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31日星期五

卷九十一(18)

 [譯文]

老君說:所謂聖人,適情而已。按照食量而進食,按照體形而織衣,恰恰中節而己。因而令到貪著與戀污逐臭之心無由生起。以是故,能享有天下的人,必是不會假藉「天下為大」的籍口而為所欲為;能享有名譽的人,必定不會以趨勢循行而求獲名譽。如此則誠然可以通達性、命的情懷,自然而然仁、義必將自會賦予。若是神尚未被蒙蔽,心也尚未負載著無用之物,以使心神通同調達,澹然無事。於是勢利不能誘,聲色不能淫,辯才無礙的菩薩不能評說,智者也不能影響到你,勇者也不能恐嚇倒你,這是「真人之道」。於是真性情中生活生潑的人不會死﹝於執著﹞,能感化事事物物的人不會被世俗的大流轉化掉﹝他的真性情﹞。一個人的認知若是不能明達於這個更深的層次,雖然知曉統御天地,明照日月,敏慧而能拆解連結的珠環,又能澤潤金石而改變金石的形狀,猶然是毫無奉獻於天下,於是故,聖人不會丟失所守本真。(C091-09)


2025年1月30日星期四

卷九十一(17)

 [浤瑆詮釋]

這個「一」正是歷代修行人苦苦追索的東西。禪家名言說:「萬法歸一,一歸何處」。

「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這是十分要緊的修行格言。知道源頭的那個能力稱作「神」。神清則能「知明」。知明就是佛家所謂:斷無明。

「知公即心平。」這個「公」就是佛家所稱作「業」。明悟業力的人,一定是心平氣和的,若是那人口口聲聲喋喋不休還在叨叨念「業障啊……業障……」,此君必也是心不平氣不順,並不是能看透業力的人,無奈之情,見不得公!

「能制物之情,用者必假之於弗用。」這一句也是十分醒目!一如前文提到,性情中,欲者有一個不欲,不欲者有一個欲。所以作為一個很單純的人性而言,處事實在不能偏激!

道家並無斷然決然的的否定一個人的欲。無論大欲小欲,他乃酌情、適情而行,故說「嗜欲弗躭著」。現代人說:修行這條路就是淡化慾望。要點在於「心有所至,神慨然在之」。轉左邊臻入聖人之遊,轉右邊「透達人的性情」則可以去治理天下!

有人喋喋不休,要人家的家庭禁慾,女方原本就不喜老公的某方面,趁此一個說法回家將老公休掉,拒絕同房!此事有多嚴重你知道麼?我經常要為我的病客收拾這些殘局,這個就是我所謂借假修真!

浤按、

1-「神者,知之源也,神清即知明。知者,心之府也,知公即心平。」這一段「知」不宜釋作「智」。

2-「故心有所至,神慨然在之,」原文用「神既然之」,已改。 (C091-08 段[浤瑆詮釋]畢(net譯文3/7)


2025年1月29日星期三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7)

 究竟,讓中國道學與世界接軌,應當著落在哪個環節上呢?

我認為有三、

1對待道家概念需要有更前瞻性的詮釋,以讓世人更容易掌握,至少要做到「可以理解」的水平上,目前的情況往往是在非中文語境人士對待古道家表示難以理解;即使是本土的中文語境人士,也是大多認為對待道家頗為陌生。

2「正確的修行方法」這一塊是人們最關注的。我們中華已經有儒釋道三大教法,未必佛人就懂佛教的修行方法,也未必儒人就懂儒法,更加不會發生在學道的人懂道家的修行方法。這裡牽涉到千絲萬摟的因素,由其是欠缺與眾共鳴的因素。

3道家獨特的世界觀、生命觀、天人觀、時間觀以及中觀(陰陽)。這些獨特的觀念,有必要讓世人知曉。越早越好以便建立起接軌的基礎。我要特別指出,道家的中觀就是陰陽!這個陰陽無國界、無種族、無宗教的藩籬。由於他是天地人間的共法。和中觀的概念比較接近的另一個道家概念就是「三一」。但是這個概念,即使是學道的人都未必熟習他。

凡是可以融入生活的說理法則,就可以很快融入世界,所謂溶入網界公民。

凡是可以和科學接軌的,都可以永生。


2025年1月28日星期二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6)

 關於道家與道教的辯論!通常都是爭辯迷信與非迷信,合理、合法、合情就好了。有真切體驗道的人,不會爭辯!那一些攻擊,批判及概念上的辯論,諸如此類,都無關宏旨,不要緊,沒關係,我不會理會他。我的光陰十分值錢,不會虛耗在辯論這一類勞什子上。我的日子過得比你好,為何我需要和你辯論?

有靈無靈,和有心無心,有悟無悟,這是兩回事!

關鍵是「解讀」、現在有在流行「知曉」、曾經流行「看見」,總之,弄弄總總,誰也不能壟斷他自己門派中的概念。古代黑世紀,侵佔異派的宗教概念,可能會被施以火刑燒死。


我身旁有道家人,也有道教人。我的界定就是,道家人通於哲理與文字教化,會看經典。道教人會扶鸞、乩童、等等相類的法事,但未必會看經典。兩道都精通的人,其實不多見。不要緊!調整心態、改良道法教化的方式,將來道學可形成一種可學易學的學問。這裡邊有豐富的生命科學元素。


拋開五術(山醫命卜相)不在這裡討論,也不討論神祕主義,很單純的聊道學,

當今人,不止華人,外族人過著頗為道氣的生活,主要表現於、

1 養生哲學,目前已經有人開始在努力著推廣。

2生活哲學與藝術,一直有人開始在經營著。尚是小眾。屬於個人主義的甚至是趨向於貴族化的。


2025年1月27日星期一

卷九十一(16)

 [譯文]

守清第七

老君說:人的性命形體都稟受於天,比如耳目和聲色的關係,口鼻和芳臭的關係,肌膚和寒溫的關係,情質都是一樣的。或者以死,或者以生,或者做為君子的,或者做為小人的,僅是造作的法制有別而已。神,就是「知源」的能力,神清即知明。知,是心府的功能;知曉宇宙人生的大公之器即會獲得心平氣和。人莫只會鑒鏡於流水,而須知學鑒於澄水,以為澄水清而且淨的緣故。所以說自己裡邊那個「神」可以清,裡邊那個「意」可以平靜,這才能夠掌握到物情,所以說,「用」必假藉於「不用」。於是能明鑒的人,塵垢都不能汙染到他;神清明的人,嗜欲也扯不到他的後腿!所以故,「心」能到達極致,神也慨然在在,返迴於虛,即消爍能量的雜花念頭自然會滅息!這才是「聖人之游」。所以能治天下的人,必須通達性命之情而後可以方略。(C091-08)


2025年1月26日星期日

卷九十一(15)

 [浤瑆詮釋]

1-網資探討《九守》的文章頗多,但是真正搔到癢處的,都沒半個字!

2-「樂道」可以不必為了白譯而白譯。當今潮流一個概念就是「樂活」,既然樂活可以潮流起來,樂道就不必再予多此一譯。於此類推。

「理情性,」這個「理」有調理、治理、調伏等等義。有關於「情、性」進一步解說,又見於[專題‧情與性]

「治心術,」這個「治」有治理、駕馭、冶治的意思。心術這個概念,應當給他講個清楚明白!我們經常批評一個人說他「心術不正」,很會玩心術的人,含著貶義。古文心術的概念,有些不同今人所理解的。辭典上,我已認定了最早的有關「心術」的解釋才是道典這裡的正解,心術指「思考、認知事物的方法。」引兩則:

(1) 漢書.卷二十二.禮樂志:「夫民有血氣心知之性,而無哀樂喜怒之常,應感而動,然後心術形焉。」

(2)儒林外史.第十三回:「小弟每常見前輩批語,有些風花雪月的字樣,被那些後生們看見,便要想到詩詞歌賦那條路上去,便壞了心術。」[漢典zdic.net]


道家中醫在養生方面,都講「養」、「和」。不講「衛生」,不講「健康」。這是古道心人在生活上的哲學經驗。值得深思和探究。整部道典,整個中華養生學,都在講述這兩層養生哲學。


賤,不是卑賤,不是骯髒之賤,而是「不重要的細瑣」。這一段文言短短,但是著實不容易白話翻譯!詮釋則可以。「性有弗欲而不拘,心有弗樂而不有。」這是日常生活上修行有體驗的人才點得出來的一種說法!何其十分親切。我說這一段可以做為探討人類的性與情的註腳!我釋作:性情裡頭有個「不欲」,但是也不必拘謹。心願裡頭有一個「不樂」而不佔有﹝樂與不樂﹞。我自認為可以勉強過關了。


「餘天下而弗有,委萬物而弗利……」句下,有釋作「既使天下有餘卻不佔有,放棄萬物而不以為利。」我不贊同這一類釋法,而這一類釋法十分普遍,可以代表一眾之詞。然而,道家是積極的,如此釋法,則必於潛移默化當中而導向消極。原句的精神應是:「天下之餘而不有,委於萬物而不以利為,」委,有應付、侍候的意思。科學家埋頭苦幹專研一個道理,就是「委」,不是放棄。有人評論科學對待「道」的方面,絕大多數科學家埋首於科研當中,都是「不以為利」的,以為利與勢則是後來的衍伸。(C091-07段[浤瑆詮釋]畢


2025年1月25日星期六

卷九十一(14)

 [譯文]

守易第六

老君說:識古道心的人,善於調理情、性;治伏心、術;養之以和,持之以適,樂道而忘掉了平凡,安住於已經做出來的善行﹝德﹞而忘掉清貧。人的這個「性」裡頭有個「不欲」,但是也不必拘謹。人的這個「心」裡頭有一個「不樂」而不佔有﹝樂與不樂﹞。無益於「情」的那一些,都不讓他來拖累德﹝已經完成的善舉,不論大小粗細﹞;也不讓這個「性」太隨便放縱,不讓他擾亂﹝滑,讀音骨﹞泰和之氣。不縱身肆意,若能度過這個制約則可以為天下人儀表。量食量而飧食,度形體而衣服,容身術而泅泳,適情而行。天下事物於我都是多餘的就不沾名不佔有,應付著萬物萬事而不佔名利,如此作法,哪會因為貴、賤、貧、富而丟失性命呢!如果是這樣,可以說是已能體悟道情、道義、道炁了。(C091-07)


2025年1月24日星期五

卷九十一(13)

 [浤瑆詮釋]

1- 莫若,趕不上,比不上。

2- 「能知大貴,何往而不遂也!」白話譯作:「能知大、貴,更何往而不遂!」這是為了讓某些有潔癖的人們感受下,文白混的好處。

3- 又如「尊勢厚利,」、「身命即賤」,等等都保留原貌不釋,想想,這種美句,需要畫蛇添足麼?需要為了白話而喋喋不休麼?!

[專題‧適情]

《七籤卷91》這一句:「適情辭餘,不貪多積。」同樣等級的概念,中醫習慣稱作「節某某」,比如節飲食,節房勞。這麼一來,現代人經常十分任性地將「節」這個概念理解作節制、節約、甚至理解作「禁戒」,已經是隨著他自己的主觀嗜欲來作詮釋了,喜歡家長式支配他人的釋法就是不斷地強調「禁戒」這個意思!

事實上則是,節,有「中其節」的意思,現代人說很到位。就是說比如砍竹,恰恰砍到最適當的竹節上,就不會浪費竹材了。這個才是真正的「節」的本義。引此衍伸節約諸如此類的說法。但是他肯定不是「禁」,這個節禁是已被明代吃人的儒教所扭曲的,現代人也有人在跟屁追屁風繼續吃人。

道典裡頭,明顯採用這個「適情」更中肯,更加有道情。以本身的內需內情的量度酌適採納所需,謝辭多餘的,不貪戀,不囤積。又參:「老君曰:古之道者,理情性,治心術,養以和,持以適,樂道而忘賤,安德而忘貧。」(C091-06段[浤瑆詮釋]畢


2025年1月23日星期四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5)

 ----- 第三單元、教化

我所謂「現代道學」是準備要和世界大流接軌的!

你不必很高深的技術和學問,就可以在網絡上看出道家尚在自己的框框裡!為什麼會這樣?說來話長!道來說短!再怎樣話長,也必須慢慢講清楚。道,即使再怎樣短,也需要一個應世的詮釋啊!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

道家接不上世界的軌,我個人以為有這些原因、

1. 道典的文字古奧,不可能直接翻譯成國外語言。除非經過現代詮釋,然後才翻譯,但是這一類翻譯,恐怕會引致誤解原旨。

2. 借助詮釋以助理解原文旨義,再翻譯,有岐義的文字可以將原文括號呈現。

3. 最好是翻譯者本人也精通道典,也精通古文,尤其是道家式古文,他是譯者,本人也是詮釋者。這個稱作第二次創作。我說:「這種人才目前還是很難遇見!」

4. 讓世界各族文化的人,來學中文的道學。這是目前唯一可行的模式。那麼我們必須有讓他們過來學習的理由!

5. 道家人通常,予人印象比較古板,食古不化,不涉於世者居多。


興許也可以這麼說,讓不同語境的人們來學習道法,是不需要理由的!由於這是「宿世因緣」的牽引使然,我本人就是屬於此列。但是若以世間法形而下的緣由看,我則是由於學中醫而轉入道。

也有在他自己的國家學中國功夫,而轉入道。這一類頗多。

也有,純粹有道緣而專程拜師學道。


2025年1月22日星期三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4)

 ----- 第二單元,修練長生

我們並非從零開始,即使是中醫藥養生的生活,早已存在並都還延續著!只是年輕一輩,八十後,似乎被遺忘了,沒有人向這一群傳達老人家的精神價值。不要緊,這種斷層也是假象,他們的內在也都在流淌著一股東方生命藝術的芬芳!這是我客旅中國大陸五份一土地所見所聞所得到的觀瞻。

當今市面上有人在修煉的各種類型的養生功,絕多數都是屬於道家養生功。這是不容質疑的一個事實。需要有人以此基礎,發煌古義,融會新知。讓煉功人士知道本意本旨。有日全世界都在操練同一種道家功法,可是少人知曉功法的蘊涵,這是誰之過呢?我曾經學過太極,雖然學藝未精,有十人向我講太極拳,就有十種自己的意見!一旦這種情況發生,所謂道家精神走入世界,其實是尚缺少可以共鳴的文化氛圍,尚缺少核心的意識形態。以圖道家與世界接軌的「核心意識形態」是指甚麼呢?這個「核心意識形態」正是古人所以反覆指出的「道」。即使道法可以百家爭鳴,那個核心的道,必須傳承下去,永續不滅。

就在此時,我的佛友來訪,他說有人持念阿彌陀佛半世人,可是不知這四句的意義?!若是用福建話給予詮釋,其實十分簡單扼要,就是啥都沒有(蝦米都冇),啥都很好(蝦米都好),是啊,這已獲得四句聖號的精髓。我最喜歡這種詮釋!

區區受到《雲笈七籤》的啟示,整輯出一套十分簡單扼要的操行功,暫名為「合化功」,乃是以最古老、最傳統的道家價值,透過身體的動作而能去體會天地的能量場,並能與這些大能量交流。

即存的這一類功法已有頗多,各具特色。比如古老的易筋經、馬王堆出土的導引功、華陀五禽戲、始自明代的「自發動功」等等,都是我認為十分自然、十分能意氣風發的操練功。這個世界讓他再多出「合化功」,也是湊湊熱鬧,也是我給道經的註腳!

註腳本身,未必僅僅是文字,身體肌膚精神上體認,更加可以說明道。


2025年1月21日星期二

卷九十一(12)

 [譯文]

守簡第五

老君說:尊勢厚利,是人們所欲貪取的,勢利相比這個身命,身命即賤。所以說聖人的飧食僅僅足以充虛而接續氣血,衣服僅求足以保護形體和禦寒而已。胥視適度情況的要求而辭卸多餘的,不貪多積。清目不邪視,靜耳不偷聽,閉口不繁辭,委心不多慮。棄掉聦明的表現,回返太一,讓精神靜休安養,去掉智故巧詐,無好無憎,這個就是大通了。除掉穢氣,去掉負累,莫若尚未起始之前就已經能出發到他的宗的,還有什麼人世間的事情是做不成的?因此而知養生的泰和原則,即是不可使以利誘權惑;外內暢通具有胸府的人,也不可誘以勢利。無外之外至大,無內之內至貴。能知大、貴,更何往而不遂!(C091-06)


2025年1月20日星期一

卷九十一(11)

 [浤瑆詮釋]

「老君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死生即意不攝,同變化即明不眩……」輕與細對;齊與同對。倚、行、稟、學、往、至……這一段文字雋美,用上了很多修辭,白話翻譯,不得不割愛美麗的詞藻。

這一段在網上,有人翻譯大出正軌。沒有什麼可以說的,古文確實十分糾結,不是古文難學,而是我們離古道心慕太遠,更何況古文經常夾帶很多典故,若是不弄通典故背景,往往會鬧笑話,笑話也罷,可以冶情。我都曾經鬧過好多次,再多幾次放馬過來,我都會輕細齊同,爽!

「屈伸俯仰,」義指生活作息。生活作息都要「抱命而行,」這話該怎麼講呢?

抱命,該怎麼講呢?能夠抱命的人,他理當已經知命。須知,孔子是聖人,都說五十知天命,現代人恐怕到了六十,才開始認命,離知天命尚遠呢!修行要到了六十以後才開始呢,太悲催啦。我在白話翻譯中,故意保留原文原句,藉此逼迫有心的讀者自己去追索答案!

至今我已「收集」到五種人性的典範,金木水火土行人,最近才讓我遇上典型的火行人,義菩薩現身說法。說白了,我和他做朋友經常都會感到不爽,由於兩人的頻率有衝突,我不是火行人啊!但是經歷一年半觀測,我肯定此君是火義正形。至於「無累」菩薩,我還沒遇過,可能是我還福薄,沒有足夠的緣分遇見。媽媽講有福才有緣。(C091-05 段[浤瑆詮釋]畢(net譯文2/7)


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

卷九十一(10)

 [譯文]

守仁第四

老君說:不把天下事當一回事即便精神無累,不把萬物看得很重即心不迷惑,將生死當作同一件事,意識就不會驚懼,將「變化」視作同一個原理即會心明而不迷眩!至人倚靠在不存在的柱子﹝比喻至人的心無立錐之地﹞,至人行沒有要塞的路﹝喻不走冤枉路﹞,稟領沒有盡處的倉府﹝喻神用無極﹞,學習於已曉真理不死的老師,想要去的地方而沒有去不成的,想要底達的地方而沒有不暢通的,生活上屈伸俯仰,抱命而行,禍福的宛轉與糾結,還有利與害,都不足以影響到心情。一個很講義氣的人可以為了「仁義」做事,而不可以兵劫威脅;可以大義去改正他的行為,但不會被「好處」所吸引。君子寧死於義,而不能夠以富貴去留住他。所以說為仁義的人,不可將死亡恐嚇他,更何況於無為的人!無為即無累。無累的人,以天下的度量為自己的度量。上則觀照至人的論說與經驗,源藪道、德的本意,以此考核印證世俗諸種行為,因此而足以薄撇這個天下了。(C091-05)


2025年1月18日星期六

卷九十一(9)

 [浤瑆詮釋]

聖,正體字是耳口王,耳口壬亦可。能夠當自己五官九竅的主人,就是聖。

聖人頗識時勢,又能現法樂住(佛家概念)。德之邪,邪就是不到位。哀傷過度與快樂過極將會令到一個人的德行不到位。邪又有誘惑之義,哀傷與快樂會「誘惑」德行發生偏差。這一段說明了道、心、德,都不能過極。道心德,對應神心行。生也天行,死也物化。生生之趣按著天運轉,死而物化也按著物化的規律演變。一個修行人,能夠修到真實體驗到陰陽這兩股力量,也就差不多了,雖然必有理論家會來拳拳誘勸閣下應當如如不動,不動兩邊,一門深入……不可以落入兩元之分別。那是理想,理想的東西,應等機緣成熟,讓他自己來。須知,落到這個世道,口上念念有詞的人何其多哉。

道典裡頭,在修行的層次上,所稱陰、陽,都不是單純平面的概念,而是有實際的感悟。其他諸如五行八卦,都是可以感知體驗出來的,有的人玩卦日久,可以直接感受到一個卦的卦氣如何,從而能夠做出快速又不離事實的判斷。

前面指出聖人之所聖,段落文末又指出至人之所「至」!至人,恰恰正是佛教人所謂「一門深入」的人。他對待一個法門,有著一門的體悟,任你外界如何變遷,總之不能動搖其心其志。

「即神以求,無不得也;即神以為,無不成也。」兩次的即神,即又可釋作「既神」,貼近的意思。

按、氣意,出處《管子·内業》,氣慨+意志。(C091-04段[浤瑆詮釋]畢


2025年1月17日星期五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3)

 道家生活,主要有兩塊,第一修煉長生、第二養生卻病。養生卻病這一塊是可以走入家家戶戶,由於他十分實用,十分生活化,十分接地氣。要點是有人去做!去示範。現代的菩薩沒有個人主義,一定是團隊才可以起作用。我十分樂意看見中國已經出現一撥有心人正在推廣中醫養生。也有一撥人正在從新現實角度詮釋中醫藥常見概念!有些做得很好,越做越好,他們對待中醫概念的詮釋也十分應世,不茍於固板形式。有些才跨出一步就向錢看。不要緊,待他賺完錢,自然會乖乖地坐下來思考存在主義。反觀傳統的,那些「中醫藥即得利益者」都乏善可陳,沒有表現出任何有意義的行功,這是歷史的必然啊。這樣更好,以免越界過來騷擾。我曾參與一些群,明白了,又靜悄悄退出。

大環境裡,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讓西醫體制來管束中醫,可是他們並不瞭解中醫的文化環境,也都並不想要了解!不要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馬照跑,舞照跳,女人照樣懷孕,革命尚未完成,同志們必須繼續努力。

中醫的力量來自民間!即使當今予人觀瞻貌似出現一些斷層現象,不必擔憂,這是暫時的,也是假象。只要有人將中醫中藥養生的生活哲學展現出來,十分應世的展現出來,必定有追隨者!理由是,這是一個人養命及提高生命素質所必須的知識、所渴望的滋潤。還有啥藥能比護命更能夠讓人渴望的呢?命在、人在、生命素質確保了,才有餘力餘心去談論生命的昇華。這是人生中十分現實的一件事。

東方價值的深層教化,應當由這裡擊破一個缺口,才有回寰的力量,而且這個力量可以永續。


2025年1月16日星期四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2)

 中階、

[建立在家中藥庫]  將全套的舊時代中藥店藥庫的管理蹙縮至家中庭院裡。當然這個做法需要一點底氣。那個百藥屜必須訂做,耗費不菲!我在開店之前,曾經「私藏」了兩百餘種中藥乾品,我們稱為「飲片」,都是裝入Horlick玻璃罐中。有一套有效的保管方式。

這一類家裡的藥庫,是中國士大夫的家常,比如紅樓夢裡大觀園賈家就有自己的藥庫,隨時可以配藥取用。這個風氣走到現在,沒啦!

須知,道學中「法術」五花八門,其中最實用的「法術」就是醫藥術!山醫命卜相,其中醫術這一環節,則是可以堂而皇之拿來用於教化的一把利器!

教育機構不做,就由民間自發做起,要讓民間自發,必須讓他們知道利與害。

養生生活中,先中後西、能中不西、分頭辨治、互補長短、防治是尚、道醫思維!


高階、

舉辦沙龍。讓有共同意識的人們,定期聚集,分享與共享。現代而言,這個方式已經十分方便,無形無式,已經有人正在做著。不必非要有形有色實體建構才可以進行,網上的專題朋友群都是好交流的地方。我必須點出目前(2019年7月)在我所能接觸到的網上養生/中醫藥分享群,印象中沒一個做得成功。其中失敗的原因,讓我將來慢慢道來。

我要點出就是,初階、中階、高階不是死原則。在初階的時候可以進行高階,於此類推。

所謂初階就是當大家體認程度尚在淺淺的時候,對待「道」這回事兒的認知尚在碎片化的階段,初階的目的與作用就要指向這個。

所謂中階,有了共同的認知,基本上可以一致理解,發生共鳴。

所謂高階,指各自可以分享與共享。

都是指「共識體」的層次有差別而分階。


2025年1月15日星期三

卷九十一(8)

 [譯文]

老君說:所謂聖人,因時制宜而安於他的本位,在世而樂其志業。哀樂是情感的兩端極致,使到德性偏離;好憎也是情感的兩端極致,會引起心累;喜怒,是過度的道。所以說人之生也屬天行,人之死也是物化的過程。靜與陰合德,動與陽同波。所以說心是形體的主人翁;神是心的寶藏。肉身勞動不休即成蹷,精神用盡即竭,所以說聖人遵循天運與物化的道理,不敢踰越。聖人以無心應有物,逢物必究其理;併以虛懷納受事實,也必窮其關節脈絡;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以疏遠的,也無所以親暱的;抱德養和,以順於天;與道為交際,與德為鄰友;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都無法擾亂他的精神。所以也說這就是至人。即以體內那個「神」以叩問,沒有不獲回應的;即以這個「神」的驅使去做事,也是沒有不成就的。(C091-04)


2025年1月14日星期二

卷九十一(7)

 [浤瑆詮釋]

這一段文字與來源《淮南子‧精神訓》的原文,稍有出入。

「血氣者,人之華也;」又可以釋作:血氣是呈現人身光華的載體。

「五藏者,人之精也。」更宜這樣來表達:五臟是人全身的「精」的大本營。全身都有精,不止腎精而已。

血氣外越了又怎樣?那人的人體輝光也會「外越」。我也只好這樣來做描述了。七籤其他章卷有提到「九頭鳥」。這種九頭鳥的輝光,不是血氣外越。有靈的人體輝光,其形其狀確實貌似九頭鳥,當然九頭只是一個兩極的說法,挪一下,有的人一頭鳥,有的人三頭鳥……看過孔雀頭轉動的樣子?以貌似閃動的方式很快速的轉動,這種型態十分類似九頭鳥人體輝光的形態。血氣外越則是成塊狀的,多數時候是呈現膠著不靈的。即使是很活動的,呈跳躍式的,予人一種躁躍不安之感,因此稱作「越」。血氣外越的面相望診也有明顯的徵兆,醫師都懂,不再胥述。

「胸腹充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視聽明。」胸腹內有真氣充實,嗜欲自然寡淡,不需要很久的時間,嗜欲寡淡了之後,耳目精神而視聽清明。不會聽漏了,也不會看漏了。這一類漏氣的人家,我簡稱他叫作「無神」,閩語稱作「無頭神」,這個時代有很多。若是發生在舊時代這是要挨罵的。不久前我才遇到幾個,在短短一個小時內,他和她問了三次同一個問題,我也按耐著性子回答他「一模一樣」的答案,故意如此做的,以觀察他的神色如何。

這個「嗜欲」指廣義的嗜欲,佛家有個名詞叫:攀緣。攀緣是十分耗費能量的。比如有人藉假修真,去到書局必定會買些書才甘願,這些書帶回家有看沒看不要緊,也不急著,最要緊是他已擁有了這書。增長知識是很偉大的一件事,看書這一回事,更是文雅得很。於是可以堂而皇之借這個「文明之假」來修那個「嗜欲之真」。

五臟無離,五臟接受到心神的統率,稱作無離。此處應包括心臟﹝功能﹞也須無離,也需受到心神的統率。心和神離了,結果就如前列。氣意,就是氣慨與意志。行不僻,做事不極端。即言有氣慨、有意志,可行事不會偏額。這種無離,結果是「患禍無由入,邪氣不能襲。」能量很大。「無離」這個表法很神,在別處又提出「無隔」,也是很神!

由於多數情況都是無頭神之輩,「故所求多者所得少;所見大者所知小。」

淫,指無端端,衍伸作散亂,於是外淫也是攀緣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亂目,亂口」有客家語、粵家語的口氣。滑,讀作guˇ。也是方言。

「以其生生之謂也。夫唯無以生為者,即所以長得生也。」此處「生生」有作:養生條件很好,才……若是釋作生、生,互相攀緣,亦可!被外在的有趣的東西緣了去,也是生生。等到有日那人不再受到外界的生為所擾,總算開始步入真正的養生的生活模式吧?

一般注家,諸如這一類表法:「能知一,即無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無一之能知也。」若是譯作白話,著實讓人感到十分傷腦筋!「一,」這個東西指「道」,沒錯,但是活生生將「一」白話譯作「道」,那麼全句的文學韻味蕩然不存!(C091-03)段[浤瑆詮釋]畢


2025年1月13日星期一

卷九十一(6)

 [譯文]

守氣第三

血氣是人的精華;五藏由人的精華組成。血氣專行內而不外越,則胸腹充實而嗜欲寡,嗜欲寡即耳目精而視聽明。五藏精華能歸屬於心而無離亂,一個人的氣慨和意志力都強勝,則能行止磊落,精神強盛則能真氣不散,可以聽無不聞,不至於會聽漏了;也可以視無不見,不至於看漏了;心想事成,患禍沒機會入侵,邪氣不能干襲。由於一般人都是有離之輩,此輩於世事中,所求極多反而所得極少;所見大塊的反而所知小區而已。

人身孔竅是精神的窗戶,氣慨與意志,則是五藏氣機的對外發言人。於是耳目感官浸淫於聲色之中,則必引致五藏真氣因此搖動不定,血氣無端蕩漾不休,精神亦馳騁不守。精神馳騁不能持守,則禍福來至,即使禍福小如丘,乃至大如山,人也沒法意識到他已來至!所以,聖人所喜所愛但不踰越,誠使其耳目清明虛玄豁達,沒有可以受到引誘而愛慕的,氣慨與意志都虛無和靜而少嗜慾,五藏生理都便利,精神內守不散亂,不讓這個身體承受過度,那麽即使是遙遠的往事和未來的事情也會讓你為了認識他而瞎忙,更何況只是覺察眼前一些禍福之間的事情呢!所以說「精神逸出內心越遠,所知道的就越少」。這就充分說明精神是不能外泄散逸的。

所以,五色亂目使目不明徹;外界的五音入耳擾亂,使兩耳不聦不利;五味亂口,使口味知覺麻木;趨舍名利而滑亂心性,使人心性飛颺放蕩不羈。所以說,嗜欲使人精氣衰煞,而好憎使人心力勞倦。假如不趕快清除它們,就會使人氣血日耗殆盡。

人之所以不能終其天年,是因為這些人養生的條件太優厚。只有那些無以生為的人,即所以得長生。天地運行相通,萬物歸屬總匯於一。能知天地之間「一」的道理,即無一不知,不能知一,即無一能知。比如我們處在天地之間,實際上也是萬物中的一物種。物物之間,又怎樣可以「相」物呢?不必為了活著而費心鉆營;受到貶斥,不必懷恨在心,受到褒獎,也不必沾沾自喜。任隨天意時運本性安然悠閑而不必著急。急躁即失至樂。(C091-03) 


2025年1月12日星期日

卷九十一(5)

 [浤瑆詮釋]

天地之生,人之生,都是同一氣吹出來的。這一段講人類的十月胞胎,講到十分到位,古人怎知?即講天又講地,整段真正要講的意思則是最後這幾個字:聖人知曉內守而不失。

內守這一股先天吹來的真氣,也十分珍惜這一股真氣,努力不讓他失掉!有體驗的人,一旦得而復失,他必會哀哭一場。

「耳目是代表日月;」這個不是說說而已。腎氣主耳,肝氣主目,中醫說肝脾腎主先天與後天還有中間。腎主先天,無庸質疑。究竟脾主中間?還是肝主中間呢?我說脾主生理的中間,肝主心靈的中間。眼睛是靈魂的出入口,肝則是魄的宅室。有體驗的人一定會贊同我所說。耳目,也是人身九竅的總代名詞。

於是,在醫學經驗,「脾為風,肺為氣,」都很容易了解,可是「腎為電,肝為雷,」這種比喻,不容易了解!電與雷,是將不可捉模的那一股真氣,來形象化比喻,但是也不是隨機比喻,而是有特定意義的比喻。在古人的認知裡頭,「電」指響雷之前天空那一股閃電。那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雷的形象又怎樣的呢?

腎神形象則是:來去無蹤,忽然顯發,沒有定向,隨感而至,發則必急而猛。比如一個人經常兩足水腫,貌似慢性病,遷延久年,甚至有人會故意忽略掉他。可是一旦時日來至,他會一夜之間,被診斷需要「洗腎」,一夜之間轉入頑重之症。我見得多。這正是「電」的概念。先天的腎神,主白鹿,其神和,化作玉童,玉童即指純淨的元陽,這元陽其實十分脆弱,很容易受到干擾。所以需要養護,好像養護青少年一樣,待他的志氣發動起來了,力量雄實。

肝為雷,雷動有時。輕重緩急有別,往往應節,往往不應節。雷氣有主持公正的氣勢。一個人有公正之氣質,不容易得患肝病。俗話說正義感。但是正義感若是失去了公正,失去了公義,也會帶來很嚴重的後遺症。

肝的先天神主龍,化作玉女和玉童。這裡啟示著,肝有肝陰和肝陽。玉女化肝陰,玉男化肝陽。肝氣如龍,沒錯,十分形象,出入無首,氣發之時變換無常。龍與雷,只是一種表相兩種說法。人們說一個人城府很深,其實是他的肝神在起作用。

卷十四,特別強調膽氣的修養。這個可以讓修到很得空的人們去大作文章。由於古希臘,也十分重視膽質。地水火風,比較中華獨特的五行觀念,風含藏著金木。偏偏金木落在水的左右邊,是個關鍵。希臘派乃由「風」起著起承轉合的作用。落到中原來,這裡有比較多的木,自然將風分出來,變成了金和木。風具備了金和木的特質,不是麼?這一層認識乃我和我的老友記探討了之後所得認知,十分贊同這個認知,不是麼?

回頭說,這裡不是在講述生成生命的「科學」。這裡在取類比象,執像允中,宇宙這麼大,都有本身的生息,人也是一樣。於是需要「修養」以應天地的生息。道典,或者佛典,都不會純粹講唯物辯證的生理!都是借生理的「基礎」引申開,轉而來啟發心靈的修養。作大學問的大咖們,都在生理的物質基礎方圍以內兜不出來,可憐之極。(C091-2段[浤瑆詮釋]畢(net譯文1/7)


2025年1月11日星期六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1)

 【起居養生第五單元(前瞻-道化的生活)

按、這一文是《現代道學手冊》草案!

 

----- 第一單元、養生卻病

首先急需建設起文化生態環境!想像一個人要建立一個「現代道學」的生活,我會給他這個建議

道學中「法術」五花八門,其中最實用的「法術」就是醫藥術!山醫命卜相,其中醫術這一環節,則是可以堂而皇之拿來用於教化的一把利器!教育機構不做或者做得不夠,就由民間自發做起,要讓民間自發,必須讓他們知道利與害。於是……

必須從醫藥養生切入:─

 

初階、

[鼓勵家中備用常用中藥現在,有些傳統家庭已經習慣性在家中備用一些藥材,可這些藥材都是「八珍、六味」底,更可是這一類中藥家庭瞬間遞減中。我的意思是要跨出這個習慣領域,而多準備至少50種常用藥。養生必須從家裡做起!再也沒有比親手觸摸藥材來得更有意義。看著他好用,甚至看著他生蟲腐壞。就是在這個過程中默默地發生教化。


2025年1月10日星期五

起居養生‧第四單元(47)

 【群文化】

我想藉這個機緣說說我對微信群﹝還有Whatsapp群、Line群、FB群﹞等等學習群的一些見解,雖然此事無關中醫,但有關起居!當初我有一些遠方的朋友,都依賴微信群來諮詢有關中醫方方面面。

這個世界,真正走進「有教無類」的教學氛圍中。並且是足不出戶而身行天下,落在古人,你哥我也是神仙挖,大家一起神仙起來。

我朋友為我建的第一個谷歌博頁於2009年11月5日,那是專門讓我發布道家五術文案的小方舟。我自己第一次建雅虎博頁已經是無史據可考。

我自己建的第一個微信群,時間落於2015年5月。此後幾乎每一年都新建一個,又陸續取消。留下都不多了。可以這麼說,因此而見識許多各路英雄,但也同時相忘於江湖。

經常無聊的時候,我都會利用光陰的空隙去審思我所在這個世界。我們的交往趨向於平面化,而借助科技勉強可以及至視頻交流的層次上!

人與人那裏可以這樣來呢?於是逐漸有人發文說,看一個人的頭像可以知道他屬於啥啥,看一個人最常使用的詞又可以知他是啥啥,諸如此類,所見都是井蛙之景。君若以此劣術來看我,一定是死路一條,而且沒門。

而今已經不大有機會審觀那人的親手筆跡而推知其人聲光。即使照片也已經是照騙。真時亦假假亦真。

都不必看這些了!「看」其人的思想,「看」其人的意識形態。直接享用其人所帶來的增益。甚至,默默地感謝即可矣。

我說讀一本好書可以享受作者的思想特點甚至可以受益於他的思想方法;一本爛書也僅僅是看其人的主觀意識。追憶30年前我的經理之告誡,凡是有書,都是智慧。沒頭腦的人寫不出書。可是聖人述而不作。

我們已經走入「靈魂對靈魂」的階段,物質都僅僅是過橋而已。這個便是我所理解的「群文化」。

發現道家的善巧十分適宜這個新世界!比如憑一張人頭相可以推知其人相像,憑那人常用一支筆,可以推知那人一些意識形態,這個不是神通,而是方便。我都認識這一類人。有時好,有時不好。不好在於,其人逐漸產生傲慢的心理,逐漸越行越遠,十分可惜!在這一類人眼中,群文化貌似平面的,可是他恰恰相反,他都是立體的,況且是五維+的。


2025年1月9日星期四

卷九十一(4)

 [譯文]

守神第二 

老君說:人稟受天地變化而生。一月如膏脂,二月成胞,三月見胚,四月成胎,五月筋長,六月骨形,七月成嬰,八月搏動,九月胎躁,十月出生。形體既成,五藏具形。肺氣主鼻,腎氣主耳,心氣主舌,肝氣主眼,氣在外為表,氣於中為裏。頭圓法天,足方象地。天有四時、五行、九星,三百六十日,人有四肢、五藏、九竅,三百六十節。天有風雨寒暑,而人有興居喜怒。膽為雲,肺為氣,脾為風,腎為電,肝為雷,這是與天地比類取象,而以人心作主導。耳目是代表日月;血氣是代表風雨。日月有時也會薄蝕無光;風雨非時發作也會毀折生災;五星失度,九郡受殃。天地宇宙之道,至闊且大,﹝日月星﹞尚且需要調節他本身的彰明的光彩,更愛其自有的神明。相映於人的耳目,何能久勞而不息?人的精神,何能馳騁而不疲乏呢?於是聖人知曉內守而不失。(C091-02)


2025年1月8日星期三

卷九十一(3)

 (C091-01)[浤瑆詮釋]

[專題‧釋老君]

「老君」這個說詞,正是典型道典中的化人!未必看到老君就是一定要出現在《老子道德經》才算數,要知歷史上誰說過這些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話傳達些什麼信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

這個「老君」含有多義,一指狹義的老子。二指道家的廣義的老君,「他」就是降示予這個人世間一種教化,勉強稱之為「道」的教化。三指,受到尊重的人。在閩話裏頭,稱呼醫生就是稱他「老君」,由於他是一個人生命的救治者,肯定是應當受到尊重的「老君」。於是乎在「道」之跟前,何必句句點點都需要「有典可據」呢?

這個世界初始濛迷狀態的時候,是一團的膏狀物質,他不停地緩緩旋轉,比較重的物質形成了土地而逐漸形成地球。比較清的氣體形成天空,更清微的上面一層,形成外太空。

道家經典裡頭所說這些世紀經,重點不在這裡!重點在於道家的經驗說明了,這個世界和人類以及一切眾生,包括看得見的眾生和看不見的眾生,都是受到一股神祕的真炁「吹」出來而自成形體的。科學勢必將會證明這一股神祕的「吹」氣的實質,當今,不久前證明「引力波」尚不是這一股「吹」氣的全部內涵,這不是意識上的推理,這是古道心人的長期的打坐審察和思考的結果。

道家早已認識到我們的宇宙人生,有一個共同的「根」。這個根,簡單一個說法就是無極,或稱太極。這個說法本身並非是一個解釋,或者是一個介說,而是一個方便的說法,我習慣說他是圖像象徵的說法。待將來科學走到那個地步之時刻,到時自然會有人以當代人的方式給予界說出來。

這是一場永無休止的運動!但是這個大運之動,相反地顯示出「清寧」之氣,「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神)則死,順(氣)則生。」由於清寧,因此化於人則須知修學「沖和之道」。這是一直在反覆說明的一個側面。整部道典都在講這個。

「夫精神所受於天也,而骨骼所稟於地也。」這是在講述魂魄,以比較為人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魄藏於骨,來自土地。這個意思是說,沒有骨質的動物,他沒有魄。魂藏於精神,來自天上。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指其人的「魂」都是一樣,全世界人類的魂都是一樣,但是「魄」不一樣,環境的力量很大的影響了魄的表現,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個黃河之水土養育著一方各自迴異的魄。看一個人對待這土地有多大的依賴,從這裡切入可矣。事實勝於雄辯。

「天生一,地生二,人生萬物。」大致上是講得過去的。天父地母,天化之以慈,地教之以悲。有人釋作「萬物逆者死,順者生。」這個無道!這是家長式的說詞,誤導我多少個青春呢!順我者未必昌,逆我者必亡,就是我所謂家長式的意識形態。失神者死,順氣則生,這個我見過很多。逆天者死,沒見過,希特勒的靈魂也未必泡在血水池中困於九地之下永不超生。甚至逆天者,尚須重新投胎,回來收拾他曾經做過的殘局,這個我見過。回到原點,重新開始。一直到那個靈魂「領悟」為止。

聰明人皆能頗識「負陰抱陽,貴在沖和。」的道理,多說無益!這一段有四個字十分醒神即:「我尚何存」這四個字,讓讀者自己慢慢參詳吧!(C091-01段[浤瑆詮釋]畢


2025年1月7日星期二

卷九十一(2)

 [白話] 

卷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 

守和第一

老君說:天地未成形之前,這個宇宙窅(yaoˇ)冥深遠而不可測。渾然一體,自然清澄。稠凝濁重的物質成為地質,清澄微薄的物質成為天空。又分四季、陰陽。精清之氣組成為人類的初祖,粗氣則成為原生蠕蟲。剛柔相成,萬物乃生。﹝在廣義上的﹞精神本於天,骨骼﹝形質﹞根於地,﹝在狹義上的,人體內﹞精神入其門竅,骨骼返其根本,﹝那時刻,﹞我尚何存?於是聖人法天順地,不拘泥於人間久浸成俗的雜事,不誘於人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季為紀,﹝意緒歸於天、地、陰、陽。﹞天靜以清,地定以寧,萬物失﹝神﹞者死,順﹝氣﹞者生。故神氣靜寞的﹝可以成為﹞神明之宅,也讓虛無成為道器。精神稟受於天,骨骼稟成於地。所以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所以貴在守和。(C091-01)

浤按、九守九篇、本文輯自《文子‧九守》


2025年1月6日星期一

卷九十一(1)

 [卷九十一內容提要]

《卷九十一‧七部名數要記》,這一卷原文僅7688字,可是詮釋結果則是12.2千字。時間上耗去我十日。基本上《七部名數要記》是讀書筆記,是根據不同書典的內容摘錄而編成,比較原始內容則又稍有差異。我的使命不是在這裡訓詁,乃以照用七籤的原文為主要的取捨原則。實際上是:整部七籤,一旦有原始文獻可以比較,我都不會「改」七籤的引文,這是我的基本原則,為什麼呢?因為七籤的引文具有「筆記」的作用,筆記,即包括了作書人的心得,可是古人寫心得,不同今人,比如:「天生一,地生二,人生三」,請問這個可以訓詁麼?這個可以「勘正」麼?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講述修行上的一些注意事項,內容主要骨幹是「九守」。(C091-000)


2025年1月5日星期日

起居養生‧第四單元(46)

 <搓面神>

小時候媽媽總是十分認真地,每次我才醒來,還沒見風之前,她必定要我「搓一搓面」,就是在臉上梳幾下,順手也梳幾下頭髮及兩耳。這是甚麼緣故呢?沒有答案!但是我媽媽都一直堅持下來。

因此我也形成了這個習慣,經常會不由自主梳一梳臉及頭髮。尤其苦思煩惱的時刻,都會不由自主用十指梳一梳臉龐及頭髮,即使沒有頭髮更加需要梳一梳以此確認我還活著。我梳故我在焉。

這個儼然已成為一個疑竇,但是沒十分認真去尋求答案。

一直到我接觸道經,答案才顯露出來,況且是以十分隱晦的模式顯露。

道家有講二十四神。頭臉八神,胸腹八神,下部八神。尤其注重頭臉八神。

這二十四神很容易「走失」,必須經常提醒他,讓他安住於位。二十四神也是身體五臟神的另外一種外延,為了喚醒身體五臟神,道家小功法有叩天鐘、鳴天鼓、叩齒、念神名諱、念光法,等等!這些功法都是為了喚醒身體五臟神。

以上這個小手法沒有名稱,我稱他為「搓面神法」。這個名稱落到簡體字習慣上會理解成拉麵神廚的搓面神功喔!不要緊,反正這一類學習法,說得過於清楚明白,都沒有好結果!這個世道,手到拿來的東西都沒有好結果。

由此而知,我們生活習俗,處處在在都是道!比如,在疼痛的地方拍拍幾下,呼他幾下,都是為了喚醒該處的「神」回歸原位,古代道家認為只要神可以回歸原位,則百病不生!如果二十四神都常駐,可以永生!

那麼,搓面神有效嗎?有效!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

起居養生‧第四單元(45)

 【獨立不守神】

<疼痛>  有統計,病人求醫的動機,最主要是「疼」。種種疼都是促成一個人去求醫的最大動機。一旦有疼痛,第一件要緊的事就是找出疼痛的原因,對治他。理論上凡是疼痛,都可以自己用艾灸灸痛處,可以緩解。特殊情況必須尋醫、求醫、迷醫。許多疼痛的症狀,只要偵破致疼原因,都可以在調整生活吃食中而化解。但是此說一旦落在西醫掌權威的國度,我的說法一旦帶來不可預知的傷害,可能會被檢舉而遭受法律制裁。


2025年1月3日星期五

卷九十(34)

 [結語]

[古文的一些語法]

古文經常殺出「故…」,若是以字面意義審察前後文,往往不得要領,這是由於古人已默認了,有體驗的人必定是已經可以心領神會「何以故之故故」。沒有體驗的人再怎樣說理清楚,他也會說這是「密集恐懼症」,孤鶻骨涸。順帶提下:多數情況白話全譯,依原文外加補充的字,都以括符區分,我都不做這種事!我的白話全譯,本身也是現代詮釋,若是不放心我有無「敬」遵古意,可以直接參詳原文,一篇長文一路括符下來,好比美人身上由於生癬而被我畫下很多圈圈!期望可以「思想一致」「政治正確」。

「無為」這個概念,十分糾結!我主張不作釋,保留古韻,讓後人隨個人悟性領悟。

古文「之」的運用,不必苟泥於文白,以現代人能理解是尚。通常我會以口語上的押韻與習慣方便而取捨採用「之」或者採用「的」。

「不肖」在古文裡,意義十分微妙,他不是僅僅狹義的指不肖子,而有更廣的涵意,包括:不聽話、沒有自我要求、不正經、不附和不盼望的跩人,等等……以方言來看古文比較方便,此意義最靠近閩話和粵語「不像樣」、「毋似樣」。懂這兩種方言的人一看這個意思就會很明白了。(C090-專題)(net譯文6/7)


2025年1月2日星期四

卷九十(33)

 

真人經常散放玉華的芬芳,藉以却除穢氣,金仙則散射日精藉以拂塵,八素之光虛虛地映照著,並以此作為讚嘆高靈,天地水三元命仙運轉著冥暗向光。明燿的光氣九種廻旋,神與精交叉八纏。若能夷遐心於牀室閨房,思念「自然神」的真顏,感招妙靈內景有如幽幽光華,榮與朽皆能老以長存。(C090-48)

浤按、

1-「散玉華」,並非真的散放真花,而是比喻修真之人身上經常散放出玉花的芬芳能量。

2-「金仙」,喻肺金之氣修得很強的人,其身上煥發出金光。「日精」,仿如日光的光華,這種光可以「拂塵」卻穢。

3-「八素」有分天仙八素和地仙八素兩大類。以八種素氣素色為主要內涵。

天地水三元命仙,代表天、地、水三種宇宙大能量的典型。(C090-48)


2025年1月1日星期三

卷九十(32)

 萬嶮的道途,因為有路而可抵達;珠羅華服,因為針織而成服。所以學道君子,雖不同路而同趣,居於異地而有同心。於是有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並非由於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兩人的意見想法必定也有差異,未必!這個正是非同之同。(C090-46)


石頭銳利會傷到腰,鐵邊鋒利則傷身,珍稀寶物則會傷命,心性明利則傷性。於是受到傷害的人,興許是由於善於追競這些利物,凡遭遇異厲,必定會申訴出來。故割利去傷,道必附將;做事情舉起放下,舉手投足之間,必皆取適中,正氣必能充養。沒有階第的期限,竟以修行大願獲得道果即能保常。積元氣而布大康。沒有英氣的公子,也頗會於此朱場﹝喻心﹞做出種種善舉。由於擯除煩惱結使,而蓄心於大道的梁骨。若能領會我無邊的道意道情道器,才是無傷。(C090-47)

浤按、

1- 大康,大物。

異厲,厲通歷。異常的經歷。此處之「申」,未必指語言之申訴,而是指心理行為以及行為上的申訴。就是說一人拼命賺來的錢,就是要慰勞自己,可是由於悖入悖出的因果關係,他慰勞自己的方式也必有偏差。所做奇業必遭奇果,這就是「異厲」至極必定會申訴,並以心理行為傳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