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真開始作詩,中候首先吟唱:
其一
龍形的旌旗飛舞於太虛之中,
飛輪已經跨越了五嶽陽光照不到的邊阿!
逍遙抵達,
大家都有感而參與唱起無詞之歌。
勉強說是無待比喻有待,
愈是無待而愈是有待!
相遇因此得以相和。
為何需要千里迢迢遠涉滄浪?
由於「玄井」太稀罕!
能尋步所經之處皆是鬱鬱蔥蔥的世界,
四海網羅來匯聚,
豈不是若光明絕處之外,
三劫方才一陣過!(C097-12)
浤按、
本段出於《真誥卷三》,中侯夫人歌。
滄浪夫人,出自《真誥》,即雲林右英王夫人。她是紫微夫人的姊姊。她和許謐共修「隱書」,因此滄浪也是「修隱書」的代稱。這詩很短,但是有令人費解的句子比如:「鬱絕尋步間,俱會四海羅。」首先須知《真誥》的文學相對法,比如有形與虛無相對,海與嶽相對。如此讚辭,「海」指人體輝光漿氣的比喻,嶽則是人體輪廓形狀巍案的比喻。這一句乃指右英中侯夫人在她與許謐共修隱書的時刻,她看見許謐身上的輝光並獎氣的變化。「鬱絕」指很濃密的森林。「三劫方一過」,三死三生才算是一次輪次的結束。至於「有待」與「無待」則是出現於《真誥》一書中具有特指意義的概念,《真誥》書中這一些頗為奇幻的神讚辭,其實正是「心得報告」,大家都很自然也自在地報告她的見聞覺知,「但觀夷天真,去累縱眾情。」由於不需要描述物質形體,僅需描述意識形態以及聲光意緒,因而可以僅僅採用讚辭來表達。所謂「隱書」,即指房中。魏晉時期,有兩派房中流傳著,一派是張天師房中,一派則是這個上清房中。當時這兩派是互相敵對的,既使是現代人區區我也是比較贊同上清派的房中。此事將會另闢專文探討。
「無待喻(愈)有待,」喻有作愈!不管了,我的生命力不會虛耗在這一塊訓字上。愈是無待而愈是有待!
把這讚辭聯想到滄浪夫人和許謐在一起,他的意思就會很明朗起來,而且越是斟酌他越是有味。一將這兩件活寶扯開來對待,整隻讚辭都變得索然無味了!(C097-012),於051019 分享於<T23房中>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