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卷九十四(12)

 [白話]

在修行的本分這個「實」上,則以「順中」為常;在人道基礎的義務上,這個「權」可與時局消息往來,將就將就可以苟免諸累,這是做人的智慧。若是在不需要你來插一腿的非時非事,自以為可以逞英雄,役思強為,還說自己並不執著,這個嘛……終非真覺。這又如何呢?心法如眼是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開心,心必動亂。既有躁動的病,也是難入靜定之門。所以說修道的要旨,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又譬如良田,田裡的荊棘都尚未清除,雖已下了種子,可嘉苗終不長成。愛、見、思、慮,皆是心中的荊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又譬如身居富貴,或學備經史,言語上動輒慈啊儉啊,行為上仍然貪殘不正。辯才無礙的口才足以掩飾其人心中暗處的種種不是,威勢與莊嚴化也足以幫他威物而壯出一種姿態,獲得的利益則歸入自己的名份之下,過咎則必怨恨責怪他人。這一類的心病最深,雖然也在學道可是毫無獲益。所以然者,皆是行為上自以為是的緣故。誠然,這一類人種的心向來都在依賴外境,未能習慣獨立,有日他的精神上乍然無所依託,勢必難以自安。縱使有得暫安,不久還復散亂。若是真有收心,應當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無問晝夜,行、立、坐、臥,及應事之時,常常須知警覺作意以讓自己的心病安住下來。若已心得定,尚須安養,莫有煩惱的牴觸。既使僅獲得少少的安定,也必堪以自樂。漸漸能馴化狎邪的意念,唯是明覺清遠之志。往昔平生所注重的那些,今日即已(yiˇ)知嫌弊漏,況且因定生慧,深惡違抗或真或假的迷思!(C094-09

[浤瑆詮釋]

除了苦修得定,影響定的因素有三大方面:一、業障不消,休想得定。這個業障所指,最現實的一點就是因果。二、腸胃中屎氣不清休想得定。三、心不恬靜休想得定。

業障,是佛家術語,我的時代Karma也已經成為全世界通用的名詞。業的含義很深,這裡僅僅是抽出其中三義,業包括無明業,包括一個人前世所造下的因果,惡因果、善因果、不善不惡因果。也包括了習氣。因果必須善解,各師各法,不在話下!有些因果是要跟那人一起修的,化敵為友。對待因果,不宜以消極的方式和解,而是善解,至於腸中屎氣,須知適度的辟穀,須知調理。至於「恬」,英文都習慣譯作”joyfulness”。恬靜,是有無修定的一個相當可靠的省察指標。意在言外!

無明煩惱是大煩惱,也是促成修行得度的主要推動力。就是要靠他來修智慧。廣義的「煩惱」是包括了前面所講的全部內容。

1-「過必尤人」,尤:怨恨;責怪。

2-道家習慣以「子母」來描述「因果」的關係。也以五行生剋來描述因果的關係。

3-權實,實指第一義諦,不變之義。在此處衍伸意義則是修行的本分事。權,變,一直在變的事事物物,在此處衍義作處世的義務。

4-何邪?邪同耶。這又如何呢?

5-狎xiaˊ親近而態度不庄重。(C094-09)(net譯文3/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