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日星期二

茶禪心地

不知是甚麼時候開始,不知是誰人將品茗與禪牽在一線。
這一線牽的好哇,也牽出絕配。
茶禪有別於一般品茗。茶禪的精神特色在於將佛的法情與法義融入品茗。
古德近賢對品茗多有發見,別有心得。這些人的風範,有者落入孤狂,更普見者行於文人習氣。
比如林語堂先生的「三泡」之喻;他將第二泡茶比喻為十六歲「恰當」的女郎。而第三泡則已是少婦了。
所以林先生的茶是在第二、三泡時,才算最妙。

茶禪,是比較寡情的。寡情不是絕情,而且還須寡情感恩。
所以無須如林先生那樣品到起泡泡。否則在茶禪心地上也容易起潰瘍啦。
茶禪,最終必須回歸到踏實的生活中。甚麼「從來佳茗似佳人」云云,最好別提。
茶禪本身就是自家「屋裡人」,不是別人家屋裡藏著那個「水查某」。
好朋友告訴我,這是文人習氣,臭不可嗅。
茶禪之泡茶,可以讓你想泡多少次都行,泡到西天王母娘的瑤池都滿了,也是恰當的。

品茗的品,有三口。有多義,其一可比:口和、心和、人和。
口和,在內能細細品嘗茶之味。千萬姿態輪輪轉,回頭看,已過天外天。
心和,以平常心品茶,不附庸風雅。踏踏實實地去感受茶禪的全部。
人和,品字三個人。三個人口,三個人心,三個…
一種千百味,味味入人心。
一種人,百千口。口口不同心。

所謂「江南雖盛產,處處無此茶」。
明知它是甚麼茶,可是這一次的滋味又不同。不同人玩茶道,風範殊異。
所以茶道中人,很重視一個〝品〞字。
處在人際社交的層面上,有此三口,就有此三種人際關系。

中國的茶藝,細膩的內儉的禮節,是融合入整個茶道体系之中。
慶幸還見一些有心人,特別重視老祖宗的遺德──禮。
在茶道中,不能忘禮。在茶禪中,更不能忘。
茶道特別重視眼神的交流。一個眸光,一些行持,無意間的自重而及於人,就是一個〝禮〞字!
「只有清茶敬親人」是最佳的駐腳。

茶禪心地整個的精神,可以建立在「品三口」而能陽光普照,廣結善緣。
就茶禪言,茶本身不是飲料。它是一種媒介。借假修真。
借此物可以導入另一種心靈上的意境。別種飲料,無此殊勝。
但能自我要求,品茗可以引導我人進入靜能致遠的意境。比較不容易起心動念。
好朋友說:起心動念好辛苦。因為有所見。
杜子說:不起心動念,才是辛苦,也是有所見之故。
所以有借假修真的企求。所以才親近茶禪。都是有所見,都有各自的辛苦。所以都一起來茶禪。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