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6日星期一

卷九十四(29)

 [浤瑆詮釋]

這一段的要旨是:

作為本文總結,點出了「通生無匱謂之道。」無匱,就是圓滿,圓融。一個人的心性須與道合一,其人心性必定是無匱的。這種無匱的心性,前文又稱作「和理」。和理就是入和之理。中華文化的哲理,總體的對外發言人就是這一個字:和。至於內修內證內言,也是一個字:化。入和化炁。

「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滓質,猶至虛妙,」理論上這是真實可行的,可是印度人做得到,中原人不大做得到。修到四大轉化了,傳說中有,現實中無。《靈寶經》云:身神共一則為真身。又《西昇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可是一個人的靈智也好,靈台也罷,必須走出這個。道家認為可以影響及環境﹝被形﹞,要比能自我改造提升還要高級一些。

再一次,本文之「則」我釋作:則法於。

又、我要說,司馬承禎這一文,我認為是佛道尚未分家最後一道分水嶺。此後,佛道徹底分家了,幾乎各不相向。雖然元代全真教貌似佛道一家,實則乃佛旨意強於道。當時的佛人不懂這個,還追他來辯論。

1-六根:此指心、身、耳、目、鼻、舌。

2-「該通奧賾」:完全通曉幽深奧妙。

3-匱,古有三義,一指櫥柜;二指匱乏,如《詩·大雅》孝子不匱。三指匱,簣通。《前漢·王莽傳》綱紀咸張,成在一匱。[zdic.net]

4-「空心谷神,唯道來集,」《道德經》首次提出「谷神」這個命題,十分著名,因此有很多大家在探討!有些書作「穀神」。我是堅決要使用「谷神」為正義。待我得空的時候再作探討!(C094-19)(net譯文7/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