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2日星期四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30)

 茲舉兩則實例做為參考、

0908-2017,周三,丁酉年戊申月戊辰閏六月十八日。雨

又是白日昏沉入夜精神。喝茶會加重昏沉,不論是何種茶。茶書裡講,佛山、道山都有自栽種茶,古代修行人”無一”不會茶藝!據說由於茶能醒神因此受到修行人歡迎!我不是修行人因此(反而)喝到昏沉?非也非也!現代人所能接觸到的茶類,多數都是拚配茶,因此性味頗為複雜。


1108-2017,周五,丁酉年戊申月庚午閏六月二十日。雨

[06XX時]醒來,沒有前幾日醒來氣閉喘的反應,這不是很奇怪麼?

(0208-2022-0549浤按、)

這一類說明不完整的養生日誌,有很多例子,當年也不會更有效、更有理的排查!起床醒來感到氣閉且喘,多數是心臟氣機運行不好,身體某處脈管睡夢中受壓迫,引致心臟的應激反應。平時不會,天氣轉冷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八月天的山區,氣溫要比山腳提早轉涼,迅速又轉冷。中醫的見解,冷凝收縮,脈管也比平時收縮。如果脈管原本就已經不健康,比如血脂,當天氣轉變的拐點,很容易發生血管意外。輕症就是氣閉痞悶感,重一點就是四肢發生程度上不用,再重一些就是血栓或者中風諸如此類。一般情況都是那人中風了,來問:”醫師,向來我都很好,為什麼忽然間會這樣?”這一類人我稱之為”該人”即,活該及該死之人。


2025年5月21日星期三

卷九十四(26)

 [白話]

所得微小,著實是小格局。所以《莊子》說:古代人修道,以恬靜養智慧。智慧生起心性轉入「無知」而「為不為」,謂之以智慧保養恬靜喜悅。智與恬互養,他的本性則會顯出「和理」的氣度。恬智則是定慧的開始,和理則道德的呈現。有智不用,以安養恬靜。養而久之,自成道德。然則若是要來評論這種「定」,由於有所作為而得成就。或由於善於觀到利而見到害,害怕禍端而泯息蠢蠢欲動的心志;或者由於患得患失的心已滌除,人生歷練使到一個人的心智成熟﹝積習心熟﹞,同歸於定,應觸而自然。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無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若潰癰。自己知曉用志與不用志沒有分別,這就是「凝神」。心的虛妙不可思議。心物,有了這個現實的心,它存在而不佔有﹝即體非有﹞,應觸隨用,不是有心也不是沒有心﹝,隨用非無﹞;不急馳而速達,不感召而臨至;怒則玄石飲羽,怨則朱夏殞霜;放縱於惡事則必招致並不遙遠的九幽地獄。積善則感招三清世界又怎會太遠呢?心物忽來忽往,動寂不能名;時可時否,蓍龜問卦都莫能測;若欲調御此心,豈能與駕馭鹿馬的難度相比呢!太上老君運化恆常的善緣以救度世人,昇上靈臺而演示妙道,略示人天二乘的因果脈絡,廣說萬生萬有的自然道理。平常的生活裏頭,漸漸發生日用,應持日日損的減法態度。突發事件的應對方式,則以不顯露有學識作為基本原則。《道德經》裏頭,張弓的比喻和鑿戶的比喻,在現實生活的運用法則可以用於挫下鋒銳以及善解糾紛上。在正軌上修習,有方、有法、有式,久之習以成性。擯黜聰明,不勞機體,懵傻傻就會坐忘了!在寂靜的心境中保持不動,進入十分微細的時刻而﹝剎頓時機﹞轉入觀照的境地。若是到處去聽來不同門派不同方法,聽什麼就修什麼,如此一來,明白了義的時候不知幾時才會到來呢?持續這個道的修習,觀到道妙的日子可以期待了。力少功多,簡要啊!微妙啊!(C094-18


2025年5月20日星期二

卷九十四(25)

 [白話]

人,並非生慧之難,最難是有慧而不用。自古忘形者眾,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者也,天下稀有和他一樣的,所以這是最難。貴能不驕,富能不奢,是為沒有世俗的過咎,因此獲得長守富貴。定而不動,慧而不用,德而不恃,是為沒有失道,所以能比較深刻體認到保常之道。所以《莊子》說:知道容易,保持不言很難﹝不顯辯才﹞。能夠知而不言﹝不辯論﹞,所以任由老天;知而言之,所以任由人事。古人,任天而不任人。聰慧可以助道,並非真得道。人知曉怎樣獲得聰慧之利,卻未能知曉得道的益處。因慧所以明白至深的道理,放縱地辯論以感動物物之情,如此與這個「心」曲從於世事,觸類而長,﹝久之習慣麻木了﹞自以為身雖然在處動,而心常寂靜。知果是真正寂靜的人,他的寂靜是為了待盼物質的麼?此行此言,都不是真正的泰定。聰明之智雖然出眾,始終不能近道。原本翼期爭奪逐鹿,結果所獲僅是得兔而歸。(C094-17

[浤瑆詮釋]

「知而不言,所以之天;知而言之,所以之人。古之人,天而不人。」我十分喜歡《莊子》這一句話!這一句出自《莊子‧列御寇》

印度佛學,由玄奘帶入中土的,不知怎地,後來演變成鼓吹「辯才」,以致於而今培養了「片才無礙」的菩薩滿街跑,這是印度人的習氣,不應該是中原漢人的文化!我對玄奘了解不多,雖然草草看過《大唐西域記》,憑直覺肯定他並不主張辯論!他在印度激辯群雄,那是委於政治的面子。(C094-17)(net譯文6/8)


2025年5月19日星期一

卷九十四(24)

 [白話]

泰定

定,可以離開俗境的盡極之地,引導筑道初基,表示習靜已成功,也表示保持安心的修事已完畢。形如槁木,心若死灰,無感無求,至寂至泊。然後才可以做到無心於定而無所不定,故名泰定。莊子說:「宇泰定者,發乎天光。」﹝按、心宇泰定,天性之中的性光也會發出來。﹞宇則指心包寰宇,天光則指慧光。心為道的器宇,虛靜至極,則道居而慧生。慧出於本性,不是現在才有,所以說是「天光」。但以貪、愛、濁、亂,結果是昏迷了慧性。也好!讓自己混跡於社會中,自然剔勵濁質,以磨合能伸能曲的性格?﹝澡雪柔挺﹞,待復歸純靜,本真神識也稍稍自明,並非說是今時才另外生起的智慧。慧既已生,應當懷抱若寶,切勿為了多智而破壞定靜。(C094-16

[浤瑆詮釋]

這一段〈泰定〉則是以泰卦探討定境。泰卦外靜而內動,陽性之動。否卦則相反,內靜而外動,內靜,陰性的靜。這個喻於人格行為,尤其是修道人,正好說明人格深層行為的動與靜!

靜寂生光,這是性光顯跡,一般的人也能看見此光,沒有神祕的。我十分反對將修行所產生的種種效應神祕化,甚且妖魔化,應該以理性的平等對待去面對它。

文中「澡雪柔挺,」挻shan。文采雋永,可是很難白話翻譯!也只好這麼辦了。這四個字可以當作成語,整個意思是說「君子坦蕩蕩」。(C094-16)


2025年5月18日星期日

卷九十四(23)

 [補充讀物]

引《莊子‧第二十三章(雜篇)《庚桑楚》:

「靈臺者,有持而不知其所持,而不可持者也。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幽間之中者,鬼得而誅之。明乎人,明乎鬼者,然後能獨行。」

引[董子竹博客]白話翻譯:

心靈自主又不知持守什麽,而且也不有意持守。沒有生真情而妄發,感情往往不當,世事擾心不能舍棄,天性損害更嚴重。明處公開作惡,會受處罰;陰暗處幹壞事,鬼會制裁。顯明陰暗都光明正大,無愧於心,才能獨行不畏。

按、網絡上有子不語者,十分執拗的將「鬼」釋作為「心」。

1-「業入而不可舍」,出於《莊子‧雜篇‧庚桑楚》:「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

2-「鼻口所喜,香味是怨。」此處「怨」作埋怨(manˊyuanˋ)解。

3-《王重陽內修十論》[道德網]收:一、論打坐;二、論虛心;三、論不染;四、論簡事;五、論真觀;六、論色跡惡;七、論泰定;八、論得道;九、論坐忘樞冀;十、論坐忘銘。

4-理齊,王重陽當時的方言,完美的結束。(C094-15


2025年5月17日星期六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9)

 

◆如何寫好養生日誌,內容有,

◇見、DuziDairy十日總結。(總 3727 字)

(1) 今日吃食。連寫半年,越細節越好。

(2) 今日症狀。連寫半年,越細節越好。建立食物名單,對我好的,對我壞的。認識你的食物!

(3) 記錄吃食日誌這多年以來,沒有一個症狀是由於單一的因素引致,一定有主次遠近的聯接。

(4) 吃食是日常因此極容易被忽略,這是親身經歷的事情,因此必須寫日誌。以此加重印象與提出警惕。通常有病的人自發作日誌,但是絕多數病人都不做日誌,也沒有人會告訴他。臥躺著聽天由命,隨業流轉。

(5) 當你在記錄過程中已經開始細膩深度認識你所吃的食物!你也會深度認識你所體驗的症狀更細膩的環節!

(6) 以上五項做熟練了,半年後改為有症狀反應才記錄並檢討。

(7) 利用養生日誌,重建個人的有效的養生生活。掌握實際有效用的養生能力,而不僅僅是概念上網紅云的鳥毛知識。

(8) 最佳的吃食方式:蒸食。這是東方VS西方吃食風格所重疊的環節。

這份手記十分重要,不是寫給”聽不懂、做不到”的人。

(9) 對於外食者,一旦發生食物過敏,必須深入了解他,而不是採取迴避忽略。這是由於必須借助食物反映給你的知識而深度認識自己的”動態的身體”,自己的健康是在線更新的。比如椰漿飯過敏,必須弄清楚椰漿飯的那些組成引致過敏?因此必須選三家比較!(我曾做了比較,才知道其中一家的辣椒煮不熟而引致過敏!正由於那一次的偵查使到我戒掉喜歡吃椰漿飯的隱,自知還是自己做比較穩妥!)

再比如香港點心引致過敏,循引往昔養生日誌的經驗,很快確立下來,是點心發餿了因而引致過敏。並非是蟲汙染引致過敏,這是必須確立的。或者,甚至是,體質本身過敏比如對南瓜過敏,是純粹體質過敏,不是汙染也不是南瓜食物變質!這一個環節必須確立,不是醫務人員可以替代你去做!

建立30種食物的深度說明。

了解你的炊具。建立10種炊具的深度說明。

有關於塑料器皿的常識。

究竟是高纖?還是高蛋白?優劣如何?這一類常識必須心中有數。

吃素的迷思?

吃葷的迷思?

世界各地長壽人的吃食經驗。

食譜的配搭科學。這個意思指,食譜營養科學都要著落在他的食譜配搭,這是專家總結全球各地民族優良食譜的結論。

新常態養生意識。一如我們正在經歷著Covid大流行,人人都在經歷著的新常態生活!自己知、自己想、自己安排、自求多福、自己負責,做回自己!尚且是做回區區一個”人”。


2025年5月16日星期五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8)

 

治未病為上工。未病這個概念就是現代人所謂亞健康!為何有了未病這個概念在先,還要提出一個亞健康呢?奇怪!

本書的主旨是:怎樣預防?並且有預防手段。預防就是治未病。

治未病,貌似是專業的手段!但是回到現代人必須識得自求多福,因此以前屬於專業的手段,而今普通人也必須了解一二。治病不是醫生一個人的責任!病人必須和醫生、和疾病並肩作戰!

自己的體質自己知道,不是依賴醫生來告訴你。透過食物與身體上的症狀而知曉。自己應當知道自己的症狀,知道自己的內感,不可替代。不是由他人來告訴。比如:頻瀉有點失禁感,這個症狀也是心腦失控的先兆症狀!這種症,不問不講,有問到未必可以應答得好!


2025年5月15日星期四

卷九十四(22)

 [浤瑆詮釋]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比較前文:「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相映成趣!

「業入而不可舍」,出於《莊子‧雜篇‧庚桑楚》:「不見其誠己而發,每發而不當,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這個「業」的概念,佛家用到十分透。照看「業」這個概念首出於莊子,意義偏向於「擾人之事」,與佛教業的概念比較,稍有出入。

對待這個身業之命,「不可逃,又不可怨。唯有智者,因而善之,樂天知命,不覺貧之可苦。」莊子才會說出這一句話:「業入而不舍。」「每更為失。」﹝靈臺﹞若是想要更換或者取代這個擾人之業的人,就是失當、失業。失業則會跟自己所發不當的行為失聯,因此失去自檢自修的依憑。「每更為失。」有多處別家釋作「天性損害更嚴重。」我不是十分苟同,此處的「更」應指更替。本文點出了臨終的人,該怎樣動念頭。

「天地不能改其操,陰陽不能廻其業。由此言之,故知真命非假物也;」「真命非假物」的這個提法,要比某些人念念有詞的「萬法唯心造」,高妙務實許多!不是說萬法唯心的說法不夠高妙,而是由於過度高妙,一些人在尚未偵透心為何物的時候,就在那邊念念有詞。若是唯心造,為何又會產生怨氣呢?奇怪!

以揮劍斬斷煩惱之喻,也是佛家普賢菩薩的比喻。由於有身,因此有私,由於有私,因此有煩惱。但是首先須知古人所謂這個「身」所指?佛家說這個身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之身,五蘊指,色、受、想、行、識。《道德經》之有身,也有不同詮釋,當時尚無佛家論點,但是其精神意趣十分類似,不以此身為真實可擁之身。五蘊之說,在靈界的處境裡看過來,更是饒有意趣!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有人全身患得奇癬,屢醫無效,經過通靈人查詢結果是此君有一個靈界中的因果,身上也是患得同一種皮膚病,必須借助這個「有身」來接受治療!經過一番作法和治療,那奇癬也好了,即言那靈的皮膚病好了,那靈要回歸,於是靈人給他弄了一個小棺材,藉這個棺材的形器,幫助祂回歸。這是我的朋友的姐姐的經歷,類似的例子也有遇見,這裡僅僅舉出一例以幫助解說「有身」的意義。不宜憑一個口頭上的概念念念有詞捨身啊、忘身啊……什麼的!到了真正的關頭,怎麼辦?那時候「概念」沒管用,專業的又潔癖的氣燄更加是產生臨門一腳的力量,自己都不能知被那一股神祕的力量推到哪裡去?!

在人尚還活著,親歷醉酒的體驗是不妨一試的!醉酒以後的人有兩個身,自己體會下!

我們的意識、靈魂或者其他說詞,理論上是無身的,有身,至少是借用來辦功德,就是一般的說法這一期生命的使命感,必須借助這個有身來圓滿。有些修行法門,到了一個火候,那種情況也頗似醉酒。


2025年5月14日星期三

卷九十四(21)

 [白話]

業由我造,命由天賦。業命的存在,猶如影和響之間相逐形聲,既是不可逃,又是不可怨。唯有智人可以善度。樂天知命的人,不感覺到貧苦。所以莊子說:「業入而不舍。」這是自然的業。因此貧病來到,不可迴避也不可阻止。經典說:天地不能改變他的操行,陰陽不能迴轉已經運行的痕跡。由此而知真命不是假物;有何怨言呢?又比如勇士逢賊,無所畏懼,揮劍當前,羣寇皆潰,立功授勳,榮祿終身。此時有貧病惱害我,這貧病就是寇賊;而我有正心,這就是勇士;用智觀察,則是揮劍;惱累消除,則是戰勝;湛然常樂,則是榮祿。凡有苦事來逼迫我心,不作此觀而生憂惱,比如人逢賊害。不立功勳棄甲背軍,比如以此受逃亡之罪。去樂就苦,又如何哀愍他呢!若有病,應當觀念此病由於有身,我若無身,患無所託。因此經典說:若是我無身,我又有何患?更進一步觀心,亦無真正的主宰,內外求覓,沒有能受者。因此而知我的所有念頭,都是從妄心起,若是修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則可以萬病俱泯。若遇忽然病苦惡死,應觀念我身是神的宅舍。今時身已老病,氣力衰微,如屋朽壞,不堪居住,應當捨離,於別處求安。既而身死神逝,也保持這個念。若戀生惡死,違抗生死的變化,則必引致神識錯亂,自心滑失正業正念。萬一以此不正念託生,受氣之際,不感清秀,多逢濁辱,下愚貪鄙的魂識實是由此中來。於是不迷戀生的喜悅,則順死而無恐惡,一則可以為這一期的生、死理齊好死,二可以為身後身成就善業。若貪愛萬境則一愛一病,萬愛萬病。一肢有疾,猶其會使到舉體不安,更何況一心萬疾,尚盼肉身可以長生,豈能獲得?凡有愛惡皆是妄念的生起。積妄不除,何以能見道?若是可以心捨諸欲,不住於所有相像,擯除雜情而能正信,然後返觀一向來陳舊所以癡愛的雜心,自然心生厭薄。若以同一種心境來觀心境,不會看得見終身有何所惡;如能將離境之心返觀此境,方能了了明見是非。譬如醒人,能知醉者為惡;若如自醉,他不會覺察是非。所以經典說:我的「本來」是棄俗而厭離人間的。又說:耳、目、聲、色已經為你招惹下愆過,鼻口所喜愛的香味是一種「怨」。老君厭世棄俗,猶如見香味為怨。嗜欲之流哪知道鮑肆真臭哇!(C094-15


2025年5月13日星期二

卷九十四(20)

 [浤瑆詮釋]

原文:「狐魅惑人,令人厭患。身雖致死,不入惡道,為厭患故,永離邪淫。」文中兩次「厭患」我做了不同解釋!狐魅惑人,令人滿足於兩個心串起來。另一頭,身子已經很靠近死亡了,也不會墮入惡道,這是為了厭患﹝妍美﹞的緣故,應永離邪淫。據《精薀》,一中爲忠,二中爲患。厭,滿足。第一個厭患正是典型的「將兩個中串起來」,釋作滿足於憂患。第二個厭患是俗解指,厭惡那些會產生憂患的事。

不淨觀,是修行道上一個簡捷的手段。有深觀,有淺觀,前文屬於淺觀。能淺觀而得訓誡,已經不凡。馬有四種,一種是見到主人鞭影就動,第二種是將鞭輕輕拂過鬃鬚,馬立刻動。第三種是在馬身上輕輕打,即刻行動,最後一種是要待到馬腹受到馬刺的椎心之痛才會動。觀因緣也有屬於這四法的。

1-「色,想爾。」這個「想」的解釋,見於佛教經典《百法明門論》解說十分細膩,網上資源也十分豐富。可是佛教人的解說,很難擺脫古詞古曰,比如:「想:想謂於境取像為性,施設種種名言為業。謂要安立境分齊相方能隨起種種名言。」這樣來搞法,年輕人會死無葬身之地。又引、《增壹阿含經》卷28:「云何名為想。所謂想者。想亦是知。知青.黃.白.黑.知苦樂。故名為知。」

2-「飜免夭傷。」飜同翻,反而。(C094-14)(net譯文5/8)


2025年5月12日星期一

卷九十四(19)

 [白話]

前文雖已評斷了簡儉之道,但有些人的心病也有難除的,且依法觀念他。若色病重的人,當觀染色的緣由,都由於「想」。想若不生,終無色欲的心事。若是已知色與想﹝念﹞皆空,色心內妄,妄心空想,誰是色主人?經上說道:色,全是想出來的!想,都是空,哪來的色呢?又、思念妖妍美色,夠得上比狐魅還妍美。狐魅惑人,令人滿足於兩個心串起來。另一頭,雖然身子很靠近死亡,也不會墮入惡道,這是為了厭患﹝妍美﹞的緣故,應永離邪淫。祅艷惑人,令人愛著,一直到了身殘壞死,依然是留戀彌深。這一味為著邪念,引致死墮地獄,永失人道,福德的道路也必長長乖離。所以經上說道:今世發心做﹝露水﹞夫妻,死後不得俱生人道。為何?為這個邪念的緣故。又、如果說觀色若定是美,那又何故﹝古諺語會作比喻說美色會致使﹞魚見深入,鳥見高飛?仙人以為美色穢濁,賢士比喻他是刀斧?人的生命,七日不食,便至於死。可是要等到百年不沾色欲,反而減免夭傷。所以知色不是身心所切要,恰是性命的仇賊,可是為何人們又那麼繫於愛戀,自取銷毀呢?﹝那麼。看透了眾生的人性如此膠著,﹞若是看見他人為惡,心裡也生起嫌惡感,猶如見人來殺我身,貌似等同於讓自己引項承取他刃,自己也賠上了一命。﹝別管閒事啊!嗄?﹞他自顧為惡,不需要我來逞英雄﹝不遣伐當﹞,何故引取他惡來作為自己的舊病呢?﹝何故甘心讓別人的病氣引發自己的舊病又再復發作呢?﹞又、遇見為惡者若也可以嫌惡,反而遇見作善事的人也該當嫌惡的吧,這又是為甚麼呢?同樣是障道法的緣故。倘若苦貧的人,則應自己審觀,是誰讓我貧苦?天地平等,覆載無私,我今日貧苦,並非天地賦予。父母生子,皆希望他能富貴,我今日貧賤,並非由於父母。人及鬼神,自救無暇,何能有力將貧苦賦與我呢?如此幾番進退尋察,皆沒來由,於是才知曉這是我的宿業,於是知曉這是天命。(C094-14


2025年5月11日星期日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7)

 ◆結語

好!所謂結語就是:一言以蔽之曰。網絡上已經被人講到火紅的那一堆,我都不會搬字!即使已經寫好了,一見網上有,都會直接刪除!

養生這回事,身體髮膚所出現的各種反應,我們稱為”症狀”。症狀是對體質負責,怎樣的體質一旦有病就會出現怎樣的症狀。因此透過症狀我們可以知道那人的體質狀況,從而給出一個養生療癒的指南。

中醫養生正好是直指那人的體質著手。一個人的養生,也是要著落在自己身上內外的感覺與徵兆,對他細緻、當下的觀察與體悟,而可以借他認識自己!認識你自己不僅是哲學上的願景,更具有現實意義即指這個,我說自求多福的這個,體驗自己的症狀。因此本題的副題正好是”體驗症狀”。一個人若是抗拒自己的症狀,或者恐慌自己的症狀,他必定會被牽鼻、被控轡!也同時必錯過認識自己的機會!

症狀是身體向外訴苦的語言,那人必須親自去聆聽,而不是假手于人。這是按古法而說。養生的終極意義就是回溯到古人的養生生活。古代的醫生(大夫),經常都是太夫和病家一起探討病情,以求最佳治病方案。越是大醫越是如此!

東方醫學重視症狀所帶來的內感,這個不是主觀意識也不是迷信或者,也不是心理作用。這個”內感”必須由病家透露,醫家僅僅可以憑經驗推理病總結。

我不理會他是受到病毒的攻擊?還是受到細菌的侵襲!還是撞鬼了?我必須要正解每一個症狀,對症下藥,這樣做才可以充分顯出一個人的生命特質、這樣做才顯出忝為一個人的價值。

一個人的價值,絕對是掌控在自己手上!為了確保這一點已經掌控了,他必須做功課,常言修行這兩個字,這是指真正的五明修行。不是無明也不是無名,而是自知之明的修行。修行的正解是攝心。道家說攝魂魄。我沒叫你去當慈善家!我也沒有叫你去排斥這個所謂五濁惡世!我更加沒有叫你去當一個道貌”傲”然的大師兄,不叫你當道德家!人世間的道德標準不是由一個人(你)來制定。

迴轉頭來,我們走比較正常又務實的道路吧,養生!

充其量,養生不過平時照顧吃食,調整心態,控制情緒並且須知懂得適當紓解情緒。

此時我請問道師,Parkinson’s 病能醫否?他說能醫,但是全身抖手尾很長!最要緊平時吃飯要清淡天然,不燒烤、不油煎、不辣、不重味。堅持過這種生活,百病消!不要這種生活,減壽20年。

是的!道師今年82歲,好像老頑童,經常分享好看的小視頻給我欣賞。我曾多次陪他一起共餐。早餐吃香港點心,蒸食。午餐吃粥,他要我安坐毋躁,他去"點菜"是:煎鹹魚一小碟,長豆一小碟,豆腐一小碟,燜苦瓜一小碟。就是這樣兩人吃光光。


2025年5月10日星期六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6)

 舉例1、

0307-2022

(1840時)酷熱!當前剛剛轉30度。正午34度!河南42度!

這些日子接連有人來訪,嚴重干擾了平靜的日子!剛剛發生一個奇怪的意識!

早上至午二時,都在為了完成即興的一篇短文而苦思!<見、共時性原理的筆記>苦思及牙齦出血!

稍微午休,靠四點才出去吃晚餐,沒吃午餐。

好!正要出去找吃的時候,先去最近的食店,都沒營業。因此轉去比較遠的東甲市區,自然要去熟習的地方,夏廚。

在這些轉折的當中,心裡起了個念,不要一個人出去吃飯!反覆起著這個念。甚至已經抵達食店附近大樹下樹蔭的地方,尚在糾結著,可以不要吃不?已經不習慣一個人在餐館吃飯。我靠!難怪老徐會一直找人陪伴他吃早餐!

(1908-2022-1152浤按、)

傷到心血了。這種說法僅僅是東方醫學才會領悟。事實上是,我很享受獨行,享受一個人吃飯。可是一當心血受損,就是不同。絕多數人都是在這裡"隨業流轉"。

----- 分享<起居5-陰陽氣血>


舉例二、

曾見一病友,洗腎多時,我看他面色土黃夾赤,暗示帶他的朋友,等日子!這是由於土克水,水克火。兩種克的本色都已顯露於表,表是已經碰觸到生命的老底


2025年5月8日星期四

卷九十四(17)

 [浤瑆詮釋]

「簡事」,這個簡,可以釋作儉,不浪費。此處「簡」又有鑑別的意義,簡擇,就是在能鑑別的基礎上而做出抉擇。

本段文字有涉及到「擇法智慧」。這個擇法智慧是佛家人談論比較多,但是我不準備搬出洋洋灑灑大論文來探討此題!以最務實的解釋,擇法,就是那人能自知自擇善法,親近善緣,給自己的人生旅途創造優勢化的條件。這個能力是天生的麼?據說是天生的智慧,但是有些人在後天「得天獨厚」也是可以磨練出來的,俗話說是「人生的心得」。我見過缺少擇法智慧的人們,這一類人我稱他「善人得不到善度」。這個「善人得不到善度」的提法首出《天法》,作者葉富鴻先生。我十分哀憫這一類人,可是這一類「善人」也是十分難度。我的朋友說:由於投胎太過多次,他的靈魂睡不醒,很難喚醒。關於這一類人的人格特徵,我有很多話可以說,但是為了防止有些人「擇一言而固執之」,也就罷了。

1-隋侯之珠:傳說中隋侯所得之寶珠。

2-簡擇:選擇。

3-「巢林一枝,鳥見遺於叢葦;飲河滿腹,獸不恡於洪波。」出於《莊子‧逍遙遊》:「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鷦鷯生活在林中,所棲不過一截樹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比喻所求不多。亦用以勉人知足寡慾。「鷦鷯一枝」已是演變成為今日的成語。

4-「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命之所無奈何。」(《庄子‧達生篇》)白話:「通達生命實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通達命運實况的,不追求命運所無可奈何的事故。」 

5-「行名失己,非士也。」出自《莊子‧大宗師》(C094-12)(net譯文4/8)


2025年5月7日星期三

卷九十四(16)

 [白話]

簡事

人的生活,都在汲汲經營事事物物。可是事物有萬種萬方,不會獨獨歸屬於一個人的滿足。巢中林鳥夜宿不過一枝,原本是應當滿足於一巢,而今卻能見到有鳥遺失於叢葦之間;偃鼠飲河原本不會滿腹才過河以減少危險,而今都已滿腹才會罷休,甚至野獸也不怕洪波之大,修行人應當以此為鑑。外求諸物,內明諸己(jiˇ)。應知曉生命之中有定分,不必務求分外所無之物;認識事理當有分寸,不枉任失當的事情。做出非當的事則必傷智力,務求過分則形神喪斃,身且不安,如何專情及道?所以修道的人,須要斷簡事物,知曉其中閑餘的還是緊要的,須知較量輕重,鑑識該棄該取,不是非常緊要或者非常重大的事情,皆應謝絕。猶如人吃食,有酒有肉,衣有羅綺,身有名位,財有金玉。這些都是情欲的餘好(haoˋ),並非益生的良藥,然而眾人皆務於徇私而自致亡敗。靜而思之,感嘆這些人迷惘有多重啊!所以莊子說:「通達生命實情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東西;」命中所無必要的,是分外物。蔬食蔽衣,足以延性命,何必期待酒食羅綺,然後才可以過生活呢!於是在生活上無用的,都須去掉;在生活中雖有在用著,若有餘,也應須捨掉。財多害氣,積多傷人。雖少猶累,何況是多!今以隋侯的寶珠,用它來彈千仞的小麻雀,人家也會竊笑。更何況擯棄道德,悠忽性命,追從不緊要的,自誇自雄而已!於是以名位比於道德,則名位假而賤,道德真而貴。既已能知貴賤,則應須取捨。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所以《莊子》說:「追求名利反而迷失自己,夠不上是知識分子」。《西昇經》說:抱元守一,一直守到成為了神仙,你若未能堅守這個,但坐等榮華富貴的皇官而已。人生中若不有所簡擇,所接觸萬事萬物都想要插一腳,沾一個名,則勢必身勞智昏,修道的事就該到此為止。若是處事安閑,與物無累,自然是屬於證道成仙的人。倘若實際上並未成就,而自說不受物質的牽累,這一類人誠然是自欺自誑而已。(C094-12


2025年5月6日星期二

卷九十四(15)

 [浤瑆詮釋]

這一段點出理論家不是真修行人。有五種菩薩滿街跑,一、辯才無礙的菩薩;二、唯我獨尊的菩薩;﹝十分莊嚴的菩薩!﹞三、聽風菩薩;四、佛法無邊的菩薩!五、惱害他人的菩薩!尤其是聽風菩薩,這一大群可憐蟲,都是“善人得不到善渡”。

1-科簡:衡量選擇。

2-原文、「”道”物之謂道,」本文釋譯者參考他本作“通”。

3-「然謂吾子之鑒有所未明。何則?」則:道藏本作“耶”。(CTCWRI)

4-「火不熱,燈不照闇……」出典惠子。這是名家提出的邏輯命題之一:在《莊子‧天下篇》中,惠子提出了十個命題,被稱為「歷物十事」。可惜的是,這十個命題只流傳下十句話,并沒有具體內容和詳細論證。歷代學者,都曾根據惠子的邏輯思維,提出自己的看法來論證。在《莊子·天下篇》中,名家還提出了「雞三足」、「火不熱」、「矩不方,規不可以為圓」、「白狗黑」等二十一個命題。名家最著名的命題,是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火不熱。火可燒手,雖三歲小兒知之也。可名家偏偏說火不熱,其理由是:火為名,熱為實,「火」不是熱;若「火」是熱,人說「火」字便會燒壞嘴巴;說「火」而不燒嘴巴,可見火不熱也。

5-《坐忘論》PDF全文:原文:「述曰:總物而稱,大道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這一類出位的詮釋,只是移動標點,又成另一個意思,僅作參考!但是若比對文氣,應是五句一偈。但是若是為了紓發個人的妙解則無可厚非。

6-「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鳥炙。」出於《莊子‧齊物論》:「見卵而求時夜,見彈而求鴞炙。」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卷二十六‧莊子音義上引崔云:「時夜,司夜,謂雞也。」

7-「見卵而求時夜,」原文:「見卯……」勘正。

8-「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出於道德經六十五章。(Xuite)(C094-11)


2025年5月5日星期一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5)

 [#氣血]

氣、血、陰、陽。即然是講及起居養生,那麼就要著重在如何自我審查本人的氣。

氣,簡單講就是氣機。就是一個人的身體功能表現。

東方涉及生命學的概念,同一個概念都同時具備廣義並狹義。狹義的氣乃指氣力,乃指功能。廣義的氣指一個人的生命力的總體表現,是生命現象。比如遠遠望那人走來,自然而然感到他身上帶著一股靈潑的氣場,這是表示那人的氣機很好,心境也是開心快樂的。但是這個人未必有氣力!他可能是文人。

又比如,勞動的人”一鼓作氣”竟然可以將比他的體重還要重的米包扛上貨運車!除他有工作經驗懂得借力打力,最要緊就是他”有力氣”。

又比如,我們經常講"氣血",氣行血前。沒氣則沒血。氣是帶動血的動力源頭。

以上是關於氣的常識。其他延伸知識,當今網上已經講很多了,不再搬字。

氣展現出來就是有力!有力氣,有生命力。

血展現出來就是有神,有精神。色紅潤。須知我們自小長大都是"習慣於"看見有血色的同類,有個全身都蒼白的人類暴然立於目前,準會被他嚇一跳!

氣血病有、氣滯、血淤、氣虛、血虛、氣血兩虛、等等。至於血虧恐怕已經是臨床的症候了。

主氣的臟腑是肺。主血的臟腑是心。其他的臟腑共同協作。氣血是五臟六腑的整體表現。

洗腎的病人都是臉上暗暗偏向於黑色。這是由於腎色黑,腎有病也將本色”震”出來了。可是心臟功能十分不好的人也是臉上暗暗。心的本色主紅。除非他高血壓才會顯露在臉上紅咚咚的。我的病友心臟瓣膜不全,臉上是暗黑色。待他動了手術第三天我去探望,他臉上一層黑氣已消,但並無立即紅潤起來。兩種黑不一樣!這個若要細講,就是氣色望診的專案了。

細審伴隨症狀非常重要!腎病有腎系的伴隨症狀。心病有心系的伴隨症狀。

凡是淤血都是黑。黑主淤。黑夾青屬肝。黑夾痿黃屬脾。黑夾豬肝紅屬心。黑沉黯屬腎。黑氣夾白氣屬肺。都是病證後期才會顯現,已經不是起居未病了。相書裡描述很多,不如親目看見!


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4)

 舉例3、

1112-2007-農曆十一月初二

三日以來整日陰天,但是今日沒有悶熱之感。一日無事。

上半天去Bkt Tinggi新開張大眾買了一佰元的書。下午阿練來,對這種靈放逸身心不放逸的人我是無話可說的!我進去診室睡大覺;晚上省下吃晚餐的時間看書,一整日全身暖暖的,我以掌心按在白頭的曲池穴上她也感受了出常的溫熱!

(0408-2022-1254浤按、)

2014年10月之前,經常發生身暖掌心灼熱。經過多次旁人的印證,都不是病態!而是營衛氣機的一種表現。那些年啊,少說也持續十年,對待二十四氣節的變化都有感覺!由其2014年年中”楊梅之旅”,這種灼熱感達至高峰,彼邦朋友經過身邊都可以感覺到溫度,之後2014年10月一整個月遠遊逆旅,五勞七傷,回來至今再也沒曾發生過身暖的情況,偶發也是十分短暫,不到半日而已。

◇營衛養生心法:(1關於營衛這一塊,練氣功打坐是唯一的道路。不必為他囉嗦。


2025年5月3日星期六

卷九十四(14)

 [白話]

或者有一個邏輯命題的說法「火不熱則燈照不明」﹝按、火本身並不熱,那怎會照明呢?﹞,並稱此為妙義。須知火以熱為用,燈以照為功。今則流行辯論說「火不熱」,未嘗是一時無火;而空言燈不照明,必須終夜燃燈﹝按,如此已經乖離了真理。﹞言行相違,理論和實際沒有落手之處。這只是破相不圓滿的說法,然而人們反而誤以為這是深探道元的妙諦。雖則惠子的恢宏的邏輯辯論,莊生也以為不堪承受啊,呵呵。至於一旦落入膚淺觸受之流,誰能科簡善擇,鑑別真理?即使至學之士,一不留心,也會著了他的道兒。又說:行大道的人,身在物上而心不染,處於動中而神不亂,無事而不為,無時而不寂。而今更且迴避正事而取靜獨,離動而定,努力控制著不勞不動,說明這人乃有動靜二心,滯於住守,是成為了取捨兩病。其人更不會覺知其所以執著,仍然自以為已掌握道的階要,這難道不是很荒謬麼!答言:「總物而稱大,通物之謂道,在物而不染,處事而不亂,真為大矣!實為妙矣!」然而我的朋友的明鑒之言又讓人感到有所未明。何以然?光是看見貝錦發出輝煥之綵,可又未曉得這綵絲在開始的時候是從素蠶絲裡抽出來織成的;才聞見鳴鶴沖天之美,誰知牠們都已在先前飽食穀食?蔽日的巨樹幹,起於毫末;神凝篤定的聖賢,都是平時修練積習而成。而今徒然仿學轉說他們的聖德,而不知聖賢是如何成就聖德。可以說是:看見卵蛋而求司夜的公雞,看見弓彈而求鴞鳥來炙食。這是多麼地造次喔!所以經典又說道:這個玄德影響很深很遠!返於物質萬象的本然!然後達至大同世界。(C094-11


2025年5月2日星期五

卷九十四(13)

 [白話]

牛馬家畜,放縱不收,猶會自生鯁骨,不受駕御;鷹鸇(zhan)野鳥,被人擊絆,終日在手,自然調熟。何況縱心放逸,縱任不收,唯只會助益到粗疏的心氣,又如何能夠秘觀微妙?所以經典說:﹝在議決選才任用的時候﹞不選懷抱珍稀拱璧的人,也不是選擁有四匹馬拉一輛車子的人,而是選有修道修德的人。由於妙法貴在能行,不在於能言。有本事做出來則證明此言適當,不行則證明此言虛妄。又、時下人們所學,貴難賤易。如若喜歡深論法理,結果只會廣說虛無,思慮尚有所不達,行為語言所用都無能顯示出一個階第,則僅僅會讚歎不可思議啊、不可思議咧!而表現出下風盡禮,十分謙卑的樣子。如老子所說:真實的話總是不好聽,倘若所指的事情都可以陳述清楚明白,那麼聽聞的人當下則能心中解了,一旦說到,則可以做到,這個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議,而人們都不信。所以經典說:我所說甚容易知曉,很明白,甚容易執行。這個天下人都不明白,不能行。可能是目前的文明,還沒有進化到足以讓人知曉我所說的道吧!(C094-10 

[浤瑆詮釋]

牛馬、野鳥比喻一個人的人性是放羈不收的。因此需要調御。強調粗疏不能觀妙。「時人所學……行用所無階者,則歎不可思議,而下風盡禮。」將當時的時弊挑出來,既使現代我的時代,也是不可思議的菩薩滿街走。下風盡禮的聖賢士滿街跑。

1-「放縱不收,猶自生鯁,」鯁gengˇ硬骨,直骨。

2-「廣說虛無,」廣:原文誤作“黃”,據他本改。

3-「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引《老子道德經‧六十二章》:﹝在議決選才任用的時候﹞不選懷抱珍稀拱璧的人,也不是遠擁有四匹馬拉一輛車子的人,而是選有修道修德的人。(Xuite)

4-「下風盡禮」出自《鹽鐵論》「盡禮」出自第二十五章;「下風」出自第二十六章。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道德經八十一章》

6-「夫唯不知,是以不吾知也。」出自《道德經卷七十》原句:「夫唯無知所以不我知。」可能是目前的文明,還沒有進化到足以讓人知曉我所說的道吧!(Xuite)(C094-10)


2025年5月1日星期四

卷九十四(12)

 [白話]

在修行的本分這個「實」上,則以「順中」為常;在人道基礎的義務上,這個「權」可與時局消息往來,將就將就可以苟免諸累,這是做人的智慧。若是在不需要你來插一腿的非時非事,自以為可以逞英雄,役思強為,還說自己並不執著,這個嘛……終非真覺。這又如何呢?心法如眼是也。纖毫入眼,眼則不安;小事開心,心必動亂。既有躁動的病,也是難入靜定之門。所以說修道的要旨,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又譬如良田,田裡的荊棘都尚未清除,雖已下了種子,可嘉苗終不長成。愛、見、思、慮,皆是心中的荊棘。若不除翦,定慧不生。又譬如身居富貴,或學備經史,言語上動輒慈啊儉啊,行為上仍然貪殘不正。辯才無礙的口才足以掩飾其人心中暗處的種種不是,威勢與莊嚴化也足以幫他威物而壯出一種姿態,獲得的利益則歸入自己的名份之下,過咎則必怨恨責怪他人。這一類的心病最深,雖然也在學道可是毫無獲益。所以然者,皆是行為上自以為是的緣故。誠然,這一類人種的心向來都在依賴外境,未能習慣獨立,有日他的精神上乍然無所依託,勢必難以自安。縱使有得暫安,不久還復散亂。若是真有收心,應當隨起隨制,務令不動,久久調熟,自得安閑。無問晝夜,行、立、坐、臥,及應事之時,常常須知警覺作意以讓自己的心病安住下來。若已心得定,尚須安養,莫有煩惱的牴觸。既使僅獲得少少的安定,也必堪以自樂。漸漸能馴化狎邪的意念,唯是明覺清遠之志。往昔平生所注重的那些,今日即已(yiˇ)知嫌弊漏,況且因定生慧,深惡違抗或真或假的迷思!(C094-09

[浤瑆詮釋]

除了苦修得定,影響定的因素有三大方面:一、業障不消,休想得定。這個業障所指,最現實的一點就是因果。二、腸胃中屎氣不清休想得定。三、心不恬靜休想得定。

業障,是佛家術語,我的時代Karma也已經成為全世界通用的名詞。業的含義很深,這裡僅僅是抽出其中三義,業包括無明業,包括一個人前世所造下的因果,惡因果、善因果、不善不惡因果。也包括了習氣。因果必須善解,各師各法,不在話下!有些因果是要跟那人一起修的,化敵為友。對待因果,不宜以消極的方式和解,而是善解,至於腸中屎氣,須知適度的辟穀,須知調理。至於「恬」,英文都習慣譯作”joyfulness”。恬靜,是有無修定的一個相當可靠的省察指標。意在言外!

無明煩惱是大煩惱,也是促成修行得度的主要推動力。就是要靠他來修智慧。廣義的「煩惱」是包括了前面所講的全部內容。

1-「過必尤人」,尤:怨恨;責怪。

2-道家習慣以「子母」來描述「因果」的關係。也以五行生剋來描述因果的關係。

3-權實,實指第一義諦,不變之義。在此處衍伸意義則是修行的本分事。權,變,一直在變的事事物物,在此處衍義作處世的義務。

4-何邪?邪同耶。這又如何呢?

5-狎xiaˊ親近而態度不庄重。(C094-09)(net譯文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