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真假
《升玄經》子明問曰:既無所有,以何為有?道陵答曰:以無所有,而名為有。又問:何名所義?答曰:形聲虛偽故。又問:何為虛偽?答曰:乃不住故。又問:云何不住?答曰:速變異故。又問:雖速變異,非無所有也。既已變異,果是有物可變,安得云無?答曰:向變異者,亦不言都無如虛空耶?但言一切所有,皆為非真。生者必死,有者必無,成者必壞,盛者必衰,少壯必老,向有今無,寒暑推移,恍惚無常。父母兄弟,妻子室家,朋友交遊,富貴強盛,豪勢欣樂,未盈幾時,豁然分散,死亡別絕,老病衰耗,諍訟忿恨,失心喪志。諸如此者,憂惱萬端,皆為虛幻,無一真實。惟賢人道士,知此非真,是虛偽法。思惟分別,得其真性。沖漠淡泊,守一安神。深解世間,無所有故。即亦俗法,守道念真,安神無為,得不死之術,昇仙度世,到長壽官,是名得無所得。又曰:有性常假,無性常無。雖有二名,求之則一。是則一體,而有二名。又曰:有無二名,生於偽物。形見曰有,亡形曰無。相因而然,並非真實。(C095-17
[浤瑆詮釋]
這裡「虛偽」解釋作「不住」。不是批評人格的虛偽。「假」字的本義是「借」,「假」字的金文作「山崖之下,兩人與物相付」。「有性常假,無性常無。雖有二名,求之則一。是則一體,而有二名。」這一句格言可以如此來釋:你所見的人事物的種種「性」都是假借出來而呈現,若不是假借,則看不見這個「性」。有性、無性是一體的兩種名。性可以理解作人事物的本質,猶指人的性情,真是一言難盡。借有性呈現無,借無性呈現有。在人性這一端,有而不用,無而能化。(C095-17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