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
〈雨後春筍〉
這個時代,民間冒出好多自我養生的方法,如雨後春筍!
早期有<312>,近期有原始點,拉筋法等等。
更早期氣功熱的時期,很多琳瑯滿目的功法在傳揚,
堅持至今者有兩樁:郭林氣功,還有智能功。
最多加多一條香功。
尚有不聞聲色的功法更多。道度有緣人。
這些熱鬧場景說明了一個方面:
傳統權威式的醫療體系,必定會轉型。
西洋人說是選擇療法,又說是第二醫療。
只有井底蛙才會舉起他的醜陋的權威要人們尊崇臣服。
見過世面的人,自己也會去追學!
又、早期氣功熱、特異功能大師滿街走,
今日Youtube這麼方便,
又不見有人把當年的錄攝放出來讓全世界人大開眼界?
2016年2月28日星期日
2016年2月27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3)
百日專精食氣足。
謂三丹田氣足也。
凡食氣吞霞,言是休糧,蓋非旦夕之功。
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此學道之志也。
陰賊未息,三蟲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復成矣。
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慾,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
----- 浤瑆詮釋 –
學道之志: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
《太微玄章》曰:「除嗜慾,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這一句經常被人引用為朗朗上口的格言。
謂三丹田氣足也。
凡食氣吞霞,言是休糧,蓋非旦夕之功。
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此學道之志也。
陰賊未息,三蟲不除,或行非教之事,不復成矣。
故《太微玄章》曰:除嗜慾,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
----- 浤瑆詮釋 –
學道之志:先以德行護身,次以除陰賊嗔怒。
《太微玄章》曰:「除嗜慾,去貪嗔,安五藏,神足矣。」這一句經常被人引用為朗朗上口的格言。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2)
但服元和除五穀。
世人常以五穀為肌膚,不知五穀壞身之有餘。
今取春三月,淨理一室,著机案,設以厚暖床席。
案上常焚名香。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
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臥瞑目。
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咽氣,以咽入為度,漸漸咽之。
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飢即更咽。
但當坦然服之,無所畏懼。
氣入後如口覺乾,即服三兩盞胡麻湯,此物能潤腸養氣。
其湯法:取上好苣蕂﹝即胡麻的古名﹞三大升,去皮,
九蒸九暴;
又取上好茯苓三兩,細杵為末。
先下苣蕂末煎三兩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數沸,即入少酥蜜。渴即飲一兩盞,兼止思食。
或四時枸杞湯,時飲一兩盞,亦善咽氣,自得通暢。
但覺腹中安和,咽氣漸當流滑。
一切湯水盡不要喫,自得通妙理。
但服氣攻盤腸糞盡,咽氣自然如湯水直至臍下。
初服氣小便黃赤,勿恠也。心胸躁悶,亦勿懼。
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
若不絕湯水,雖腹腸中滓盡,終不得洞曉是非。
或若要絕水穀,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時限遠近。
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滿。一月,下丹田滿,六十日,中丹田滿。
九十日,上丹田滿。下丹田氣足,藏府不飢。
中丹田氣滿,體無虛羸。
上丹田凝結,容貌充盛,三焦平實,
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
下丹田滿者,神氣不泄;中丹田滿者,行步超越;
上丹田滿者,容色殊絕。
既三部充實,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棲心聖境,襲息胎仙。
此為專氣之妙門,求仙之捷徑也。
若或食或斷,令人志散;好食諸味,難遣穀氣。
此二事者,習氣之所疾,求仙之大病。
《經》曰:咸美辛酸五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
致令六府神氣濁,百骸九竅不靈聖。
人能堅守,禁絕嗜慾諸味者,
九十日三丹田凝實;百日內觀五藏;
三百日鬼恠不藏形,陰神不敢欺;
千日名書帝錄,形入太微。
----- 浤瑆詮釋 –
恠,怪的異體字。
題首:元和之氣,即指「與元神和合」之氣。
元和正解指修練的時候口中津。
春三月……開始要進入修行態,選時辰甚為重要,
不是說:啊!我要去修行,就這麼走了。
天底下布袋和尚其實無多!古今道濟也只一人!
這裡示範選春三月開始建設修行的生活模式。
《七籤》相當重視生活上的時辰,今後會一一交代。
夜半一氣初生之時,通常指入子時,即是晚11時至凌晨1時。但是這個因人而異。有活子時之說法,
即是因應個人的資質體質而有不同的「一陽來復」的活子時。 閣下自己覺得心血來潮,就去做!
這個跟之前的啊來去修行,大大不同。
那個是一念動,鬼神皆知。
對大部分業重之人,修行是要偷偷練的!
多言無益,不如守中。
「善咽氣,自得通暢。」這一句要有體驗的人才知。
有一種人平時身體健康,一旦練氣
就會「上氣接不著下氣」此時此刻亂亂進藥,
通常都是太過,少有不及的!為什麼?
因為他的症狀十分典型而單純,
僅僅是條氣不順而已,故以簡藥投之即行。
下藥對症與否,無須待那人經歷多多才知!
當下服藥若是發生「但覺腹中安和」一證即表示行藥相應,
然後才會見「咽氣漸當流滑。」的效應出來。
讀古文,不能好像溜冰那樣滑到很爽。
而且是中病即止,好了就別再投藥,讓身體自通自得。
修行就是準備去死,我見過不少十分莊嚴的修行人,
一邊怕死,一邊修行,怎會有成就?
但是不怕死,可是無常識,有勇無謀,不怕死直直犁,
豬八戒犁糞攤,也是不對的,那個才真正是癡。
因為職業的關係,這一類人我都見過。
文中提出「三焦平實,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十分有見地,很少有這種見解。
三焦是多氣多火之地,
自己﹝須知學會﹞不時省察這個身上的三焦氣機的變化,
足以化解很多很多修行上的生理、心理的障礙!
又、「方鑒…」此地之方,指八極八方。
腦神清朗,明機應觸而知是非。
有說:下丹田滿者,藏神;中丹田滿者,寬容;
上丹田滿者,智慧。
「陰神……」在我的這個時代,修行得定,首要兩件:
體內無渣滓。體外則必須清解因果業緣。
不是說閣下修得很好,陰神就不敢欺,且試試看!
更何況「修得好」的有幾人?
不是說修得開發悟性,而指修得身心安泰的能有機人?
世人常以五穀為肌膚,不知五穀壞身之有餘。
今取春三月,淨理一室,著机案,設以厚暖床席。
案上常焚名香。夜半一氣初生之時,乃靜心神,
當叩齒三十六通,以兩手握固,仰臥瞑目。
候常喘息出時,便合口鼓滿咽氣,以咽入為度,漸漸咽之。
若入肚,即覺作聲,以飽為度,飢即更咽。
但當坦然服之,無所畏懼。
氣入後如口覺乾,即服三兩盞胡麻湯,此物能潤腸養氣。
其湯法:取上好苣蕂﹝即胡麻的古名﹞三大升,去皮,
九蒸九暴;
又取上好茯苓三兩,細杵為末。
先下苣蕂末煎三兩沸,次下茯苓末,又煎數沸,即入少酥蜜。渴即飲一兩盞,兼止思食。
或四時枸杞湯,時飲一兩盞,亦善咽氣,自得通暢。
但覺腹中安和,咽氣漸當流滑。
一切湯水盡不要喫,自得通妙理。
但服氣攻盤腸糞盡,咽氣自然如湯水直至臍下。
初服氣小便黃赤,勿恠也。心胸躁悶,亦勿懼。
但心境不移,自合妙理。
若不絕湯水,雖腹腸中滓盡,終不得洞曉是非。
或若要絕水穀,只在自看任持,亦不量時限遠近。
亦有一月,亦有五十日,亦有百日者,三丹田自然相次停滿。一月,下丹田滿,六十日,中丹田滿。
九十日,上丹田滿。下丹田氣足,藏府不飢。
中丹田氣滿,體無虛羸。
上丹田凝結,容貌充盛,三焦平實,
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
下丹田滿者,神氣不泄;中丹田滿者,行步超越;
上丹田滿者,容色殊絕。
既三部充實,自然身安道泰,乃可棲心聖境,襲息胎仙。
此為專氣之妙門,求仙之捷徑也。
若或食或斷,令人志散;好食諸味,難遣穀氣。
此二事者,習氣之所疾,求仙之大病。
《經》曰:咸美辛酸五藏病,津味入牙昏心境,
致令六府神氣濁,百骸九竅不靈聖。
人能堅守,禁絕嗜慾諸味者,
九十日三丹田凝實;百日內觀五藏;
三百日鬼恠不藏形,陰神不敢欺;
千日名書帝錄,形入太微。
----- 浤瑆詮釋 –
恠,怪的異體字。
題首:元和之氣,即指「與元神和合」之氣。
元和正解指修練的時候口中津。
春三月……開始要進入修行態,選時辰甚為重要,
不是說:啊!我要去修行,就這麼走了。
天底下布袋和尚其實無多!古今道濟也只一人!
這裡示範選春三月開始建設修行的生活模式。
《七籤》相當重視生活上的時辰,今後會一一交代。
夜半一氣初生之時,通常指入子時,即是晚11時至凌晨1時。但是這個因人而異。有活子時之說法,
即是因應個人的資質體質而有不同的「一陽來復」的活子時。 閣下自己覺得心血來潮,就去做!
這個跟之前的啊來去修行,大大不同。
那個是一念動,鬼神皆知。
對大部分業重之人,修行是要偷偷練的!
多言無益,不如守中。
「善咽氣,自得通暢。」這一句要有體驗的人才知。
有一種人平時身體健康,一旦練氣
就會「上氣接不著下氣」此時此刻亂亂進藥,
通常都是太過,少有不及的!為什麼?
因為他的症狀十分典型而單純,
僅僅是條氣不順而已,故以簡藥投之即行。
下藥對症與否,無須待那人經歷多多才知!
當下服藥若是發生「但覺腹中安和」一證即表示行藥相應,
然後才會見「咽氣漸當流滑。」的效應出來。
讀古文,不能好像溜冰那樣滑到很爽。
而且是中病即止,好了就別再投藥,讓身體自通自得。
修行就是準備去死,我見過不少十分莊嚴的修行人,
一邊怕死,一邊修行,怎會有成就?
但是不怕死,可是無常識,有勇無謀,不怕死直直犁,
豬八戒犁糞攤,也是不對的,那個才真正是癡。
因為職業的關係,這一類人我都見過。
文中提出「三焦平實,永無所思,神凝體清,方鑒是非。」十分有見地,很少有這種見解。
三焦是多氣多火之地,
自己﹝須知學會﹞不時省察這個身上的三焦氣機的變化,
足以化解很多很多修行上的生理、心理的障礙!
又、「方鑒…」此地之方,指八極八方。
腦神清朗,明機應觸而知是非。
有說:下丹田滿者,藏神;中丹田滿者,寬容;
上丹田滿者,智慧。
「陰神……」在我的這個時代,修行得定,首要兩件:
體內無渣滓。體外則必須清解因果業緣。
不是說閣下修得很好,陰神就不敢欺,且試試看!
更何況「修得好」的有幾人?
不是說修得開發悟性,而指修得身心安泰的能有機人?
2016年2月25日星期四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1)
專修靜定身如玉。
夫人心起萬端,隨物所動。
常令靜居,不欲與眾混同,內絕所思,外絕所慾。
恒依此道,元氣自足。
----- 浤瑆詮釋 –
前述言明,玉、就是純粹無雜。
元氣、元神的消耗與逃逸,前已略示一二!
此處說明攀緣、好奇心也是消耗元神的一個途徑,
故以生活上能免則免!
夫人心起萬端,隨物所動。
常令靜居,不欲與眾混同,內絕所思,外絕所慾。
恒依此道,元氣自足。
----- 浤瑆詮釋 –
前述言明,玉、就是純粹無雜。
元氣、元神的消耗與逃逸,前已略示一二!
此處說明攀緣、好奇心也是消耗元神的一個途徑,
故以生活上能免則免!
2016年2月24日星期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20)
內養形神章第一,
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內養形神除嗜慾。
《洞元經》云:
修養之道,先除嗜慾,內合五神;
次當絕粒,心不動搖,六府如燭。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
----- 浤瑆詮釋 –
《七籤》的臟腑,都寫成藏府。我都保留原樣不改!
網絡上資源千篇一律,自作聰明亂亂改經典,
蘊藏凶兆,令人擔心!
藏者收藏。府者運化。
官府可不是用以藏的,他的天命就是運化,為民謀利。
當亂世時刻,又得為民除害。
亂世中人,民生涂灰,除一害,勝於謀一利。
「除一害,勝於謀一利。」
這一句話是元朝耶律楚才
對那一伙動輒按刀柄沒有文明的蒙古兵所講!
對內講,人體生理上的藏府也是一樣的,沒差別。
不好的東西,都要設法化解,沒用處的東西,不再添加。
化解乾淨之後,先天太一神明始能與五藏神會合。
絕粒,絕五榖的作用是淡化欲望。
可以堅持心不動搖,日久則可以令到「六府如燭」。
六腑指:小腸、心胞、膽、胃、膀胱、大腸。
如燭照亮。這六處幽暗的地方,
乾淨了就會自己清理自己,促使形神自足。
此時此刻離開內景發光,尚有一大段距離。
此章五句,三十五言 內養形神除嗜慾。
《洞元經》云:
修養之道,先除嗜慾,內合五神;
次當絕粒,心不動搖,六府如燭。
常修此道,形神自足,
----- 浤瑆詮釋 –
《七籤》的臟腑,都寫成藏府。我都保留原樣不改!
網絡上資源千篇一律,自作聰明亂亂改經典,
蘊藏凶兆,令人擔心!
藏者收藏。府者運化。
官府可不是用以藏的,他的天命就是運化,為民謀利。
當亂世時刻,又得為民除害。
亂世中人,民生涂灰,除一害,勝於謀一利。
「除一害,勝於謀一利。」
這一句話是元朝耶律楚才
對那一伙動輒按刀柄沒有文明的蒙古兵所講!
對內講,人體生理上的藏府也是一樣的,沒差別。
不好的東西,都要設法化解,沒用處的東西,不再添加。
化解乾淨之後,先天太一神明始能與五藏神會合。
絕粒,絕五榖的作用是淡化欲望。
可以堅持心不動搖,日久則可以令到「六府如燭」。
六腑指:小腸、心胞、膽、胃、膀胱、大腸。
如燭照亮。這六處幽暗的地方,
乾淨了就會自己清理自己,促使形神自足。
此時此刻離開內景發光,尚有一大段距離。
2016年2月23日星期二
2016年2月22日星期一
2016年2月21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9)
號曰《胎藏中黃經》。皆以篇目相銜,文句相繼。
義精於成道,言盡於養生。行顯意直,事具文切。
食氣之理備載,歸天之道以成。
援筆錄章,列篇於後。
----- 浤瑆詮釋 –
道典「食氣」一詞的意義,
首出於《淮南子‧地形》:
「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
又見於《禮‧鄉黨》食氣指不吃太多肉,
肉氣不可勝於穀食之氣。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義精於成道,言盡於養生。行顯意直,事具文切。
食氣之理備載,歸天之道以成。
援筆錄章,列篇於後。
----- 浤瑆詮釋 –
道典「食氣」一詞的意義,
首出於《淮南子‧地形》:
「食氣者神明而壽,食穀者知慧而夭」。
又見於《禮‧鄉黨》食氣指不吃太多肉,
肉氣不可勝於穀食之氣。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2016年2月20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8)
總一十八章,列成一卷。
一十八章者,為人有五藏六府,外有七竅顯應,
故有十八章。
不言九竅者,同於北斗九星,兩星不見。
一卷者,萬行歸之於一,此皆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 浤瑆詮釋 –
五臟六腑加七陽竅一共十八之數,所以有十八章。
其實人有九竅曰:七陽竅兩耳、兩目、兩鼻孔、口。
二陰竅曰前後二陰。
這裡取陽數不取陰數, 這是應於天象,
北斗七星加上輔弼二星。

﹝商務辭淵1989年版,P57乙部九星條:
《素問‧天元無紀大論》:「九星懸朗,七曜同旋。」
注、九星:天蓬,天內,天衡,天輔,天禽,
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即是現代大熊星座七顆最亮星,道家又稱為天罡。﹞
這一類十分執著於「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亦見於一些有錢人的房屋,
比如寧波的天一館就是。檳城張士弼老房屋就是。
一十八章者,為人有五藏六府,外有七竅顯應,
故有十八章。
不言九竅者,同於北斗九星,兩星不見。
一卷者,萬行歸之於一,此皆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 浤瑆詮釋 –
五臟六腑加七陽竅一共十八之數,所以有十八章。
其實人有九竅曰:七陽竅兩耳、兩目、兩鼻孔、口。
二陰竅曰前後二陰。
這裡取陽數不取陰數, 這是應於天象,
北斗七星加上輔弼二星。

﹝商務辭淵1989年版,P57乙部九星條:
《素問‧天元無紀大論》:「九星懸朗,七曜同旋。」
注、九星:天蓬,天內,天衡,天輔,天禽,
天心,天任,天柱,天英。
即是現代大熊星座七顆最亮星,道家又稱為天罡。﹞
這一類十分執著於「事合形神,應於運理」
亦見於一些有錢人的房屋,
比如寧波的天一館就是。檳城張士弼老房屋就是。
2016年2月19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7)
《玄格》曰:
與人諍曲直尚減筭壽,況泄天章輕文傳示。
彼既受禍,此亦獲殃,家當橫難,身備刀光。
若非志士,無得顯言。
夫志士學道,心跡無二,然可口傳,勿示文字。
----- 浤瑆詮釋 –
這一部經典是由真道人所編纂。盡信書不如無書。
本經多處示警:可以口傳,勿示文字。
可是我已經為了這個寫了那麼多,尚且準備上博!
究竟他所要示警的「戒」是指哪些內容,本人也是木宰羊。只好存而不論了!
總是有此地無銀三百兩,對面黃白二百五,剩下五十付店租。
與人諍曲直尚減筭壽,況泄天章輕文傳示。
彼既受禍,此亦獲殃,家當橫難,身備刀光。
若非志士,無得顯言。
夫志士學道,心跡無二,然可口傳,勿示文字。
----- 浤瑆詮釋 –
這一部經典是由真道人所編纂。盡信書不如無書。
本經多處示警:可以口傳,勿示文字。
可是我已經為了這個寫了那麼多,尚且準備上博!
究竟他所要示警的「戒」是指哪些內容,本人也是木宰羊。只好存而不論了!
總是有此地無銀三百兩,對面黃白二百五,剩下五十付店租。
2016年2月18日星期四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6)
慎無傳於淺學,誓莫示於斯文。學道無成,謂之淺學。
妄傳此等,當有刑禍之殃。
道教禁科,大忌違誓,兼獲罪無量,誡之!
慢而折神,輕言損壽。
----- 浤瑆詮釋 –
莫示於斯文,這個斯文指偽道學,玩弄文字功夫的人。
以是故,即已示於斯文,就給它斯文掃地!
妄傳此等,當有刑禍之殃。
道教禁科,大忌違誓,兼獲罪無量,誡之!
慢而折神,輕言損壽。
----- 浤瑆詮釋 –
莫示於斯文,這個斯文指偽道學,玩弄文字功夫的人。
以是故,即已示於斯文,就給它斯文掃地!
2016年2月17日星期三
2016年2月16日星期二
养生日志8-2
八月二日
〈裡急後重〉
這是形容排便的時候,感到裡邊很急,迫不及待,
但是一但臨廁,又感到很重很滯,排到很辛苦。
如果過度努擠,有時候還會發生脫肛。
雖言是形容詞,也是「二便症狀」的專用術語。
發生這種症狀有虛實兩種。
實證表示因熱而滯,通常會伴隨肛門灼熱感,
排出不淨,肛門不爽。
可以嘗試吃清涼理腸的蔬果,輕證可以癒,不改則須尋診。 如果是虛證,比較複雜一些。
貌似後重不爽灼熱,但是人很虛。
待到人已很虛已經是急重了。
止感到有虛的反應就要注意。
有虛證初起莫過於講話沒氣沒根。
因為頻頻排泄第一洩就是大腸陽氣,
大腸陽虛第一目矇,第二聲音沒有根,沒有底氣。
〈裡急後重〉
這是形容排便的時候,感到裡邊很急,迫不及待,
但是一但臨廁,又感到很重很滯,排到很辛苦。
如果過度努擠,有時候還會發生脫肛。
雖言是形容詞,也是「二便症狀」的專用術語。
發生這種症狀有虛實兩種。
實證表示因熱而滯,通常會伴隨肛門灼熱感,
排出不淨,肛門不爽。
可以嘗試吃清涼理腸的蔬果,輕證可以癒,不改則須尋診。 如果是虛證,比較複雜一些。
貌似後重不爽灼熱,但是人很虛。
待到人已很虛已經是急重了。
止感到有虛的反應就要注意。
有虛證初起莫過於講話沒氣沒根。
因為頻頻排泄第一洩就是大腸陽氣,
大腸陽虛第一目矇,第二聲音沒有根,沒有底氣。
2016年2月15日星期一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5)
密此聖門,必登雲路。
《三天教》云:
閉言之人,與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
如此之人,修道必成無疑耳。
----- 浤瑆詮釋 –
閉言。指戒守口德,不造口業。
神,也會透過多方面「逃逸」。
其中透過多言的方式逃逸的情況尤其嚴重。
大修行人都不愛講話,這是經驗。
玉骨,就是俗話說道器,道骨。
玉,在中文詞性具有「純粹」的氣質。
純粹不駁雜的骨氣謂之玉骨。
《三天教》云:
閉言之人,與道合神;天助其德,有其玉骨。
如此之人,修道必成無疑耳。
----- 浤瑆詮釋 –
閉言。指戒守口德,不造口業。
神,也會透過多方面「逃逸」。
其中透過多言的方式逃逸的情況尤其嚴重。
大修行人都不愛講話,這是經驗。
玉骨,就是俗話說道器,道骨。
玉,在中文詞性具有「純粹」的氣質。
純粹不駁雜的骨氣謂之玉骨。
2016年2月14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4)
顯章雲路,備述胎仙。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至於霞衣羽服,玉館天廚,
蓋為志士顯言,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爾明徵。
准《玄元教令科》:
凡是秘密天籙,不可妄開爾,當有滅門之禍。
輕言泄事,陰神為慢易玄科,天奪人志。
雖欲學道,多逢難事隔塞也,大忌之。
----- 浤瑆詮釋 –
前三句「顯章雲路,備述胎仙。
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就是在講明自知修聖行的根本,
這一段文字經典已經將修行的「自知」講到一清二楚了!
辨仙官之尊位。不能自辨自知,尚不能歸籍。
問師:佛陀樹下大悟,他自己知麼?知!很篤定的。
那麼受記來做甚麼? 受記是confirm。給信心。
在民間常聞預洩天機或者用心不純的道士,
其禍延綿無狀,這是事實。原因很多。不能一言以蔽之。
若是真有秘笈,確實有必要恭敬。
法從恭敬中求。以養慧命。
「非人妄告」指,不洩天機給不適當的人,
若是遇到「是人」則可以傳授。
若是所傳非人則遭殃,
若是遇到「是這個人了」而不傳,也是遭殃!
若是那人已經「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其人必知是非。
遇見非人洩天機者失,遇見是人不洩天機者私。
後果是什麼,有比「滅門」這麼嚴重的麼?
我的時代,當然沒有此事!多逢難事隔塞則有之,
再如那個「想到就有」的靈感突然減弱甚至是無,
則是可以肯定的。
所滅的正是這個「門」,這個是正宗的神門。
若是在新時代裡,尚在扮演自己是皇帝,
動輒抄家滅門,這才真正是洩天機,障道門!
至於霞衣羽服,玉館天廚,
蓋為志士顯言,聊泄天戒,非人妄告,殃爾明徵。
准《玄元教令科》:
凡是秘密天籙,不可妄開爾,當有滅門之禍。
輕言泄事,陰神為慢易玄科,天奪人志。
雖欲學道,多逢難事隔塞也,大忌之。
----- 浤瑆詮釋 –
前三句「顯章雲路,備述胎仙。
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就是在講明自知修聖行的根本,
這一段文字經典已經將修行的「自知」講到一清二楚了!
辨仙官之尊位。不能自辨自知,尚不能歸籍。
問師:佛陀樹下大悟,他自己知麼?知!很篤定的。
那麼受記來做甚麼? 受記是confirm。給信心。
在民間常聞預洩天機或者用心不純的道士,
其禍延綿無狀,這是事實。原因很多。不能一言以蔽之。
若是真有秘笈,確實有必要恭敬。
法從恭敬中求。以養慧命。
「非人妄告」指,不洩天機給不適當的人,
若是遇到「是人」則可以傳授。
若是所傳非人則遭殃,
若是遇到「是這個人了」而不傳,也是遭殃!
若是那人已經「知聖行之根源,辨仙官之尊位。」
其人必知是非。
遇見非人洩天機者失,遇見是人不洩天機者私。
後果是什麼,有比「滅門」這麼嚴重的麼?
我的時代,當然沒有此事!多逢難事隔塞則有之,
再如那個「想到就有」的靈感突然減弱甚至是無,
則是可以肯定的。
所滅的正是這個「門」,這個是正宗的神門。
若是在新時代裡,尚在扮演自己是皇帝,
動輒抄家滅門,這才真正是洩天機,障道門!
2016年2月13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3)
《玄鏡章》云:華胥國者,非近非遠乎!
非人境所知,非車馬所到。
此國方廣數萬里,其國無寒熱,無蟲蛇,無惡獸,
國內人民盡處臺殿上,通諸天往來。
人無少長,衣食自然,
不知煙焰勞計之勤,不識耕桑農養之苦。
所思甘膳,隨意自生。百味珍羞,盈滿堂殿。
甘泉湧溜,注浪橫飛。九醖流池,自然充溢。
人飲一盞,體生光滑。異竹奇花,永無凋謝。
祥禽瑞獸,韻合宮商。一國人民,紘相崇敬。
然其國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荊榛,四面充合。
上有飛棘,羅覆數重(chongˊ);下有蒺梨,密佈其地。
欲游是國,先度此中。不顧凡身,然可得入。
少生悔意,終不見達。
凡言三十里荊棘者,為與三尸相持,
身受虛羸寂寞,思食無味。
等味及三蟲亡後,身識沖和,情理安暢,
冥心內境,自達胎仙。
既入華胥,方驗是跡。洞玄靈界,非凡所知。
----- 浤瑆詮釋 –
我決定註釋《七籤》之前有與七籤約法三章,
其中一章就是不浪費光陰去解釋這麼多神仙境界、神仙國籍! 但是這一篇的辭藻雋美。
佇步賞悅其詞也彷彿是身在華胥國中矣!
唐以後的道典突然冒出這麼多仙境仙國,
疑似受到佛家故事的影響!
說實話,老佛比較會講故事,老道略遜一籌。
神仙應世人所需而引介「說未曾有仙境」,
有一個小小公案,讓讀者自己去參吧!
非人境所知,非車馬所到。
此國方廣數萬里,其國無寒熱,無蟲蛇,無惡獸,
國內人民盡處臺殿上,通諸天往來。
人無少長,衣食自然,
不知煙焰勞計之勤,不識耕桑農養之苦。
所思甘膳,隨意自生。百味珍羞,盈滿堂殿。
甘泉湧溜,注浪橫飛。九醖流池,自然充溢。
人飲一盞,體生光滑。異竹奇花,永無凋謝。
祥禽瑞獸,韻合宮商。一國人民,紘相崇敬。
然其國境外有三十里,草莽荊榛,四面充合。
上有飛棘,羅覆數重(chongˊ);下有蒺梨,密佈其地。
欲游是國,先度此中。不顧凡身,然可得入。
少生悔意,終不見達。
凡言三十里荊棘者,為與三尸相持,
身受虛羸寂寞,思食無味。
等味及三蟲亡後,身識沖和,情理安暢,
冥心內境,自達胎仙。
既入華胥,方驗是跡。洞玄靈界,非凡所知。
----- 浤瑆詮釋 –
我決定註釋《七籤》之前有與七籤約法三章,
其中一章就是不浪費光陰去解釋這麼多神仙境界、神仙國籍! 但是這一篇的辭藻雋美。
佇步賞悅其詞也彷彿是身在華胥國中矣!
唐以後的道典突然冒出這麼多仙境仙國,
疑似受到佛家故事的影響!
說實話,老佛比較會講故事,老道略遜一籌。
神仙應世人所需而引介「說未曾有仙境」,
有一個小小公案,讓讀者自己去參吧!
2016年2月12日星期五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2)
《玄元章》云:
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黃》秘,
若能閉得養形章,陰神永不奪人志。
學道修行,大忌輕言泄事。縱得玉籙金章,終不成道。
凡人遇異書奇術,皆天神助應,
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無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蟲未去,子踐荊榛之田;當三蟲已亡,自達華胥之國。
----- 浤瑆詮釋 –
這一段開宗明義強調「不洩天機」,短短百餘個字,
道盡了不洩天機的重要性!這是真的。
但是正法妙法善法不洩,怎得獲流傳?
道,自然有自己流傳的方式。我們不必去管,讓心去管!
「閉得」即是指
「在指定的時間空間有戒有諾」的情況底下得到秘笈。
關於這一點我只是素描其事,不落評論:
1) 確實有「陰神」在爭奪人間人的秘笈,
但是這種陰神都是低級的陰神。
2) 真正「破壞」修行的力量是三蟲。
累世的因果業障。業障不解,難言有功德。
3) 洩天機,有沖犯到傳法人的人性使然。
那麼為甚麼還有不洩天機之諾?
答案已經在字裡行間: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現代人講:修道的EQ值太低,那人就會輕洩承諾。
這一點預先的試探都守不住,怎樣去承受大法?
你眼前這一條是明知故犯嗎?
不是!對著天說不是。是犯過才知。
4) 語默動靜不念世,陰神則來騷擾扯後腿!
若改以奉獻積功德,則不同,
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三尸三蟲、六丁、六甲則必有陰神暗助!這一點才真正是不言之秘。
5) 可是,在古代是秘的,而今未必是秘。
我在審訂此文的時間,現在是三八婦女節,二零一五年,
現在,已經開始「天機」的形式已經大轉換。
應以公正心為標的!
三生修道未具志,今生方遇《中黃》秘,
若能閉得養形章,陰神永不奪人志。
學道修行,大忌輕言泄事。縱得玉籙金章,終不成道。
凡人遇異書奇術,皆天神助應,
自是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無分之人,永不相遇矣。
然三蟲未去,子踐荊榛之田;當三蟲已亡,自達華胥之國。
----- 浤瑆詮釋 –
這一段開宗明義強調「不洩天機」,短短百餘個字,
道盡了不洩天機的重要性!這是真的。
但是正法妙法善法不洩,怎得獲流傳?
道,自然有自己流傳的方式。我們不必去管,讓心去管!
「閉得」即是指
「在指定的時間空間有戒有諾」的情況底下得到秘笈。
關於這一點我只是素描其事,不落評論:
1) 確實有「陰神」在爭奪人間人的秘笈,
但是這種陰神都是低級的陰神。
2) 真正「破壞」修行的力量是三蟲。
累世的因果業障。業障不解,難言有功德。
3) 洩天機,有沖犯到傳法人的人性使然。
那麼為甚麼還有不洩天機之諾?
答案已經在字裡行間:人愚慢其神理,難成道也。
現代人講:修道的EQ值太低,那人就會輕洩承諾。
這一點預先的試探都守不住,怎樣去承受大法?
你眼前這一條是明知故犯嗎?
不是!對著天說不是。是犯過才知。
4) 語默動靜不念世,陰神則來騷擾扯後腿!
若改以奉獻積功德,則不同,
功德迴向給怨親債主、三尸三蟲、六丁、六甲則必有陰神暗助!這一點才真正是不言之秘。
5) 可是,在古代是秘的,而今未必是秘。
我在審訂此文的時間,現在是三八婦女節,二零一五年,
現在,已經開始「天機」的形式已經大轉換。
應以公正心為標的!
2016年2月11日星期四
2016年2月10日星期三
2016年2月9日星期二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1)
故聖人曰: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
此蓋聖人之所重也。
且夫一士專志,下學而上達:
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遠。學而無志謂之愚。
《准玄籙》云:無志之夫,萬行不成矣。不學不知謂之蒙。
----- 浤瑆詮釋 –
醒句:
1) 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2) 學而無志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
前兩句無須解,只需當下體驗。
關於「精」的解釋,本文其他地方都會應機而發其註釋。
先按下。
食胎氣:胎氣,就是龜息。
嬰兒的呼吸態有如龜息,故亦名胎息。
其狀:一息長、自然轉、再一息長,自動轉換,不需出力。
有人示範胎息,拼命鼓﹝谷﹞氣,有誤導之嫌,
我見過很多練氣功不得法的勤人,不是臉青白其氣不揚,
就是其色太過鮮秀,只是滿臉紅氣,
氣粗性急甚至口氣重濁,顯然是偏差了。
練功得法之人頗識「食胎氣」
即是無事的時候他也在「食氣」。
這個食氣足以將體內一切濁氣運轉,轉化。
所以傳說神仙的衣服千年不洗也會發出奇香!
人家古德先賢是講故事高手,
有些深奧的秘言密語,講不過就用喻。
每一則神仙故事本身都是公案,都有暗藏道言道語。
飲靈元:元,就是元神。就是適才講過的存神。
飲靈元的同義詞就是存神。
每個人都有元神,不是說:你都沒修怎知元神?
而是說:怎樣體驗元神?
有修與沒修的差別僅僅在於那人跟元神的聯繫有幾多?
修到之人,時時刻刻都在「飲靈元」。
飲,這個形容詞不是文學。他是動詞,
是真正的有「飲」的意識形態在。
元神即將離身的時刻,
那人會感受到腦中有一股黑氣盤旋著「出去」。
同時伴隨而來就是「神搖」,似暈不是暈的感覺。
許多原因導致一人的元神脫體而神搖,自知者明,多言無益。收回來的方法也很多,靠他力有持念經咒、師父加持;
靠自力只一個:精誠克儉。
所以在這一段文字,「突然殺出」
﹝極有可能有人會這樣子看待經典的語無倫次﹞這些話語:
學而無志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
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常理都知,吃食養命,這裡卻在講反話:禁食存命。
這個命不是指這個五欲之命,這個命是指先天之命。
性靈之命。五明之命。
是知食胎氣,飲靈元,不死之道,返童還年。
此蓋聖人之所重也。
且夫一士專志,下學而上達:
一夫有心,睹天道之不遠。學而無志謂之愚。
《准玄籙》云:無志之夫,萬行不成矣。不學不知謂之蒙。
----- 浤瑆詮釋 –
醒句:
1) 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2) 學而無志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
前兩句無須解,只需當下體驗。
關於「精」的解釋,本文其他地方都會應機而發其註釋。
先按下。
食胎氣:胎氣,就是龜息。
嬰兒的呼吸態有如龜息,故亦名胎息。
其狀:一息長、自然轉、再一息長,自動轉換,不需出力。
有人示範胎息,拼命鼓﹝谷﹞氣,有誤導之嫌,
我見過很多練氣功不得法的勤人,不是臉青白其氣不揚,
就是其色太過鮮秀,只是滿臉紅氣,
氣粗性急甚至口氣重濁,顯然是偏差了。
練功得法之人頗識「食胎氣」
即是無事的時候他也在「食氣」。
這個食氣足以將體內一切濁氣運轉,轉化。
所以傳說神仙的衣服千年不洗也會發出奇香!
人家古德先賢是講故事高手,
有些深奧的秘言密語,講不過就用喻。
每一則神仙故事本身都是公案,都有暗藏道言道語。
飲靈元:元,就是元神。就是適才講過的存神。
飲靈元的同義詞就是存神。
每個人都有元神,不是說:你都沒修怎知元神?
而是說:怎樣體驗元神?
有修與沒修的差別僅僅在於那人跟元神的聯繫有幾多?
修到之人,時時刻刻都在「飲靈元」。
飲,這個形容詞不是文學。他是動詞,
是真正的有「飲」的意識形態在。
元神即將離身的時刻,
那人會感受到腦中有一股黑氣盤旋著「出去」。
同時伴隨而來就是「神搖」,似暈不是暈的感覺。
許多原因導致一人的元神脫體而神搖,自知者明,多言無益。收回來的方法也很多,靠他力有持念經咒、師父加持;
靠自力只一個:精誠克儉。
所以在這一段文字,「突然殺出」
﹝極有可能有人會這樣子看待經典的語無倫次﹞這些話語:
學而無志謂之愚。不學不知謂之蒙。
先除慾以養精,後禁食以存命。
常理都知,吃食養命,這裡卻在講反話:禁食存命。
這個命不是指這個五欲之命,這個命是指先天之命。
性靈之命。五明之命。
2016年2月8日星期一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10)
穀氣盛,元氣衰,即反壯成老。
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季月末各取 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 浤瑆詮釋 –
氣味太極,一路運轉。
轉到這裡要突出介紹氣味與元氣的結合!
開始進入核心內容了。
食物,對一般人而言,是供養飽食。提供營養。
對於本章的主角,要做好準備進入僻穀獨修的人,
食物不是玩笑!
佛陀示現即使一個人修到十分自主,最終也會死於食物。
「穀氣盛,元氣衰,即反壯成老。」
這裡的穀氣,是指名符其實的五穀。
神仙認為欲潛修苦修的人,不鼓勵以五穀供養此身。
作者認為穀氣會導致元氣衰老。
要不衰老,就得保持利用二十四氣節、四季氣機的變化,
以五味來養生。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五味之酸歸屬肝木,春天也是木氣當盛的氣節,
在春天吃酸,就是木上加木,優勢發展,必然形成木氣過剩。木多則剋土,脾胃屬土。
以是故春天防範氣機失衡的方法就是,
不等他疾病發生就得預先在食物上著手防範!
以是故省酸增甘,可以防範春木剋土。
甘味入土,可以補脾之土。
為甚麼可以做到
﹝不等他疾病發生就得預先在食物上著手防範!﹞?
這是由於古代道士神仙十分了解氣機的走向與特性,
一個人即已成形為人,
老天一定有給他足夠的氣機讓他的生命運轉。
春天來到,外界大自然界的木氣當盛之際,
外木氣也在補充萬物生靈的內木氣,這是相應法。
於是不宜頭上安頭,再以含木氣的食物助長木氣。
此例酸味的食物只是一種代表,
修行人須能自知何種食物是屬於酸性木盛的食物?
高明的道醫大夫不會輕易使用補法,
他會善巧方便使用調氣之法。四兩撥千斤可矣!
這是在講木剋土的24氣節養生。
原文十四個字一言以蔽之,我們現代人就得講這麼多。
那麼,如果防範不及將會發生甚麼事?
兩種方向:一、春節當季就發病,病在木盛多風。
二、72日之後,病在肝脾不和。
如果那人平素脾虛,就會發病肝強脾虛之證。
有沒有春木當季的病症?有,在秋天的時候已經發作,
秋天屬金氣當權,是金剋木。
預防春木之病,就得早在秋天的時候著手防範。
當季的病症,
需要考慮病機包括前一個冬與下一個冬的情況。
這一段是開宗明義示範一下。
接著下來的要講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再胥述。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夏氣苦,入心。秋氣辛,入肺。
夏季減省苦味的食物,此舉同時也是在養心保心氣。
增加辛味的食物,可以保養將來的秋季肺氣平穩。
所謂的「省」、「增」不必太多或者太少,
只是吊一下味即可。這是在講火剋金的24氣節養生。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秋天金氣當權。辛屬金入肺。
金剋木,秋天金氣調適不好,將會影響將來的春天的病機。
秋天開始減辛味的食物,增添一些酸味的食物。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冬氣屬水,鹹,也包括淡味,亦屬水,入腎。
冬天少進鹹淡、增添少少苦味即可保養心氣與腎氣。
這裡沒有講長夏屬土。
土在中間,旺於四時,也會哀於四時。
嚴格說來,五味入土。故長夏調五味均勻即可!
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每一季末各取18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這是由於腎為先天之本,其本衰於是時故需保養。
與脾為後天之本,旺於四時,故需減省。
綜觀前述分析,仙家食譜乃以鹹為主調,
減少甘甜厚膩為要點。
欲活三百歲,尚有很多功夫需要準備好。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五味養生只可以修到「存神」成仙。不能更上一層樓。
許多人誤解、錯解《老子》的「谷神」
甚至自作聰明釋為「榖神」,這是老子的罪人。
常欲得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季月末各取 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 浤瑆詮釋 –
氣味太極,一路運轉。
轉到這裡要突出介紹氣味與元氣的結合!
開始進入核心內容了。
食物,對一般人而言,是供養飽食。提供營養。
對於本章的主角,要做好準備進入僻穀獨修的人,
食物不是玩笑!
佛陀示現即使一個人修到十分自主,最終也會死於食物。
「穀氣盛,元氣衰,即反壯成老。」
這裡的穀氣,是指名符其實的五穀。
神仙認為欲潛修苦修的人,不鼓勵以五穀供養此身。
作者認為穀氣會導致元氣衰老。
要不衰老,就得保持利用二十四氣節、四季氣機的變化,
以五味來養生。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
五味之酸歸屬肝木,春天也是木氣當盛的氣節,
在春天吃酸,就是木上加木,優勢發展,必然形成木氣過剩。木多則剋土,脾胃屬土。
以是故春天防範氣機失衡的方法就是,
不等他疾病發生就得預先在食物上著手防範!
以是故省酸增甘,可以防範春木剋土。
甘味入土,可以補脾之土。
為甚麼可以做到
﹝不等他疾病發生就得預先在食物上著手防範!﹞?
這是由於古代道士神仙十分了解氣機的走向與特性,
一個人即已成形為人,
老天一定有給他足夠的氣機讓他的生命運轉。
春天來到,外界大自然界的木氣當盛之際,
外木氣也在補充萬物生靈的內木氣,這是相應法。
於是不宜頭上安頭,再以含木氣的食物助長木氣。
此例酸味的食物只是一種代表,
修行人須能自知何種食物是屬於酸性木盛的食物?
高明的道醫大夫不會輕易使用補法,
他會善巧方便使用調氣之法。四兩撥千斤可矣!
這是在講木剋土的24氣節養生。
原文十四個字一言以蔽之,我們現代人就得講這麼多。
那麼,如果防範不及將會發生甚麼事?
兩種方向:一、春節當季就發病,病在木盛多風。
二、72日之後,病在肝脾不和。
如果那人平素脾虛,就會發病肝強脾虛之證。
有沒有春木當季的病症?有,在秋天的時候已經發作,
秋天屬金氣當權,是金剋木。
預防春木之病,就得早在秋天的時候著手防範。
當季的病症,
需要考慮病機包括前一個冬與下一個冬的情況。
這一段是開宗明義示範一下。
接著下來的要講的道理都是一樣的,不再胥述。
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夏氣苦,入心。秋氣辛,入肺。
夏季減省苦味的食物,此舉同時也是在養心保心氣。
增加辛味的食物,可以保養將來的秋季肺氣平穩。
所謂的「省」、「增」不必太多或者太少,
只是吊一下味即可。這是在講火剋金的24氣節養生。
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養肝氣。
秋天金氣當權。辛屬金入肺。
金剋木,秋天金氣調適不好,將會影響將來的春天的病機。
秋天開始減辛味的食物,增添一些酸味的食物。以養肝氣。
冬七十二日省鹹增苦,以養心氣。
冬氣屬水,鹹,也包括淡味,亦屬水,入腎。
冬天少進鹹淡、增添少少苦味即可保養心氣與腎氣。
這裡沒有講長夏屬土。
土在中間,旺於四時,也會哀於四時。
嚴格說來,五味入土。故長夏調五味均勻即可!
季月末各取十八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但依此養生,亦可得三百歲矣。
每一季末各取18日省甘增鹹,以養腎氣。
這是由於腎為先天之本,其本衰於是時故需保養。
與脾為後天之本,旺於四時,故需減省。
綜觀前述分析,仙家食譜乃以鹹為主調,
減少甘甜厚膩為要點。
欲活三百歲,尚有很多功夫需要準備好。
「存神亦得奔於諸天,只得為仙官爾,不得列於尊位。」
五味養生只可以修到「存神」成仙。不能更上一層樓。
許多人誤解、錯解《老子》的「谷神」
甚至自作聰明釋為「榖神」,這是老子的罪人。
2016年2月7日星期日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9)
《玉華靈書》云: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
精食氣,形食味。味傷形,氣傷精。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 浤瑆詮釋 –
陰陽的代表以人的角度去看最高範疇就是:
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是陽。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陰。
從這一點開始,一路推演到很細。
這個粗細的程度要看那人的體驗。
有些人可以體驗到很微細的陰陽。
這裡說,陽主氣、陰主味。這個是氣味的陰陽。
這個是,想像一下陰陽是一條充滿數據的信息條帶,
此處是剪其一段「精氣味形」取出來討論。
以下給予簡扼介紹!
(1) 陽為氣,氣的概念範疇也是有多層次的。
這裡的層次屬於食物的氣形精。
這種思維法應當是這樣來表述:
在「此時此刻」的條件之下,
在這一段食物的「數據鏈」上面,食物的氣與味相對而言,
氣屬於陽,味屬於陰…。於此類推。
即言之,道家眾多概念都必需考慮到當時的天地人,
古賢說這是「本地風光」,
需要將這個本地風光一併考慮在內,
道家是活思維,不是死思維。預先說明:
陰為有形之體。陽是有形之用。
首先畫一個大太極圖,以圓心放射出來分八等分。
陽為氣,就是說在陽魚這一邊,
陽氣從魚尾的一點開始推運起來……
要知道氣味與聲音本身就是天地之間的大秘密,
至今科學家對他知之無多!
(2) 陰為味。不是說陽就是好的,陰就是不好的。
在食物的條件下,食物的味屬於陰。
現在要問一個問題:怎樣體驗食物的「氣」與「味」?
吃食的氣,是米气。
修行練氣的氣,是寫成「炁」,讀音jiˋ,無火。
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大部分的書本都一概寫成氣。
因為無火是修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與此同時,就是我們講同步效應,
陰魚的魚尾也有一點陰之味啟動,開始運轉。
陰陽的推運,乃由他本身的「此時此刻」的條件自己運轉,
愛怎麼轉都由他,以這個死的圖像來看,他是順時轉。
(3) 推運到了這個階段,第三與第四,氣味逐漸成形。
形,就是進入氣味成熟的型態。
在陰魚這一邊是味歸形,在陽魚那一邊是形歸氣,
兩者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屬陰相,一屬陽相。
味歸形,味,就是未口。未到口的「那個」就是味。
知道「味的這個道」就是味道。
味的這個道需要借形呈現,所以說「味歸形」。
形指形質,不是指形狀。形狀與味道沒有關係。
這是生活常識。順便提點,欲深刻體驗道意,
一定要深入最底層去體驗生活,過一段農夫的生活是必須的。孔子說:我不如老農。
都江堰在關鍵的技術性問題的克服上,
就是指切開巨石以及堵住洶湧的暗流,這兩項關鍵的技術,
都是靠老農夫的生活經驗想出方法一一剋破。
故事的細節可以上網查詢。
怎樣理解這裡的「歸」這個意思?
這裡的歸,有以XX為本錢的意思。
古文其實好像孩子亞亞學語,一個字一個意思,
然後才逐漸有隱喻。不必給他搞到太複雜!
講的人要比看聽的人更不明白意思。
3456,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都是一個意思:
味以形作為成長的本錢、形以氣作為成長的本錢、
氣以精作為成長的本錢,done!
(4) 形歸氣,你看:
陽為氣──味歸形──形歸氣──是一個循環。
是一種以你推我讓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循環態。
若是你也拼命推,我也拼命推,就是陰陽不和,夫妻吵架!
不這樣子來搞一下,人生那有味道?嗄!
(5) 氣歸精。精食氣。
這是首先交代陽魚成長的情況,
交代完畢才轉去交代陰魚「形食味。味傷形」成長的情況。
古人的思路是很邏輯有條理的不可以隨便打亂他的秩序!
原文沒有圖,僅僅出示一種文字的「秩序」,
為甚麼我會知道這些?我自己也不曉得!
我看是平時摸魚,模得多了就會有體驗。
(6) 精食氣,
此時此刻,在食物的氣味作為座標的這一件事上面,
陽氣的本質是精。陰氣的本質是味。走到這個6,
這個精的本錢差不多消耗七八了,開始要吃老本,
這個老本就是宇宙之間本然的「氣」。
(7)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看黑魚的形食味。
味傷形!這個過程跟對面的56是一樣的。
在這個氣味的座標上面,
陰陽的先天就是一股本然之氣在撐著,
他的意識形態恰恰是「撐著」的。
好比車輪胎的氣雖然已經漏去大半,
但是他還是可以這樣撐著。
氣味的黑魚在成型過程之中走到這個階段,
就要開始消飾陰之本,味。
接下來一氣推運,味的本形開始損之又損,
因為他要做好準備進入另一個型態:陰轉陽的階段。
我是把這個8,味傷形安立在魚眼,因為這裡是樞紐。
(8) 好!第八、味傷形。
在這個人世間,陰消陽長,
陽長陰消的推運本身就是一種不停歇的傷害與剋害。
這個世界正好是在這種生死破壞之中成長的,這是現實。
這裡的「傷」有自我消損的精神。
(9) 氣傷精。安立在陽魚的眼睛上!滿九九之數。
同樣的情況,這裡「傷」的精神也是指陽之精開始自我消損。所謂氣味、氣味,這是氣味太極的樞紐,
陽精轉化為氣,以便進入陰的魚尾,
進入另一個層次,讓太極繼續運轉。
(10)小結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一句十分現實無情的結論。
氣味的世界是如此,人情世間也是如此。
以上氣味太極的全程顯示這不就是佛家的「氣味念住」嗎?
十分典型的念住相。
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
精食氣,形食味。味傷形,氣傷精。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 浤瑆詮釋 –
陰陽的代表以人的角度去看最高範疇就是:
陽光照得到的地方就是陽。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陰。
從這一點開始,一路推演到很細。
這個粗細的程度要看那人的體驗。
有些人可以體驗到很微細的陰陽。
這裡說,陽主氣、陰主味。這個是氣味的陰陽。
這個是,想像一下陰陽是一條充滿數據的信息條帶,
此處是剪其一段「精氣味形」取出來討論。
以下給予簡扼介紹!
(1) 陽為氣,氣的概念範疇也是有多層次的。
這裡的層次屬於食物的氣形精。
這種思維法應當是這樣來表述:
在「此時此刻」的條件之下,
在這一段食物的「數據鏈」上面,食物的氣與味相對而言,
氣屬於陽,味屬於陰…。於此類推。
即言之,道家眾多概念都必需考慮到當時的天地人,
古賢說這是「本地風光」,
需要將這個本地風光一併考慮在內,
道家是活思維,不是死思維。預先說明:
陰為有形之體。陽是有形之用。
首先畫一個大太極圖,以圓心放射出來分八等分。
陽為氣,就是說在陽魚這一邊,
陽氣從魚尾的一點開始推運起來……
要知道氣味與聲音本身就是天地之間的大秘密,
至今科學家對他知之無多!
(2) 陰為味。不是說陽就是好的,陰就是不好的。
在食物的條件下,食物的味屬於陰。
現在要問一個問題:怎樣體驗食物的「氣」與「味」?
吃食的氣,是米气。
修行練氣的氣,是寫成「炁」,讀音jiˋ,無火。
是不一樣的東西,但是大部分的書本都一概寫成氣。
因為無火是修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
與此同時,就是我們講同步效應,
陰魚的魚尾也有一點陰之味啟動,開始運轉。
陰陽的推運,乃由他本身的「此時此刻」的條件自己運轉,
愛怎麼轉都由他,以這個死的圖像來看,他是順時轉。
(3) 推運到了這個階段,第三與第四,氣味逐漸成形。
形,就是進入氣味成熟的型態。
在陰魚這一邊是味歸形,在陽魚那一邊是形歸氣,
兩者的本質其實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屬陰相,一屬陽相。
味歸形,味,就是未口。未到口的「那個」就是味。
知道「味的這個道」就是味道。
味的這個道需要借形呈現,所以說「味歸形」。
形指形質,不是指形狀。形狀與味道沒有關係。
這是生活常識。順便提點,欲深刻體驗道意,
一定要深入最底層去體驗生活,過一段農夫的生活是必須的。孔子說:我不如老農。
都江堰在關鍵的技術性問題的克服上,
就是指切開巨石以及堵住洶湧的暗流,這兩項關鍵的技術,
都是靠老農夫的生活經驗想出方法一一剋破。
故事的細節可以上網查詢。
怎樣理解這裡的「歸」這個意思?
這裡的歸,有以XX為本錢的意思。
古文其實好像孩子亞亞學語,一個字一個意思,
然後才逐漸有隱喻。不必給他搞到太複雜!
講的人要比看聽的人更不明白意思。
3456,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都是一個意思:
味以形作為成長的本錢、形以氣作為成長的本錢、
氣以精作為成長的本錢,done!
(4) 形歸氣,你看:
陽為氣──味歸形──形歸氣──是一個循環。
是一種以你推我讓的形式呈現出來的循環態。
若是你也拼命推,我也拼命推,就是陰陽不和,夫妻吵架!
不這樣子來搞一下,人生那有味道?嗄!
(5) 氣歸精。精食氣。
這是首先交代陽魚成長的情況,
交代完畢才轉去交代陰魚「形食味。味傷形」成長的情況。
古人的思路是很邏輯有條理的不可以隨便打亂他的秩序!
原文沒有圖,僅僅出示一種文字的「秩序」,
為甚麼我會知道這些?我自己也不曉得!
我看是平時摸魚,模得多了就會有體驗。
(6) 精食氣,
此時此刻,在食物的氣味作為座標的這一件事上面,
陽氣的本質是精。陰氣的本質是味。走到這個6,
這個精的本錢差不多消耗七八了,開始要吃老本,
這個老本就是宇宙之間本然的「氣」。
(7)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看黑魚的形食味。
味傷形!這個過程跟對面的56是一樣的。
在這個氣味的座標上面,
陰陽的先天就是一股本然之氣在撐著,
他的意識形態恰恰是「撐著」的。
好比車輪胎的氣雖然已經漏去大半,
但是他還是可以這樣撐著。
氣味的黑魚在成型過程之中走到這個階段,
就要開始消飾陰之本,味。
接下來一氣推運,味的本形開始損之又損,
因為他要做好準備進入另一個型態:陰轉陽的階段。
我是把這個8,味傷形安立在魚眼,因為這裡是樞紐。
(8) 好!第八、味傷形。
在這個人世間,陰消陽長,
陽長陰消的推運本身就是一種不停歇的傷害與剋害。
這個世界正好是在這種生死破壞之中成長的,這是現實。
這裡的「傷」有自我消損的精神。
(9) 氣傷精。安立在陽魚的眼睛上!滿九九之數。
同樣的情況,這裡「傷」的精神也是指陽之精開始自我消損。所謂氣味、氣味,這是氣味太極的樞紐,
陽精轉化為氣,以便進入陰的魚尾,
進入另一個層次,讓太極繼續運轉。
(10)小結 「初皆相因,後皆相反。初相生成,後皆剋害。」
一句十分現實無情的結論。
氣味的世界是如此,人情世間也是如此。
以上氣味太極的全程顯示這不就是佛家的「氣味念住」嗎?
十分典型的念住相。
2016年2月6日星期六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8)
形神相託,神形相成。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
神離形以散壞,形離神以去生。
殊不知皮肉相應,筋骨乃成。
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脈,其外色;脾合肉,其外唇;
肺合皮,其外毛;腎合骨,其外髮。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
----- 浤瑆詮釋 –
十分典型道醫本懷!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有罪過嗎?
沒有罪過,這個要看你閣下亡了甚麼識?喪了甚麼情?
整個意思是說:
嬰兒一出娘胎,一嘗到人間五味,
他的「父母未生我是誰」那個知識,即刻忘掉了。
同時一接觸外面世界的環境,以及一路從母體內擠壓出生,
胎兒身體承受著「生之苦」。
逐漸的成長。五官、五氣、五竅、五表逐漸趨向成熟。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
這一句不是單純的臟腑學習,
這是道家吃食須知的飲食五味宜忌。
道家經典的表陳方式,從來不會為辯證而辯證,
不會為說明而說明,不會……
道家經典都是藉機兜教,這個又是指什麼教?
這個是指藉物道修人道,藉人道修成仙道以趣入太一之道。
以中醫常識言,前一句化五行就是:
水傷木、火傷水;土傷土:金傷金;木傷火。
該怎樣理解?
一切關係一旦過籠了,就算是母子關係也會互相剋害!
原本水母生木子,今反乘子,形成母乘子。餘此類推。
其實人體吸收鹹分如果中其節,食量恰到用處,
就是筋力的保證,就是鹹生筋,母生子。餘此類推。
所以你一旦見到了甘傷肉,原本脾土主肌肉,亦主五味之甘,今吃肉補肉,以土補脾,
失其節則會招致甘傷肉的病態結果。
肺主氣。甘也會傷氣的,即是土母傷金子,
為甚麼不講,而只是講辛傷氣?
這個就是語言文字的權衡法度。
相比較之下,道家的養生經驗,辛傷氣其禍害尤甚於甘傷氣。不信自己親自體驗一下!
其實道家不喜歡囉嗦,一種循環複雜的機關,
他就是從這裡切入表達,
以最切要的「字眼」來陳述一個道理,
深怕它最核心完整的信息會由於文字障礙而有所漏失。
不喜歡囉嗦正是為著信息傳達的完整。
你但憑這一條信息即可推運其他的常理出來!
我的解釋已經是很囉嗦了。
試試看採用其他的表達方式
來形容五行、五臟、五味、五氣、五竅緊密連結在一起,
僅僅用15個字?試試看吧!
習慣於道家思維的人很容易起嗔心,
尤其是現代人,一句話給他講成一百句,聊以自慰其寂寞乎?一本書可以講完的故事,他講成一系列,害怕版權被盜乎?
面對這樣的人生,能不煩乎?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
神離形以散壞,形離神以去生。
殊不知皮肉相應,筋骨乃成。
肝合筋,其外爪;心合脈,其外色;脾合肉,其外唇;
肺合皮,其外毛;腎合骨,其外髮。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
----- 浤瑆詮釋 –
十分典型道醫本懷!
「口受外味以亡識,身受內役以喪情,」有罪過嗎?
沒有罪過,這個要看你閣下亡了甚麼識?喪了甚麼情?
整個意思是說:
嬰兒一出娘胎,一嘗到人間五味,
他的「父母未生我是誰」那個知識,即刻忘掉了。
同時一接觸外面世界的環境,以及一路從母體內擠壓出生,
胎兒身體承受著「生之苦」。
逐漸的成長。五官、五氣、五竅、五表逐漸趨向成熟。
「鹹傷筋,苦傷骨,甘傷肉,辛傷氣,酸傷血。」
這一句不是單純的臟腑學習,
這是道家吃食須知的飲食五味宜忌。
道家經典的表陳方式,從來不會為辯證而辯證,
不會為說明而說明,不會……
道家經典都是藉機兜教,這個又是指什麼教?
這個是指藉物道修人道,藉人道修成仙道以趣入太一之道。
以中醫常識言,前一句化五行就是:
水傷木、火傷水;土傷土:金傷金;木傷火。
該怎樣理解?
一切關係一旦過籠了,就算是母子關係也會互相剋害!
原本水母生木子,今反乘子,形成母乘子。餘此類推。
其實人體吸收鹹分如果中其節,食量恰到用處,
就是筋力的保證,就是鹹生筋,母生子。餘此類推。
所以你一旦見到了甘傷肉,原本脾土主肌肉,亦主五味之甘,今吃肉補肉,以土補脾,
失其節則會招致甘傷肉的病態結果。
肺主氣。甘也會傷氣的,即是土母傷金子,
為甚麼不講,而只是講辛傷氣?
這個就是語言文字的權衡法度。
相比較之下,道家的養生經驗,辛傷氣其禍害尤甚於甘傷氣。不信自己親自體驗一下!
其實道家不喜歡囉嗦,一種循環複雜的機關,
他就是從這裡切入表達,
以最切要的「字眼」來陳述一個道理,
深怕它最核心完整的信息會由於文字障礙而有所漏失。
不喜歡囉嗦正是為著信息傳達的完整。
你但憑這一條信息即可推運其他的常理出來!
我的解釋已經是很囉嗦了。
試試看採用其他的表達方式
來形容五行、五臟、五味、五氣、五竅緊密連結在一起,
僅僅用15個字?試試看吧!
習慣於道家思維的人很容易起嗔心,
尤其是現代人,一句話給他講成一百句,聊以自慰其寂寞乎?一本書可以講完的故事,他講成一系列,害怕版權被盜乎?
面對這樣的人生,能不煩乎?
2016年2月5日星期五
养生日志7-30
七月三十日
〈無關症狀〉
這一個主題已寫了三十則,
並沒有預想的介紹一個一個症狀!
還是一句話,想要了解這種「心得」
不如買一部症狀辭典看看。
當作《人類的苦難歷史》來看看。
我的大題是《認識自己的症狀》,
卻不介紹多少個症狀,何故?
這是由於我的初衷是要讀者有一個態度上的認知,
對待本身的「症狀發展史」有一個認知,
能吸取歷史的經驗,
但是如果我標出《認知本身症狀的基本態度》諸如此類,
以我的性僻,一看標題我就丟了!
難免有說教之嫌。
將心比心,我也不會以這麼兀突的方式來向你們說教吧!
我想要表達的一個意思是:
對待本身的症狀需要培養一種正確的態度,負責的態度。
你的正氣有偏哩所以才會產生了「症」,
把這個偏「狀」顯出來的那個結果,就是症狀。
來自你,不來自我,
你該對這個負責,主動認識本身是最好的表示。
〈無關症狀〉
這一個主題已寫了三十則,
並沒有預想的介紹一個一個症狀!
還是一句話,想要了解這種「心得」
不如買一部症狀辭典看看。
當作《人類的苦難歷史》來看看。
我的大題是《認識自己的症狀》,
卻不介紹多少個症狀,何故?
這是由於我的初衷是要讀者有一個態度上的認知,
對待本身的「症狀發展史」有一個認知,
能吸取歷史的經驗,
但是如果我標出《認知本身症狀的基本態度》諸如此類,
以我的性僻,一看標題我就丟了!
難免有說教之嫌。
將心比心,我也不會以這麼兀突的方式來向你們說教吧!
我想要表達的一個意思是:
對待本身的症狀需要培養一種正確的態度,負責的態度。
你的正氣有偏哩所以才會產生了「症」,
把這個偏「狀」顯出來的那個結果,就是症狀。
來自你,不來自我,
你該對這個負責,主動認識本身是最好的表示。
2016年2月4日星期四
养生日志7-29
七月二十九日
〈無關痛癢〉
這一句成語說明了,
痛與癢是農民生活中十分切身又是十分深入生活的!
所以若是無關這個,就不是值得一顧的事情了。
大都會有些人甚至不知怎樣區分痛與癢。
因為有時痛極也會癢,癢極也會痛。
科學界研究痛與癢的機制已經達到相當深入細膩的境地,
可以自己蒐查了解。
當今機器人的研究(Robotics)如雨後春筍,神乎奇技!
30年前尚在討論的困難而今顯然都已一一被科學家們攻克。
曾經有一說:人腦與電腦最大的差異是:
人會提出疑問,遇到危險的地方知道逃命。電腦不會。
當今的Robot,技術上要超越,
我要他加多一條:能記憶痛癢。
機器人知痛癢,知保護自己,知起疑,更要知利害,
這樣的Robot已經很接近人了。
人還有七情六慾,甚至,人還有業報未了。
年輕一輩時刻都在對著小螢幕篤篤篤,
不如找些有意義的問題上網搜尋一番,
整個天網遠近皆可吾師,至少可以表現出機器與人的差別。
〈無關痛癢〉
這一句成語說明了,
痛與癢是農民生活中十分切身又是十分深入生活的!
所以若是無關這個,就不是值得一顧的事情了。
大都會有些人甚至不知怎樣區分痛與癢。
因為有時痛極也會癢,癢極也會痛。
科學界研究痛與癢的機制已經達到相當深入細膩的境地,
可以自己蒐查了解。
當今機器人的研究(Robotics)如雨後春筍,神乎奇技!
30年前尚在討論的困難而今顯然都已一一被科學家們攻克。
曾經有一說:人腦與電腦最大的差異是:
人會提出疑問,遇到危險的地方知道逃命。電腦不會。
當今的Robot,技術上要超越,
我要他加多一條:能記憶痛癢。
機器人知痛癢,知保護自己,知起疑,更要知利害,
這樣的Robot已經很接近人了。
人還有七情六慾,甚至,人還有業報未了。
年輕一輩時刻都在對著小螢幕篤篤篤,
不如找些有意義的問題上網搜尋一番,
整個天網遠近皆可吾師,至少可以表現出機器與人的差別。
2016年2月3日星期三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7)
安魂帶魄,神足而生。
魂生於天,魄生於地,入胎成形,諸神居位。
嬰兒在胞,善知人事,無息無聲,合於至理。
既出胎腹,六識潛萌,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故《太微靈書》有還魂制魄法,皆須用心存思。
若暫有忘捨,前功悉棄。
此書並不載,蓋為捨損心識。
----- 浤瑆詮釋 –
魂魄到底是甚麼東西?這裡做了一次簡要的說明。
魂魄難以說明,是由於他需要內驗修證。
此處開宗明義指出:魂生於天,魄生於地。
地、是人性的總代表。天,是靈性的總代表。
所以釋為:魂就是靈性;魄就是人性。也不無見地。
我們人間人,同時有了魂魄,
就是意味著我們人間人,都同時有靈性與人性。
這一點務必弄清楚!
有人知曉了天底下尚有「靈性」這個所謂的寶,
就要即刻拼除他自己的人性!
刻不容緩的樣子,十分有使命感的樣子!
有成就才叫使命感。沒成就只好死命趕囉!
通常以這種偏差的高姿態來「修行」,
十修九去,都在排隊,死命趕。
剩下一個是趕不及,還在沉睡之中。
魂魄即已入胎就會隱藏在五官九竅裡,各就各位。
道家都認為人體內五官九竅,腠理經脈,
無論其竅顯隱大小,都各自有一個神在坐位管轄!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這裡說明,胎中兒,已經「善知人事」。
一項大學問,四個字講完,為甚麼?沒空去理這種閒事。
這裡又指出:「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是否意味著人嬰一沾到五穀就開始起貪念?起情緒?
恚本意是指怨恨嗔怒以虎為像,此處釋為情緒。
要知這裡的貪,是廣義的貪。求生的貪。
什麼叫「坐變癡盲」?
答案很單純:神明不用,坐著攤屍,其人就會變得癡肓。
儒人說是尸位素餐。
一個人形沒有奉獻人間,
彷彿是一個人霸著一個人形的空間不發揮他天賜的作用,
素餐,白吃。
這種做人最基本責任,說是:人道基礎。
於是,《太微靈書》這本經典,書中有載喚醒靈魂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心存思」,存思些什麼?此書不載。
我的演繹是說:
存思做人的責任,時刻不能忘記這個責任。
為了讓人們捨掉、銷損這個想要做仙的心識,
所以書中不載喚醒魂魄的方法!
人世間有些真理,與其過早讓人知曉而帶來被誤解的危險,不如不讓他知道,成為祕法──
故曰我與天地有個承諾,等待時機成熟才示法,
自然會石破天驚。
魂生於天,魄生於地,入胎成形,諸神居位。
嬰兒在胞,善知人事,無息無聲,合於至理。
既出胎腹,六識潛萌,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故《太微靈書》有還魂制魄法,皆須用心存思。
若暫有忘捨,前功悉棄。
此書並不載,蓋為捨損心識。
----- 浤瑆詮釋 –
魂魄到底是甚麼東西?這裡做了一次簡要的說明。
魂魄難以說明,是由於他需要內驗修證。
此處開宗明義指出:魂生於天,魄生於地。
地、是人性的總代表。天,是靈性的總代表。
所以釋為:魂就是靈性;魄就是人性。也不無見地。
我們人間人,同時有了魂魄,
就是意味著我們人間人,都同時有靈性與人性。
這一點務必弄清楚!
有人知曉了天底下尚有「靈性」這個所謂的寶,
就要即刻拼除他自己的人性!
刻不容緩的樣子,十分有使命感的樣子!
有成就才叫使命感。沒成就只好死命趕囉!
通常以這種偏差的高姿態來「修行」,
十修九去,都在排隊,死命趕。
剩下一個是趕不及,還在沉睡之中。
魂魄即已入胎就會隱藏在五官九竅裡,各就各位。
道家都認為人體內五官九竅,腠理經脈,
無論其竅顯隱大小,都各自有一個神在坐位管轄!
隨識所用。坐變癡盲。
這裡說明,胎中兒,已經「善知人事」。
一項大學問,四個字講完,為甚麼?沒空去理這種閒事。
這裡又指出:「體襲五穀,貪恚並生。」
是否意味著人嬰一沾到五穀就開始起貪念?起情緒?
恚本意是指怨恨嗔怒以虎為像,此處釋為情緒。
要知這裡的貪,是廣義的貪。求生的貪。
什麼叫「坐變癡盲」?
答案很單純:神明不用,坐著攤屍,其人就會變得癡肓。
儒人說是尸位素餐。
一個人形沒有奉獻人間,
彷彿是一個人霸著一個人形的空間不發揮他天賜的作用,
素餐,白吃。
這種做人最基本責任,說是:人道基礎。
於是,《太微靈書》這本經典,書中有載喚醒靈魂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用心存思」,存思些什麼?此書不載。
我的演繹是說:
存思做人的責任,時刻不能忘記這個責任。
為了讓人們捨掉、銷損這個想要做仙的心識,
所以書中不載喚醒魂魄的方法!
人世間有些真理,與其過早讓人知曉而帶來被誤解的危險,不如不讓他知道,成為祕法──
故曰我與天地有個承諾,等待時機成熟才示法,
自然會石破天驚。
2016年2月2日星期二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6)
其識潛萌,其神布行。
夫人受形於胎,然布情識之根,心識為最。
因心運已,得無不為。道有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即未若無心捨損,直上九天,為之大要。
----- 浤瑆詮釋 –
神宅修成道器,神識的力量才會顯現!
所謂神識,神識。識蘊於內,神放於外。
神的布行就是變化移形,度化生靈萬趣。
神識的力量乃以心識為最,心識的力量,
一旦發起威,可以達到「無不為」的階境。
「有道」的時候這股力量收藏於心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如果修到更上一層樓,放下無心,可以直上九天矣,
我說這是「無道」的時候,識歸太一,
這是學仙之根本大要。成仙之大要根本。
夫人受形於胎,然布情識之根,心識為最。
因心運已,得無不為。道有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即未若無心捨損,直上九天,為之大要。
----- 浤瑆詮釋 –
神宅修成道器,神識的力量才會顯現!
所謂神識,神識。識蘊於內,神放於外。
神的布行就是變化移形,度化生靈萬趣。
神識的力量乃以心識為最,心識的力量,
一旦發起威,可以達到「無不為」的階境。
「有道」的時候這股力量收藏於心識神宅。皆以心識為用。 如果修到更上一層樓,放下無心,可以直上九天矣,
我說這是「無道」的時候,識歸太一,
這是學仙之根本大要。成仙之大要根本。
2016年2月1日星期一
卷十三‧三洞經教部•經四(5)
《胎藏論》者,蓋九仙君兼真人之所集也。
真人常觀察元氣,浩然凝結成質。
育之以五藏,法五行以相應;
明之以七竅,象七曜以昭晰夫人腹內有五行之正氣,
順之即無疾,逆之即為害。
頭應於天,足應於地。天欲得高,高即日月明;
七竅欲得大,七竅大者道易成。
為心氣大,骨氣大,和氣大,節氣大,
此為神宅,修道易成,亦主有壽。
----- 浤瑆詮釋 –
《胎藏論》這部經,是由九仙君譔,中黃真人注。
兩尊都是神仙,約說是佛教的菩薩。
九仙君是「原來是仙」,中黃真人是「生成是仙」;
菩薩的精神特色就是「覺有情」。
覺有情,就是指很了解明透人性的本質。
很莊嚴的辯論家怎樣講,與我無關。
真人的修行日課就是經常觀察元氣,
明白了有一個浩然之氣,凝結成有形質體。
由五臟維持著機運,依照五行的軌則啟動相應的力量。
人身七竅相應於天上的七曜。
由此互證明瞭人體內蘊藏著五行的正氣。
俯順這一股正氣即無病患;反逆之則為害無窮。
頭應天象足應地形。天垂象地成形。所以天高日月明。
竅大道易成。
竅大指心氣大﹝志氣大﹞、骨氣大﹝堅毅﹞、和氣大﹝量大﹞、
節氣大﹝有魄力﹞、有這種器量之人,叫他「神宅」。
修道易成。 神仙讚你有壽,要你活久久來幹嘛?
有三個作用:
1. 你的器量需要久一些的時間來修成道器。
2. 你以前廣結惡緣,
這一生需要時間應其緣去收拾這一片殘局。
3. 平時,當我見著有壽之人,
我說:我可以得罪你了,
因為你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原諒我的無知,
也有足夠的時間聽我有朝一日明白事理可以向你請罪啊!
通常我對嚴肅的假人,就會出其不豫講出這種風涼話。
通常我都會得到同一種反應:那人目瞪瞪,被我整到啦!
神仙說七竅卻只是示其四竅,另三竅應指:
頭大可以領納天陽之氣、足大可以領納地和之氣,
手大可以如期執行。
道經常常發生這種「留白」事件!
為了讓修學者自己去領悟,不必執於定義。
喜歡定義是人性的一種習氣,很頑固的習氣。
真人常觀察元氣,浩然凝結成質。
育之以五藏,法五行以相應;
明之以七竅,象七曜以昭晰夫人腹內有五行之正氣,
順之即無疾,逆之即為害。
頭應於天,足應於地。天欲得高,高即日月明;
七竅欲得大,七竅大者道易成。
為心氣大,骨氣大,和氣大,節氣大,
此為神宅,修道易成,亦主有壽。
----- 浤瑆詮釋 –
《胎藏論》這部經,是由九仙君譔,中黃真人注。
兩尊都是神仙,約說是佛教的菩薩。
九仙君是「原來是仙」,中黃真人是「生成是仙」;
菩薩的精神特色就是「覺有情」。
覺有情,就是指很了解明透人性的本質。
很莊嚴的辯論家怎樣講,與我無關。
真人的修行日課就是經常觀察元氣,
明白了有一個浩然之氣,凝結成有形質體。
由五臟維持著機運,依照五行的軌則啟動相應的力量。
人身七竅相應於天上的七曜。
由此互證明瞭人體內蘊藏著五行的正氣。
俯順這一股正氣即無病患;反逆之則為害無窮。
頭應天象足應地形。天垂象地成形。所以天高日月明。
竅大道易成。
竅大指心氣大﹝志氣大﹞、骨氣大﹝堅毅﹞、和氣大﹝量大﹞、
節氣大﹝有魄力﹞、有這種器量之人,叫他「神宅」。
修道易成。 神仙讚你有壽,要你活久久來幹嘛?
有三個作用:
1. 你的器量需要久一些的時間來修成道器。
2. 你以前廣結惡緣,
這一生需要時間應其緣去收拾這一片殘局。
3. 平時,當我見著有壽之人,
我說:我可以得罪你了,
因為你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原諒我的無知,
也有足夠的時間聽我有朝一日明白事理可以向你請罪啊!
通常我對嚴肅的假人,就會出其不豫講出這種風涼話。
通常我都會得到同一種反應:那人目瞪瞪,被我整到啦!
神仙說七竅卻只是示其四竅,另三竅應指:
頭大可以領納天陽之氣、足大可以領納地和之氣,
手大可以如期執行。
道經常常發生這種「留白」事件!
為了讓修學者自己去領悟,不必執於定義。
喜歡定義是人性的一種習氣,很頑固的習氣。
订阅:
博文 (Atom)