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星期一

甚麼是意念

──── 略論念住力的本質

意念,是中國文化的特有概念。
我一時還找不到和意念同義的英文名詞。
英文之“思想”、“理念”、“意愿”、“意志力”等等,皆從屬于意念的詞意之下。

道家,很重視意念。佛家,皆避而不談。
佛家談心,有‘菩提心’、‘禪心’、‘佛心’等等。
在實踐中又有‘觀照’、‘觀止’、‘觀想’、‘意照’等等心。

大凡學得對意念的調御和運用,它的最基本的作用可以令我人的精神素質得到提昇。
運用正當,它會帶來社會的和諧以至于整個自然界包括整個宇宙,都產生了一種良好的作用,建立‘善’的共業。
用著失當,則導致惡的結果,後果無可預料。

我們可以想像整個宇宙彷彿一個超整合的錄影系統。
始自脫離娘胎以來,我們的一舉一動、每個思想、全部的對話等等,都無可遁形地被這個大宇宙“記錄在案”;
日久天長,不論是良好的記錄佔優勢或是惡的記錄佔優勢,它的影響力都一樣的強、都是‘平等’的;
可是它的效果,二者之間,有天淵之別!良好的,我們將會大受惠益;共沾法益;惡的,則都受其害,損人不利己。
若某人的‘記錄’與我的記錄同步(信息波的同步),我必然也受其影響也。
這種想像是蠻有趣味的,它充滿了啟發性,也蘊涵了很深刻的隱喻性。
但是這種意念絕不是迷信!齊麥曼 (Zimmerman) 說得好:

宇宙給每個人應有的報復;假如你笑,它回覆你的也是笑; 假如你悲愁,悲觀將籠罩你;
假如你歌詠,你將被召入快樂之群;假如你思想,思想家會招待你,
假如你愛這世界,熱誠地追求世上的真善,你將被親愛的朋友們包圍著,
而大自然將以地球的寶藏傾入你的衣兜。(摘自卡內基 •“影響力的本質”頁65)

東方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尤其是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
佛家說“恆順眾生,廣結善緣;物我同體”;
道家說,人天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第十章(經文原文加校註):

載營(魂)魄抱一一(道),能無離乎!專氣至柔(把體與氣涵養柔和的境界),能嬰兒(靈肉調和)乎!
(全其本性保其天真)滌除(洗淨)玄覽(天境)能無疵乎(嗚)!
愛民治國,能無知(智)乎!天門開闔(生理機構之適時使用),能無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上述經義,用白話文翻譯作如下:
能把魂魄與‘道’合而為一,也就必是靈肉調和為一了,還 會離開‘道’嗎?
能保持其天真的本性,即不會動氣而溫柔,還不會像小兒一樣底純樸嗎?
能夠洗淨思想上的污染,恢復心地光明,還不會像青天白日一樣底一塵不染嗎?
能愛民治國,還會玩弄私心小智嗎?
能運用五官的覺識,謹言慎行,還不會大智若愚的雌道嗎? 
能大覺大悟,綜覽宇宙,明察秋毫,還會隨便行為嗎?
能做到以上各點,即會像天地一樣的對萬物只是生、育、養、畜,絕不據為己有或因之而恃功,或因而加以控制;
這樣,才能說得上是玄然大德。(註:摘自“老子道德經”(通俗中英文本)第十章,祝康彥 •楊汝舟編譯)

中醫也有類似的意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中國人多與大自然的天災人禍搏鬥不休,所以對生命之延續的認識與提昇,開發得較早。
古人早已提出警戒,人必需回歸自然,世界才會和平,大道始能展現其生生不息的風範。

講了這麼多,究竟意念是甚麼呢? 它有沒有實體?它有沒有結構? 它跟人有甚麼關系?
在本文嘗試說明之前,讓我們瀏覽一下國外的一些實驗。
Yale大學的教授安德松 (WLG. Anderson) 教授曾進行“衡量思想”的實驗:
他使一個學生立在天秤上,使重心恰正在秤的中心。
他叫這學生做數學,這學生頭上的血就增加重量,使他的重心改變,天秤因此立刻向那邊下垂。
背九次乘算表使天秤移動的度數較背五次的為大,普通,較強的思想,也總發生較大的變動。
實驗更做下去,實驗者再叫這學生想像他自己在做腿部運動,
當他在心意上一樣一樣做著這些運動時,血液流向他四肢的份量,竟夠使天秤隨著他所想的方向下垂。
純粹心上的作用,能使身體的重心移動四寸,或者等於他舉起兩臂過肩時的結果一樣。
這些實驗經過許多學生,複驗,都得到同樣的結果。

Anderson教授還做了其它多種實驗,並提出結論認為在所有體操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是聚精會神;
Sandow 更明確指出 :“不用心思的體操,不易使肌肉發達”。

Elemer Gates(該茲教授)曾證明他能夠將兩手浸在平口滿著水的面盆內,同時意想著,血液能流到手上去,使水溢出。
因此這些額外流入的血液,就可以量出來,因為它恰恰相等於溢出的水,經過不斷的嘗試,終於實驗成功。
此外該茲也證明了心理狀態的變化竟在體內發生化學產物。
不良的情緒如憤怒、悲傷、過度興奮、悔恨等都會產生有害的化學物質,有些甚至是劇毒物質。
反之,良好的情緒則產生有益的化學物質,它們能刺激細胞以發生力量。

意念的潛能,東西方研究都認可了,近年來,中外對氣功態下意念的變動對人的生理、病理的觀察;
還有意念對物質的物理化學、生物分子等多方面的影響,都在在證明意念的潛能巨大,不可估量。
但是,甚麼是意念的實質,對這項課題的論述,中外學術界還是眾說紛紜。
基本上,我們的中華文化普遍認為意念是‘心’在作用著。
我們看看‘意’這個字,拆開來就是‘心音’;心音是甚麼呀?這可比喻為,“來自心海的消息”(借用同名的一首流行歌曲);
念,拆字形為 ‘今心’,即現在的‘這個’心 ─ 現在的這個─就是當下(this ever new and ever now)。

我們的每一個念頭的轉變是剎那剎那的,念念不斷。
佛家名句謂之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住即滅,一住即滅。
這裡之念念更強調了一直在流動著的“現在的這個心”,它不是斷續的,也並非持續不變的。
它應該是未住已滅,因為生起時已經變動。前念滅了,後念又起─這是一般的說法。

到了這個地步,我們隱約可以領會到所謂意念,即可理解為:集中意志,讓注意力與動作緊密配合。
(我們暫時不討論強意念、弱意念或者緊張的意念還是放鬆的意念等等)

對已臻高境的修行人,它的念頭是“靜寂”的,他的心念是立基於:戒的細行即是覺知當下。
法力的障礙在于執著,一執即迷,顛倒交識,觸處成障,失其力用。
若有少分覺知,則有少分法力相應。所以不應在妄心與妄身之中,交識顛倒,則其意自淨。
這個含意甚深甚深。這就是為甚麼佛家對‘意念’的問題,避而不談的原因吧?
因為意念的(有意的)發動,往往是初級的方便門,
當進入更深層次時,竟彷彿是用筷子一般,不用時它還是兩根,用時卻隨時隨地撿兩根木條即可作筷子之用,一絲不掛,不掛一絲。
機緣成熟了,鵪鶉蛋抹油都可隨手夾取而食。

意念即然是方便門,自然也可以對我們的境界產生干擾。
道家古聖也多注意到意念的干擾作用,所以提出“能嬰兒乎?”的命題來。

嬰兒對周遭環境的刺激是隨起隨滅的。沒有前意念,亦無後意念。是隨緣便現的。
所以嬰兒對周遭環境的突發變故,容易受到刺激,容易受驚。
這就說明了為甚麼我們要回歸嬰兒,但又要有成人的(陰陽)的穩定。所以要練功、要修。

練功者須善自調護意念,但不可執取。
道家,都認為在練功的過程中所出現的每一個反應─儘管是那麼細微的反應,都必須當下肯定下來。
這種態度對練功人是很重要的。起心動念並不是罪過,過在於您知道動了甚麼念嗎?

西洋的激勵課程也常常出現類似的見解,
他們會說:“我們能確實約束思想以前,必需體會到它的力量和重要,不要僅僅承認了這些說素就算。
我們的思想和一件普通工具,這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
就是我們必需用牠做一些事情。我們不能夠放牠在一旁。
我們必須思想,每一思想就是一下雕鑿,可以形成我們人生的一部分。
因此,我們斷然決定,將我們的思想轉向好的用場,轉向最好的用場。
堅定我們的意志,來實行這個決心吧!”
這可以與其說簡單的歸納為:將我們良好的意念,一經肯定下來就形成我們的行為觀之一,付諸實踐。
(取材自“影響力的本質”,卡內基)

結束語
你們會發覺我把很多種類似的概念比如“思想”、“意想”、“意志”、“念頭”、“意志力”、“心”等等,都一概歸納在“意念”這個範疇之下。
這是為了方便說明而不得不這麼做的。
我們正是在一種方便門上進出,佛學認為:“思”與“想”都是緣慮於末那識,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而衡量事物。“意想”是以自我為出發點而執持。
“念頭”指廣泛的心思活動。“意志力”是專注執持所產生的力量。“心”是廣泛的心思活動常用字眼。
下面我們要簡括這一次的內容:

• 意念有分良好的和惡的兩大類;舉凡良好意念的都會產生良好的影響,都能與天地取得協調統一,反之則自取滅亡。

• 意念的調御是有一定的法度。練功修行的基本要求就是掌握方法,了解規律次第,實踐行持,用心須純淨。佛家謂:知解行證,就是。

• 調御意念的方法是完全可以學習的。對牠的理解不受年齡、學歷、種族差異的影響。

• 練功修持的基本態度就是善于掌握良好的意念,同時必須有意識的排除不良的意念。喜樂是良好意念的潤滑劑。牠同時也是良好意念的激發黴。一個修行人在練功而進入某個層次時,他會自覺全身“每個毛孔都在微笑”。據說,它很妙。

• 恐俱心是惡念的溫床,必須早日去除。西方人有人進行廣層的人物專訪以及社會心理學的統計考察後,把人的恐俱心理歸納為六大類如下:
a. 恐俱貧窮,
b. 恐俱失戀,
c. 恐俱失去健康,
d. 恐俱失敗,
e. 恐俱死亡,
f. 恐俱孤獨。

• 一個人的千變萬化的意念,都可以表現在這個人的軀體周圍,形成aura 光圈。
每個人有著專屬於他的光圈,這種光圈滿布著他的品性,希望和野心,絕對由統治著他的一切行為的思想(意念)來決定。
普通人對這種aura 光圈的覺察主要通過自覺能力或第六感而發見的。往往有人說:“我不能再忍受那個人,他令我戰慄。”但是那個成問題的人,也許正在盡力做成一個良好的印象,而整個時間,都在想他是成功的呢!
也有的人是透過特異功能意念而知。這就告訴我們練功者,在長期對意念的運用和訓練之中,他也會對身旁人事的“體認”比較敏捷而準確。

• 一切合乎因果法則下所產生的意念以及由此意念所產生的行為,皆屬于良善的,都是歷久彌 新的。至於因果法則為何物耶?必須由心與生命的對話過程中,一絲一縷的體認下來。佛家把眾念之源規納為三大類,即貪、嗔、癡。把世界宇宙現像分說為共業與別業。至於儒、道、法家的分類,更不勝枚舉也。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處處皆練功修行的場地,讓我們善用生活上的各種機會和條件,磨練我們的意念,隨遇而安,激發我們良好的意念,時時對每一個人保持著親切的思想,慷慨、豪爽、博愛、正義感的思想,撒播陽光和喜悅,來代替憂愁和陰影,散播激勵和幫助來代替障礙。

• 每一種生物,甚至天地之間任何一種存在。一草一木,皆是善。

• 對這種精神﹝或者別種名相﹞的堅持,就是禪。﹝很執著是不?為何?參!﹞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