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1日星期三

养生日志11-22

十一月二十二日 
〈中藥的性能〉

 一切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用中醫理論來解釋都意味著人體陰陽邪正的相互消長。
表現為機體功能失常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病理狀態。
而藥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也正是在于恢复臟腑功能的協調,
從而消除陰陽的偏盛或偏衰的病理現象。
所以各種藥物都具有不同的功效。

 四氣和五味 四氣又稱四性,
即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
其中溫熱與寒涼是中藥的兩類不同性質。
溫次于熱,涼次于寒。
能夠治療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
能夠治療寒證的藥物,一般 屬于溫性或熱性。
性質較為平和的平性藥,實際上也有偏溫或偏涼的不同,
因此皆歸入于四氣。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種味。
有些藥物具有淡味或溼味,而一般認為「淡附于甘」,
且往往甘淡並稱,所以習慣上乃稱五味。
大體而言,五味的作用可概括為:
 辛散、酸 收、甘 緩、苦堅、咸軟。
 辛:有發散、行氣、行血作用。
 甘:有補益、和中、緩急等作用。
 酸:有收斂、固溼作用。
 苦:有泄和燥的作用。
 咸:有軟堅散結,瀉下作用。
 此外,淡味有滲濕、利尿作用。

 五味可分陰陽,即辛、甘、淡為陽,酸、苦咸為陰。
五味又可與五行配合而與五臟聯繫起來,
酸入肝(木)、苦入心(火)、甘入脾(土)、
辛入肺(金)、咸入腎(水)。
但這只是一般規律,並非固定不變,
如黃柏味苦卻不瀉心火,而瀉腎火。
四氣五味只能顯示了中藥的部份性能,
然而只有全面地掌握藥性,才能正確地選擇和使用藥物。
欲進一步的咨詢,請您尋訪可信任的專業中醫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