的慶幸來!我所親近的善知識都是住於正法的善知識。雖然人各有其偏,有偏反而能顯出其專。
人常情理,要佛法度人才最難呢!但是有愿的人去親近佛,隨佛共修,則易如反掌。當下的一念即是。
天地悠悠。為我師則。佛陀所度的人,都是有各自因緣各自了的。當下這一念,心甘情愿的活著。
甘之如飴,一句中國成語,道盡了老實修行的真相。
將缺憾還諸因果,將缺憾還諸天地。快樂的「佛效應」立刻現前。否則「恐怖效應」隨時立至。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