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星期日

卷九十一(15)

 [浤瑆詮釋]

1-網資探討《九守》的文章頗多,但是真正搔到癢處的,都沒半個字!

2-「樂道」可以不必為了白譯而白譯。當今潮流一個概念就是「樂活」,既然樂活可以潮流起來,樂道就不必再予多此一譯。於此類推。

「理情性,」這個「理」有調理、治理、調伏等等義。有關於「情、性」進一步解說,又見於[專題‧情與性]

「治心術,」這個「治」有治理、駕馭、冶治的意思。心術這個概念,應當給他講個清楚明白!我們經常批評一個人說他「心術不正」,很會玩心術的人,含著貶義。古文心術的概念,有些不同今人所理解的。辭典上,我已認定了最早的有關「心術」的解釋才是道典這裡的正解,心術指「思考、認知事物的方法。」引兩則:

(1) 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2)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每常見前輩批語,有些風花雪月的字樣,被那些後生們看見,便要想到詩詞歌賦那條路上去,便壞了心術。」[漢典zdic.net]


道家中醫在養生方面,都講「養」、「和」。不講「衛生」,不講「健康」。這是古道心人在生活上的哲學經驗。值得深思和探究。整部道典,整個中華養生學,都在講述這兩層養生哲學。


賤,不是卑賤,不是骯髒之賤,而是「不重要的細瑣」。這一段文言短短,但是著實不容易白話翻譯!詮釋則可以。「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樂而不有。」這是日常生活上修行有體驗的人才點得出來的一種說法!何其十分親切。我說這一段可以做為探討人類的性與情的註腳!我釋作:性情裡頭有個「不欲」,但是也不必拘謹。心願裡頭有一個「不樂」而不佔有﹝樂與不樂﹞。我自認為可以勉強過關了。


「餘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句下,有釋作「既使天下有餘卻不佔有,放棄萬物而不以為利。」我不贊同這一類釋法,而這一類釋法十分普遍,可以代表一眾之詞。然而,道家是積極的,如此釋法,則必於潛移默化當中而導向消極。原句的精神應是:「天下之餘而不有,委於萬物而不以利為,」委,有應付、侍候的意思。科學家埋頭苦幹專研一個道理,就是「委」,不是放棄。有人評論科學對待「道」的方面,絕大多數科學家埋首於科研當中,都是「不以為利」的,以為利與勢則是後來的衍伸。(C091-07段[浤瑆詮釋]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