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日星期日

卷九十一(20)

 [譯文]

老君說:靜漠恬淡,所以養生;和愉虛無,所以處在德中。外不亂內,即是性得其宜;靜慮不動而和,即得安其﹝元神之﹞位。養生以安駐於世,抱德以壽終天年,可謂真能體道。若是如此做法,血脈不會鬱積墐堵,五藏也不會產生積氣,禍福不能擾亂到情緒,毀譽不能引致有如受到塵累的困擾。若不是有了這個人世間,又如何去濟世呢?有修行人也會不能擔待世時,身猶不能擺脫,更何況無道之人!於是也有兩目能明察秋毫之末的人,也有耳不聞雷霆聲的人;還有能夠用耳朵的靈敏聽覺調練玉石音調的人,可都是目不見泰山的雄峻磅礡。所以說一個人若是專志於細小的,必會忽略掉大局。而今萬物的存在是來擢拔「吾性」,以讓他顯露而更容易看見,世情也是來使到「吾情」倦苦而接受磨考!人身之「精」仿若泉源,雖有「欲」但勿讓他衰減,可以做到麼?而今盆中水清澄終日,亦不能照見目睫的細則,相比濁水只不過一撓,立即不能照見方圓之象。精神難清而易濁,猶如這一盆水。(C091-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