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27日星期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

----- 浤瑆詮釋 –

 前一卷專論房中男女雙修。
這一卷專論十分苦行的獨修與僻穀。
兩卷都是同樣重要而有價值!
關於男女雙修的沿革與發生,將來我會專闢一題深入探討。 

這一篇有關修證的功夫寫得很細膩,
大多數內容都不是我有過的體驗,只是存而不論。
 對待這一卷我準備以比較細節的功夫給予註釋,
當然是要在本人的能力範圍以內給予詮釋!

 中黃就是中道,無須越講越模糊。
中道,就是不執著,不落兩邊。不會死在兩棵樹的中間。
 無為者真,很好。
 「大道之人……以慈愛為百行之源,以眾善為資身之本;」

這一段強調修行人必須參予社會,奉獻社會。
他的心以慈愛為本,他的行以眾生的利益為大前提。
又見篇末〈九行〉。

 為甚麼本篇開宗明義
就標示出這一個以慈愛作為修行的基本原則?
因為本篇主要內容都是在講獨修苦修閉關僻穀的行持。
所以有必要開宗明義「聲明」
獨修閉關只是修行的道路上一個過程,不是全部。
最終還是要參予人間奉獻,累積功德。

這一句:「存不捨之根;總察萬行,無棄絕之智。
是以出五明殿,入中和宮,放無極光,」
作者更進一步聲明,對待人間,
要有不捨之情,總察萬行,這是甚麼意思?
萬行就是自己內在的心理活動,需要時時給予內審視察。
這種說詞相較於人們念念有詞
這個人世間是「五濁惡世」發生了強烈的對比!
專家怎樣釋注這一段,與我無關。 
「無棄絕之智。是以出五明殿,入中和宮,」
沒有所謂的「知識也沒什麼值得保留的」諸如此類的囈語。
如此一來便也可以將五欲昇華至五明!

入中和宮。
中和宮,就是佛家人念念有詞的「中道」。
 尤其是這一句「無棄絕之智」簡直是公然
跟老子以及他的忠實信徒們在當時尚是優勢力量對著幹。
老子十九章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這個是什麼態度嘛?公然向權威唱反調?

 黃人,統歸講就是修行人。
以黃代表出家人,道家最先,傳入中原的佛家是借用。
隋末李淳風的父親棄官修道,就是自號「黃冠子」。
後來演變成黃冠就是道士的代名詞。
 用現代的話來表達這個就是:
向專業的同道講述「無極之義」應當注意這些方面:

 1) 沒有絕對的無。

 2) 要領悟很微細深刻的道情道義道德,
首先須知掌握他的精神特色。

 3) 明白了這一層道理,傳法者與大法一起出生。
錯解了這個道理,傳法者與大法一起消亡。

 4) 修行人須知時時觀照自己,內在的心理情緒變化莫測!
同時也要哀憫眾生之頑冥不悟。

 5) 維持元氣不散是需要累積功德﹝彼行﹞的力量來促長。

 6) 身心性靈的潰解,需要「太陰」的力量來滋養,
好像泉源那樣滋養這個肉身。

 7) 太陰所指,我認為他是現代人
常常在提起的「大地之母」。
太陰之泉,就是來自大地的天然能量。

 8) 依照我所說的這一個教示去修行,一定會得道。
其實,黃人也暗指佛教的出家人,
在當時的佛教聲光已經被明以後的儒家格式化,
走入另一個死胡同裡去。
冷目旁觀字裡行間,言外之意,
當時的「大修行人」好像我的時代一樣,光只是清談,辯論。辯才無礙的神仙菩薩滿街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