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0日星期三

卷九十四(11)

 [白話]

如果遇到時事必須處理,或者遇見對於道法起疑竇了,且任由思量,讓思考奔放,一直到事理得濟,所疑復悟,如此做法也有幫助到生起慧正根。事情辦妥了則停止,老實莫再多思,多思則以知害恬,為子傷本,雖能馳騁一時的俊傑,終虧萬代之業。若遇見煩邪亂想來襲,隨時覺察隨時則除。若聞毀譽之名,善惡等事,皆即撥去,莫放在心上。若是讓煩惱心受即必引致心滿,心滿則道無所居。所有聞見,當作不聞見,是、非、美、惡都不讓入心。心不受理外界進來的信息,叫他「虛心」;心不去追逐外界的動靜,叫他「安心」。又能心安,又能虛心,真道自然會來依止。所以經典說:人能虛心無為,無須去欲求於道,道自歸來。內心既沒有可以執著的,外在的行為自然會表現出「無為」。不是清靜也不是雜穢,所以毀和譽沒有生起的條件;不是智慧也不是愚蠢,所以利與害也無由現至。(C094-08 

[浤瑆詮釋]

有一句身心靈的格言:「你如果能與神對話,卻不能與你的鄰居對話,那你就是一個沒有靈性的人」。

須知弄清楚這三個意義:不受、不逐、安心。若是以現實意義來說,不受,就是不在乎,不介意,甚至是無感,但是這種無感是在意識中的,可以無感也可以有感,只是不受而已。不逐,就是佛家習稱攀緣,意識裏頭不去追逐外在與內在的現象。安心,這是一個大題目。如何安心?達摩不在的時候如何安心?呵呵!都是可體驗得出來的。有說,經歷過母親滿滿的愛的人,比較能夠安心,沒錯,可是在修行的更高層次上,這個「安心」是一種很深刻的內化,要求比較高。這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與大愛才會升起的安心。對待生命一種篤定感。又說:相信因果的人比較可以做到安心,就是俗話說心安理得。相信因果的人,他必生起三種心理:第一、認命;第二、接受安排;第三、樂活,甘願了,終於可以活在當下。至少不會患得患失。心空了,不再心滿,不再心滯。(C094-08)


2025年4月29日星期二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3)

 舉列2、

他是家兄。為一個”病”,他走遍東西南北尋醫也問佛也問道!由於他已認定了這是撞到邪祟!可是我是他弟弟,也是無法度了,六親難度呀!

首先我相信邪祟!也是在別地方整理了六百千個字探討靈界的事!

但是無論何種邪祟,一定是假借有物質基礎的生理,去達到他們的目的與效應,我說是藉假修真。因此在醫言醫,我要探討這一塊!

症狀是這樣表現、

不時感到全身經脈有小泡泡在轉動,似風非風。全身跑透透,最後從舌尖”吐”出去!他當場示範給我看怎樣呸法!有時也會經由指尖”排”出去!

小泡泡循經都是以陰經為主。

有時候那小泡泡也會循行在皮表上,感覺是有人在上面吹口氣,他下意識會做出用手去掃除動作,或者在目內眵似有人在上面輕刮。無論是呸泡泡,還是掃除皮上的風,都是有礙儀表的事,他十分抓狂此事。其餘都沒有大礙。

這是完整示範了營衛的3D全像給我看了。但是他沒有吃桂枝湯。他吃別家丸。


2025年4月28日星期一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2)

 舉例1、

某年某月某日,山區

村裡有個漢子,每遇有人死,他就會自動去守夜!不是他的祖宗十七代,他也會去守夜。那麼人在殯儀館一夜沒好睡,天氣又酷熱,氣血逆亂!當年我才認識他半年,尚且不知道他的一些脾氣,比如他經常做嫁禍於人的事。他守夜第二日早上,我約他共用早餐。他突然暴怒指我口臭!我靠!我肯定,至少當天我不會口臭,由於第一我們坐在長桌,互相距離3尺。第二我當即自己哈氣,都沒有異味!

真正的原因是他守夜,沾染了屍氣,加上睡不好,火形人容易火氣大。可是他自己不能自知,我們正在村里的市集中,我也不想和他爭論。暫時當了忍辱菩薩!

這個營衛之邪火,桂枝湯化栽就可以調伏。桂枝龍牡湯也是首選。臨床上我都喜歡使用龍骨牡蠣這個藥對,他是真正可以潛伏掉骨髓的鬱火!當然我沒給眼前這個人任何建議!他是有義之人,因此我可以容忍他的無恩。

有人或許會問,臟腑之火比較營衛之火怎樣?

易經有句話叫他,即此離此。即然是五臟之火必有五臟為基礎。營衛和臟腑的聯繫是間接的,不是直接的,營衛之火來得快、新發、淺急!具此三必定是營衛之火了。反觀臟腑之火,後勁十分有力。


2025年4月27日星期日

卷九十四(10)

 [白話]

「今則息亂而不滅照,守靜而不著空,行之有常,自得真見。」(C094-07

[浤瑆詮釋]

這裡,我保留原文,由於這一行字太要緊啦。這個意思是說:發現氣息已亂,不要緊!別急著去滅照他,雖然你有這個滅照的本事,只是讓自己守靜,守著﹝另外一個﹞很安靜的ㄊ,但又不執著於空,﹝你要感恩有這樣的因緣而讓你可以﹞經常做,反覆調運,自然而然會真見。我要補充,一個人經常這樣做,這樣修習,他的氣質一定會轉。待人處事也必定轉。需要遁到鳥不生蛋的窟巄裡去「滅照」麼?需要也不需要。(C094-07)


2025年4月26日星期六

卷九十四(9)

 [白話]

但是心神被染已久,蒙蔽漸深,心神飄搖流浪日久,遂與道相隔不應。此時若能淨除心垢,開啟並釋放本神,才可以稱為「修道」,不再流浪飄搖!與道冥合,安在道中,才可以叫他「歸根」。守著這個根本,不可須夷離,才可以稱他「靜定」。靜定日久,人性的全部毛病都已消淨,生命的根本神也已恢復。復而又繼續修,自得知常。知則無所不明,想到就有答案,常則永無變滅,隨心所欲。出離生死,實是由於這裡。所以說是法於道、安住心,貴在無所執著。所以經書有說:事事物物芸芸眾生,各歸其根。歸根是靜,靜是復命。復命是常,知常是明。倘若執取心住在空,還是有所住,不是所謂無所住。凡住有所,則自令人心勞氣發,﹝消耗能量,﹞既不合理,又反成疾。但心不著物,又意緒不得蠢動,這才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若心起皆滅,不分是非,永斷知覺,這是入於盲定。若是任由心念所起,一無收制,則與原來的凡人沒有差別。若心裡唯只會斷掉善惡的分別心,可是心無指歸,肆意浮遊,任由他自己靜定下來,這只不過是自誤而已。若是遍行諸事,還說心無染者,說來真是好聽,在貞道前面卻都是不對,有意學真的人,應當特別要戒掉這種行為。(C094-06

[浤瑆詮釋]

「但心不著物,又得不動,此是真定正基。用此為定,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以此為驗,則邪正可知。」這一句下是自修自證的提點,十分要緊。一個人若能做到自知心在何處?神在何處?已經大大不同凡夫,到了這個境地,必有剋應,是些什麼剋應呢?不可以預告。外在的剋應不可預知,內在的剋應,這裡提點下則是:「心氣調和,久益輕爽。」不止是這個「輕安」的剋應,尚有其他,但是不可追求,否則又墜入另一個執著。

1-簡,這裡做選擇,分別。

2-元,同原。

(C094-06)


2025年4月25日星期五

卷九十四(8)

 [白話]

收心

心是一身的主人,百神的統帥。靜則生慧,動則成昏。迷入人生的幻境之中尚會感到欣慰,還說這是現實;甘願歡宴在有為的生活氛圍內,誰曉得悟虛悟非?心識顛癡,真正是任由環境所遷。況且選擇鄰居而居住的時候,猶須應從他而改變行操;擇交做友,尚能致益。況且﹝既然有緣修行﹞身體已遠離有生有死的環境,心境居於至道之中,依然不捨得那邊的生活麼?或者以為得不到這裡的好處麼?所以學道初期,最緊要須知安心的打坐,收心離境,住無所有,不著一物,日久自然臻入虛無,心會合道。所以經書說:「至道之中,寂無所有,神用無方,心體亦然。源其心體,以道為本。」(C094-05

[浤瑆詮釋]

前論道與冥僅一線之隔。這裡討論著心與神也是一線之隔。應如何理解心與神?「心為一身之主百神之帥。」這是《內經》的名言。打個比方,我想上天堂玩一圈才回來。於是我就進入想像的狀態,似夢非夢,我真的感覺已經進入天堂了,玩到很爽,你也可以的。好了,這個「我想」就是心的作用,他帶我上到了天堂,即使是想像中的天堂,也是必須由心領導而達致。由於心而構造出天堂的美景……所以心的作用就是「心領」。 神一直跟隨著,神幫助心去感知一切無常變化,於是才叫他「神會」。心領神會就是這麼來的。至於俗話講「出神」,「失神」表示那人的神離開了心的領會,遊蕩了,失去感知了。神聚則是有感,神散失則是無感。這是一般說詞,反過來說,神不合,心也不會!修行開悟的境界的心神,是另一種狀態,不在這裡探討,我也不會。

1-元:原。

2-收心,福建話也是如此說法,不是修心。這一段「收心」,灰常也是黑常重要。

3-「心識顛癡,良由所托之地。」,良由,僅見於佛教用詞,比如:「良由不知寂常心性。」義指:真正是由於……

4-卜鄰:選擇鄰居。左傳.昭公三年:「二三子先卜鄰矣。」[zdic.net](C094-05)(net譯文2/8)


2025年4月24日星期四

卷九十四(7)

 [白話]

斷緣

斷緣,就是說斷掉俗世之緣。放棄俗事則不會勞形,無為則自然心安。恬簡日日達就,塵累日日淡薄,行跡更加遠俗,心跡更加能靠近道,至神至聖,誰不是由此達就?所以經典裡頭有講:「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閉嘴,淡化感官觸受,終身學習!﹞在人情世故上,來人或者顯露他的德與能,以高姿態保證自己;或者登門遺問病苦慶弔喪家,都是以俗事往還應酬;或者也有門面上假修隱逸,骨子裡在圖希高名,情希昇進;或者邀約設宴酒食,以望後恩。這是人性上的巧蘊機心,希望可以趁機撈一把,既不是順著正道而行,更是深深妨礙修行的正業。這一類皆應該謝絕。所以經典又說:「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我若是不開唱,彼方自然不會相和;彼方雖然也有起唱,我卻裝作不和道。舊緣漸漸斷了,則莫再結新緣。敬醴交杯也必須起勢迎合啊!如此忙碌,勢必引致自我實踐的日子越來越疏遠囉!無事安閑,方可修道。所以莊子說:不惹他也不迎接。可以為「無交陪」的俗情。又說:無為的另外一個名字叫做「尸」,即已成尸就不必再為世情負累。無為,也不是權謀的府宅,別讓他成為權謀逐利的辦公室。但是一個人應當履行的人生義務,也必當去完成,須知認主!認清情緒的主人。男女、飲食都必須分清楚。若是遇到不可迴避的事情,不得已而行之,也不要產生愛戀,應當繫心在修為的道業上。(C094-04

[浤瑆詮釋]

修行人最難行不是斷欲,而是斷離俗緣。此事太難!古賢說六親就是六害,就是指這個。能夠斷離六親的修行人,也是一種福報。可是斷得了親,則斷不了因果業緣,這個力量也是很大,況且解了因果自有其法,不是當今人人口嘴上念念有詞的那一種!因果不能善解善了,只會在概念上,自我感覺良好,撞牆還不能自知。更遑論一個鳥悟?這種窘境,看得多了。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是修行道上的大天機,但是塞、閉、勤也有其法。其他說詞已經是淺之又淺、搆不上入門。自己說為言,應答人為語。可以閉塞這個麼?難!我曾經一個人十日沒有訪客,也沒有電子信息來入,結果是不知不覺自言自語。要害關鍵在於「不知不覺」,若是能自知自覺,無咎。但是更深層的靜慮,也是要禁止內言語的。不禁止,則必造業,造下更深的識業。再來就是白日塞兌可是入夜在夢中卻喋喋不休!所謂狂心竭處必有禪,無奈消息太惆悵。後文提到:「既有動病,難入定門。是故修道之要,急在除病。病若不除,終不得定。」病,這個概念在本文之中,一表示因果業緣,二表示一個人的習氣。習氣也有多種類,佛家歸納成:財色名食睡。(C094-04)


2025年4月23日星期三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1)

 [#營衛]

透過知曉營衛的變化,可以在很早期的時期知道自己的健康狀況。但是這個變化相當微細,一般粗心人無感!

營、衛二氣,中醫典籍中的眾多解釋,一般讀者不容易理解。簡單一點來說就是:營氣在脈中。衛氣在脈外。

衛氣對環境(能量場)的變化十分敏感,營氣對氣候溫度二十氣節星系(能量場)的變化十分敏感。有打坐練氣的人比較容易體驗到營氣。衛氣呢,一般人都很容易體驗到。

我的體質是衛氣敏感的人!引經典《素問‧痹論》:”衛者水谷之悍氣也。其氣慄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盲膜,散於胸腹。”盲膜即指,腠理之間的筋膜,不需要給他一個正規名稱,那是衛氣所流竄熏散的範圍,經常都是暴然散開打成一片。這個形容相比我的體驗,是一模一樣!

衛氣,也可以在另一個場景中表現出來。比如平時住熱帶,上了高原區住下數日,待下山的時候就會開始發出身熱的反應。這個身熱並不是普通的身熱,而是感到熱由內發出來,散開一片,貌似將要感冒的情況,但是全身都可以感到很舒服,呼吸也很安穩細緻。皮表感到有一層”殼”包圍著。這個便是衛氣。由內發出來的暖流就是營氣。

我測試了多次,不少於十次!每一次都有營衛起動的反應。2013年的年尾12月,小住於金馬崙高原數個月,沒有下山意即沒有山上和山下溫差,年尾特別冷,估計平均溫度有22度吧!大約住山裡邁入第二周開始,那種特別的身暖就出來了。持續很多日。

遠方的朋友建議我講一講二十四氣節,我拒絕了,理由就是沒有經歷過完整的24氣節。尤其沒曾經歷一次北方冬天。

營衛失調的表徵就是營衛調和的相反,廢話?就是發自內裡的暖和不見了,代之而取就是躁動易怒。這個不是廢話。

張仲景特別重視營衛調和。這個調和必須有一個基礎即,精津充沛,缺這個都無法調和。當然在亞健康之下、在未病之下、所謂不調和也有深淺的差別。淺的不調和基本上都會被忽略!深一點的不調和都會賴到生活上面去!看看誰在現場可以給他賴?可以讓他藉假修真?須知這個時代,嫁禍於人,求全責備的人一萬人人中有9999。漏算那個可能不是人。


2025年4月22日星期二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20)

 陰虛陽滯、

舉例1、

1608-2021-0801

[夢魘是陽虛陰滯]

西洋人普遍認定了,夢魘是由於缺氧,對!至少我也經歷多次確實是腦缺氧引致。

今早醒來不起身,昨夜下了一場雨,涼涼的大清天,使到群烏也歡快的唱歌!

然後我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仰臥著,感覺有點要進入夢鄉,自我控制著,看看怎樣!看看可以維持多久?他一路在飛想。我們就是這樣僵持著。身體越來越沉,沉到以致於動彈不得,拼命地嘗試搖動兩肩,希望身體動起來。搖了頗多次,六次吧?左肩才能動一點。但是想要翻身也是頗感困難。繼續努力搖動身體,與此同時,清晨外面的鳥叫聲都可以清晰聽到,說明我的五官神沒有全部睡去了。終於可以翻身了,想要起身!可是腰部很重,千斤重。拚最後一口吸奶的力量,努力一掙就可以起身了。

整個過程就是「沉、重、粘」。按我對待中醫原理的了解,陽虛使到身體失去重心沒有著力處,陰虛使到身體黏著重裹。待這種情況發生在睡夢中,警覺力缺失的情況下,就會發生夢魘。

這一份日誌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他可能是中醫文化首次提出給夢魘有一個解釋的這個說法。


2025年4月21日星期一

卷九十四(6)

 [白話]

一般人聽聞虛罔表面的現象而又可以不受迷惑的,都已經很少了!如果有人聽說過有這個坐忘之法,信心是修道最首要,敬仰尊重,決定無疑的人,加上勤行勤修,必定得道。於是莊周有說:放下肢體身心,黜棄聰明,遠離有形有式也去掉思想伎倆,能做到這些等同於大通,是謂坐忘。

修坐忘而忘的人,沒有什麼不能忘的!內在無覺無感其身,外在不知宇宙,與道冥一,萬慮放下,所以莊子有說,「同於大通」。這說法言淺而意深,迷惑的人聞而不信,懷寶求寶,奈何?所以經裡有講:「信不足,有不信。」這是說信道的信心不足,也有由於不信﹝由於不信正道而引來的﹞禍即將來至,他又如何能夠曉得盼望正道呢?(C094-03

[浤瑆詮釋]

這一段點出「信」的力量。可以達致「大通」。大通的意思,直解是無所不通,以我的理解則指:無形無式,認知無礙,沒有預設知識的束縛。現代人最悲哀的事就是將修行莊嚴化,將不修行妖魔化,這種兩極心理,已經嚴重阻礙其心能達透大通。莊嚴化尚且不滿足,還要追逐莊嚴相,並將莊嚴相權威化,這麼牛搞,靈性被玩完。不大能通,牛不大通,德不配位,只要是不配位的都是無德,乎?修行本來就是,你修你的,我修我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的莊嚴相與我毫無關係!一點毛關係也無。在這個骨節眼上,我不是「信」任何人,佛家說依法不依人。我信自己,道法自己。道法自己的良知,人性與靈性可以重疊的地方,稱做「良知」,我信這個。

「與道冥一,萬慮皆遺,」冥,暗冥,衍義作看不見摸不著,道的本質也是冥,但是人心受到遮屏,因此知曉「冥」可是無法突破這個隔而知曉道,因此修行就是要達致「與道冥一」,此後萬般粗顯的疑慮都會放下,煙消雲散,待更進一步的,比較大而深刻的,比較乾淨的「疑情」引發出來。

隳,懶惰,衍義作身心放下。(C094-03)


2025年4月20日星期日

卷九十四(5)

 [浤瑆詮釋]

信為道根,敬為德蒂。點出信與敬,是修道的正途。我的體驗是,曾經走到一個階段,我會突然厭棄一度令到我十分信敬的修行觀點。此時必須審查,越細緻所獲答案就越清楚而完整。雖然我確實也是被「人的形象」干擾了,可是常識告訴我,人與法必須區分。在那個關鍵上,若能退一步作這種問心之旅的,其實很不容易。必須不斷的反思,也要不斷的求證。信與敬都不是普通的、平面的概念。

所舉兩個典故,卞和致刖;還有伍子從誅。這不是在講歷史故事,而是指出一個人的心性暗寐,好像皇帝,又落在權利核心,他的人性慾望很容易假藉這一切方便而做出十分糟糕的事,在封建制的時代,古今中外尤其多。反過來說,我要強調指出,卞和(bianˋheˊ),還有伍子胥,都是「不知道」的人,尤其是卞和,心性頑固到要死,結果是自求曲辱。我的理解是,司馬先生舉出這兩則例子,他的用心在於:做為一個修道人,必須老實地顯出「識道」。否則白忙一場!

在敬信章中提出這兩則典故,必有所指,所指者何?佛家說:信願行,這是三合一的,三德共行,無分前後。信敬也是一樣,我的朋友說是:以靈的視角去看人世間,而不是以人欲看人世間,又說;人性與靈性必須區別對待。「至道超於色味,真性隔於可欲,而能聞希微以懸信,聽罔象而不惑者哉!」色味,代表人的五官認知系統。隔,意思同見於修丹部《七籤卷六十六》凡俗隔,出自《參同契》。這種相隔之感,就是不相應,是一種相當內在的體驗。真俗不相應。能夠感到這種不相應,表示修道已經有些滋味了。「希微」是《道德經》希、夷、微的簡稱。一個人必須與俗相隔,才可能發動最精純的能量去體認更加微細而深刻的「三一法──希夷微」。懸,掛著,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1-卞和致刖(yueˋ):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得玉璞楚山中,奉獻於歷王和武王,被玉工誤辨為石,以欺誑罪,先後被砍去雙足。

2-伍子從誅:春秋時吳國大夫伍子胥,輔佐吳王,整軍備武,國勢日盛,後遭佞臣陷害,被吳王夫差逼令自殺。(C094-02)


2025年4月19日星期六

卷九十四(4)

 [白話]

信敬

信是道根,敬是德蒂。根深則道可長(zhangˇ),蒂固則德可茂。然則璧玉的光耀可以使到全城都光彩起來,﹝春秋時楚國人﹞卞和(BianˋHeˊ)卻是因為發現稀世璧玉而引致遭受刖足之刑;他的言語建議可以開創一代保國的効果,伍子胥結果還是難逃被誅之禍。這是由於人們執著於形器而讓這個靈性的心緒迷惑不醒,對待世間的事理很萌達,可是性情中真思維也被忽略掉了。況且至道的層次超越於有形的色味,真性情是相隔於放縱的可欲,並且能夠聞習希夷微之道音,儘管是玄懸著的信息。(C094-02 


2025年4月18日星期五

卷九十四(3)

 [浤瑆詮釋]

我詮釋與白話翻譯七籤,都是決意採用比較靈活的方式,文白混合。並不會在意準確的將文言翻譯出來,我的翻譯,與其如說是翻譯,不如說是白話詮釋更恰當,這是寫給某一類食古不化的人們一個交代。不會再為此事多言了。這一篇是文白混合的典型。由於司馬先生的原文詞藻雋永,不捨得干擾。


文中「經曰」是否有必要去追查是引用何經何典何人所說?答案是:十分十分十分有必要去追索一番的,可是此事不是由我來做,此事應交給十分十分十分得空的人們去完成。《坐忘論》有好幾個版本,我不是訓詁,此事不論。我的詮釋僅僅是根據七籤這裡的作為基礎,有明顯差別才做比較。


唐‧司馬承禎撰這一部《坐忘論》對後世的影響頗大、也頗深刻。這裡開宗明義點出;「勉尋經旨,事簡理直,其事易行。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忘之法,」這個意思是說,當我盡力審閱古代聖賢的經典,發現修行這條路,事簡、理直;都應修與心病相應的法……現在,詮釋者我所居處的時代,人們所修都是「與心病不相應法」,十分普遍。


「坐忘」,這個未必指打坐以致身、心、物皆忘。古文這個「坐」是兩人面對面於土上。土代表心地。兩人代表真我與假我的對話,這個對話未必非要「盤腿打坐」不可。但是佛典裡頭,十分強調盤腿打坐,尤其更推崇雙盤。

「坐忘」,這個概念首出於顏回和他老師的對話。


以我多年的體驗,參悟到一些深刻的答案,都不是在打坐中獲得。但是,我也要承認,盤腿打坐確實也是十分殊勝,我是說他會帶給我十分特別的氣感、能量場。興許我所獲得的答案,都還不夠深刻。我不主張一個人將本人坐忘的實情表呈出來,分享給其他人!這種作法可能會帶來副作用。畢竟每個人的內在體驗是不一樣的。不適宜預知此事,要知靈魂著實太敏感了。這裡「靈魂」概念的說詞,只是一個方便說法,也不需要耗費精力去質問人有沒有靈魂諸如此類的爭辯。


有些約定俗成的概念也是「化詞」,它的存在是方便人們表達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靈魂。不同民族體驗到的內在應是同樣的,只是說詞不同。既然已坐忘了,如何又會知之?這個便是靈魂的意識在起作用。佛家說是:識在起作用。在死寂一片當中,一點靈識在起作用。用本文道家的表達方式就是:「九陰之下必有陽,九陽之上必有陰」。


《妙真經》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類的這個與生俱來的「道」,是本俱向好、求好,即言人的靈魂深處是有求生命的圓滿的呼喚,可惜有些人知而能行,有些人不知,甚至有些人逆向發展。這必使到「道」喪失了。喪失了就很難喚醒!既使是已經在養生的人們,都應該「慎忽失道」。不知養生的人,更是難說呀。


此處養生是廣義的概念!現代人早已將道家養生觀看做狹義的概念,並習以為常。「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與生相守,生與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乃長久。」這一句中「生」,我釋作「生命的素質」。這是一個十分勉強的釋法。我以為可以給這個概念添多一個詞謂之「道生」。


養生的英文翻譯,據[ZDIC.NET]:[preserve one's health;keep in good health] 保養身體。在古代人的觀點,平民養生是本分。《荀子‧儒效》:「以養生為已至道,是民德也。」如《莊子‧讓王》:「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非所以完身養生也。」完身養生,這是給養生下了一個註腳,養生的目的是「完身」,讓這個有身更完美、更完整,這個已點到生命素質這一塊了。古人這個身,乃指身心靈三合一的身。不只是肉形肉身而已。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養生的概念比較於衛生的概念,兩種概念的意義與精神意趣大不同。於是《妙真經》這一句話:「人常去生,非生去道。」去,同棄。義作:人們經常放棄他養生的本分,而不是生命失去了養生的道。這一句的意思也傳達了一個信息,即生命本俱一個預定的趨向,生命是要走向完整、完美、圓滿。生命本俱養生之道,但需要人將他做出來。把應當做的事情做出來就是德,完成就是功。西方哲學也早已認定了生命是向著真善美發展。將來的基因科學發現「養生基因」也不會讓我感到意外!


道,這是一個大概念!他本身不增不減!可是落在不同的條件之下,必須有相應的道來依附,因此有了道器、道情、道義、等等。落在生命這裡,我釋作「道生」。如果我來訂製道家辭典,道這個概念是術語,道器、道情、道義、道生則是化詞,不是術語,但是可以收容入辭典中,並加以解釋。化詞,則是道家最常見的一種方便表法。比如在很多情況之下,「老君」就是道的化詞。


在天上﹝包括大環境、宇宙環境﹞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在人道這裡,則是天生一,地生二,人生萬物。我不主張「我命在我,不屬於天。」世俗的歪解。人生萬物,是由於我的座標在人,因此而知萬物,所以才說成:人生萬物。古代金文,甲骨文,生,這個字就是生長、生命、出生的意思。我出生了而認知到這個世界。但是在修行的生命中,漸漸的可以認知到「萬物生我」。世俗那些歪理,就是無法跨越到這裡來。因此引致妄自菲薄、自以為是的無知思想行為。以致將這個「道生一」扯到乖離了原道很遠。偏偏是這一類歪理的影響力很大,讓修到十分得空的人們去慢慢研究吧。


「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忘之法,略成七條,」有些版本作「與心”法”相應者……」究竟是心法還是心病?我主張這一題的本意是「與心病相應,」若是說成:與心法相應……在我的時代,已經證明大修行人滿街跑,口上念念有詞的都是「與心法相應……」可是「心法」究竟何指?都是木宰羊。

1-《坐忘論》:唐‧司馬承禎撰。收入文物出版社等三家影印《道藏》本第22冊。([CTCWRI]) “坐忘”語出《莊子‧大宗師》:“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此謂坐忘”。後成為道教的重要修煉方法。﹝按、「隳肢體」指,忘掉肢體身體。﹞

2-涸轍之魚:亦作“涸轍之鮒”,典出《莊子‧外物》,比喻處境困難。(CTCWRI)

3-「使道與生相守」,若譯作:正道與生命相守,離身太遠不能親切。這一層意思可補充以將第二句「生與道相保」譯作:生命與道相保。

4-「我命在我,不屬於天。」《西昇經》這一句話影響很大!但是都是已被誤解了。照看接下去的文氣:「由此而言,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捫心苦晚,時不少留。」他的本意是:不可以靠老天賦予什麼奇怪又神祕的大能量就奢望修仙升天!而是應當務實地修行,都要靠自己,畢竟生命苦短!可是後人卻將這個本意轉向於自以為是,傲慢無比的方式來詮釋,演變出「人定勝天」的歪理。(C094-01)(net譯文1/8)


2025年4月17日星期四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19)

 舉例2、

1108-2022-0450

無巧不成書,有鳥,就有歌好聽!

就是在我著手謄寫<起居五>的苦日子裡,我的好朋友動了大手術,心臟繞道手術。又正好此時我的車子的piston(也)壞了一套。

朋友是由於先天性心臟瓣膜不全,加上後天冠脈淤堵,而必須”立即”動這個大手術!再慢一點就無救了。我的老爺車Piston懷了一隻,症狀相比心臟瓣膜不全,一模一樣,全身抖震。如果是粗暴開車,隨時斷,隨時拋錨!汽車拋錨賠錢賠時間陪耐性。人拋錨,遊戲結束!

他入院之前一周,他的體徵頗像我的車子,一啟動就會抖阿抖。再加一把勁,加更多的油,不那麼抖了但是隨時都可能拋錨。真正是君子如履薄冰焉言眼燄。

好!科學的層面不用我來置啄,我講人學。中醫是人之學。

此君給我調理已經有一年!一路來都是調理膝疼,兼顧兩足腫。長話短說,他的心臟病轉惡化之前一段時期,總體上他所表現的症狀就是:心神不在位!此話怎說?

第一坐到哪睡到哪。說他瞌睡也可以,說他直接睡去也可以。總之我們正在交談之間,聽到他嗯一聲就睡去了。

第二所說所聞,一轉眼即忘。重複N次的答問,也是隨即忘!

第三,心主五官為五臟神之主。其餘臟腑的功能表現開始紊亂。火不能生土。首先是脾胃功能紊亂。直接促成了"胃氣凌心"的心臟病。由於胃氣不穩,這時期他反而嗜食重濁之味。我多次勸導解說,都充耳不聞。只要是跟他同行同桌,”服務員”必定是為他一人忙碌!少辣吃不下,沒有蒜蓉就不是服務,諸如此類。屢勸不改。最後放給西醫!可是西醫不是服務員!西醫是首席大廚師!

諾!起居養生?談何容易!

術後他的表現是:

精神尚可,言語好像即將沒電的手機語音,但是總神尚在。

左身麻木不仁,左下肢尚可以控制幾分。家人都說他是"中風",可是沒有大腦掃描圖像,如何判定中風呢!

不是中風!這是手術後,心神與心火都洩光了,心火不主脾土,脾土不主肉不主四肢,因此四肢麻木不仁,臉上輕微癱!當然!在現實生活中,講這種話的人都不會容易受到認可!由於病家都,絕多數都是按他聽來的西醫說法來"對應"前述這種說法。病家聽我這麼一說,拚了全力說出:100巴先是中風,你看我的臉癱了,云云。

那麼你有沒有開始吃我的方子?(我給他的處方是:四君子+薤白,我看他沒有動靜吃中藥!)在一旁的老婆立即說:"現在我不給他吃中藥,不要和西藥參!"

即使如此,我們依然是好朋友,況且我已經準備好帛金了。對我來講,生死無前後,性情有推遷。


2025年4月16日星期三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18)

 [#陽虛]@

舉例1、

3003-2016,周三,丙申年辛卯月辛亥日,二月二十一日。

我應是陽虛了,上半日疲乏,下半日精神。依然堅持晚十時入寢。結果早上醒來都會很困倦。再一次證明沉香葉的安眠效果。

(2106-2021-1159浤按、)

身外身都是臨門一腳,真正的基礎是那人的體質。好比我的體質屬於陽虛,因此食物中屬寒屬陰屬濕屬燥都會對我發生臨門一腳的作用,可大可小須看具體情況。

上半日疲乏相比上半日頻瀉,只是陽虛的不同表現。一個是上元虛了因此疲乏腦中空乏。一個是下元虛了,而引致頻瀉,瀉下溏。

上元虛以補中益氣湯打底加升麻。下元虛以四君子打底加赤石脂。


2025年4月15日星期二

卷九十四(2)

 [全文白話翻譯]

卷九十四‧仙籍語論要記3

坐忘論 (并序凡七篇) 

人,最貴是,有生;有生最貴,就是有道。人有道,如魚有水。即使是被困在乾涸車轍即將死亡的魚,亦猶盼望著些少水的滋潤。﹝人處於﹞弱喪不夠優良的風俗則無心造道。惡生死之苦,愛生死之業。重道德之名,輕道德之行。喜色味為得志,鄙恬素為窮辱。竭力獲得珍稀寶貝,希望以買賣獲得未來的福糧。放縱於輕易就會染著的情慾,而寕可喪失掉此身本具的道器。自以為智巧,精神上卻如夢如迷,生來死去,循環萬劫,審察和揣惟倒置﹝原應實地實事審察之後才思維揣測,可是現在顛倒,首先推理猜測而不想實地審察﹞,還有比這個更糟的麼!

故《妙真經》說:人們經常丟失了他本俱的養生之道,而不是養生之道遺棄人;人們經常放棄他養生的本分,而不是生命失去了養生的道。因此養生的人們慎勿丟失了養生的正道,修道的人們也慎勿丟失生命的素質。務使修道與養生相守,生命與正道相保,二者不相離,然後可以長久。所說長久指,獲得道的資糧。經典裡又說:生命是蒼天給予的大德,也是大地的大樂,也是人的大福。道人修道達致生命的最高標準,這並不是命中注定的。又《西昇經》說:「我命在我,不屬於天。」由此而言,修短在己,得非天與,失非人奪。捫心苦晚,時不少留。所恨生命如朝菌,﹝更何況﹞已過五十知命之年,回歸道要,竟猶未能精通。為了珍惜最後一寸的光陰,感嘆時間快速如燭光的景色。勉力尋求經旨,要求直截了當的方法,要求事簡理直的方式,但求其事易行而已。終於找到與心病相應的修行方法,我在這裡簡約介紹安心坐忘之法,大略成七條,修道階次,兼其樞翼,給予編輯敘述。(C094-01)


2025年4月14日星期一

卷九十四(1)

 [卷九十四提要]

唐‧司馬承禎撰這一部《坐忘論》對後世的影響頗大、也頗深刻。這裡開宗明義點出;「勉尋經旨,事簡理直,其事易行。與心病相應者,約著安心坐忘之法,」這個意思是說,當我盡力審閱古代聖賢的經典,發現修行這條路,事簡、理直;都應修與心病相應的法……現在,詮釋者我所居處的時代,人們所修都是「與心病不相應法」,十分普遍。

「坐忘」,這個未必指打坐以致身、心、物皆忘。古文這個「坐」是兩人面對面於土上。土代表心地。兩人代表真我與假我的對話,這個對話未必非要「盤腿打坐」不可。但是佛典裡頭,十分強調盤腿打坐,尤其更推崇雙盤。(C094-000)分享[T1主題、道思維]


2025年4月13日星期日

卷九十三(31)

 [浤瑆詮釋]

這一段十分十分重要,故不做白話全譯。我個人淺見則放於詮釋,如下:

(1)對待道家的陰陽,需要反覆琢磨,在日常中去體驗他的內涵。以此做好基礎。陰陽是可以體驗得出的,但是男子和女子的陰陽,即言近取諸身的陰陽,有稍微不同。也須看一些中醫書。尤其是《內經》和《難經》,還有《傷寒論》。

(2)「陰陽自少至老,而分為五行。少陽成木,老陽成火。少陰成金,老陰成水。……土性和柔。」這些都是在講陰陽五行之正。比如,土性就是陰陽各半麼?不是!土性經常都是偏向於陰柔。

(3)夫婦,這個概念也是十分要緊。我在別地方已經提過,這裡再提!只要是成雙成對出現的「能量」都稱作「夫婦」或者「夫妻」。量子科學已經證明宇宙的能量都是以夫婦的形式存在的。有時稱為魂魄關係。

(4)「木性勁直,金性堅剛……木以發之,金以勁之,故得品物成焉。」金木二性顯然有重疊,但是木以勁直和展發呈現出來。金以堅剛和勁韌展發出來。不需要文字來表示,走出去審觀大自然的能量分布,很快便知。勁,就是勁力,很平凡的解釋。這裡指物質內在運動的暗勁。

(5)「五勝者,皆以生我為利,剋彼為用。」道家和醫家不同在於,醫家採用藥物針碥掌握五勝。道家可以運用任何物質來運轉五勝,兩種都是一樣的原則:「皆以生我為利,剋彼為用。」

(6)由於在利和用的作功之中,人類的一己之力,很難掌握五行相乘相侮的能量轉變,因此行事有成敗之異。在做一項決定之前,當然通常是指比較要緊的大事,務必須知做全面的考據,將五行陰陽的各種變化都考慮到,並不是比如三國、封神榜小說家言,掐指一瞬間就可以決定策略性的大局?只是道家人的運籌方式或許有別於他人。出奇制勝則是上策。

(7)「五行相剋,萬物悉可全。」這個意思是說,這個地球,乃至宇宙的形成,主要都是依重於五行相剋的力量來完成。

(8)體驗陰陽的方式,道書經常都會給出答案和方法,往往又是「答案見於封二」。體驗陽氣,選在「陽和氣者發於春,王於夏,收於秋,藏於冬。」生活在熱帶的人,有必要去溫帶的嚴冬時期,待上一季,以此體驗陰極出陽而產生於體內種種變化。「九地之下反有陽,九天之上反有陰。」九地,九天都是泛詞,表示很低很低,很高很高。

(9)《復卦》見其天地之心乎?陽在下也。陽伏地內,潛靜之時,故見天心。天地之心是「潛靜伏藏」,做到這一點真的可以永生!其在人也,腎藏於陽,腦潛於陰。

(10)「腎藏於陽,腦潛於陰。」腎陽讓他藏伏,腦裡的陰氣要讓他潛靜!怎樣做到?就在此時,有遠方的朋友來問,怎樣讓注意力集中?區區我本人自小到中老,都無法讓自己更專注起來呢。須要走到五十歲之後才略有體驗。七籤偶指出一條明路,讓有緣人自己摸索吧!

(11)前文一段,最好反覆背熟,則能心領神會。

1-「純陰滯畜則霖雨淫霔,」純陰無陽留滯太久,滯畜太久,則必引發貌似梅雨季節多餘的水淫淫浸漬的狀態。這是一種形象比喻,也喻於人性心理效應。

2-「煩氣為蟲魚。」煩氣,粗氣。

3-「木性劲直,」以及「金以劲之,」兩個「勁」均以簡體字的「勁」表示。(C093-27)(net譯文6/7)


2025年4月12日星期六

卷九十三(30)

 [正文,原文照搬]

陰陽五行論

陰潛陽內,陽伏陰中。陰得陽蒸,故能上昇,陽得陰制,故能下降。陽蒸陰以息氣,陰凝陽以澄精。日月昇降,乾坤交泰,而萬化成焉。陰陽自少至老,而分為五行。少陽成木,老陽成火。少陰成金,老陰成水。參而和之,而成夫婦。火性炎蒸,木性劲直,金性堅剛,水性潤滋,土性和柔。故木以發之,火以化之,水以滋之,土以和之,金以劲之,故得品物成焉。五勝者,皆以生我為利,剋彼為用。利用相乘,故有成敗。經云:“五行相剋,萬物悉可全。”云動靜者,終始之道,聚散者,化生之門也。陽其動乎?陰其處乎?動以生之,靜以息之。淳陽不生,淳陰不成。陰陽更用,晝夜相資。晝日行陽,夜月行陰。陽養於陰,陰發於陽,而明生焉。陽和氣者發於春,王於夏,收於秋,藏於冬。九地之下反有陽,九天之上反有陰。故十一月卦辭云:《復》見其天地之心乎?陽在下也。陽伏地內,潛靜之時,故見天心。其在人也,腎藏於陽,腦潛於陰。及其老也,和氣不足,陰陽將散,則陽上昇,陰下降。故腦熱而腎冷。腎無陽氣,則腳無力;腦無陰氣,則眼目不明。故陰陽不交,萬物不成。純陽亢極,則日月無光,草木以之焦枯。純陰滯畜,則霖雨淫霔,水淹以之漂蕩。故陰陽相磨,天地相蕩。震而為雷,擊而為電,鼓而為風,結而為雹,蒸而為雲霧,液而為雨露,凝而為霜雪。和氣為民人,偏氣為禽獸,雜氣為草木,煩氣為蟲魚。(C093-27


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17)


◆陰陽衛氣營血

中醫臨床不離八剛:氣血陰陽虛實表裡。給不識中醫又想要過著中醫知識的人們,掌握寒、熱、虛、實,就可以應付生活上的養生了。

目前講中醫常識的傳播度與普遍度,空前絕後的盛,因此不必在這裡搬字!我要按臨床實用度作個簡筆如次!

陽虛的人怕冷。經常四末不溫。

陽盛的人不怕熱、耐得住熱。更不會怕冷。這個必須區別於火炎氣躁。這種鑑別已經是屬於臨床手段了。

陰虛的人怕熱、厭惡熱。但也受不了冷。由於其惡熱,一旦熱天他也會急於消涼。內有吃寒冷的食物,比如冰飲、涼茶、寒性水果等等,是有個十分良好的籍口放縱自己。一般上我們這一次的人生,有知識的人就必須善用知識來幫助生活式的抉擇,沒有籍口放縱自己。沒知識的人則必須不忘自己的人生經驗。照看,反而是沒知識的人都比較可以記得經驗教訓因而久之累積一套比較自然的生活模式。有知識的人往往傲慢自恃,不知明日。

陰盛比較嚴重的人,冷熱均惡之,喜歡陰暗。其人面色也陰暗。

沒必要另立陽實或者陰實。

通常所謂"過敏"都具有虛的本質,只是必須看具體情況屬於哪一類的虛。比如、

有一種疑神疑鬼的過敏行為,首先須知從陽虛著手切入。如果其人陰暗,所謂沒有正能量,多數是陰盛。

臨床上,並非陽虛即相等於是陰盛!兩者各自有自己讓它發生的條件。

一般人情世故,很難繞過那人的病容而能見那人的真本色!通常都會受到那人的病容遮蔽了性情真本色。我的意思指,那人的本色充滿正能量,可是由於處在病容之中,因此干擾了判斷,審察的旁人很容易趨向於認定了他是負能量。﹝有病就是負能量?﹞

至於自省自知的能力,更加是罄竹難書!人在病中很容易氣瀉洩!邏輯上已知"總有一日病會好起來"。可是一旦受了病苦,也會不知所措!再怎樣的強人也會在此時洩漏了他脆弱的一面。一個病人若是處在病苦中,能自知自省,即使他沒有宗教信仰,其實他已經是在修行當中。

我十分厭惡一種行為即、趁那人重病中強灌那人信仰一種宗教!

所謂醫者父母心這個"父母心",也正是要建立在這一個環節的理解上。父母心的本質不是慈悲!而是知其情,俗話所謂同理心。一個沒有同理心的醫者,他的醫術很難更上一層樓。須知對待一個病人,同理心顯然要比慈悲心更加務實。現實的知識在生命前面,不值一提!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16)

 ◆四肢部

舉例、

1105-2012,壬辰年乙巳四月壬申二十一。週五。早上陰涼,午後陰雨,悶熱。

意外發現兩足母趾甲中橫出現斷凹痕紋,這是肝功能衰退的徵兆。

(1610-2012-1417浤按、)

有照。這是去NB回來的遺跡!是腎氣受損的表徵!以足趾甲的發育進度,一年長一輪,這個凹痕要到年尾九月之前才走完他的路程。這是平生我一次能”理解”到指甲的病徵。不知要脫了誰的褲子方使我可以表示感恩?NB禾白寺高鹽食物是禍端。


[#腳氣病]

這不是在講西醫學的beriberi,這是中醫的腳氣,證發於微則可見、

比如,下肢被蟲咬傷口很難癒。此時治療蟲傷,也必同時照顧腳氣,應當補腳氣。

久行久立很容易得毛囊炎,施治同時,必須兼顧補腳氣。

補腳氣,懷牛膝是首選!北耆、桂枝可以通四肢。


2025年4月9日星期三

卷九十三(29)

 [正文,原文照搬]

真相論

曜明真人稽首問天尊曰:不審世間真相,為一相耶?天尊告言:曜明真士,今當問子,子之所見,為法見耶?曜明答曰:世間真相,有法見耶?有相見耶?天尊答曰:告言真相,世間本無差別,眾生所見,未能通達。但觀其相,未能見法,是故分別。世間真相,其相不同。今以慧眼,觀世間相,即相是真。能了真相,名為見法。以是之故,不壞世間,而得真相。曜明又曰:不壞世間而得真相,未審世間,何以為相?而言不壞,即是真相。天尊曰:世間相者,即是無明,貪著愛見,瞋恚愚痴等諸煩惱,是世間相。若人能知,煩惱性空,本無貪愛,無明永靜,無法可斷。以是當知,不斷煩惱,而得真相。無相無斷,無得無明,無法無斷。無得,名斷煩惱。無斷,名得真相。以是當知,不斷煩惱,而得真相。如向所說,是有二種:一者相見,二者法見。法見之人,言得真相;相見之人,言得煩惱。以是當知,法見之人,常得妙本,故得真相。相見之人,常觀麤迹,故得煩惱。若人能知煩惱性空,未曾有法,從迹觀本,名得法見。(C093-26

[浤瑆詮釋]

這一段我不作釋!這一類的文字,最好是親自體驗諸法實像,之後才回來借助古人的說法加以印證。

1-「曜明真人稽首問天尊」云云,這樣的表法,「肯定」佛家人不會喜歡!歷史不斷重演,今日某某宗也是有樣學樣,也來這一套,製造惱害他人的菩薩滿街跑!但是,我看這一類文字,都只是看內容,表法人人自殊,我不願置評。

2-這一段故意將一些人人都在嘴皮子上叨叨念的概念顛到來講!見法變成了法見。見相變成了相見。

3-這一段的「煩惱」的概念,也是應當給予釐清的。

4-曜明真人是一世人才遇見一次的人。但是他天天,日日夜夜都陪在你的身邊。(C093-26 


2025年4月8日星期二

卷九十三(28)

 [正文,原文照搬]

善男子,復有人觀於三相,作四種意,妙無妙有,麤無麤有。明此四意,自然能見非有非無。何謂妙無?即是道性。以何因緣,道性之理,自為妙無,以淵寂故,以應感故。若以住於淵寂之地,觀於諸有,則見無相;若以住於感應之地,觀於諸有,則見有相。善男子,若言道性,命為無有中有應感;若言道性,令為有者而實寂泊。以是當知道性之有,非世間有;道性之無,是謂妙無。何等因緣?觀於妙有,即是應感。法身之端,巖茂發起,超絕三有。雖有其質,不同凡有。以是因緣,謂為妙有。善男子,以何因緣,觀於麤無?麤無即無,無感無應,空處寂漠,豁然而已,謂為麤無。善男子,以何因緣,觀於麤有?若麤有者,即是質礙。以礙著故,謂為麤有。善男子,若能善知,遍此四意,分別體相,當知此人已得知非有非無。以何因緣,而得知之?即尋道性義理得之。若有學人,習觀三相,了此四意,則為入於智慧寶城,遊智慧室,坐智慧床,餐智慧食,是得智慧機相之本。(C093-25

[浤瑆詮釋]

這一段我不作釋!這一類的文字,最好是親自體驗諸法實像,之後才回來借助古人的說法加以印證。

須知,心有粗細,煩惱也有粗細!正當此時,今日大清早,我福至心靈,給網友做了一則回應:「待你人在真相中,已是無真相。把真相倒過來說是”相真”更好!在相真中,自然無煩惱。無,就是不受。相,就是肖,印。跟著煩惱一起來的真,則是粗真。」這是我的靈魂預早排泄出這一次的思想的碎片。我要遲至十點才可以安靜的對屏飛指!為了這個我要補充,伴隨著智慧而來的煩惱,是比較細的煩惱。無色無相的煩惱,才真正是大煩惱。為何說他是大煩惱,由於「不知不識」。必須有印才會轉。這是我的說法,大大不同於傳統道家的說法。傳統道家的「印」,好像龍,飄忽無首。要人家跪求,可是又不知去哪兒求?這個印,佛家講是由戒而生定而生慧。在這種修練的背景下,慧產生定力,這個定力就是印。道家的印,是借助神力的暗助和明助而有。理論上、理想上、道人可以自己印自己。不是人人能夠自己發印!一萬大修行人之中,也不知是否有一人有這種本事?

1-三相引動四種意。

(C093-25 (net譯文5/7)


2025年4月7日星期一

卷九十三(27)

 [正文,原文照搬]

三相論

《海空智藏經》云:三相者,所謂有相,非有相,非無相。若照此相,則得入於智慧之源。夫觀三相,舛越不同。自有眾生,從有相觀,入至無相;自有眾生,從無相觀,入至有相;自有眾生,神意定然,非彼二相,而得觀見有無之相。善男子,若有眾生,作人學人,常運其心,從有觀無,而樹意,言:我見萬物,今雖現有,必歸於無。當知一切,盡是虛無,非有實事。﹝這善男子其實並無這三種慧:﹞無湛然慧,無觀空慧,無應用慧。當知此人,是為斷見,雖似智慧,而乖其宗。

善男子,若復有人,常運其心,從無觀有而樹意,言:即此世中,皆從無生,向本無此,而今有之,有何緣生,必因於無。是知無中,皆悉有有。以有有故,一切無無。當知此人,是為狹見。雖以智慧,而失其宗。

善男子,若復有人,常運其心,從非有非無中觀於有無而樹意,言:即世眾生,悉皆非有,亦復非無。所以爾者,若言有者,則終歸無;若言無者,今見則有;若必爾者,則為不定。不定業故,不得出生。人天果報,當知六道,形有則有,形滅則無。若作此觀,是謂成見,非謂智慧。

如此三見,失智慧本。善男子,若復有人,觀於三者,作如此心曰:“我觀一切無,即是寂寞,不能生物。豁然不動,不能感應。善男子,譬如大山,善能興雲生雨,如此等從有出有,決定當知無無不出。又復觀於即有形質。即此形質,是有象有;離此形質,無處名有。又復觀於非有非無。善男子,譬如風聲,聲響遍徹。如此等例,風質非無,質不可得。若言實有,又非礙著。響亦如是。應知此例,非有非無。若有學人作此觀者,亦皆失於智慧之本。(C093-24

[浤瑆詮釋]

這一段我不作釋!這一類的文字,最好是親自體驗諸法實像,之後才回來借助古人的說法加以印證。

1-舛chuan,錯誤,違背。越,過度詮釋。

2-三相落入三見。以道家視角照看佛家的楞嚴。(C093-24 


2025年4月6日星期日

卷九十三(26)

 [浤瑆詮釋]

這一段文字又是借佛家的表述方式來表達一個法義。但是這個也是一種方便,不是剽竊經典。更何況古代當時的具體情況怎樣,我們年代久遠,無法知曉。

文中採用「海空」的意象來比喻一種法,有經歷過在大海面上乘船遊蕩的感覺麼?那種感覺就是海空。將複雜的,千絲萬縷的因果糾結之下,放空,讓自己處於海空之境中,然後才比較容易看見「海空之空,無因無果」的景象!看見「無因果故以破煩惱以是因緣名為修習。」由此更能看到「道性無生無滅」的實像。其他說詞恐怕是準備要將現代人的思維搞到更加複雜化了。「深山有寶」喻本人天生具在的智慧。本段「和性」與「道性」,幾乎就是「佛性」的同義詞!本段文字以五喻來暗示五道:上勝珠寶、道路、門、橋梁、鹽。

在平常的生活中,應時時警覺觀因果,行事能及時關注到一事一物一相的「因」,舉個現成的例子,這兩日我計畫著要搬家,可是我目前家居環境十分美好,為何我還會一直在心裡糾結想要搬家?那麼我的念頭就該:(1)將造成要搬家的理由逐條寫在紙上。(2)將想搬去的地方之美好優點都寫在紙上。(3)實地比較兩者。在比較的過程中,就會明白真正的「因」,獲得了這個真正的因,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做。大法由生活做起。

1-善才:善於運用天生才智的修行人。

2-[專題‧道性]

3-「時和」,時,這個概念在古文中至少有十種意義,這裡取「伺」這個意義,伺候的伺。伺候「泰和之氣」的意思。

4- 賫ji,抱持。

5-五道,五途,人死以後五種投胎的趣向。(C093-23 


2025年4月5日星期六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15)

 


最傷大腸的行為有哪些呢?

答:嗜食辛辣最傷大腸!我的道師語重心長交代,練氣的人最好戒掉辛辣,這個最傷大腸。大腸即已傷到則必直接累及陽能。操練丹田氣的時候提不起氣來!(此節非等閒!聽不入耳就哭吧。)

答:淫慾不可過度。前文已經提示,體內似腸非腸的部位都牽涉腸部。

答:一如前文提示,憂思必傷及腸!

病症有層次先後!網上亂飛的一個說詞指,多屁提示了那人某臟功能不好,云云!我要指出,症狀有先後緩急。多屁最先反映腸中失運,憂思引致。日久才逐漸遷延及五臟六腑。

一如前文所提示,耳穴三焦點與大腸點,好似蹺蹺板,此起彼落,反映著側重點不同。此處也是一樣,多屁也反映著腸本腑及其他臟腑的氣機偏額。首先反映在腸腑,漸之反映在更深的臟腑!當然還有其他兼證可資推理,我必將慢慢道來。一個人緊張的時候,除了會便秘,恐怕甚至不不也不不出來!或者相反,緊張不安的時候那人也會腸鳴多屁。

在<活著>這部電影裡頭,葛優緊張到要死的時候,只要聽到槍聲他就會頻頻射尿,也是同一個道理!

一個行醫的人,這一點體諒與理解都不到位,他的醫術再怎樣神也是走不遠!我是相當肯定了這一點了。

至於病人方面,頑冥不化的人只好割愛!別浪費光陰。吩咐他戒雞蛋,第二日早上他拍照來說他改吃皮蛋!吩咐她不可以吃肉,他改吃魚順手拍個照交代哈,諸如此類。不值一哂!

◇大腸養生心法:只要發生這三個徵兆,就必須徹底換食:(1)排泄不淨,粘壁。(2)後重。就是說排泄的時候感到想排又排不出又不是便秘,而是有物堵著的感覺。導致後重的原因是大腸頭肥腫或者麻痺。(3)便下頻密。換食指,症狀發生那三日所吃的食物都不要再吃!更換另一種比較養生容易消化的食物。


2025年4月4日星期五

起居養生之五-新常態東方預防醫學實踐(14)

 ◆腹部

[#大腸]

大腸。大腸是多氣多血的區域,氣血的變動都很快反映到這裡!以下這些人體行為會直接影響大腸的功能!

心理情緒上的擔憂不安,立即由大腸反映出來,但是絕多數人都不會意識到!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必須舉個例子,

一個月內我出行兩次,第一次的行程一共1050KM,五個星期之後,第二次行程共360KM,可是第二次行程到了尾聲,大腸過敏很嚴重,腹鼓、便頻及完谷不化。

什麼原因第一次行程更遠、更疲乏、吃食也相當,可是腸胃都安穩?即使也吃到敏感的辣椒,也不至於頻瀉?

肯定可以排除久坐引致大腸反應,常識已知1050KM肯定要比360KM需要自駕更久的時間!

走1050公里那一趟,我不知車子已發生嚴重的問題,不明原因導致車身發抖。以為是平常問題,一路還可以瀟灑走一回!

即已遠遊回來養息多日,發現車身發抖的情況有惡化之勢,因此尋求遠在200公里外的弟弟幫忙,徹底檢查,而知是piston已經壞了一個,這個隨時會導致車子拋錨!

又,由於一些因素不能馬上修復,我也返回家了。這一趟路程雖然短短200公里,一路上我的心緒是忐忑不安的,深怕半路拋錨!駕駛速度很慢,在高速上平均維持80時速或者更慢。一言以蔽之,走得十分壓抑!

一回到家即將用個簡單的晚餐,開一包剛剛買來的餃子,煮熟,加入紅油辣醬當佐味,這下可慘了,發生排瀉頻密後重的症狀,腹鼓,從29日子夜起直到31日子夜,兩日滿,才讓我意識到這是腸虛而不僅僅是辣椒導致!更已排查了不是食物汙染,辣椒油正是扮演著臨門一腳。明白了真正的原因,就知道如何調理。

結論是,腸虛是由於憂思與壓力導致!

我斷他腸虛尚且有一個明證,平時外耳道癢,但是都可以忍!這一次外耳道極癢難忍!查平時發癢的點落在三焦點上,這一次發癢的反應點落在大腸點上。(有圖)


大腸,他也反映體內似腸非腸的全部部位。尤其男性的性陽能,都反映在大腸功能上。性陽能減弱了,腸的陽能也會相應減弱,日久轉向虛寒。補中益氣湯正是專用於提升腸陽能的好方子之一!

大腸與兩目的聯繫,十分緊密!大腸的陽能也反映在兩目上。兩目美靈,其人腸氣陽能亦健。腸弱之人,其人兩目經常發矇。


2025年4月3日星期四

卷九十三(25)

 [正文,原文照搬]

道性論

天尊告訴善才說:善男子,我要自「海空」之中修習「因」,這即是道性﹝之所由來﹞。道性無生無滅。無生滅故,即是海空。海空之空,無因無果。無因果所以破煩惱。以這個因緣法修習,才是名為修習。善才又說:如你所說,道性的「性」,是無生無滅。眾生的道性,也都是共有的,各各有之。若是共有,一人得入「海空藏」時,一切眾生也應都能得入海空藏才對。譬如怨仇,或千怨或百仇。若一人可以和解千百,則千百亦可以和一人互相結怨結仇啊,道性也是如此!一人伺和,一切眾生道性,亦都能伺和,不一不二,究竟平等。猶如虛空,一切眾生共同有之。天尊又說:善男子,深山有寶,名稱叫做上勝,人若是得到他,則可成為富有。眾生道性,也是這樣的。善才又說:如天尊所說上勝寶,是一個還是多個呢?若僅僅是一個而已,讓一人得了,應則有限。山空寶盡,為何又說一切眾生修持淨戒得入一乘海空智藏?若是多數的,又為何說是「海空」呢,不是說一切法,眾生道性都是一樣的?天尊答言:善男子,譬如有一條道路,或大或小,一切眾生,都在路中行而無障礙。道性眾生,也是這樣的。善男子,譬如寶珠,唯有一門可以讓人進入獲取,雖有多人經遊出入,為何又在未曾有逼迫的情況下,而無人能破壞寶珠的門而賫持去。道性眾生,也是如此。善男子,譬如橋梁,任隨這多行人,或重或輕經過橋上,對這橋梁而言,並無增也並無減。眾生道性,也是如此。又譬如鹽味,加入於諸食物中,乃至水中,皆悉轉成鹹物。物不名鹽,鹽不名物,乃至水中,也是如此。名字雖變,性不失偏。五味之中皆是鹹味。若有飲水,鹽味甚逼,其實並不能看見有鹽在於水中。眾生道性,也是如此。維遍五道,長短異身,而道性常一不異。(C093-23


2025年4月2日星期三

卷九十三(24)

 [白話]

儒家與墨家所宗,忠、孝、慈、愛;仙家所崇尚的,則能令到王侯國家也勳受慶福,福更薦及祖考,福蔭子孫。儒、墨、仙,三者誰為大?啊哈!遠古初元時期人們都不得而詳,自伏羲軒轅以來,廣成、赤松、令威、安期等等人,哪一時代沒有修仙的人?遠則載於竹帛,近則曾有見聞接觸。古今得仙的人,其中皎皎者比如前輩聖賢。神仙可學,炳炳如此。芸芸君子,何不嘉勉!(C093-22

[浤瑆詮釋]

論神仙在道家教化精神中的意趣,這個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課題!道的教化,他的影響力無邊無界,不是那人很厲害,而是即使讓一個乞丐處於道中,他的氣場自然而然也會:「仙家所尚,則慶及王侯,福薦祖考,祚流子孫。」這個「仙家」正是典型的道的教化的信使,能量的負載者、示範者。道的教化,不是概念上的認知,可是可以重複試驗而獲知證據,而且是證據「炳炳如此」,他是「全體驗」的。如果,道典所講述的內容,都是高不可攀,那麼它的存在一點意義也無,我也不會耗費這麼大精神來搞這些這麼大塊的東西了。

1-祚zuoˋ,賜福。

2-百君子,百,比喻「很多」的意思。

3-炳炳:光明顯著。(C093-22 


2025年4月1日星期二

卷九十三(23)

 [白話]

真與道合,稱為神人。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當他出招的時候可以全面化解複雜的機心,當他隱身的時候可以潛入無邊無界,太漠的家鄉。無心而能很明朗地鑒察,無翼而能自由翱翔。在仙界明霞之館裡遊戲,在仙界羽景之堂裡歡宴。在種種浩劫之境中尚可以歡濟而不受疆制之縛,他的壽元與太虛齊同而不可估量。這道法已公佈在天上宮闕的金簡上,哪可以輕宣密奧呢?好(haoˋ)學之士,宜開啟玉檢,以期窺探他的秘奧。(C093-21

[浤瑆詮釋]

神人,也可以釋作”demi God”,一半人性,一半神性。每一個人都具備的這個特質。

「歡齊浩劫而無疆,壽同太虛而不可量。」齊,同濟,調濟。此處「浩劫」比喻人的內在心境與情緒種種,千磨百難。道家如此兜大圈把一個意思撐托出來,其來有自。不在這裡探討。他們很了解人類的神識﹝勉強一個方便的名稱﹞,不宜直述,但是走到我的時代,這個禁忌已經消除。

你看原文的意思皆是別有所指,這個與天地齊同的「神人之法」是密傳的,是秘藏於天上金簡上,可是來到末句,他又以十分懇切的語氣要人們懂得去「啟玉檢,以探其秘焉。」我要直話直說,這個「金簡」所在地,真正是藏於每一個人的心坎頭裡。取不到他在天上,取到了他在心上。好比追女仔,追不到她在天上,追到了,都要放在床上。能不能放在心上,須待很久很久以後。

順道一提,我曾參觀一座靈學博物館,博物館的入門左側,隱藏在大門後,掛著「金簡」,正是天上的文憑。製作得美輪美奐,我估計是鍍金的,但是禁止攝照。金簡沒有內文,空白紙。

1-「神人」的註腳:「真與道合,謂之神人。神人能存能亡,能晦能光。出化機之表,入太漠之鄉。無心而朗鑒,無翼而翱翔。嬉明霞之館,宴羽景之堂。歡齊浩劫而無疆,壽同太虛而不可量。」

2-金簡:代表天上的紀錄。(C093-21)(net譯文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