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至虛」蘊育著很深很深的祕妙,只待有感而靈發。猶如金石含響,待擊而鳴。因此豁開方寸之心以契入虛玄的道理,虛則靜。憑至靜以積感,感則通。通則能對待宇宙人生保有泰定的志趣,體內那一股潛能量「天光」也會顯發開明。形性相資,未嘗有個極轉點。況且人之稟賦形性,依天地為楷模。五臟六腑,百關四肢,皆是神明所居,各有主守。存之則有,廢之則無。有則生,無則死。所以去死取生。若是能夠加誦《太帝之金書》,研修《洞真之玉章》,集「帝一」於絳宮,列三元﹝天地水的元氣﹞於紫房,吸攝月月二曜的華景,登上七元﹝天上七星真氣﹞的靈綱。道備功全,則不必去了瑯玕仙山大回還而也必會仙氣高舉了。這一切都是要從修凡俗而漸修作仙,從修仙階而趣入真諦。(C093-20
[浤瑆詮釋]
「此皆自凡而為仙,自仙而為真。」這一點也是道家最崇尚、最主張的,八仙則是典型示範,都是由人修成仙的實例。
「存之則有,廢之則無。有則生,無則死。」這個「存」的意思有三層,指,一存想,二也應包括養護,三也應包括相信。存想就是打坐的時候或者不打坐的時候,時不時存想他的存在。養護就是心中總是懷抱著一個心志應善待這些五臟六腑神,藥餌也是依此而設立方案,相信,更甭說,心知肚明。看七籤走到這個地步,尚須人家來解釋為甚麼必須「相信」,那請你就別再繼續,回家吃飯去。
「帝一 」,我在《卷三十》解釋過帝一的概念:帝一就是代表上面大家庭下凡的人間代言人,他要來傳“上九”之術。已說過了,上,指上面,又指最高最貴。若是不高不貴,一人降生何必有儀式﹝見《卷29‧生神章經》﹞?絳宮,已修成的洞陽之宮,就是中宮。
三元,就是天、地、水的元氣,道家認為,天地之間任何一種氣,都負載著不同的能量,三元也是負載著特別的能量,觀想這個能量,則能起感應,將這個感應引入「紫宮」。紫宮就是腦裡已經修成的洞陽區塊。
七元,天上七星真氣,還有日月的真氣,都以「攝」法引入大腦。由印堂進入,也有由百會進入的,都是可以感知而絲絲入扣,層層細緻的,不是泛泛之詞。
有了這些體驗,何需另外攪一個「瑯玕仙」兜了一大圈才回來?
1-「未始有極。」原文印刷難辨,電子文始終都作「未weiˋ」始,對的。未始,同未嘗。末始(moˋshiˇ),原委。
2-瑯玕langˊgan:有多種說法,我以《山海經》典故為準。據引《百度》:琅玕是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仙樹,其實似珠。《山海經‧海内西經》:「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琅玕樹。」(C0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