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所得微小,著實是小格局。所以《莊子》說:古代人修道,以恬靜養智慧。智慧生起心性轉入「無知」而「為不為」,謂之以智慧保養恬靜喜悅。智與恬互養,他的本性則會顯出「和理」的氣度。恬智則是定慧的開始,和理則道德的呈現。有智不用,以安養恬靜。養而久之,自成道德。然則若是要來評論這種「定」,由於有所作為而得成就。或由於善於觀到利而見到害,害怕禍端而泯息蠢蠢欲動的心志;或者由於患得患失的心已滌除,人生歷練使到一個人的心智成熟﹝積習心熟﹞,同歸於定,應觸而自然。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無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自己知曉用志與不用志沒有分別,這就是「凝神」。心的虛妙不可思議。心物,有了這個現實的心,它存在而不佔有﹝即體非有﹞,應觸隨用,不是有心也不是沒有心﹝,隨用非無﹞;不急馳而速達,不感召而臨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朱夏殞霜;放縱於惡事則必招致並不遙遠的九幽地獄。積善則感招三清世界又怎會太遠呢?心物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蓍龜問卦都莫能測;若欲調御此心,豈能與駕馭鹿馬的難度相比呢!太上老君運化恆常的善緣以救度世人,昇上靈臺而演示妙道,略示人天二乘的因果脈絡,廣說萬生萬有的自然道理。平常的生活裏頭,漸漸發生日用,應持日日損的減法態度。突發事件的應對方式,則以不顯露有學識作為基本原則。《道德經》裏頭,張弓的比喻和鑿戶的比喻,在現實生活的運用法則可以用於挫下鋒銳以及善解糾紛上。在正軌上修習,有方、有法、有式,久之習以成性。擯黜聰明,不勞機體,懵傻傻就會坐忘了!在寂靜的心境中保持不動,進入十分微細的時刻而﹝剎頓時機﹞轉入觀照的境地。若是到處去聽來不同門派不同方法,聽什麼就修什麼,如此一來,明白了義的時候不知幾時才會到來呢?持續這個道的修習,觀到道妙的日子可以期待了。力少功多,簡要啊!微妙啊!(C094-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