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是禍患的宮廷,危亡的府第;語言反映一人的大天命所屬,刑禍所部。一言既出,憂患隨入,言失身亡,死馬難追。因此聖人出言都以適當言語而慎懼,發言之前必會憂思一番,經常是情如臨危,心若履冰,雖處於高位,但心氣則居於小位,雖富澤但心氣居於清貧,心氣處於虛谷,志氣遊於很深很深的淵底,以「微」為本,以「寡」為根,以「恐懼」為宅,以「憂畏」為門。(C090-30)(net譯文3/7)
浤按、
「大賤」,不是印錯,不是大淺,義指很低很低的意思,貼近大地。
福是禍之先。利是害之源;治是亂之本。存是亡之根。有上德的君子,重氣質輕文表,不偷視也不偷聽,總是懷抱著尚玄之德。無心無意,似若未生的樣子。執守虛無,維持著由於其自然而然的神態。沿著原道原德的意志,揆度天地。禍莫大於心志殭死,福莫大於生趣嫣然。是以有名之名,漸漸毀喪掉我心志中原本已在的腐橐。無名之名,滋養我的神宅。為了有消費而消費的慾望,是引致我的氣志喪失的內賊;無無端消費的消費習慣,則是滋養我的福氣。(C090-31)
浤按、
1- 古文「之」的運用,不必苟泥於文白,以現代人能理解是尚。通常我會以口語上的押韻與習慣方便而取捨採用「之」或者採用「的」。
古文「貨」有多義,這裡我釋作「消費觀」。「有貨之貨,」又可以理解成有錢的消費。那麼「無貨之貨,」就是無錢的消費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